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爬天都峰》第二課時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描寫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困難,終于爬上了天都峰。在學習了生字新詞的基礎上,本課轉入深究課文內容,以梳理課文條理,在品詞析句的基礎上解決教學重點。二、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讀好對話,讀出不同人物的語氣和心情。2、把握課文內容,體會“我”和老爺爺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堅定信心爬上天都峰的過程。3、培養學生汲取他人長處和從小不怕困難,奮發向上的品格。三、教學重點。理解天都峰高、陡的特點及“我”和老爺爺爬上天都峰的艱難。四、教學資料準備。多媒體課件。五、教學過程。(一)、揭題,設疑激趣。以帶領學生旅游為話題,激起學生的興趣。老師搜集了些有關天都峰的圖片,下面我們先一起欣賞一下。(多媒體播放黃山四絕,天都峰圖片)請大家仔細觀察一下,天都峰有什么特點?那么,課文又是如何來描寫天都峰的呢?通過圖片展示,使學生對天都峰的險峻峭拔有了更為直觀的印象。(二)、細讀課文,深入理解。1、學習第2自然段。(1)看屏幕上的圖和文字,指名讀,讀出“又高又陡,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覺,體會爬山前文中的“我”是怎么想的?(2)說說課文是怎樣把天都峰的“高”與“陡”寫具體的?在文中找出相關語句。a、高:“抬頭望”、“這么高”、“云彩上”“我爬得上去嗎?”――――(猶豫、懷疑)有什么好處?b、陡:“筆陡”、“天上掛下來”、“發顫”(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以讀促思,以讀促情。(4)小結。寫天都峰的高與陡,正說明爬上天都峰非常不容易,那是需要勇氣、力量和決心的。(對重點詞句“有感情地朗讀”,能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也是中低段學生學寫句子的有效途徑。)2、學習3—5自然段,感知文中的“我”和老爺爺之間說了什么?面對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想要爬上峰頂的除了我和爸爸,還有誰?那是一位怎樣的老爺爺?你怎么知道他也是來爬天都峰的?(1)課件出示句子:小朋友,你也來爬天都峰?老爺爺,你也來爬天都峰?(2)思考:他們所說的話中都有一個“也”字,這個“也”是什么意思?(言下之意就是“和我一樣”。)他們是互相懷疑嗎?表現了他們什么精神?學生分組討論。(3)教師小結: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我年紀這么小,老爺爺年紀那么大,卻都來爬。我們是互相驚嘆,互相欽佩。表現了這一老一少不怕困難,勇于攀登的精神。(4)分角色朗讀。讀出兩個人之間互相羨慕、佩服的語氣。(一個“也”字,在文中并不顯眼,但通過點拔,進行挖掘,使學生感覺到這個詞語在表達上的作用,讓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3、學習第6—7自然段。受老爺爺的影響,我開始爬天都峰。那么,我是怎樣爬的?(1)課件出示句子,填空。我()向峰頂爬去。a、“奮力”是什么意思?b、課文是怎樣來描寫我“奮力”爬山的?(“攀著鐵鏈上”“手腳并用向上爬”)“手腳并用”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這樣爬?(2)我們攀著鐵鏈,手腳并用,奮力向上爬,結果怎樣?a、“終于”是什么意思?b、從這個詞中,體會到了怎樣的心情?c、誰能再用“終于”造個句子?(3)拓展,啟發想象。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呢?假設你是文中的“我”或老爺爺,在爬山途中,你會怎樣去鼓勵對方?爬上峰頂,“我”和老爺爺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又會有哪些感覺?4、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8—10自然段,分角色朗讀。(1)出示“我”和“老爺爺”的對話。a.分角色讀。b.討論:“我”謝“老爺爺”什么?“老爺爺”又謝“我”什么?c.“居然”一詞在這里說明了什么?d.從他們的對話中你懂得了什么?(2)出示“爸爸”的話,說說其中的含義。(三)、課堂小結,領悟道理。1、談談你學完課文后的感受。2、師總結:戰勝困難,要有勇氣和信心;與人相處,要善于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四)板書設計板書設計:17.爬天都峰爬山前爬山時 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爬上山頂后作業設計課后練習:67頁兩幅圖二選一,看圖并發揮想象,把圖片的內容說清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