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 外國詩二首【教學目標】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感受詩歌內容。2.理解詩中所蘊含的哲理,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3.感悟作者在困境中執著追求理想的信念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重點:理解詩中所蘊含的哲理,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難點:1.理解詩中所蘊含的哲理,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2.感悟作者在困境中執著追求理想的信念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教學過程】第一課時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新課導入絕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一帆風順,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蘇軾也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那么當遇到困難與挫折的時候,我們應該怎樣面對呢?或許可以從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中找到答案!二、作者簡介普希金(1799—1837),俄國詩人、作家,19世紀俄國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的創作對俄國文學和語言的發展影響很大,他被稱為“俄羅斯文學之父”。其代表作有詩歌《自由頌》《致大海》,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等。三、寫作背景本詩寫于詩人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鄰居的女兒的紀念冊上。那時俄國革命正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離。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并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四、新課講授(一)整體感知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指的是什么?明確:“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艱難困苦甚至不幸而身處逆境。作者寫這首詩時正被流放,這是他自己真實生活的寫照。2.詩歌的兩部分各表現了怎樣的內容?明確:第一部分:面對挫折,要沉著冷靜,對未來要充滿信心。第二部分:迎接新的未來,過去變為“親切的懷戀”。3.這首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明確:正確對待挫折,堅信未來是光明的、美好的,表達了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二)問題探究1.怎樣理解“生活欺騙了你”?明確:必須要聯系詩人當時所處的環境來理解。這句話表明正義被沙皇專制所扼殺。它與違背生活規律、被生活規律所捉弄不是一個概念。2.為什么當被“生活欺騙”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明確:生活中的不幸、失意是暫時的,我們不應因為眼前的困難挫折就失去了對未來的信心。3.既然“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為什么“現在卻常是憂郁”?明確:“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指我們應該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但是生活中常常有挫折、失意、痛苦、悲傷,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現在卻常是憂郁”。4.如何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明確:這兩句詩強調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人生的體驗應該是豐富多樣的,各種體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即使是那些痛苦的。5.面對逆境,詩人只能耐心等待、不予抗爭嗎?(結合寫作背景)明確:當時沙皇專制統治相當嚴酷,革命勢力一時還不足以與之抗爭,況且詩人正被流放,所以只能等待時機的來臨。6.與一般詩歌相比,這首詩有什么不同?明確:一般的詩歌中都有比較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而這首詩沒有具體的形象,只是以勸告的口吻說明道理。(三)寫作特點寓理于詩,直抒胸臆。這首詩沒有什么具體的形象,短短幾句,都是以勸告的口吻在訴說——按常理這是詩歌創作中要盡力避免的,但這首詩卻以說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詩人以平等的口吻和娓娓訴說的語氣來寫,語調親切和婉,熱誠坦率;詩句清新流暢,感情熱烈深沉,有豐富的人情味和深刻的哲理意味,可以讓人感受到詩人真誠博大的情懷和堅強樂觀的思想情緒。五、課堂小結本詩以勸慰的口吻告訴人們要正確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要堅信未來是光明的、美好的,表現了詩人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和對未來的信念。六、課后作業1.有感情地朗讀《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并嘗試背誦。2.寫出學完這首詩的體會。3.預習《未選擇的路》。七、板書設計第二課時未選擇的路一、新課導入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普希金的詩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明白了面對人生挫折,應當有積極樂觀的態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許多時候我們都不得不面對選擇的尷尬和困惑,那時我們應該怎樣做呢?就讓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告訴我們吧!二、作者簡介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被譽為“美國文學中的桂冠詩人”。他徒步漫游過很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詩集作品有《波士頓以北》《山間》《又一片牧場》等。三、寫作背景1912年弗羅斯特已經38歲,這一年他做出了一個重要的選擇:放棄他在一所師范學校教書的職業,放棄本來可能更平坦、安穩的生活,而選擇了詩歌創作。他對自己說:“寫詩吧,窮就窮吧。”這首詩寫的就是這一重要的人生選擇。四、新課講授(一)整體感知1.詩中的“路”有什么深刻含義?這是什么表現手法?明確:詩人表面上似乎在寫自然界的道路,但實際上暗示的卻是人生之路。這是象征手法。2.概括四節詩的大意。明確:第一節:詩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選擇時的無奈。第二節:詩人選擇了一條充滿挑戰的路。第三節:寫詩人踏上選擇之路,卻留戀那條未選擇的路。第四節:寫詩人遙想未來對往事的回顧。(二)問題探究1.詩人為什么重點寫那一條“未選擇的路”?明確:其實“未選擇”也就是選擇。正是生活中許多人對于那些已選擇的感到不滿和后悔,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所以這首詩中詩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選擇的路。這也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這樣寫給這首詩增加了憂郁的情緒。2.如何理解“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回返”?明確:詩人知道自己選擇的是一條延綿無盡頭的路,已無緣踏足那條“未選擇的路”,告訴我們人生之路是無法回頭的,是不能重來的,所以人生之路的選擇要謹慎。“恐怕”表達了詩人的惆悵心情。3.如何理解“而我走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因此決定了我迥異的旅途”?明確:自己選擇的路,就一定要走到底,無怨無悔,這樣的人生才是完整而有意義的。因此,“選擇”除了需要理智的放棄、睿智的選取,更需要意志的延續。4.這首詩告訴我們什么哲理?明確:這首詩是寫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很多,但卻只能選擇一條。當踏上這條道路以后,可能會發現諸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對未選擇的路產生向往,也是對美好人生的向往,這便是詩人表達的意思。他告訴我們:人生的選擇很無奈,既要勇于選擇,更要慎重對待。(三)拓展延伸1.在詩歌表現出的情緒上,《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和《未選擇的路》有什么不同?明確:《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表現得積極樂觀,而《未選擇的路》表現得有些憂郁。2.這兩首詩歌可能對人產生怎樣的影響?明確:兩首詩都富有哲理,且都富有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中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給人以鼓舞,使人笑對人生;而《未選擇的路》對于人生選擇的思索,反映了人們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鳴。(四)寫作特點1.運用象征。詩人從生活實際出發,用自然之路比喻人生之路,表現了他對人生之路的思考,具有深刻的象征意義和哲理。2.含蓄清新。別具匠心的藝術風格再現優美的自然風光,并且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反映出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波瀾,深化了這首詩的寓意,給人以豐富的啟迪。詩人通過優美的意境和濃郁的抒情把哲理隱含其中,并傳遞給讀者。五、課堂小結這是一首哲理抒情詩,本詩借自然界的路來寫人生之路,告誡人們人生只能選擇一條路,如果選擇了就不能回頭,因此不能隨波逐流,應獨立思考,謹慎選擇。六、課后作業1.有感情地朗誦《未選擇的路》,并嘗試背誦。2.運用象征手法寫一段話。3.預習《古代詩歌五首》。七、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