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949年9月,北平)①制定了《共同綱領》,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②選舉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確定了首都(北京)、國旗(五星紅旗)、國歌(《義勇軍進行曲》)。④在首都廣場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 ⒉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3.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國內:①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階段,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②中國成為一個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人民大眾成為國家的主人。世界:①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②鼓舞了世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4.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國大陸全部獲得解放。第2課 鞏固新政權的措施1.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950年10月,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同朝鮮人民軍共同抗擊侵略者。英雄人物:黃繼光、邱少云等。2.1953年,美國被迫同朝中簽訂《朝鮮停戰協定》。3.1950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⑴內容: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⑵結果:到1953年春,土地改革基本完成。⑶意義:①徹底廢除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 ②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了道路。3課 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1.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的任務:集中發展重工業;成就:①鞍山鋼鐵公司;②長春一汽;③南昌飛機廠; ④沈陽第一機床廠。2. 1954年一屆人大在北京召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 3.三大改造 (1953——1956年底)①內容:對農業、手工業 、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②實質: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③意義: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初步建立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第4課 社會主義的道路探索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制定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2.探索失誤:“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大躍進: ①農業:對農作物產量的嚴重浮夸。 ②工業:鋼產量指標的不斷提高。(2)人民公社化運動:特點:“一大二公”,政社合一。(3)標志: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和“共產”風。(4)造成嚴重后果:國家和人民面臨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嚴重經濟困難。(教訓: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立足本國國情發展。)第5課 先進模范人物的涌現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先進模范人物:石油工業—王進喜—鐵人兩彈元勛—鄧稼先黨的好干部—焦裕祿人民的好戰士—雷鋒第6課 文化大革命1.文化大革命(1966 —— 1976)2.文革期間,黨的歷史上最大一起冤案,國家主席劉少奇遭到迫害致死。 3. 1971年,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團。4.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文化大革命結束。教訓和啟示:(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國內的主要矛盾;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我們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堅持依法治國的方針;我們必須保持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為經濟建設營造良好的國內環境。)第7課 偉大的轉折1.1978年,《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奠定思想基礎。2.十一屆三中全會:(1)時間:1978年12月 (2)內容: ①思想上: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②政治上: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③組織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3)意義: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也是新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偉大轉折點。3.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四項基本原則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改革開放一起,逐漸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第8課 改革開放的展開1.對內改革(1)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2)城市:國有企業改革,黨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2.對外開放: 1980年,建立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經濟特區;1988年海南建省并劃為經濟 特區。3.經濟特區的建立,利用國外資金和先進技術,推進經濟改革,加快發展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第9課 民主與法制建設1.在城市和農村設立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是擴大基層民主的重大措施。2.法制建設成就 :①1982年《憲法》,賦予公民廣泛的權利和自由。② 1979年《刑法》。③ 1986年《民法通則》。④ 1986年《義務教育法》等。第10課 鄧小平理論是現代化建設指針1.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2.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3.1992年,中共十四大,概括了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4.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5.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6.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①內容:黨的基本路線要堅持一百年不動搖,發展才是硬道理。②影響: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影響。 第11課 各族人民的大團結1.新中國成立后,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有效地保證了少數民族享有廣泛的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和參與國家管理的權利。) 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實行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政策。3.1999年,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第12課 推進祖國統一大業1.香港回歸: 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2.澳門回歸: 1999年12月20日中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3.海峽兩岸的發展:①1995年,江澤民提出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②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指引下,兩岸經濟相互促進、互補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③祖國完全統一的大業一定能夠實現。 臺灣是中國領土的史實:①三國時,吳國派衛溫赴夷洲,加強臺灣與內地的聯系;②元朝設澎湖巡檢司,管轄琉球; ③明朝鄭成功收復臺灣;④清朝設置臺灣府,加強管轄。第13課 國防建設1.人民海軍:第一支是華東軍區海軍,后又成立:北海、東海和南海艦隊。2.人民空軍:1949年人民空軍正式建軍。3.戰略導彈部隊:1957年組建,1966年被命名為“第二炮兵”,主要任務是核反擊。第14課 外交成就1.新中國建立后,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3年,周恩來提出。①內容: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②意義: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 3.亞非萬隆會議: 1955年,印度尼西亞的萬隆舉行;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會議圓滿成功,也促進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4.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5.中美關系的發展:①1972年尼克松訪華,在上海簽署了《中美聯合公報》。②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6.2001年,APEC會議(亞太經合組織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行。 第15課 科學技術的成就1.“兩彈一星” :①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②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③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2.航天成就:①2003年,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②2005年“神舟六號” 載人飛船發射成功。3.農業成就: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袁隆平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4.“863計劃”,領域有: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和海洋技術。第16課 教育事業的進步1.基礎教育的發展:①1986年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②到2000年,全國基本上實現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2.“科教興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黨和政府實施“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具體措施:①提出“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②把九年義務教育作為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③要求實施素質教育。 17課 文化、體育和衛生事業的發展1.1956年,提出了“百花開放,百家爭鳴”的方針;2.體育成就:①1955年,頒布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② 1990年,中國首次成功地舉辦了亞洲運動會。③ 2008年,中國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 3.衛生事業的進步:改革開放以來,較好的衛生服務,國民平均壽命已由新中國成立前的35歲提高到70歲。第18課 新時期社會生活的變遷1.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從衣食住行等方面發生巨大變化)。2.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成為新的勞動就業模式;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成為新的就業觀念。 3.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為主的社會保障體系已初步形成;實行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