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春江花月夜【教學目標】 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2、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3、培養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能力。教學重點: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教學難點: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知識梳理】解題:《春江花月夜》為樂府詩。(清商曲辭、吳聲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點染出祖國錦繡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描述了動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寫了游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格調宛轉優美,抒情幽怨纏綿。打破了六朝以來宮體詩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為寫景、敘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展,影響極為深遠。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成大家"。作者簡介:張若虛(約660—約720),唐代詩人。揚州(今屬江蘇)人。曾任兗州兵曹。生卒年、字號均不詳。事跡略見于《舊唐書·賀知章傳》。中宗神龍(705~707)中,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詞俊秀馳名于京都,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吳中四士”。玄宗開元時尚在世。張若虛的詩僅存二首于《全唐詩》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陳隋樂府舊題,抒寫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宛轉悠揚,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艷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創作背景:《春江花月夜》為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南朝陳后主所作,原詞已不傳,《舊唐書·音樂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樹后庭花》、《堂堂》,并陳后主作。叔寶常與宮中女學士及朝臣相和為詩,太樂令何胥又善于文詠,采其尤艷麗者以為此曲。”后來隋煬帝又曾做過此曲。《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煬帝的兩篇。張若虛的這首為擬題作詩,與原先的曲調已不同,卻是最有名的。具體的創作背景已不可考。鏈常識漢族民歌音樂。樂府是古代時的音樂行政機關,秦代以來朝廷設立的管理音樂的官署,到漢時沿用了秦時的名稱。公元前112年,漢王朝在漢武帝時正式設立樂府,其任務是收集編纂各地民間音樂、整理改編與創作音樂、進行演唱及演奏等。漢魏六朝以樂府民歌聞名。“樂府’本是漢武帝設立的音樂機構.用來訓練樂工.制定樂譜和采集歌詞,其中采集了大量民歌,后來,“樂府”成為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名稱。今保存的漢樂府民歌的五六十首,真實地反映了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如《戰城南》、《東門行》、《十五從軍征》、《陌上桑》等,其文體校《詩經》,《楚辭》更為活潑自由,發展了五言體、七言體及長短句等,并多以敘事為主,塑造了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孔雀東南飛》(又名《焦仲卿妻》)、《木蘭辭》是漢魏以來樂府中敘事民歌的優秀代表作,稱為樂府雙壁。課文講解:教學步驟:(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我們以前學過的與月亮有關的詩句。(學生自由回答。)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同學們就說出了這么多寫月亮的詩句,并且這些詩句中的月亮各有獨特的含義,寄托著詩人不同的情感。我們一起歸納總結以下這么多的月亮大體有哪幾種含義。1、征夫游子思鄉之情。例如: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2、女子相思懷遠之情。例如:李清照的“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3、離愁別緒之情。例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4、懷古傷今之情。例如:劉禹錫的“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5、感嘆宇宙永恒人生短暫。例如:李白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師:皎潔的月亮在眾多詩人的筆下散發著奪目的光芒,寄托著別樣的情感。在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更有位詩人因為這輪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這首詩被稱為“孤篇橫絕全唐”“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它便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春江花月夜》,而那位詩人便是張若虛。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一下詩人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二)、誦讀詩歌:活動一: 初讀詩歌,找出詩歌中出現了那些主要意象,表現了什么境界?要求學生在欣賞時,展開想象,把語言文字還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繪又帶有學生自己審美情趣的畫面。意象:春、江、花、月、夜本詩題目,以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三)、 層次結構:活動二:再讀詩歌,劃分詩歌層次,分析詩歌是如何謀篇布局的?關于這首詩的層次劃分,近人歧見紛紜。我們以為,此詩應分成三個部分:自然之景——春江花月夜美景(開頭十句,依題目摹寫優美景色)宇宙之理——宇宙人生哲理(接下6句,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觀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系)人間之情——游子思婦相思之情(余下20句,由觀照人生進而抒寫人間的離情別緒)開頭八句為第一部分,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江潮浩瀚,與大海相連。明月就涌生于這無垠的大海之上,萬里的春江,無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繞著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鋪上雪珠一樣。月色如霜,所以霜飛也就無從察覺;洲上的白沙與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譯文:月亮出來了!從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隨著千萬里春潮蕩漾,千萬里春江漲滿月光。江水彎過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灑著月色如霜,灘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景:春江花月夜之景 幽美深遠接下八句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向觀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系。詩人身處江天一色,毫無纖塵的純凈之境,不禁對空中這輪孤月發出奇想:究竟是誰最先在江畔看見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時候開始照著人呢?人生代代綿延無已,但江月卻年復一年沒有變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嗎?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絕的江水。譯文:江水碧澄澄,長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圓月一輪。江畔什幺人最初見到江上月?江月又從哪年起默默照著人?人生一代代沒有窮盡,江月一年年始終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幺人,只見長江送走東流水。理:宇宙人生哲理 短暫——永恒余下二十句為第三部分,由感嘆人生多愁進而抒寫人間思婦游子的離愁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向往和對幸福的憧憬。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分為兩層:1)、從"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為一層,寫思婦懷人 。這里寫思婦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別致,月光無處不在,玉戶簾上是月,搗衣砧上是月。那一輪可愛的明月總是照在她的妝鏡臺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婦見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搗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簾子卷起來,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這惱人的月光「卷不去」,「拂還來」。那無邊的月光,籠罩著一切,鴻雁不停地長飛,仍然飛不出無邊的月光去,水底魚龍泛起陣陣波紋,思婦只好托月華來遙寄相思了。譯文:一片白云飛去不回頭,留給青楓浦一片離愁。誰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兒在哪座明月樓頭?惹人的月影在樓上徘徊,該照見她那梳妝的鏡臺;透進窗簾,卷也卷不去,瀉滿搗衣砧,撣了還來。苦苦眺望,卻聽不著你的聲息,愿化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傳你的音訊,魚躍江心,空皺出滿江的波紋。2)、從"昨夜閑潭夢落花"到"落月搖情滿江樹"為一層,寫游子想家 。最后這幾句寫落月,落花閑潭,春光將老,隱含思婦青春將逝。在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幾許游人能乘月而歸。此時明月西下,游子思婦的一腔離情伴隨月影灑在江邊的樹上。譯文:昨夜夢中,花落進悠悠江水,春要歸去了,你卻還不回家。花已經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霧,碣石,瀟湘,望不盡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幾個人能踏著月色歸來?落月搖蕩著——愁人的情思滿江的樹。情:游子思婦相思之情 凄清婉轉詩人把游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里,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這首詩固然帶著些許傷感和凄涼,但總的看來并不頹廢。它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結構上,此詩既以月亮從升起到墜落的過程作為全詩起止的外在線索,同時又以月亮為景物描寫的主體和引發感喟、抒寫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顧,情景交融,使全詩顯得渾然一體。、 整體感知:活動三:小組合作,自由誦讀第一、二部分,并找出最喜歡的句子進行鑒賞。全詩以月的升起、高照、西斜、沉落過程為線索,將月與江、月與夜、月與花、月與人相結合,師:現在請大家認真閱讀這一首詩歌的第一部分,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說說原因,給大家一點時間討論一下。(討論約3分鐘)生:“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師:為什么? 因為那個“霰”用得特別好,注釋是“小水珠”師:這個學珠有多小,什么色澤呢? 非常小,很細密,大概是白色的。師:同學們注意到“月照花林”了嗎?在日光的照耀下,花朵的色彩是怎樣的?斑斕、艷麗的。師:是啊,可是月光下的花林是怎樣的呢?是嬌艷無比的嗎?是鮮亮的嗎?(不是,是朦朧的、夢幻的)師:花上就像附著一層薄薄的“霰”,就是小雪珠,一下子把無形的月光寫得有形了,似乎我們一伸手(老師做伸手的動作)就能感覺到月光—— (落在手上)這個霰應該有怎樣的觸感呢? (涼的、清的)月光能這樣清涼涼地落在我們的手上,多么美啊。請看屏幕:月光像細密、晶瑩、圓潤的雪珠一樣從天而降,彌漫在每一個角落,動態中似乎都能讓人觸摸到她的清涼和柔和。白日里嬌艷的花朵此時顯得朦朧、溫潤欲滴,月光伴著花朵的清香已經沁入詩人的靈魂,詩人醉了……生:“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師:“霜”可以飛嗎? (不能飛,這是一種夸張的手法)這樣寫給你什么感受?(流動的霜,就是流動的月光,很美)月光是流動的嗎?還是詩人把靜止的月光寫成了流動的呢?(后者)這是一種靈動的美!白沙為什么看不見呢?(因為月光皎潔,白色融為一體)“霜”是什么觸感呢?(也是清涼涼的)這流動的月光似乎可以牽動我們的衣袂。請看大屏幕:月色如飛霜,清涼涼撲面而來,輕輕地、柔柔地落滿江面、大地和詩人全身,清新、皎潔而不失靈動,月光與沙洲上的白沙渾然一體,已經辨不出沙洲白了。詩人營造一個遼遠、澄澈、空靈、純潔、安靜的氛圍,讓人沉醉、癡迷……師:哪位同學再來談談自己的看法。生:“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因為它寫出了天地間很純潔的樣子,沒有塵土,很干凈。師:那為什么不寫成“江天一色無塵土”呢?(那個纖好,纖是纖細,也就是說天地間一絲一毫的雜質都沒有,特別純凈。)師:我覺得你講得很有道理,是啊,天地間毫無纖塵,只有什么與我相對,同學們?生:一輪孤月。師:天地之間,唯有一輪明月與我相對,此時此刻,詩人怎能不和明月對話呢?請同學們集體朗讀詩人與明月的對話,也就是詩人對生命的思考。(生齊讀“江畔何人初見月……但見長江送流水”)師:這幾句詩是什么意思?請一位同學給我們解釋一下。(最早在這江畔與月亮相遇的人是誰?江月是哪一年開始普照大地的?人生代代相傳無窮無盡,但是江月年年相似,一個樣子。不知道江月在等待什么人,只看見長江東流水。)師:你說得真好,請坐。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幾句的感情,大家看投影,看看下列詩句感情有何不同:1、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曹植《送應氏》2、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阮籍《詠懷》3、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師:這幾句詩分別是什么意思呢?我請同學告訴我們。(第一句:天地沒有終極,沒有盡頭,人的生命就像早晨的霜。)師:早晨的霜有什么特點?(太陽一出來就蒸發了,消失了)說明人生很短暫。(第二句:意思相似,人的生命就像塵土和露珠,只有天地空渺無盡。)師:什么感情呢?(一種消極的情緒,人活著很悲劇,因為生命太短暫了。)師:請大家齊讀這三句,品味一下這三句有什么不同?(生齊讀,后解答 前兩句明顯更悲愁。最后一句比較樂觀。人的生命可以代代相傳,但是月亮是一樣的。)師:是啊,人的生命、人的歷史是豐富多彩并且綿延無盡的,但是月亮是單一的,大自然和宇宙的永恒是單一的永恒,而人生代代是多樣性的流動的永恒。盡管個體的生命但是短暫的,但是人類歷史是永恒的流光溢彩啊!多么積極、多么動人的詩句啊!這里,我們不是說這些詩句孰好孰壞、孰優孰劣,他們都是一種美,只是是不一樣的美,在某種時候,阮籍、陳思王的詩句也能引起或者更能引起我們的共鳴,他們的詩作也堪稱經典。只是今天,我們就來品品這首青春的詩篇。請大家朗讀詩歌的前兩部分。(生集體朗讀第一、二部分。)PPT投影“迷惘感傷的情思中飛揚著健朗曠達的氣息”活動四:鑒賞第三部分,感悟詩情之美。師:下面一部分主要內容是什么?(愛情故事。)你說得沒錯。詩人筆鋒一轉,離人思鄉、思婦懷鄉、情愛相思,是文學永恒的話題。請一位同學深情朗讀這一部分。(集體朗讀)這一部分寫了怎樣的一種愛情?(詩人和自己妻子的其,看似寫別人,實則寫自己)(寫了一種特別憂傷的愛情,特別纏綿)(反映社會現實吧?這是一種社會現象,這種分居是打仗造成的。)大家說得很有道理。大家知人論世,從相關的信息資料可以窺見一二。這樣,我們看看投影,這兒有兩首詩歌,大家看一下兩首詩歌里的感情有什么不一樣。(投影并請學生集體朗讀)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蘇軾《江城子》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師:先解釋是什么意思,然后再看什么感情。(第一句,此時不能聽聞彼此的聲音,愿意跟著月光照到你那兒。)“相望”是什么意思?(都遙望著月亮)天涯海角共享著一輪明月,我情愿隨著月光來到你身邊陪伴你,另外一首呢?(蒼涼、悲壯)師:同學們,《春江花月夜》中的感情是誰的?有確定的人物嗎?(沒有)對,這就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具有普遍意義的愛情故事,但是這首《江城子》寫的是什么樣的感情呢?是一種痛,是一種經歷風雨、走過滄桑,陰陽兩隔、生離死別的心底的痛。而與此相比,《春江花月夜》中的愛情是一種甜蜜的思念、幸福的憂傷,是一種“青春式”的愛情,著重寫一種“美”,而《江城子》著重寫一種“痛”。甜蜜的思念,幸福的憂傷,純真的情愛。——美(這是一種青春式的憂傷和思念)歷經滄桑,辛酸愁苦,悲從中來。 ——痛、總結:由此可見,這首詩歌的景、情、意境各是怎樣的呢?景物:幽靜空靈但清新柔美;哲思:光陰易逝但人生無窮;情感:相思愁苦但月可傳情。盡管悲傷,但仍然輕快雖然嘆息,總是輕盈哀而不傷,清新邈遠師:請同學們再次朗讀整首詩歌在詩歌發展還找不到前進方向的唐前期,《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輪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詩國的燦爛。因為《春江花月夜》不再是愁苦的、悲戚的,也不再是清高的、孤傲的,更不再是艷俗的、綺靡的。而是以清新、雋永、健美的姿態迎來了大唐盛世的少年精神和青春勝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