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0 紙的發明第二課時學情分析學生的閱讀才能比較薄弱,應讓學生多種方式盡情的讀,在讀中悟:悟情,悟景,悟得。教學目標1.會認“創、存”等9個生字,讀準“累、切、便、鮮”4個多音字,會寫“偉、錄”等12個字,正確讀寫“造紙術、偉大”等15個詞語。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概括自然段大意。3.能根據要求和提示,提取關鍵信息,說清楚紙的發明過程。4.能解釋蔡倫改進的造紙術能夠傳承下來的原因,感受中國造紙術對人類社會進步的促進作用。三、教學重難點能根據要求和提示,提取關鍵信息,說清楚紙的發明過程。四、教學策略1.理解關鍵詞語理解詞語可以分兩步進行。首先讓學生在預習課文時,通過查字典或詞典自主了解文中關鍵詞語的意思,引導學生養成借助工具書理解難懂字詞的良好習慣。接著再結合課文的具體內容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將詞語的理解融于課文的學習之中,引導學生借助語言文字,提取關鍵信息,充分了解造紙術的發展歷程,感受紙的發明的重要意義及價值。2.關注積累表達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課文是怎么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的”,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這一自然段是圍繞著某一句話寫的,找到這句話就能概括這一段的內容。五、教學準備1.預習提綱:完成《狀元大課堂·好學案》對應課文預習作業。2.準備資料:多媒體課件;收集造紙術的相關資料。六、教學課時 1課時七、教學過程(一) 猜謎激趣導入1.猜謎語:生得白凈輕巧,中國制造發明,傳播文化知識,深受人類歡迎。2.生答:紙。師:從謎語中看到了紙的什么特點?哪個國家發明的?有什么作用?板書課文題目。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是《紙的發明》。(二)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1.讀第一段,造紙術是中國對世界的偉大貢獻之一。為什么說是“之一”?能不能去掉“之一”?交流小結:不能,中國對世界的偉大貢獻不止造紙術,去掉“之一”會破壞說明文的準確性。精讀課文,解析過程第一次“先學后教”讀第二自然段,用橫線畫出祖先用什么材料寫字?用圓圈畫出這種方法的缺點。(畫出關鍵詞句)學生匯報:材料有龜甲,獸骨,青銅器,竹片,木片,帛缺點:笨重,不方便攜帶:太貴看圖片,體會在龜甲、獸骨、青銅器上寫字的不便。相機解釋“學富五車” :形容讀書多,學識淵博。第二次“先學后教”讀第三自然段,用橫線畫出祖先用什么材料寫字?用圓圈畫出這種方法的缺點。(畫出關鍵詞句)分組合作,女生讀,男生畫。學生匯報,老師總結:材料-薄片 缺點-產量少材料-麻 缺點-粗糙,不便于書寫第三次“先學后教”a.細讀第四自然段,用橫線畫出蔡倫用什么材料改進了造紙術?用圓圈標出這種方法的特點。(畫出關鍵詞句)學生匯報,老師總結:材料-樹皮,麻頭,破布 特點-輕便又好用b.用波浪線畫出蔡倫造紙的具體方法,畫出第一二三步。匯報總結:第一步:把樹皮、麻頭、破布等剪碎或切斷,浸泡在水里面第二步:搗爛成漿第三步:撈出來曬干,就成了紙。思考為什么蔡倫造紙的方法流傳下來了?學生匯報:用這種方法造的紙,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價格又便宜,能滿足多數人的需要,所以這種造紙方法就傳承下來了。思考為什么說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匯報:蔡倫吸收了人們長期積累的經驗,改進了造紙術。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傳到了哪里?匯報:朝鮮半島和日本,阿拉伯世界和歐洲,最后傳到了全世界。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對世界有什么影響?匯報: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有什么關系?學生匯報,師總結:首尾呼應。(四)總結全文師總結:本課講的是造紙術在我們中國的發明及改進的過程,首先用龜甲,獸骨,青銅器,竹片,木片為材料,缺點是笨重,不方便攜帶;然后又用了帛,帛太貴;再后來用到了麻,麻太粗糙,不便書寫;最后蔡倫用麻頭,破布造紙,它輕便又好用,造福了全世界。(五)作業布置完成課后習題第一題(六)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