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下4《孫權勸學》知識清單孫權勸學 《資治通鑒》 初,權謂呂蒙曰:“卿(qīng)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yé)!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gèng)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譯文】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管事了,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的理由來推托。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傳授經書的學官嗎?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中事務繁多,誰能比得上我呢?我經常讀書,自認為有很大的好處。”呂蒙于是就開始學習。 等到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和呂蒙論議,(魯肅)十分吃驚地說:“以你現在的才干、謀略來看,你不再是原來吳縣那個(沒有學識的)阿蒙了!”呂蒙說:“與讀書人分別幾天,就要重新另眼看待了,長兄你知曉(這件)事情怎么這么晚呢!”魯肅于是叩拜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就分別了。【中心思想】本文記敘了呂蒙在孫權的勸說下學習并有了驚人的長進,令魯肅為之嘆服并與之“結友”的故事,闡述了人應當好學,只有努力學習才能有進步的道理,突出了學習的重要性。【問題探究】1.魯肅為什么與呂蒙“結友”?文章以“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結尾。魯肅之所以主動與呂蒙“結友”,是因為魯肅為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與之深交,表明魯肅敬才、愛才,二人志趣相投。這最后的一筆,是魯肅“與蒙論議”的余韻,進一步從側面表現了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2.孫權是怎樣勸呂蒙學習的?從勸解的過程中,可以看出孫權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孫權對呂蒙說:“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這既表現出孫權對呂蒙的殷切愛護,又帶有王者權威。但孫權實事求是,根據實際情況,不是要求呂蒙“治經為博士”,而是要他“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又聯系自己在學習中所受的教益勸解呂蒙:“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孫權以自身為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進行勸解。他可以和部將就非軍事、非政治的話題進行交談。由此可見,孫權平易近人,同時對部將嚴格要求,為提高呂蒙的素質諄諄教導,具有王者風范。【人物形象】孫權:關心下屬,對下屬要求嚴格;循循善誘;平易近人。呂蒙:樂于接受勸告,勤奮好學,機敏精干。魯肅:敬才愛才惜才。【寫作特色】1.言簡意賅,表現有力。2.側面烘托,展示變化。3.對白傳神,以“話”塑人。【課后練習】一、朗讀課文,理解大意。說說孫權為什么要勸呂蒙學習,又是怎樣說服呂蒙的。孫權認為學習對執掌軍權的呂蒙來說,尤為重要。孫權勸說呂蒙,首先向呂蒙指出學習的必要性,“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當呂蒙“以軍中多務”相推辭時,孫權指出學習的目的和方法,而且現身說法,以“卿言多務,孰若孤?”回應了呂蒙的推托,并用自己的體會強調學習的作用。最終,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二、課文是怎樣表現呂蒙學識進步的?呂蒙的變化對你有什么啟示 課文主要是通過魯肅與呂蒙對話和“結友”,側面表現呂蒙學識進步的。魯肅與呂蒙論議,驚嘆呂蒙今昔的變化——“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呂蒙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確實學識進步很快、很大。魯肅為之折服,與其“結友”。關于呂蒙的變化給人的啟示,言之有理即可。三、朗讀下列句子,體會加點詞所表示的語氣。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2.但當涉獵,見往事耳。3.大兄何見事之晚乎!①邪: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嗎”。②耳:表示限止語氣,可譯為“罷了”。③乎: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呢”。四、文言文中的稱謂語非常豐富,有自稱,有對他人的愛稱、敬稱等。說說下列句中加點的稱謂語分別屬于哪種情況。課外再搜集一些。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2.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3.大兄何見事之晚乎!①卿是古代君對臣的愛稱。②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稱。③大兄是對朋友輩的敬稱。【相關考題】【甲】《孫權勸學》(節選自《資治通鑒》)【乙】魯肅代周瑜,當之陸口,過蒙屯下。肅意尚輕蒙,或說肅曰:“呂將軍功名日顯,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顧之。”遂往詣蒙。酒酣,蒙問肅曰:“君受重任,與關羽為鄰,將何計略,以備不虞①?”肅造次②應曰:“臨時施宜。”蒙曰:“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虎熊也計安可不豫③定?”因為肅畫④五策。肅于是越席就之,拊⑤其背曰:“呂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結友而別。(節選自《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釋】①虞: 意料,預料。②造次: 魯莽,輕率。③豫: 同“預”,預先,事先。④畫: 謀劃,籌劃。⑤拊:撫摸。【題目】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4分)(1)見往事耳 見:(2)及魯肅過尋陽 及:(3)肅意尚輕蒙 輕:(4)遂往詣蒙 詣: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1)蒙辭以軍中多務。(2)肅于是越席就之。3.閱讀【甲】【乙】兩文,用出自甲文的成語填空。(2分)肅意尚輕蒙,只因蒙初不習文,學識淺薄,人稱“ ”;后過尋陽,與蒙論議,得五策,不由對蒙“ ”。4.【甲】【乙】兩文均以魯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結尾,對刻畫呂蒙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參考答案】1.了解;到,等到;輕視,看不起;拜訪2.(1)呂蒙用軍中事務多來推托。 (2)魯肅于是越過自己的座位,靠近呂蒙。3.吳下阿蒙,刮目相待/刮目相看4.兩處均以魯肅的行為從側面表現了呂蒙才略的驚人。【乙文譯文】魯肅取代周瑜(為水軍都督),當陸口駐屯,到達呂蒙所在的屯下。魯肅(當時)對呂蒙還比較輕視。有人對魯肅勸說:“呂將軍的功名一天比一天顯著,不可以用原來的眼光來看待,您應當去拜訪他。”(魯肅)于是去拜訪呂蒙。酒過三巡,呂蒙問魯肅:“您受到重任,與蜀漢的關羽作為鄰居,您將用什么辦法來防止不測的發生?”魯肅輕率地回答:“到時候看情況再說吧。”呂蒙說:“現在長江東西雙方(指西蜀和東吳)雖然看上去很和睦,像一家人一樣,而關羽實際上是像熊虎一樣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預訂好應急方案呢?”呂蒙于是為魯肅籌劃了五個應急方案,魯肅就站起來越過自己的坐席,靠近呂蒙拍著呂蒙的背說:“呂子明啊,我不知道您的才干謀略竟然已經達到了這樣的高度。”魯肅就拜訪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交為摯友后分別。【課外閱讀】呂蒙攻皖之諫初,魏公操遣廬江太守朱光屯皖,大開稻田。呂蒙言于孫權曰:“皖田肥美,若一收孰,彼眾必增;宜早除之。”閏月,權親攻皖城。諸將欲作土山,添攻具,呂蒙曰:“治攻具及土山,必歷日乃成;城備既修,外救必至,不可圖也。且吾乘雨水以入,若留經日,水必向盡,還道艱難,蒙竊危之。今觀此城,不能甚固,以三軍銳氣,四面并攻,不移時可撥;及水以歸,全勝之道也。”權從之。蒙薦甘寧升城督,寧手持練,身緣城,為士卒先;蒙以精銳繼之,手執鼓,士卒皆騰踴。侵晨進攻,食時破之,獲朱光及男女數萬口。既而張遼至夾石,聞城已拔,乃退。權拜呂蒙為廬江太守,還屯尋陽。譯文:當初,魏公曹操派廬江太守朱光在皖屯兵,大量開墾土地,種植稻谷。呂蒙向孫權建議:”皖地田土肥沃,如果一旦稻熟收獲,曹軍必然擴充,應當早日除去朱光。”閏五月,孫權親自率軍攻打皖城。將領們計劃堆土山和增加攻城的設備,呂蒙說:“制造攻城設備和堆土成山,須多日才能完工。到那時,敵人城防已經鞏固,援兵必定到來,我們將不能奪得皖城。況且我軍乘雨多水大而來,如果曠日久留,大水必定漸漸退走,我們回兵的道路會遇到困難,我以為那是很危險的。現在看來,此城不會十分堅固,我三軍士氣高昂,四面齊攻,很快就可攻克,然后趁大水未退而回軍,這才是大獲全勝的策略。孫權采納了這一建議。呂蒙推薦甘寧為升城督,甘寧手持白色熟絹,身先士卒攀上城墻;呂蒙命令精銳戰士緊隨其后,他親自擂鼓指揮,戰士們踴躍登城。拂曉發起攻擊,早上辰時已經攻克皖城,俘獲朱光以及城中男女數萬人。不久,張遼率兵趕到夾石,聽說皖城失守,便領兵撤退了。孫權任命呂蒙為廬江太守。回兵駐守尋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