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0張PPT)專題二 靜力學考向一 重力、彈力、摩擦力2025年高考物理專題復習資料考點切片考點1 重力和彈力1.(2024山東臨沂調研)如圖所示,某中學學生做化學實驗時,水平放置的圓形鐵環上放入分液漏斗,兩者均處于靜止狀態,則( )BA.分液漏斗受到的重力方向一定指向地心B.圓形鐵環對分液漏斗的作用力與底角 無關C.圓形鐵環對分液漏斗的彈力是由分液漏斗形變產生的D.若分液漏斗中溶液不斷流出,分液漏斗的重心不斷下降【解析】 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方向豎直向下,而不一定指向地心。圓形鐵環對分液漏斗的作用力與分液漏斗的重力平衡,故圓形鐵環對分液漏斗的作用力與底角 無關。圓形鐵環對分液漏斗的彈力是由圓形鐵環形變產生的。分液漏斗裝滿溶液時,重心大約在幾何中心處,溶液不斷流出的過程中重心下降,后來重心又回到大約幾何中心處,故重心先下降后上升。2.(2024江西贛州中學期末)圖中各物體均處于靜止狀態。圖中畫出了小球 所受彈力的情況,其中正確的是( )CA. B. C. D.【解析】 小球受重力和彈力,根據平衡條件,桿對小球的力應豎直向上。應為零,傾斜繩沒有發生形變,否則球不能平衡。小球受重力、下面球的彈力和墻壁的支持力,彈力與支持力均垂直于接觸面。小球受繩的拉力和大半圓對它的支持力,其中 方向應指向大半圓圓心。3.(2025廣東揭陽調研)如圖所示,兩個彈簧的質量不計,勁度系數分別為和 ,它們一端固定在質量為的物體上,另一端分別固定在和 上,當物體平衡時上方的彈簧處于原長。再把固定的物體換為大小相同、質量為 的物體,再次平衡后,彈簧的總長度不變,且彈簧均在彈性限度內,重力加速度為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A.第一次平衡時,下方彈簧處于原長B.第一次平衡時,下方彈簧被壓縮的長度為C.第二次平衡時,上方彈簧伸長的長度為D.第二次平衡時物體的位置比第一次平衡時下降的高度為【解析】 當物體的質量為時,根據平衡條件可得 ,解得下方彈簧被壓縮的長度 。當物體的質量變為時,設該物體與第一次相比平衡位置下降的高度為 ,則上方彈簧伸長量為,下方彈簧壓縮量為 (【抓題眼】兩彈簧總長度不變。),兩彈簧彈力之和等于,由胡克定律和平衡條件可得(【點撥】上方彈簧給物體向上的拉力,下方彈簧給物體向上的支持力,力的方向一致。),聯立解得 。. .. .考點2 摩擦力4.(2025福建三明階段練習)某同學利用如圖甲所示裝置研究摩擦力的變化情況。實驗臺上固定一個力傳感器,傳感器用棉線拉住物塊,物塊放置在粗糙的長木板上。水平向左拉長木板,傳感器記錄的 圖像如圖乙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實驗中必須讓長木板保持勻速運動B.圖乙中曲線就是摩擦力隨時間的變化曲線C.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之比約為D.只用圖乙中數據可得出物塊與長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解析】 實驗中物塊處于平衡狀態即可,沒有必要讓長木板保持勻速運動。(【提醒】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是否做勻速直線運動無關。)由于物塊處于平衡狀態,故其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拉力(傳感器的示數)等于摩擦力,兩力是一對平衡力,但不能說拉力(傳感器的示數)就是摩擦力。由題圖乙可以看出,最大靜摩擦力約為,滑動摩擦力約為 ,兩者之比約為。由于不知道物塊的重力,也就不知道壓力,因此只用題圖乙的數據無法求出物塊與長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5.(2025山西晉城第一中學月考)如圖所示,水平桌面上平放一疊共計54張的撲克牌,每一張的質量均為 。用一手指以豎直向下的力壓第1張牌,并以一定速度向右移動手指,確保手指與第1張牌之間沒有相對滑動。設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相同,手指與第1張牌之間的動摩擦因數為,牌間的動摩擦因數均為 ,第54張牌與桌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且有 。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A.第1張和第2張牌一定保持相對靜止B.第54張牌受到水平桌面的摩擦力向右C.第2張牌到第53張牌之間不可能發生相對滑動D.第2張牌到第53張牌之間可能發生相對滑動【解析】 設手指對第1張牌的壓力為,則手指對第1張牌的摩擦力為(【點撥】以第1張牌為研究對象,分析手指對第1張牌的摩擦力與第2張牌對第1張牌的最大靜摩擦力的大小關系,即可判斷第1張牌和第2張牌是否可能發生相對滑動。),第1張牌與第2張牌間的彈力大小為 ,第1張牌與第2張牌間的最大靜摩擦力大小為,由于,故可能存在 的情形,即第1張牌和第2張牌可能發生相對滑動。以第2張牌到第54張牌為整體,該整體受到第1張牌對它水平向右的摩擦力,整體相對于水平桌面向右運動或有向右的運動趨勢,故水平桌面對第54張牌的摩擦力向左。對第2張牌分析,它跟第3張牌間的彈力大小為 ,第2張牌與第3張牌間的最大靜摩擦力大小為 ,而第1張牌與第2張牌間的最大靜摩擦力為,可知 ,則第2張牌與第3張牌之間不發生相對滑動,同理,第3張到第53張牌也不發生相對滑動。.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