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課題 7 靜夜思 課時 2內容 分析 這首古詩語言凝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遠,雖然只有二十個字,卻成功地刻畫了游子的思鄉之情。學習古詩內容時,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畫,展開合理想象,初步體會詩人因看到月亮而思念家鄉的情感,對于詩句的意思,只需要大致了解,不必要求字字落實。素養 目標 文化自信:熱愛古詩,熱愛中國傳統文化。 語言運用:能用多種方法識記生字。 思維能力:能夠通過聯系詩句、動作示意等方法理解字義。 審美創造:想象畫面,體會思鄉古詩的韻味和美好意境。思政 元素 通過學習古詩,引導學生感受詩人的思鄉之情,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讓學生懂得珍惜親情和友情,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文化歸屬感。重點 難點 1. 掌握 8 個生字的讀音、字形和字義,學會正確書寫 6 個字;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 理解古詩的意思,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并能在朗讀中表達出來。課前 準備 1. 預習提綱:(1)預習古詩,圈出生字詞,借助拼音嘗試認讀。(2)了解李白的相關資料。 2. 準備資料:多媒體課件。過程設計第一課時課時 目標 1. 認識“夜、思”等8個生字,會寫“思、床”等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環節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教師活動】 1. (出示明月圖)“同學們,看這張圖片,一輪明月高高掛在天空。看到這明月,大家能想起我們學過哪些和月亮有關的詩呢?” 引導學生回憶李白的《古朗月行 (節選)》《贈汪倫》等詩。 2. 詩人介紹:請學生交流對李白的了解,教師補充介紹李白的生平、詩歌風格等,“李白是唐代非常著名的詩人,他寫了很多流傳千古的好詩。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他的詩。” 3. 板書課題: “靜夜思”,“大家看,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古詩題目。我們先來認識這兩個生字‘靜’和‘思’。” 指導學生認讀生字,講解 “靜” 可組詞識記,“思” 是心字底,和思想、思考有關,引導學生理解詩題含義是在靜寂的夜晚思念故鄉,隨后帶領學生齊讀課題。【學生活動】 1. 觀察圖片,回憶學過的古詩,積極舉手背誦并簡單說說詩的大意。 2. 認真傾聽同學和老師對李白的介紹,對李白這位詩人產生濃厚興趣。 3. 認真認讀 “靜” 和 “思” 兩個生字,理解詩題含義,跟讀課題。【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喚起學生的已有知識,激發學習興趣;介紹詩人和講解詩題,幫助學生了解古詩背景,為學習古詩做好鋪墊。環節二:初讀古詩,識字學詞【教師活動】 1. 圈字聽讀:“請同學們打開課本,圈出這首古詩里的生字。現在,我們來聽一聽古詩朗誦音頻,大家要認真聽生字的讀音,同時感受詩句的停頓。” 2. 自主拼讀:“聽完音頻,大家自己試著拼讀詩句,要多讀幾遍哦。讀完后,和同桌互相讀一讀,聽聽有沒有讀錯的地方,互相糾正。” 巡視學生自讀和互讀情況,適時正音。之后再次播放音頻,引導學生嘗試跟著讀出節奏感。 3. 小老師領讀:(課件出示生字)“哪位同學已經會讀這些生字啦?來當小老師,帶著大家讀一讀。” 請小老師領讀,其他學生跟讀。 4. 交流識字:“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記住這些生字的呢?等會兒全班一起分享。” 參與小組交流,適時引導。組織全班交流匯報,總結各種識字方法,如熟字加偏旁(爭 + 青 = 靜;木 + 廣 = 床;田 + 心 = 思;古 + 攵 = 故 )、形近字比較(低 -- 底;光 -- 先 )、利用生活經驗組詞(舉 -- 舉手、舉例、舉動;光 -- 光亮、月光、燈光 )、創編字謎(古文反著寫 -- 故;心上一塊田 -- 思;一點一橫長,一撇到木旁 -- 床 )。 5. 鞏固認讀:組織多種方式認讀生字,如小老師領讀、齊讀、接讀、師生共讀等,“我們用這些有趣的方式來讀一讀生字,看看誰記得最牢。”【學生活動】 1. 圈出古詩中的生字,認真聽音頻里生字的讀音,感受詩句停頓。 2. 自主拼讀詩句,與同桌互讀互糾;聽音頻,跟著讀出節奏感。 3. 積極爭當小老師領讀生字,其他同學認真跟讀。 4. 與同桌交流識字方法,積極參與全班匯報,學習不同的識字技巧。 5. 參與多種方式的生字認讀活動,努力記住生字。【設計意圖】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識字,培養自主識字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將識字與讀詩相結合,讓學生在語境中鞏固生字,初步感知古詩內容。環節三:指導書寫,規范練習【教師活動】 1. (出示會寫字的動漫筆順)“同學們,我們先來回憶一下筆順規則,都有哪些呢?” 引導學生回憶先橫后豎、先撇后捺等規則。 2. 講解示范:“現在我們來學習寫這幾個字。” 講解每個字的書寫要點并示范書寫,“思” 字,“田” 的第二豎在豎中線上,心字底略寬;“床” 字,“廣” 的點和 “木” 的豎都在豎中線上,“廣” 的橫不宜過長;“前” 字,下部豎向筆畫平行,“月” 的撇變成豎;“地” 字,左邊第三筆是提,右邊第二筆起筆較高;“故” 字,注意筆畫間的穿插,區分反文與折文,最后一筆捺要舒展;“鄉” 字,兩個撇折轉折處基本對齊,第一個撇折在豎中線上起筆,第二個撇折微微上揚,長撇舒展。邊寫邊強調筆畫順序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 學生練習:讓學生描紅、臨摹,巡視指導,糾正學生的坐姿和執筆姿勢,提醒學生 “一看二寫三對照”,觀察范字、認真書寫、寫完對照檢查。 4. 作品展示:“我們來展示幾位同學的作品,大家一起看看,找找優點和不足。” 展示學生作品,引導學生從筆畫規范、結構合理等方面進行評價。【學生活動】 1. 回憶筆順規則,積極回答問題。 2. 認真觀察老師示范書寫,記住每個字的書寫要點;書空練習。 3. 進行描紅、臨摹,注意坐姿和執筆姿勢,按照 “一看二寫三對照” 的方法書寫。 4. 觀察同學作品,參與評價,學習他人優點,反思自己的書寫。【設計意圖】通過回顧規則、示范書寫和學生練習,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書寫方法,提高書寫能力;展示評價培養學生的觀察和評價能力,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環節四:配樂朗讀,拓展練習【教師活動】 1. (播放配樂朗讀《靜夜思》)“同學們,現在我們跟著音樂,小聲地朗讀這首古詩,感受古詩的韻味。” 引導學生跟著音樂朗讀。 2. 布置作業:完成本課對應訓練。【學生活動】 1. 跟著音樂小聲朗讀古詩,感受古詩的韻律。 2. 課后認真完成對應訓練。【設計意圖】配樂朗讀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古詩的韻律美,加深對古詩的印象;布置作業鞏固所學知識,強化學習效果。教學反思在本課時的教學中,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成功之處在于,通過圖片導入和多種識字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識字環節參與度較高,對生字的掌握較好。在書寫指導方面,通過動畫演示和教師示范,大部分學生能夠掌握正確的書寫方法,書寫規范度有所提高。在初讀古詩時,通過聽音頻和多種形式的朗讀,學生對古詩有了初步的感知。 在識字教學時,部分學生對一些生字的記憶不夠牢固,尤其對于通過創編字謎等方法識記的生字,理解和記憶存在困難,可能是因為講解方式不夠生動形象,學生難以建立聯系。在小組交流識字方法時,個別學生參與度不高,可能是小組活動的組織和引導不夠到位,沒有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在時間把控上不夠精準,導致最后的作業布置環節有些倉促,對作業要求的講解不夠細致,學生可能對作業的完成方式和要求理解不夠清晰。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注重識字方法的多樣性和趣味性,對于創編字謎等方法,可以結合具體的動畫或小故事,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在組織小組活動前,明確小組分工和活動規則,加強對小組討論的引導和監督,確保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在教學設計時,更加合理地安排時間,為每個教學環節留出充足的時間,對作業要求進行詳細的講解和示范,讓學生明確任務,提高教學效果。過程設計第二課時課時 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讀出古詩的節奏,背誦古詩。 2.理解詩句,感受詩歌所描繪的美好意境,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環節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教師活動】 1. 生字復習游戲:(出示生字卡片)“同學們,我們來玩個開火車認讀生字的游戲,看誰讀得又快又準!讀完后,同桌合作,一人讀生字,另一人組詞語。” 組織學生進行游戲,巡視并觀察學生的認讀和組詞情況。 2. 詞語聽寫活動:“接下來,同桌之間互相合作,用會寫字與熟字組詞,然后互相聽寫詞語。全寫對了,就在聽寫本上畫上一朵小紅花;要是有錯誤,就幫助同桌糾正。” 3. 古詩接力讀:“現在請幾位同學來進行古詩接力讀,一人讀一句,其他同學認真聽,注意字音是否準確。” 指幾名學生接力讀古詩,對讀得準確的學生給予肯定,對出現錯誤的及時糾正。【學生活動】 1. 積極參與開火車認讀生字游戲,快速準確讀出字音,認真與同桌合作組詞。 2. 與同桌配合進行詞語聽寫,仔細書寫,認真檢查并糾正錯誤,爭取獲得小紅花。 3. 認真傾聽接力讀的同學朗讀,關注字音,對讀錯的地方及時指出。【設計意圖】通過有趣的游戲和活動復習生字詞,鞏固第一課時的學習成果,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古詩接力讀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為新課學習做好鋪墊。環節二:精讀古詩,感悟詩情【教師活動】 1. 自由朗讀與指導:“請同學們自由讀古詩,然后老師請幾位同學來展示一下。” 指名學生朗讀,針對朗讀情況進行指導,“讀古詩首先要讀正確,做到一字不差。大家注意詩句之間的停頓,像這樣(示范朗讀正確停頓)。” 2. 節奏引導與意境想象:“我們要讀出古詩的節奏,大家可以借助插圖,初步了解詩意,然后想象畫面來朗讀。比如第二句詩,銀白色的月光灑在地面上,像鋪了一層冰冷的霜,大家想象這個畫面,試著讀出那種感覺。第四句詩中,詩人借明月表達濃濃的思鄉之情,朗讀時可以放慢節奏。” 引導學生感受節奏和意境。 3. 熟讀成誦指導:“現在我們來進行熟讀成誦。老師先范讀,或者請班上的‘朗讀小能手’來給大家讀一讀。” 范讀或請學生朗讀后,播放輕柔的音樂,展示相關圖畫,“大家在這樣的氛圍中,感受詩中之景,注意古詩的第一、二、四句詩的最后一個字都帶有‘ɑnɡ’韻,我們要讀出這個韻味。” 4. 朗讀比賽:“我們組織多種形式的朗讀比賽,看看誰能成為今天的‘朗讀之星’。可以同桌對讀、小組比賽讀等。” 組織比賽,從讀音、節奏、情感等方面進行評價,評選出 “朗讀之星” 并給予獎勵。 5. 情感體會引導:“大家在朗讀的過程中,聯系生活經驗,比如當你思念親人、思念故鄉的時候,心情是怎樣的?用這種感受去體會詩人的情感。” 引導學生以己情感悟詩情。【學生活動】 1. 自由朗讀古詩,積極參與指名朗讀,認真傾聽老師的朗讀指導,學習正確停頓。 2. 觀察插圖,想象詩句描繪的畫面,按照老師的引導讀出古詩的節奏,感受意境。 3. 認真傾聽老師范讀或同學的朗讀,在音樂和圖畫的烘托下感受詩韻,嘗試讀出韻味;積極參與朗讀比賽,努力展現自己的朗讀水平。 4. 回憶自己思念親人或故鄉的經歷,將這種情感融入朗讀中,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設計意圖】通過多形式朗讀和指導,讓學生逐步掌握朗讀技巧,感受古詩的韻律美和節奏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體會情感,深入理解詩人的思鄉之情,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和情感感悟能力。環節三:深入探究,理解詩意【教師活動】 1. 學習第一、二句詩: 引導思考:指名朗讀第一句詩,“大家結合插圖想一想,這句詩寫的是什么時候?詩人是在什么地方看月亮?” 引導學生回答。 字詞理解:“‘明月光’是指怎樣的月光呢?” 引導學生理解 “明月光” 的含義。 情境創設:(多媒體展示明亮月光透過窗戶照在床前的情景)“大家看這個情景,說說給你一種怎樣的感覺?” 引導學生感受氛圍。 自主探究:“請大家齊讀第二句詩,圈出不理解的字詞,和同桌交流一下。” 重點講解:“我們來理解‘疑’和‘霜’的意思。‘疑’就是好像、好似的意思;‘霜’呢,在秋冬季節,玻璃上、地上會結出一層白白的冰晶,那就是霜。”(課件出示霜和月光的圖片)“大家對比一下霜和月光,看看它們有什么相似之處?” 詩意表述:“現在,大家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引導學生表述詩意。 深入思考:“月光如霜,這寫出了月光怎樣的特點呢?這兩句詩中,哪個字點明了詩人的心理活動?” 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朗讀指導:“我們帶著理解,有感情地朗讀這兩句詩,注意讀出節奏和停頓。” 2. 學習第三、四句詩: 自主學習:指名讀這兩句詩,“請大家圈出不理解的字詞,同桌之間交流一下。” 動作理解:“大家畫出詩句中的動詞,像‘舉頭’‘望’‘低頭’‘思’,‘舉頭’和‘低頭’是一組反義詞,我們可以用動作來示意理解。” 示范動作,讓學生模仿。 結合圖片理解:(課件出示李白望月圖)“大家結合圖片及詩句,說一說對詩意的理解。” 引導學生理解詩意。 情感分析:“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呢?詩人為什么望著明月會思念故鄉?” 引導學生思考并理解詩人借月思鄉的情感。 3. 整體理解:“現在請一位同學來朗讀全詩,然后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詩意。【學生活動】 1. 朗讀第一句詩,觀察插圖,思考并回答問題;理解 “明月光” 的意思;觀看多媒體情境,分享自己的感受;齊讀第二句詩,圈出不懂的字詞與同桌交流;理解 “疑”“霜” 的意思,對比霜和月光的相似之處;用指定句式表述詩意;思考月光的特點和點明詩人心理活動的字;有感情地朗讀這兩句詩。 2. 朗讀第三、四句詩,圈出字詞與同桌交流;畫出動詞,用動作理解 “舉頭” 和 “低頭”;結合圖片理解詩意;思考并回答詩句表達的情感以及詩人望明月思鄉的原因;參與整體詩意的表述。【設計意圖】通過逐句深入探究,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理解詩句含義、體會詩人情感,掌握理解古詩的方法,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環節四:想象意境,背誦積累【教師活動】 1. 情境創設:(出示插圖,播放柔和音樂)“請大家把自己想象成李白,遠離家鄉和親人,在靜寂的夜晚,站在窗前望著圓月。帶著你的心情、表情和動作來吟誦這首詩吧。” 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2. 背誦指導:“我們來練習背誦古詩。大家可以配樂、配動作加強記憶,也可以用定位填空法來幫助背誦,比如‘床前( ),疑是( )’。” 3. 背誦展示:“現在請會背的同學來展示一下,也可以幾位同學進行比賽背誦。不會背的同學邊聽邊想象畫面,加深理解與記憶,然后再練習背誦。” 組織背誦展示活動,對學生的背誦進行鼓勵和指導。 4. 作業布置:“完成本課對應訓練,課后大家還可以把這首古詩背給家人聽,和他們分享你對古詩的理解。”【學生活動】 1. 閉上眼睛,想象自己是李白,進入情境,有感情地吟誦古詩,加上相應的表情和動作。 2. 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練習背誦,如配樂背誦、配動作背誦或定位填空背誦。 3. 積極參與背誦展示,認真傾聽其他同學背誦,學習借鑒;不會背的同學認真聽,想象畫面,努力背誦。 4. 課后認真完成對應訓練,將古詩背給家人聽,分享學習成果。【設計意圖】通過情境創設幫助學生更好地想象古詩意境,加深對古詩的理解和記憶;多種背誦方法指導和背誦展示,培養學生的背誦能力和自信心;布置作業鞏固所學知識,促進親子交流。板書設計教學反思在本課時的教學中,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成功之處在于,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學生的朗讀水平有了明顯提高,能夠較好地把握古詩的節奏和韻律,并且在朗讀中體會到了詩人的思鄉之情。在理解詩意方面,通過逐句引導和情境創設,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較為深入,能夠結合生活經驗感受古詩的意境。 在引導學生想象意境時,部分學生的想象力不夠豐富,對古詩意境的感受不夠深刻,可能是因為提供的情境和引導不夠細致,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和生活體驗。在背誦展示環節,個別學生因為緊張或準備不充分,背誦效果不理想,可能是在平時的練習中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展示機會和心理支持。在時間把控上不夠精準,導致最后的作業布置環節有些倉促,對作業要求的講解不夠細致,學生可能對作業的完成方式和要求理解不夠清晰。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注重情境創設的細節和引導的深度,例如可以通過播放更具感染力的音樂、展示更豐富的畫面,引導學生從視覺、聽覺等多方面感受古詩意境;在平時的教學中,增加學生展示背誦的機會,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和指導,幫助他們克服緊張情緒;在教學設計時,更加合理地安排時間,為每個教學環節留出充足的時間,對作業要求進行詳細的講解和示范,讓學生明確任務,提高教學效果。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