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三年級下冊1古詩三首-《惠崇春江晚景》知識清單惠崇春江晚景宋:蘇軾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注釋惠崇:北宋名僧,能詩善畫,以工于小景見稱。《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的一幅畫,現已失傳。蔞蒿:一種生長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黃色,莖高四、五尺,剛生時柔嫩香脆,可以吃。蘆芽:蘆葦的幼芽,可食用。河豚:魚的一種,肉味鮮美,但是卵巢和肝臟有劇毒。產于我國沿海和一些內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卵。譯文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葦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回游到江河里來了。作者簡介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 、蘇仙 。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枯木怪石圖》等。寫作背景這首詩是蘇軾題在惠崇所畫的《春江晚景》上的題畫詩,作于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當時蘇軾在汴京(今河南開封)任職,惠崇的這幅畫描繪的是江南早春景色,蘇軾通過對畫面內容的生動描繪和豐富聯想,為畫作增添了文學的意趣,也借此表達了自己對春天的喜愛和對生活的細致觀察。賞析視覺開篇,點染春景:首句“竹外桃花三兩枝”,詩人以簡潔的筆觸勾勒出一幅清新的畫面。翠綠的竹林作為背景,幾枝粉嫩的桃花在竹林外探出枝頭,“三兩枝”巧妙地點出桃花初綻的狀態,并非繁花簇擁的熱鬧,而是星星點點的俏皮,卻恰恰用這一抹亮色,率先將春天的溫柔和生機展現出來,為整首詩定下了明快、清新的基調,引領讀者走進這充滿希望的早春世界。妙思哲理,暖春之悟:“春江水暖鴨先知”一句堪稱神來之筆。鴨子在春水中歡快嬉戲,它們憑借自身對水溫的感知,率先知曉江水變暖的消息。這一細節不僅生動鮮活地描繪出早春的景象,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蘇軾從日常生活中極為平常的現象切入,揭示出只有親身經歷、深入體驗,才能最先捕捉到事物細微變化的道理。這種將生活感悟與自然景致完美融合的寫法,讓讀者在欣賞美好春景的同時,也不禁對生活的真諦展開思索,使詩歌的層次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多物鋪陳,生機盡顯:“蔞蒿滿地蘆芽短”,詩人將視角轉移至河灘。放眼望去,滿地都是繁茂生長的蔞蒿,嫩綠一片;而蘆葦也不甘示弱,抽出了短短的嫩芽。蔞蒿的蔥郁和蘆芽的鮮嫩,無不彰顯著春天的蓬勃生機,每一處細節都洋溢著生命的力量,仿佛能看到大地在春天的召喚下逐漸蘇醒,萬物都在努力生長,充滿了無限的活力,讓讀者深切感受到春天那撲面而來的盎然氣息。想象拓展,意境升華:最后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時”,詩人憑借豐富的想象力,從眼前實實在在的畫面延伸開去。盡管畫面中或許并沒有河豚的身影,但蘇軾依據春天的時節特點以及河豚的習性,大膽推測此時河豚正逆流而上,即將從大海洄游至江河之中。這一想象的加入,瞬間為整首詩注入了動態的活力,使原本局限于畫面的靜態春景,擴展為充滿動感和廣闊空間感的意境,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內涵,讓讀者的思緒也隨之飄遠,沉浸在這春天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的宏大景象之中。情感交融,春之禮贊:整首詩將畫面的細膩描繪、詩人獨特的感受以及深刻的思考完美交融。蘇軾通過對春江晚景的生動刻畫,字里行間都流淌著對春天的由衷贊美和對大自然的深切熱愛。同時,也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他敏銳的觀察力、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對生活的獨特感悟,使這首詩不僅是對畫作的生動詮釋,更是一首具有獨立審美價值和深刻思想內涵的佳作,歷經千年仍熠熠生輝,讓后人反復品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