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把握詩歌中的意象,學習通過解讀意象分析詩人情感的基本方法。2.置身詩境,結合寫作背景,深入體會詩中蘊含的深沉而真摯的愛國之情。[教學目標]1.把握詩歌中的意象,學習通過解讀意象分析詩人情感的基本方法。2.置身詩境,結合寫作背景,深入體會詩中蘊含的深沉而真摯的愛國之情。【教學課時】1課時【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一、課前預習 1.解決字詞障礙 ①把課下注釋的拼音標注在原文中 ②把“讀讀寫寫”勾畫在原文中,并注音 ③識記,自檢,明天聽寫檢測 2.自由朗讀詞作,讀準字音,并嘗試標出重音和節奏,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了解作者介紹和寫作背景。 布置預習任務,學生提前預習二、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初三語文組的老師打算組織同學們錄制一個艾青詩選有聲讀物。便于大家在課余,利用碎片時間重溫名著,我們準備用《我愛這土地》的插畫作為有聲讀物的封面。 這節課同學們的任務就是設計這首詩的插畫,并給插畫配上解說詞。 學生傾聽三、圈畫典型事物,思考事物特點 1.畫一幅插畫,我們需要考慮哪些因素呢? 預設:①要考慮選擇什么事物來畫,要畫出事物的什么特點。 ②整個畫面的布局和明暗色調等。 那么就讓我們靜心品讀,《我愛這土地》。圓滿完成我們的任務吧。 2.大聲朗讀詩歌,邊讀邊圈畫出詩歌中富有畫面感的事物。 預設:土地,河流,風,黎明,鳥,淚眼 3.插畫要畫出這些事物怎樣的特點呢? (1)老師示范: 我準備把土地畫成飽受暴風雨摧殘,坑洼不平,滿目瘡痍的樣子。因為土地是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 (2)請學生按照老師示范的方式,說一說“河流”“風”“黎明”“鳥” 預設: 我會畫出河流,怒水湍急,洶涌奔騰的景象。因為河流是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也就是說河流像長期郁結在我們心中的悲憤一般,胸涌奔流。 風是無止息的,吹刮著的,激怒的,意思是說吹刮著的風象征了人們心中永不停息的對暴風雨惡行的憤怒。所以我要畫的應該是狂風怒號之態。而風是無形的,所以我準備借助外物來表現。 而黎明是來自林間,無比溫柔的,所以我會把黎明換成柔和的金色,是朝暉溫柔和煦的。籠罩著叢林的景色。 我準備把鳥畫成一個經受苦難,筋疲力竭,但又不屈地傾盡全力為土地奮勇歌唱的形象。因為它“用嘶啞的喉嚨歌唱”,“嘶啞”可以看到它飽受苦難摧殘的疲累和仍然奮勇歌唱的竭盡全力。并且,鳥是眼含淚水的,因為鳥為土地的飽受摧殘而常含淚水,因為鳥對土地有強烈的熱愛,所以常含淚水。 (3)小結:關注修飾語是讀懂詩歌意象特點及情感的重要方法之一。 這些事物的特點我們是怎么分析出來的呢?是關注了事物前面的修飾語,也正是這些修飾語把這種事物變成了含有作者主觀情感的意象。表現了作者對土地的愛和關切。對暴風雨的仇恨,憤怒和反抗的決心以及對黎明的向往。 (4)詩人為什么要選取這些意象來寫呢? ①結合詩歌的寫作背景 相信細心的同學已經從詩歌結尾處發現了詩歌的寫作時間——1938年11月17日。作品寫于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后的一年。此時正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②結合詩歌的創作背景,我們再來看這些意象,他們是不是被作者賦予了一定的象征意義呢? 預設: 土地——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國國土。 河流——我們因祖國苦難而洶涌的悲憤之情。 風——人民心中永不停息的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和反抗。 黎明——人民為之奮斗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 鳥——詩人自己 5.既然說鳥就是詩人自己,那在插畫中,能不能不畫鳥,而直接畫出一個常含淚水的詩人形象來表情達意呢?請同學們先大聲朗讀原詩,再讀一讀修改后的詩歌,看看這樣改好不好? (1)呈現修改后的詩句: 我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身體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 (2)思考修改后的好不好: 預設: 不好。因為鳥是渺小的,力量微不足道的。但是在炮火連天,國運危急的時刻,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鳥也要奮力歌唱,用自己的歌喉發出不屈的聲音。這使人聯想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鳥弱小而不屈的形象,跟當時中國人民被蹂躪而抗爭的形象是相對應的。而鳥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這種對土地毫無保留的奉獻一切,其震撼力遠遠大于人的身體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此外,飛鳥和大地本就是一對充滿了象征內涵的意象。飛鳥和大地象征著游子和祖國。飛鳥飛的再遠,他也無法擺脫心中永遠的土地。這種不能割舍的眷戀,不就是作者以及千萬國人心靈的寫照嗎?所以,如果按照老師的修改,去掉了鳥這個獨特的意象,詩歌仍可表情達意,但是表意明顯變的單薄了。因為鳥這一獨特的意向本身就具有豐厚的內涵。鳥的內涵更加豐富了詩歌的意韻,產生了超乎尋常的表達效果。 (3)小結: 鳥象征著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歌唱的愛國者形象。詩人以此自比,豐富了詩歌的意蘊,產生超乎尋常的表達效果。 1.生傾聽,并回答問題。 2.生結合課文內容思考探究四、設計畫面的布局和明暗色調 1.畫面應該如何布局?明暗色調應該如何設計呢? 預設: “土地”在畫面中是主體地位,因為土地是這組意象的核心。“河流”流淌在“土地”上,“風”吹刮在“土地”上空。畫面整體的色調應該是灰暗的冷色調,代表著作者因祖國苦難而悲憤痛苦,對侵略者充滿仇恨,憤怒。“鳥”的位置應該比較突出。比較明顯,因為詩歌第一節的敘述就是從鳥的角度進行的。 2.有很多同學難以確定,黎明畫在哪兒?老師又對原詩做了修改,請思考好不好? (1)呈現修改詩句: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2)分別朗讀原詩和改后的詩句比較一下有什么不同? 預設: 前三句的“這”是近指。土地,河流,風,這些意象的組合是詩人當下所見到的,風雨飄搖滿目瘡痍的祖國大地的描寫,而最后一句的“那”,是遠指。黎明,是詩人對祖國光明未來的憧憬與企盼。 四個意象之間存在著組合和排列次序。體現了作者情感的變奏曲,從災難痛苦到奮起斗爭。最后再進入一片光明,充分顯示了痛苦也罷,災難也罷,總是暫時的,只要通過斗爭,最終總會有一個光明美好的結局,這也是艾青詩歌的抒情特色。 (3)明確黎明的畫法(布局及色調): 黎明畫成遠景,因為那是遠指。黎明屬于未來。晨光熹微,溫柔和煦,應是整體冷暗畫面中的一抹暖色。表現了作者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3.同學們,通過上面的分析,你的腦海中是不是已經想象出這幅畫面了?請課下試著畫一畫。 閱讀、賞析課文并分享五、為插畫寫解說詞 1.同學們,通過上面的分析,你的腦海中是不是已經想象出這幅畫面了?我給大家展示一份我的學生所繪的《我愛這土地》的插畫和解說詞。 提示:解說詞——用生動的語言對畫面進行的描繪。 解說詞: 我的《我愛這土地》的插畫由小鳥、土地、河流、樹林、暴風雨、黎明之光等事物組成。畫面中最突出的形象就是鳥。暴風雨肆虐,鳥顯得那么弱小,但他仍舊竭盡全力的大聲的歌唱。對著被蹂躪的土地,向奔騰的河流,在狂風中他唱出了與河流一樣的悲憤,唱出了風一般的激怒和反抗。更唱出了對黎明,對未來的渴望。 整幅畫以冷色調為主,畫面昏暗、憂郁。表達了人們對侵略者的痛恨和對國土被踐踏的悲憤。然而在這暗冷中也有一點亮色,一點溫暖。 在遠處,天邊透出淡淡的暖粉色。這是來自林間的黎明,是光明和自由的曙光,是美好未來的象征。 2.拓展艾青的故事: 通過上面對《我愛這土地》的學習,你一定對艾青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再給大家補充一則關于艾青的故事。 艾青,原名蔣正涵,號海澄。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時,艾青正在法國留學,他同許多留法的中國青年一樣,對國土淪喪痛心不已。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館住宿登記時,旅館人員問他的姓名。愛青說蔣海澄,對方誤聽為蔣介石。艾青恥于與蔣介石同姓,就在將的草字頭下面打了一個叉。又取澄的家鄉口語諧音為清,在住宿登記時填上艾青兩字。于是艾青就成了他筆名。艾青有著對祖國大地深切的愛,對不抵抗行為切齒的恨。他的拳拳赤子心,殷殷愛國情,定然會激勵我們前行。 3.同學們請你懷著一份赤子深情和老師一起大聲朗讀這首詩吧。 師生有感情的朗讀詩歌。 艾青寫出了無數的愛國詩篇,請同學們閱讀艾青詩選。進一步體會詩人的赤子深情和艾青詩歌的特色。 生思考交流六、總結方法,學以致用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通過挖掘獨特意象的豐富內涵,理解詩歌深層意蘊的方法,通過分析意向的修飾語解讀詩歌意象的特點和作者情感的方法。通過分析意象的組合及排列,把握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的方法。七、作業 1.為你設計的插畫寫解說詞,有美術特長的同學還可以另附一張插畫作品。 2.錄制《我愛這土地》朗讀音頻。 同學們期待你的大作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