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1 古代詩歌五首【教學目標】1.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和韻律。2.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理解詩歌中所蘊含的哲理。3.背誦默寫古詩詞,并學以致用。重點: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理解詩歌中所蘊含的哲理。難點:1.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和韻律。2.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理解詩歌中所蘊含的哲理。【教學過程】第一課時新課導入古人特別喜歡登高望遠。大致說來,古人登高望遠,有這樣一些緣由:傷春悲秋,寫盡心事;感懷歷史,憑高吊古;懷人思鄉(xiāng),滿目愁緒。本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三首登高的佳作——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杜甫的《望岳》和王安石的《登飛來峰》。登幽州臺歌一、作者簡介陳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唐代文學家。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陳拾遺。他是唐詩革新的先驅(qū)。其詩思想充實,語言剛健質(zhì)樸,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張九齡、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從中受到啟迪。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詩三十八首》,《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和《登幽州臺歌》。二、寫作背景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同出征。武攸宜缺乏將略,軍事失利,陳子昂屢次進言,不僅不被采納,還被貶為軍曹。在極度苦悶憂憤的情況下,陳子昂登上燕昭王為招賢納士而建的幽州臺,寫下了《登幽州臺歌》。三、新課講授(一)整體感知1.教師范讀,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詩歌的朗讀節(jié)奏。2.指定學生朗讀,讀出韻味和節(jié)奏。明確:在句式方面,本詩采取了長短交錯的楚辭體句法,要注意朗讀停頓,即“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二)問題探究1.前兩句詩是從什么角度寫的?“古人”指誰?“來者”指誰?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境遇?明確:時間角度(“前”“后”)?!肮湃恕敝腹糯Y賢下士的明君,“來者”指后代禮賢下士的明君?!扒安灰姟薄昂蟛灰姟?,時間無止無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暫,自己因“不見”明君,不能施展才華,功業(yè)未成,空老一生。寫出了詩人生不逢時、懷才不遇(或“胸懷才學但生不逢時、難以施展”)的境遇,表達了詩人內(nèi)心的愁苦之情。2.后兩句詩是從什么角度寫的?詩人為什么見此景而“涕下”?明確:空間角度(“天”“地”)??臻g無限遼遠,在無限的時間與空間面前,詩人感到孤獨、寂寞、悲涼。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功業(yè)未成,空老一生,面對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愴然而涕下”?3.請簡要賞析“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明確:“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獨”指單一,只有一個。一大一小形成強烈的對比,更加襯托出詩人內(nèi)心的傷感與孤獨。這兩句詩把個人置放到廣漠無邊的宇宙背景中,使個人顯得渺小孤寂,從而產(chǎn)生一種蒼茫的孤獨感。4.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明確:這首詩通過描寫登樓遠眺、憑今吊古所引起的無限感慨,抒發(fā)了詩人懷才不遇、孤寂沉郁的情感。5.本詩沒有對幽州臺做描寫,只寫登幽州臺的感慨,卻成為千古絕唱,原因是什么?明確:本詩雖為登臨之作,詩人卻不就眼前所見之景進行描繪,而是致力于感情的抒發(fā)。雖是抒發(fā)一己之悲,但視野廣闊,取象宏大,托意深遠。體現(xiàn)出詩人窮通古今之變,閱盡人世滄桑的深刻見識,給人以雄渾博大,沉郁悲壯的藝術(shù)美。(三)寫作特點1.句式長短交錯。全詩句式長短交錯,音節(jié)前緊后舒,抑揚變化,大大增強了詩歌的藝術(shù)感染力。2.直抒胸臆。這首詩傳達出時間的綿長無盡以及個人置身其中的孤獨感,喚起的是人類共有的那種在廣袤時空中不知自己置身何處和何去何從的茫然感。四、課堂小結(jié)《登幽州臺歌》一詩中天、地、人三位一體,遼闊悠遠,空曠蒼茫,營造了慷慨悲涼的意境,抒發(fā)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孤獨和悲憤之情。望 岳一、作者簡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東)人,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被后人尊稱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別”、《望岳》等。二、寫作背景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別詠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這一首是詠東岳泰山。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24歲的詩人開始過著一種“裘馬輕狂”的漫游生活。此詩即寫于北游齊、趙(今山東、河北一帶)時,是現(xiàn)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三、新課講授(一)整體感知1.教師范讀,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詩歌的朗讀節(jié)奏。2.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句句寫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別。詩中是怎樣寫“望”岳的?明確:首聯(lián)是遠望,頷聯(lián)是近望,頸聯(lián)是凝望,尾聯(lián)是(極望)俯視。3.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點?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明確:雄偉高大,神奇秀麗。從“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這些詩句中可看出。(二)問題探究1.“陰陽割昏曉”中的“割”字有何妙處?明確:“割”是“分割”的意思。泰山就像一把碩大無比的刀一樣,切斷了陽光,分出了山南向陽明亮、山北背陰晦暗的兩個世界,突出了泰山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2.賞析“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明確:這兩句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一個“小”字,不僅形象地寫出了泰山巍然高聳的氣勢,同時象征性地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3.年輕的詩人科舉不第后游歷齊、趙,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在詩中卻看不出他有任何科舉失敗后消極頹廢的情緒。整首詩給你的感受是什么?明確:詩人熱情贊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后兩句,直抒胸臆,表現(xiàn)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三)寫作特點1.煉字精辟。本詩形象鮮明、含蓄蘊藉并且內(nèi)涵豐富,煉字精辟。如“決眥入歸鳥”,一個“入”字,用得微妙傳神,形象地寫出了黃昏時“歸鳥”投林的景象。2.構(gòu)思巧妙。本詩的題目是《望岳》,但全詩無一“望”字,卻緊緊抓住“望”字寫景。寫景中又處處烘托一個“高”字,把泰山的萬千景色、高大的氣勢渲染得纖毫畢現(xiàn),使人身臨其境。四、課堂小結(jié)詩人從不同角度描繪了泰山的高峻雄奇,以泰山和詩人的志向自比,以山之雄偉烘托詩人志向之偉大,表達了一種高瞻遠矚的氣魄,體現(xiàn)了詩人青年時代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登飛來峰一、作者簡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二、寫作背景慶歷七年(1047),王安石由揚州調(diào)知鄞縣,皇祐三年(1051)改任舒州通判,赴任時都曾經(jīng)過越州,故此詩很可能寫于這兩次調(diào)任過程當中。三、新課講授(一)整體感知1.教師范讀,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詩歌的朗讀節(jié)奏。2.本詩主要寫了哪些內(nèi)容?明確:首句點明了地點,第二句緊承首句而來,通過具體的描寫,進一步突出飛來山上“千尋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鋪墊,在此基礎(chǔ)上,詩人自然地寫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遠望的眼光,只是因為身在最高的層次。(二)問題探究1.請任選一個角度賞析“飛來山上千尋塔,聞?wù)f雞鳴見日升”。明確:①“千尋”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借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詩人的立足點之高。②運用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虛寫詩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景象,表現(xiàn)出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蘊含著什么哲理?明確:這兩句詩寫了詩人身在高處極目遠望時的體會,表現(xiàn)了詩人的高瞻遠矚和不畏困難、不懼奸邪的勇氣和決心,揭示了只有站得高、看得遠,才能不怕阻撓、不被眼前的困難嚇倒的深刻哲理。(三)寫作特點寫景與抒懷緊密結(jié)合。這首詩前兩句側(cè)重寫景,后兩句側(cè)重抒懷;前者為后者做鋪墊,后者是前者的升華。將寫景和抒懷結(jié)合起來,從具體的情境中提煉出哲理,從而突出了詩的主題。四、課堂小結(jié)這是一首登高覽勝之作,登上高山之塔,極目遠望,詩人不禁豪情滿懷,壯志凌云,似覺天地萬物都可盡收眼底。詩人就傳統(tǒng)題材翻出新意,抒發(fā)具有政治內(nèi)涵和人生哲理的深沉感慨:“我”不怕浮云遮住望遠的視線,因為“我”在最高層。表現(xiàn)了詩人的政治理想、抱負和對前途充滿信心的精神境界。第二課時新課導入游歷詩也是古詩百花苑中常見的一類。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兩首游歷詩:陸游的《游山西村》和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其五)。游山西村一、作者簡介陸游(1125—1210),字務(wù)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詩人。他一生創(chuàng)作的詩歌很多,現(xiàn)存有九千余首。代表作有《游山西村》《示兒》等。二、寫作背景本詩寫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陸游曾任隆興府通判,因為極力支持張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結(jié)臺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罷歸故里。詩人心中當然憤憤不平。相對于詐偽的官場,詩人對于家鄉(xiāng)淳樸的生活自然會產(chǎn)生無限的欣慰之情。三、新課講授(一)整體感知1.教師范讀,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詩歌的朗讀節(jié)奏。2.概括詩人游山西村時的所見所聞。明確:①熱情好客的村民。②優(yōu)美的景色。③淳樸的風土人情。(二)問題探究1.賞析“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明確:寫出了豐收的年景和村民的熱情好客、淳樸?!澳Α币痪浔憩F(xiàn)了農(nóng)民的厚道、民風的淳樸,一個“足”字,表達了農(nóng)家款待客人傾其所有的盛情。2.“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廣為流傳的千古名句,你認為人們會在什么情況下引用這句詩?明確:①面對困境時。因為這兩句詩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困境中往往蘊含著希望,遇到困難只要我們不放棄希望,經(jīng)過努力,就一定會有新出路。②描繪或贊美山水美景時。因為這兩句詩描寫了山環(huán)水繞、柳暗花明的美麗景色。3.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明確:這首詩描寫了山西村古樸的民風,表達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向往之情。(三)寫作特點立意新巧,自然成趣。這首詩立意新巧,運用白描手法,不用辭藻涂抹,而自然成趣。詩人緊扣詩題中的“游”字,但又不具體描寫游村的過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段見聞,通過每聯(lián)一個層次的刻畫來體現(xiàn)。所寫雖各有側(cè)重,但以“游村”貫串,并把秀麗的山村自然風光與淳樸的民風民俗和諧地統(tǒng)一在完整的畫面中,形成了優(yōu)美的意境和恬淡、雋永的格調(diào)。四、課堂小結(jié)本詩以一個“游”字作為貫串全詩的主線,生動地描繪了豐收之年農(nóng)村歡悅一片的氣象和鄉(xiāng)間的風光習俗,刻畫了農(nóng)村淳樸的民風和村民熱情好客的品質(zhì),表達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己亥雜詩(其五)一、作者簡介龔自珍(1792—1841),字璱人,號定盦(ān),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學家,是近代啟蒙思想的先驅(qū)。著有《明良論》《病梅館記》等。二、寫作背景“己亥”是我國古代干支紀年法中的己亥年,這里指清道光十九年(1839)。這年四月,龔自珍辭官南歸。正值暮春時節(jié),夾花生樹,日暮風起,殘紅狼藉。點點飛花,忽然惹起了詩人一股濃濃的離別之情,于是他揮動馬鞭,吟出了這首詩。三、新課講授(一)整體感知1.教師范讀,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詩歌的朗讀節(jié)奏。2.這首詩講了什么?明確:這首詩寫的是詩人辭官告別寄居多年的京城,回歸故里時的復(fù)雜心情:既有離別的傷感,也有回歸的喜悅,更有繼續(xù)忠心報國的信念。(二)問題探究1.詩人是怎樣寫愁緒的?明確:詩人以“浩蕩”修飾離愁,以“白日斜”烘托離愁,以“天涯”映襯離愁。下筆一個“浩蕩”,形容愁思無窮無盡,生動形象,使人仿佛看到詩人心中的愁緒翻滾而來,又以“夕陽西斜”為背景,更渲染出一種日暮途窮的傷感。2.“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中的“落紅”有哪些含義?明確:“落紅”的含義有三:①花是落了,但它“不是無情物”,它是非分明。暗指自己辭官。②花成泥滓,成為滋養(yǎng)萬物的春泥。③春泥雖被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壯成長,繼續(xù)為人類造福。3.賞析“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明確:作者以“落紅”自喻,移情于物,表現(xiàn)了詩人甘愿為后人貢獻余力的愿望,表現(xiàn)出無私奉獻的精神?!奥浼t”“護花”是崇高獻身精神的象征,表現(xiàn)了詩人對理想和信念的執(zhí)著追求。這兩句表明了詩人的心志,寄托了詩人雖然辭官,但仍關(guān)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體現(xiàn)了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4.這首詩寫出了詩人的哪三種心境?明確:①回歸的喜悅。②離別的憂傷。③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5.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明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辭官南歸的痛苦心情,同時表現(xiàn)了詩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淪、立志始終都要為國效力的堅強性格和獻身精神。(三)寫作特點構(gòu)思新穎奇特。詩人以“落紅”自喻,一反歷代文人對花落淚、對月傷懷的情調(diào),歌頌了落花的積極作用,從而表明自己雖然已經(jīng)辭官,但是為國家、為社會、為民眾獻身的決心是始終不變的。因此,格調(diào)昂揚向上,歷來為人們所傳誦。四、課堂小結(jié)這首詩寫詩人辭官離京、遠去天涯的無邊愁思,表達了詩人政治理想至死不變的執(zhí)著態(tài)度。其以“落紅”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尋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yù)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