資源簡介 有為有不為【教學目標】1.理解作者對 “有為” 與 “不為” 的論述,把握文章主旨與核心觀點。2.分析作者如何運用事例和道理論證觀點,學習嚴謹的論證方法。3.體會作者平實質樸的語言風格。【教學準備】教學多媒體課件、作者、寫作背景的資料。【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教師:同學們,人生就像一場漫長征途,處處充滿選擇。有時候,面對機會,我們迫不及待地想抓住,全力去做;可有時,面對誘惑,我們又得克制自己,堅決說“不”。這一取一舍之間,藏著大學問。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季羨林先生的《有為有不為》。這位國學大師將憑借淵博學識和人生智慧,給我們講講為人處世的準則,幫助大家理解如何把握行為的分寸。二、自主學習,知識備查1.學生查閱文本相關資料,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1)寫作背景教師講解涉及這課的重要知識,為后面同學們理解本文內容做準備。《有為有不為》創作于社會快速發展、價值觀日益多元的時期。當時,人們在物質與精神的追求中面臨諸多選擇與困惑,一些人急功近利,道德底線有所動搖。季羨林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人生閱歷,深感有必要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行為準則和價值取向。他通過這篇文章,希望人們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能堅守道德,明白何事當為、何事不當為,為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貢獻自己的思考與智慧。(2)走進作者教師展示作者的相關知識,補充學生預習的不足。預設:季羨林(1911—2009),字希逋、齊奘,山東臨清人。是我國著名的東方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他精通多國語言,在梵學、佛學、吐火羅語研究領域成果卓著。一生著作等身,《牛棚雜憶》飽含真情,《有為有不為》蘊含人生智慧,以深刻見解和樸實文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讀者。2.預習檢查,夯實基礎(1)讀一讀生字詞。(2) 釋一釋重點詞。三、新課學習,整體感知(學生朗讀課文,分析歸納回答。)教師:快速閱讀課文,思考:作者主要表達了什么觀點?文章行文思路是怎樣的?1.劃分文章層次。第一部分(第1、2段):具體解釋“有為”與“有不為”的含義。第二部分(第3-7段):闡釋自己對“大小善”與“大小惡”的理解。第三部分(8):第三部分(第8段):強調每個人都應“有為”“有不為”。2. 文章中 “有為” 和 “有不為” 的含義是什么?在文中,“有為” 指的是應該做的事,必須去做;“有不為” 指的是不應該做的事必不能做。關鍵在于 “應該” 二字,作者認為訴諸一般人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惡,進而知道什么是 “有為”,什么是 “有不為” 。四、細讀課文,精讀細研教師:1.本文是如何論述“大小善”和“大小惡”的區別的?(學生默讀課文,勾畫課本回答。)預設:①作者引用古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話,指出善惡有大小之別。②接下來,先舉公共汽車上讓座的事例,并通過對比,指出什么是“小善”,什么是“小惡”(重點講“小惡”);③再舉文天祥高賦《正氣歌》從容就義的“大善”的事例;④在此基礎上對比分析,闡述了自己對“大小善”“大小惡”的理解。教師:“2.“大小善”與“大小惡”有什么聯系?學生: 常行小善可修為大善;千里之堤,毀于蟻穴,小惡不改會發展成大惡。教師:3.“中國古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可見善惡是有大小之別的,應該不應該也是有大小之別的,并不是都在一個水平上。”請試著分析這句話。(學生討論分析,教師適時點撥。)預設:引用“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進一步表達觀點。作者引用這句話,從“小”字著眼,辯證地指出“善惡”有大小之別,進而提出“應該不應該也是有大小之別的”的觀點,引出下文關于“善”與“惡”的大小的論述。教師:4.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敵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還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貳臣傳”,“身后是非誰管得”,管那么多干嗎呀。然而他卻高賦《正氣歌》,從容就義,留下英名萬古傳,至今還在激勵著我們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學生: “不但”“而且”……“最多”從個人利益角度交代投敵的后果。“然而”一轉,從國家、人民的角度分析文天祥就義的意義,幫助讀者認識什么是大善與大惡。教師:文章中作者是如何闡述 “有為有不為” 與善惡觀念的關系的?預設: 作者認為 “有為有不為” 的關鍵在于 “應該”,而 “應該” 與否很大程度上與善惡觀念相關。作者將善惡分為大小,小善如在公共汽車上給老人和病人讓座,小惡如在公園里折花等。同時指出大善就是為國家、為人民、為人類做出貢獻,大惡就是叛國等損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的行為。“有為” 就是要做善事,尤其是大善之事,“有不為” 就是不做惡事,從大小善惡的角度清晰地闡述了 “有為有不為” 與善惡觀念的緊密聯系。教師:作者在文中提到的 “一失足成千古恨” 與 “有為有不為” 有什么關聯?預設:作者提到 “一失足成千古恨” 是為了強調 “有為有不為” 的重要性和嚴肅性。如果不能堅守 “有不為” 的原則,做了不該做的事,就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即 “失足” 成恨。這是從反面說明 “有為有不為” 中 “有不為” 的意義,告誡人們要清楚什么事不能做,一旦做錯,即使有能力去做其他 “有為” 之事,也可能因為這一 “不為” 之事的錯誤而前功盡棄,突出了秉持 “有為有不為” 觀念對于人生的重大意義。教師: 作者在論述 “有為有不為” 時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預設:作者運用了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如舉公共汽車上給老人和病人讓座的例子,能讓是小善,不讓是小惡,這是舉例論證;還將文天祥寧死不屈的 “大善” 與那些為了利益屈膝投敵的行為對比,以及小善小惡與大善大惡之間的對比,來闡述觀點。教師:作者在論述 “有為有不為” 時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預設:作者運用了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如舉公共汽車上給老人和病人讓座的例子,能讓是小善,不讓是小惡,這是舉例論證;還將文天祥寧死不屈的 “大善” 與那些為了利益屈膝投敵的行為對比,以及小善小惡與大善大惡之間的對比,來闡述觀點。教師:文章整體結構是怎樣的,各部分之間有什么聯系?預設:文章采用總分總的結構。開篇先總述 “有為有不為” 的基本概念,點明關鍵在于分辨 “應該” 與 “不應該”,為全文定下論述基調。中間部分分別從善與惡有大小之分、大小善與大小惡存在聯系等方面展開論述,是對總起觀點的具體闡釋,支撐和豐富了論點。結尾再次總結,強調人們要做到有為有不為,做錯要回頭,回應開頭,使文章結構完整,邏輯嚴密。教師:文中論述善與惡的大小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這兩部分內容,在結構上有什么作用?預設:這兩部分內容是文章的主體論述部分,在結構上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承接開篇對 “有為有不為” 含義的闡述,進一步深入剖析什么是該為的 “善”、不該為的 “惡”,以及它們之間的復雜關系。同時,為結尾呼吁人們踐行 “有為有不為” 做鋪墊,層層遞進,讓讀者逐步理解作者的觀點,使文章論述更加全面、深入 。五、深讀課文,合作探究1. 季羨林先生以良知良能判斷 “有為” 與 “有不為”,但在復雜多元的現代社會,不同文化背景和價值觀下的良知良能標準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會對 “有為有不為” 的界定產生怎樣的影響?如何在多元價值觀中找到相對統一的 “有為有不為” 準則?(學生討論,分析回答。)影響導致判斷標準多樣化,如集體與個人利益至上文化對行為看法不同。造成行為選擇沖突,像傳統文化與創新文化對遵循長輩意見觀點相異。模糊道德界限,不同文化對商業競爭手段等行為的道德判斷有差別。統一準則方法回歸基本人權和人性,保障人權、基于美好情感的行為為 “有為”。遵循誠實、守信等普遍道德原則,提取文化中的道德精髓。考慮可持續發展等社會共同需求,推動有益行為,抵制破壞行為。加強跨文化交流與對話,通過教育等促進理解,尋找共識并制定通用標準。六、課堂小結1.這課我們已經學習完了,下面請你們概括歸納一下主題。(教師要求一至兩名學生歸納,最后教師指正。)預設:文章通過對歷史事例及現實生活的思考,強調人應在道德、倫理等層面明確界限,在有所作為中追求積極向上的目標,如為國家、社會、他人貢獻力量,實現自身價值;同時要知曉有所不為,抵制違背良心、道德和法律之事,堅守內心的原則和底線,倡導人們以正確的價值觀來指導行為,在 “有為” 與 “不為” 之間找到平衡,書寫有意義的人生。2.同學們,通過這課的學習,我們有著怎樣的感悟呢?(師生共同討論,最后教師指正。)預設:文章對人生準則的探討,讓我意識到明確 “為” 與 “不為” 的界限是成長的關鍵。在生活里,面對紛繁復雜的選擇,我們要堅守道德底線,不被利益誘惑。為了夢想全力以赴,努力提升自我,為社會創造價值;堅決不做損人利己之事,像學術造假、違背公序良俗等。只有清晰界定行為邊界,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成為更好的自己,實現真正的人生價值。3.我們一起明晰一下這課的寫法,即體會它的寫作特色。預設1: 立意深刻,旁征博引以淵博學識為支撐,在闡述觀點時,從歷史典故、名人言論到自身經歷,信手拈來。談及“為”與“不為”的標準,援引古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箴言,又結合當下社會現象,如誠信缺失、學術不端等問題,古今對照,讓抽象的人生哲理變得具體可感,使讀者能深刻理解并認同其觀點,在閱讀中獲得思想啟迪,也拓寬了知識視野 。這種總分總的結構使文章層次分明,邏輯嚴密。預設2: 語言質樸,邏輯嚴謹沒有堆砌華麗辭藻,而是用平實話語直抒胸臆,如與讀者促膝長談,拉近與讀者距離,讓人倍感親切。邏輯上,層層遞進,條理清晰。先拋出 “有為有不為” 這一核心論點,再從不同角度闡述 “為” 與 “不為” 的內涵、范疇及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最后呼吁人們踐行正確準則。每個觀點都有充分論據支撐,環環相扣,論證嚴謹,引導讀者順著思路深入思考,在樸實文風里領悟深刻道理 。4.板書設計。七、課堂檢測,當堂反饋要求學生當堂做完下列題目,師生再共同訂正,看看還有哪些知識沒有掌握,教師及時再要求學生鞏固。八、布置作業,課后鞏固以 “我的有為與不為” 為題,寫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闡述自己在為人處世方面的原則和理念。【教學反思】在講授《有為有不為》時,我先引導學生梳理文章結構,明晰 “有為” 與 “有不為” 的內涵,再剖析文中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的精妙之處,助力理解觀點。課堂上,學生能積極參與討論,分享對善惡、“有為有不為” 的看法。但教學中也存在問題,分析論證方法時,結合生活實例不夠,學生理解稍顯抽象;引導學生聯系自身思考時,給予的思考時間不足。后續我會融入更多生活素材,預留充裕時間讓學生深入思考,提升教學質量。【預習作業】1.預習本文,利用工具書疏通《短文兩篇》一文的重點字詞句,為學習本文做準備;2.梳理《短文兩篇》主要內容和結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