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山地回憶【教學目標】1. 梳理小說情節,了解作者與山地女孩一家相識的過程,體會軍民之間淳樸深厚的情誼,感受百姓對八路軍的支持與關愛。2. 通過分析文中對女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把握其性格特點,學習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3. 體會孫犁清新質樸、富有生活氣息的語言風格,積累優美詞句,提升語言鑒賞能力。【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1)精讀課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2)體會在記敘的基礎上議論、抒情的表達特點。2.教學難點:(1) 分析文中對女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把握其性格特點,學習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2)揣摩語言特點,體會其表達效果,學習如何恰當地運用語言技巧表達思想感情。【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教師:同學們,在過去那段艱苦的戰爭歲月里,人與人之間的情誼卻格外珍貴。大家想想,在冰天雪地的冬日,一雙襪子能承載怎樣的情感?今天,我們將走進孫犁筆下的《山地回憶》。故事發生在抗戰時期的阜平山區,八路軍戰士與當地女孩因一雙襪子結緣,他們之間質樸又溫暖的情誼,跨越了戰火與歲月,等待著我們去細細品味。二、自主學習,知識備查1.學生查閱文本相關資料,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1)走進作者教師展示作者的相關知識,補充學生預習的不足。預設:孫犁(1913-2002),原名孫樹勛,河北安平人。是現、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荷花淀派” 創始人。1938 年投身抗日斗爭,1944 年赴延安,發表《荷花淀》等經典作品。其作品風格獨特,具有淡雅疏朗的詩情畫意與樸素清新的泥土氣息,代表作有《白洋淀紀事》《風云初記》《鐵木前傳》等。(2)寫作背景教師講解這課的寫作背景,為后面同學們理解本文內容做準備。預設:《山地回憶》創作于 1949 年 12 月13。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作者孫犁回想起自己在抗日戰爭時期的經歷。在那段艱苦的歲月中,他深入到阜平山區等地,與當地百姓共同生活,親眼目睹并親身感受了八路軍戰士與人民群眾在艱難環境中結下的深厚情誼。他以這段經歷為素材創作了這篇小說,通過平凡的生活小事來展現軍民魚水情,表達對那段歲月的懷念以及對人民群眾的贊美。2.預習檢查,夯實基礎(1)讀一讀生字詞。(2)釋一釋重點詞。三、新課學習,整體感知教師請同學們通讀課文,用簡明的語言概括每個小標題下的具體內容。(學生朗讀課文,分析歸納回答。)劃分文章結構層次。第一部分(第1~4段):故事的引子。由見到故人引出對過去生活的回憶第二部分(第5~41段):故事的開端。寫“我”與女孩在河邊相遇、相識的經過。第三部分(第42~83段):故事的發展。寫“我”和女孩一家互幫互助,建立起深厚的友誼。第四部分(第84~88段):寫“我”對山地生活的懷念和女孩一家現在的情況狀態。四、細讀課文,精讀細研教師:文章開頭作者為什么會因為農民代表的穿著想起 “阜平藍” 和在阜平的歲月?(學生默讀課文,勾畫課本回答。)預設: 因為農民代表穿的淺藍土靛染的粗布褲褂,這種顏色是阜平特有的,它承載著作者在阜平戰斗的三年回憶,是那段艱苦卻充滿溫情歲月的象征,看到它就自然勾起了作者對往事的回憶教師:文中女孩和 “我” 初次見面時發生了爭吵,這一情節有什么作用?預設:這一情節首先展現了女孩直率的性格,她毫不掩飾自己的不滿,直接指責 “我”,使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其次,為下文女孩主動幫 “我” 做襪子形成反差,推動故事發展,引出 “我” 與女孩一家的交往 。教師:本文主要描繪一些生活化的場景,并且大量使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口語,清新質樸,有著濃厚的泥土氣息。試找出一些詞句,加以體會。(學生討論,分析搶答。)學生1:有一天早晨,刮著冷風,只有一抹陽光,黃黃的落在河對面的山坡上。環境描寫,冰 凍的河流,刺骨的冷風,罕見的陽光,從細節上寫出了山地環境的惡劣,為人物的出場提供背景學生2:“你看不見我在這里洗菜嗎 洗臉到下邊洗去!”寫女孩的出場: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有先聲奪人之效。學生3:“菜是下口的東西呀!你在上流洗臉洗屁股,為什么不臟 ”寫出了女孩心直口快、蠻不講理!幾句話便激發了讀者的好奇心。學生4:風吹紅了她的臉,像帶霜的柿葉,水凍腫了她的手,像上凍的紅蘿卜她穿的衣服很單薄,就是那種藍色的破襖褲。完全是簡筆的勾畫,抓住人物最顯眼的特征——被風吹紅的臉,被水凍腫的手,薄的衣服。以人物形象,暗示出戰爭年代生活的艱苦學生5:不知道為什么,我一時心平氣和下來。我說:“我錯了,我不洗了,你在這塊石頭上來洗吧! ”“我”心平氣和下來是因為“我看到她只是一個小女孩,手凍得通紅,衣服單薄破舊,吃樹葉充饑,不禁心生憐憫。這也是八路軍對老百姓的關心。所以“我”心中的火氣一下子消失了。教師:“阜平的農民沒有見過大的地塊,他們所有的,只是像炕臺那樣大,或是像鍋臺那樣大的一塊土地。在這小小的、不規整的,有時是尖形的,有時是半圓形的,有時是梯形的小塊土地上,他們費盡心思,全力經營。他們用石塊壘起,用泥土包住,在邊沿栽上棗樹,在中間種上玉黍。”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學生討論,教師點撥。)預設:環境描寫采用白描手法寫出了阜平惡劣的生存條件,從中可以看出山地人民艱辛的生存環境和堅強不屈的性格,贊美山區人民的勤勞智慧,又烘托出他們無私支援抗戰的犧牲精神和崇高品德。教師:“她說著,扭著身子逆著河流往上去了。蹬在一塊尖石上,把菜籃浸進水里,把兩手插在襖襟底下取暖,望著我笑了。”說說你對加點字的理解。(學生討論,教師點撥。)預設:動作、神態描寫!一系列動詞,將女孩俏皮活潑率真可愛的形象及得理不饒人、處處占上風的性格刻畫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兩人之間的緊張氣氛也被燦爛的笑容化解了。教師:“什么時候,才能打敗鬼子 ”女孩子望著我,“我們的房,叫他們燒過兩三回了!“也許三年,也許五年,也許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們總是要打下去,我們不會悲觀的。”說說對這段人物對話的理解。預設:一問一答,彼此回應,既有鼓勵,又有期許。點出抗日戰爭的大背景,表現了女孩對“打敗鬼子”的期盼和對侵略者的仇恨,蘊含著“我”對抗日的堅定意志和必勝的信心。教師:“你這人倒實在,叫你來你就來了。 “女孩的這句話表現了女孩怎樣的性格特點?預設:女孩的話貌似嘲笑,其實是在家人面前掩飾給陌生戰士做襪子的嬌羞,這里又包含著真情被理解的喜悅。如果“我”把她前面的話當作玩笑,真沒來,她反而會失落。教師:“她不會說話,同志,不要和她一樣呀!”為什么說她不會說話?她很會說話!”我說,“要緊的是她心眼兒好,她看見我光著腳,就心疼我們八路軍!”為什么又說她很會說話?預設:“不會說話”是指她說話直率取笑、調侃客人,不禮貌,也包含著對孫女的關愛,對其淘氣、率真靈慧的喜愛。"很會說話”包含了對其伶牙俐齒的領教和被其調侃的感受;但主要是肯定、贊揚她靈慧、心好,善于創造融洽交流的氛圍。教師:找出能體現軍民魚水情的句子,并試著分析。(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學生1:“你又裝假了,”女孩子燒著火抬起頭來,“你有錢嗎 ”貌似責問,其實是希望“我”不要客氣,這更能反映出密切的軍民魚水情學生2:早先,我們這里也不會紡線,是今年春天,家里住了一個女同志,教會了她。還說再過來了,還教她織布哩!你家里的人,會紡線嗎 側面寫女孩心靈手巧,喜歡新鮮事物,勤勞能干。女同志教女孩紡線,表現了軍民魚水情。學生3:“占了北平,我們就有洋布穿,就一切齊備!”女孩子接下去,笑了。女孩學前面“我”說的話,既是對“我”的調侃,又反映了軍民之間的親密無間。學生4:部隊重視民運工作,上級允許我幫老鄉去作運輸。正面體現了軍愛民、民擁軍的水乳交融之情學生5;“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嗎 ”大伯口中的“沾光”,從側面表現出女孩的質樸善良和對八路軍的無私關愛之情。教師:文章最后寫做國旗有什么作用?預設:從“送襪子”到“做國旗”,反映了兩個時代的偉大進程,表現了革命群眾對戰爭勝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無比歡欣和熱愛。從中也體現了孫犁小說以小見大,讓“細枝末節”放射出時代光芒的特點。教師:文章最后一段為什么還要寫女孩的現狀,能不能去掉?預設:不能去掉,結尾簡單女孩的現狀,再次點明她好學要強的性格,這也是我”懷念她的主要原因教師:重點閱讀文中人物對話的部分,圈點出那些讓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從人物刻畫、情節發展、主題表達等方面作一些批注,說說這篇小說通過對話刻畫出妞兒什么樣的形象。預設:第7~17段的對話將女孩心直口快、坦率開朗、無遮無擋的性格展露無遺。第24、27段關于講衛生的兩段話,女孩肆意的嘲笑反村出軍民交往的無拘無束。既有天真、好奇、無知,更是在這種無理有理交織、不無蠻氣野氣的盡情調侃中,掩藏著也洋溢著對八路軍的特別關切,對戰士們的處處留意。這些對話突出了主題,也很自然轉入了后面關于襪子的深情、動人的對話。通過對話描寫,刻畫出妞兒心直口快、潑辣直爽、淳樸善良、熱情慷慨、心靈手巧勤勞能干的形象。教師:分析文章敘事線索。明線:“襪子”:“我” 因沒穿襪子被妞兒發現,她主動提出幫 “我” 做襪子,這成為故事的開端。此后,做襪子的過程貫穿始終,從準備布料、剪裁,到納底子,每一步都推動著情節發展。通過做襪子,展現了妞兒的心靈手巧,也串聯起 “我” 與妞兒一家的交往,如幫她父親販棗等情節。暗線:情感變化:起初,“我” 與妞兒在河邊相遇時言語沖突,彼此陌生。隨著 “我” 常去妞兒家,逐漸熟悉起來,產生信任,“我” 融入了他們的生活,感受到他們的質樸與溫暖,情誼不斷加深。即便 “我” 離開后,這段回憶中的情感依然深厚。線索作用:明線 “襪子” 使故事有清晰的情節脈絡,暗線情感變化則豐富了人物關系和情感內涵。兩條線索相互交織,不僅推動情節發展,更升華了主題,讓讀者深切體會到戰爭年代軍民之間的深厚情誼 。三、課堂小結1.這課我們已經學習完了,下面請你們概括歸納一下主題。(教師要求一至兩名學生歸納,最后教師指正。)預設:本文以一雙襪子為線索,描寫了“我”在烽火連天的抗日戰爭時期,和根據地一戶人家交往的事表現了戰爭年代軍人與老百姓之間親如一家的魚水之情。2.我們一起明晰一下這課的寫法,即體會它的寫作特色。預設1:語言清新質樸,富有生活氣息作者用簡潔直白的話語描繪生活場景,如 “阜平的農民沒有見過大的地塊,他們所有的,只是像炕臺那樣大,或是像鍋臺那樣大的一塊土地” ,用日常事物作比,讓讀者對阜平的土地情況有直觀感受。人物對話也極具生活質感,女孩子與 “我” 關于洗臉、襪子的爭論,充滿生活的煙火氣,就像發生在身邊的家常對話,自然又真實,拉近了讀者與故事的距離,展現出生活的本真面貌 。預設2:人物形象鮮明,通過細節刻畫文章通過細膩的細節描寫,將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描寫女孩子時,“風吹紅了她的臉,像帶霜的柿葉,水凍腫了她的手,像上凍的紅蘿卜”,從外貌細節展現出山地生活的艱苦,也體現出女孩子的堅韌。她與 “我” 交談時的語言、動作細節,如 “她笑著用兩手在冷水里刨抓”,以及堅持給 “我” 做襪子的行為,都生動地刻畫了一個善良、熱情、直爽的山地女孩形象,使讀者仿佛能看到她鮮活的模樣,感受到她美好的內心 。4.板書設計。四、課堂檢測,當堂反饋要求學生當堂做完下列題目,師生再共同訂正,看看還有哪些知識沒有掌握,教師及時再要求學生鞏固。五、布置作業,課后鞏固兩題任選一題完成。模仿文中通過語言、動作等細節刻畫人物的方法,寫一個熟悉的人,通過 2 - 3 個生活細節,展現人物性格特點,字數 300 字左右。【教學反思】在教授《山地回憶》時,我先引導學生梳理情節,感受文中質樸的軍民情誼,再通過分析人物語言、動作,讓大家體會人物性格。課堂上,學生對女孩活潑直爽的形象很感興趣,討論積極。但也存在不足,在分析環境描寫對主題的烘托作用時,講解深度不夠,部分學生理解不透徹;在引導學生體會情感時,方式較為單一,未能充分調動所有學生的情感共鳴。后續教學中,我會增加對環境描寫的拓展練習,采用多樣化的情感引導方式,提升教學效果。【預習作業】1.預習本文,利用工具書疏通《臺階》一文的重點字詞句,為學習本文做準備;2.梳理《臺階》主要內容和結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