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7張PPT)名著閱讀《經典常談》選擇性閱讀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長河中,經典著作宛如顆顆璀璨的明珠,承載著先輩們的智慧、情感與價值觀,照亮了一代又一代國人的精神世界。然而,這些經典往往因年代久遠、文字古奧,讓很多現代人望而卻步。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應運而生,它宛如一座精心搭建的橋梁,穩穩地橫跨在經典與大眾之間,為我們開啟了領略傳統文化魅力的大門。整本書閱讀五個步驟:步驟 任務 課時安排自讀 制訂計劃,打卡閱讀 課余、節假日初探 整體感知,分享初感 課堂競賽1課時深讀 思維碰撞,專題探究 專題探究引導1課時共議 合作探究,深度交流 交流展示1課時表達 落筆沉淀,成果共享 體現閱讀過程的自主性和閱讀指導的合理性一、自讀 (前置學習)制訂計劃,打卡閱讀要求:1、對照目錄,標出自己自己感興趣的1-3個章節精讀,其他可以略讀。2、針對自己感興趣的章節,邊讀邊圈點勾畫:劃出重點詞句,標出段中的層次,記下自己不懂的問題,提高默讀的效果。3、邊讀邊批注:批注就是在空白處寫上自己的評語或注釋加深對名著的理解和把握。符號批注圈點符號 符號意義①②③…… 表段落標號·(圓點)或。。。。。(小圓圈) 表精警之處(三角在下) 表示精彩的字詞 (下劃橫線)______________ 表著重記憶或領會 (波浪線) 表示重要精彩語句(問號)? 表質疑(嘆號)! 表強調(雙豎線)‖或(單豎線)| 表段落層次的劃分文字批注批注方法(主要從作品內容、思想、結構、語言,寫作手法等入手) 1.賞析式 對文章詞語、句子、段落等進行仔細品味。2.概括式 對層意、段意、文章主要內容與中心思想的歸納。3.評價式 對文章中某一人或物,某一修辭和某一寫法的評價性文字。4.感想式 表達心得體會方面的文字。5.疑問式 理解課文中產生的疑難點的文字記錄。6.見解式 就文章、文段、句子、字詞提出新的見解。7.補白式 對文章內容產生的聯想、想象,或對文章留白處的補充。123作者簡介主要內容讀書方法——選擇性閱讀寫作特點二、初探整體感知,分享初感401 作者簡介朱自清,字 ,江蘇揚州人,原籍浙江紹興。現代著名 、詩人、學者、民主戰士。主要作品有詩文集 ,散文集 。散文代表作有 、、 《綠》 、 、《匆匆》《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佩弦散文家《蹤跡》《背影》《背影》《春》《荷塘月色》02 主要內容朱自清的《經典常談》內容概況《經典常談》包括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等十三篇,系統地介紹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與歷史脈絡。80年來廣為流傳,成為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啟蒙經典。全書通過對經典的梳理與講解,讓讀者對古文更親近、熟悉,從而產生興趣,是讀者概覽中國古典文學的首選佳作。《經典常談》就是朱自清給古書寫的“說明書”《〈說文解字〉第一》秦以前:戰國末期,由于文字統一的需要,進而出現了倉頡造字的傳說。秦以后:始皇時,文字統一為小篆,又形成隸書;漢末時,隸書由橢圓變為扁方,稱作“漢隸”;魏晉之際,隸書變為“正書”;晉至唐朝,又稱為“隸書”,稱“漢隸”為“八分書”;晉代正書簡化形成“行書”,晉代也稱為“楷書”,宋代又改稱為“真書”。02 主要內容《〈周易〉第二 》戰國末期道家、陰陽學說盛行,儒家借卦爻辭發揚儒家哲學,留存下來的便是《易傳》;此外還有《文言》 《系辭》兩傳;到了漢代,又新發現了《說卦》《序卦》《雜卦》三種傳,后稱為《逸易》。02 主要內容《〈尚書〉第三》《尚書》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號令,就是向大眾宣布的話,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話。也有記事的,大都是戰國末年人制作。02 主要內容《〈詩經〉第四 》春秋時通行賦詩;孔子時代,用《詩》討論做學問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詩》三百”成為儒家的“六經”之一。新知講解02 主要內容《三禮第五》漢代學者所傳習的有三種經和無數的“記”,三種經是《儀禮》《禮古經》《周禮》;“記”是儒家雜述禮制、禮制變遷的歷史,或禮述之作。漢代的“記”很多,流傳到現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記》和四十九篇《小戴記》。新知講解02 主要內容《春秋》三傳第六春秋:“春秋”是古代記事史書的通稱。傳說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孔子所編。《春秋》是我國現存第一部編年體史。三傳:①三傳為《左傳》《公羊傳》《穀梁傳》,按三傳的看法,《春秋》大義可以從兩方面說:明辨是非,分別善惡,提倡德義,從成敗里見教訓,這是一;夸揚霸業,推尊周室,親愛中國,排斥夷狄,實現民族大一統的理想,這是二。前者是人君的明鑒,后者是撥亂反正的程序。②三傳之中,《公羊傳》《穀梁傳》兩家全以解經為主,左氏卻以敘事為主。《公羊傳》《穀梁傳)以解經為主,所以咬文嚼字得更利害些。③《左傳》傳為魯國左丘明依《春秋》而作。參考群籍,詳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別的“君子”解經評史的言論,吟味書法,自成一家言。02 主要內容“四書”第七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①《禮記》里的《大學》,本是一篇東西,朱子給分成經一章,傳十章。②《中庸》是傳授心法的書,是子思記下來傳給孟子的,書中人生哲理意味深長。③《論語》是孔子弟子們記述的。這部書不但顯示了一個偉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讓讀者學習許多做學問做人的道理:如“君子”“仁”都是可以終身應用的。④《孟子》據說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孫丑、萬章等共同編定的。書中說“仁”兼說“義”,分辨“義”“利”甚嚴;而辯“性善”,影響更大。五經:《易》《書》《詩》《禮》《春秋》02 主要內容“四書”第七“四書”由來:《大學》是可以知道古人做學問的程序。《論語》《孟子》不如這部書分明易曉。朱子將《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學》 《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后來朝廷規定“四書”為科舉用書。不過朱子教人讀“四書”。為的成人,后來人讀“四書”,卻重在獵取功名;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四書順序:因為《大學》《中庸》篇頁不多,合為一本;而后《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順序約定俗成了。02 主要內容《戰國策》第八發展由來:戰國時期諸國關系緊張,戰爭隨時可起,擔負外交的策士開始受到重用。當時各國所重的是威勢,策士所說原不外戰爭和詐謀;但要因人因地進言,廣博的知識和微妙的機智都是不可少的。西漢劉向在漢初著名說客蒯通整理和潤飾的基礎上,把這些策士的說辭,編成了《戰國策》。02 主要內容《戰國策》第八《戰國策》的藝術特色:①文辭妙絕。把策士鋪陳的偉麗,叱咤的雄豪,都傳達了出來,那些曲折微妙的聲口,也絲絲入扣,千載如生。讀來如聞其語,如見其人。②國別體史書。所記上接春秋時代,下至楚漢興起為止,共二百零二年(公元前403—前202年),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所謂戰國時代,便指這里的二百零二年;而戰國的名稱也是劉向在這部書的序里定出的。02 主要內容《〈史記〉〈漢書〉第九》司馬遷早年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他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漢人稱為《太史公書》。《史記》體例有五:十二本紀,記帝王政跡,是編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記世代為主;八書,記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記侯國世代存亡;七十列傳,類記各方面人物。《史記》以后,續作很多,但不是偏私,就是鄙俗;班彪加以整理補充,著了六十五篇《后傳》。新知講解02 主要內容《諸子第十》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弱,禮崩樂壞,在這個大變動當中,一些才智之士“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這便是諸子之學,大部分可以稱為“哲學”。諸子都出于職業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貴族的末一級,但到了春秋戰國之際,“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稱。新知講解02 主要內容《辭賦第十一》屈原是我國歷史里永被紀念的一個人。《楚辭》中《離騷》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時所作。荀子的《賦篇》最早稱“賦”。《賦篇》安排客主,問答成篇,開后來賦家的風氣。《漢書·藝文志·詩賦略》分賦為四類。東漢后班固作《兩都賦》,張衡仿作《二京賦》,晉左思作《三都賦》。新知講解02 主要內容《詩第十二》漢武帝立樂府,采集代、趙、秦、楚的歌謠和樂譜,以備傳習唱奏。漢末,一般文體都走向整煉一路;晉代詩逐漸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詩興盛;唐代諧調發展,成立了律詩絕句;宋初的詩專學李商隱,未流只知道典故對偶;南宋的三大詩家都是從江西派變化出來的。新知講解02 主要內容《文第十三》春秋時期列國交際頻繁,外交言語關系國體和國家的利害更大,也稱為“辭”;戰國時代,游說之風大盛;孔子開了私人講學之風,從此便有了私家著作;記事文也伴隨著議論文的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漢武帝時期盛行辭賦;梁昭明太子在《文選》中第一次提出“文”的標準;后出現佛典和義疏兩種新文體;歐陽修和蘇軾以后,古文成了正宗;宋代出現了“話本”;明清八股文盛行。新知講解02 主要內容1.在風格上,這是一部用散文手法談學術的佳作。理論書、學術書,以至不少通俗的學術讀物,一般不大講究文字的藝術性,有的甚至晦澀難懂。本書很講究文字的藝術性,體現了簡練平實、自然流暢的散文優美風格。其散文手法,除了平易親切的敘述筆調、生動活潑的“兒化詞”的運用等等,特別在意每一篇開頭的經營,讓每一篇都有一個引人入勝的“鳳頭”:或從傳說入手,或從風俗入手,或從時代背景說起,或從人物故事說起。全書十三篇,每一篇的開頭各不相同。這種由事入理的寫法,極大地增強了學術文章的文學性和可讀性。03 寫作特點2.在內容上,本書具有點面結合、點線結合的特色。全書十三篇,從“小學”開篇,然后依次介紹傳統的經、史、子、集。十三篇可分兩大板塊:前九篇談“小學”和經史,以經典為主,力求點面結合;后四篇論子部和集部,以文體為中心,又做到點線結合。因此,《經典常談》雖說不是“國學概論”,但只要細讀全書,在深入經典文本的同時,又可以獲得系統的國學常識。03 寫作特點3.在結構上,層次清晰,邏輯嚴密。敘述脈絡清楚,如對《尚書》的介紹:作者首先從“《尚書》是中國最古的記言的歷史”,說到《尚書》的主要內容及其形式,以及《尚書》的成書過程及書名的含義;著重介紹了《尚書》流傳過程中的種種遭遇,特別是“今文”和“古文”之爭;最后又介紹了作者所見的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出《今文尚書》也有真偽之分。03 寫作特點幽默速記版——知識點像段子一樣往腦子里鉆1.《說文解字》2.《周易》3.《尚書》4.《詩經》5.“三禮”6.《春秋》7.“四書”8.《戰國策》9.《史記》10.《漢書》11.諸子百家12.辭賦13.詩文漢字的“說明書”算卦也得講哲學上古朋友圈“小作文周朝人的“抖音神曲”古代社畜的《生存指南》孔子的“陰陽文學”儒家學霸的《五年高考》戰國嘴炮之王司馬遷的“復仇者聯盟”班固的“官方通稿”古代凡爾賽文學唐朝人的“熱搜榜”大型辯論賽現場把古文當段子記,把圣人當網友嘮合作探究新知講解(1)興趣選擇。選擇感興趣的書或感興趣的內容閱讀。(2)問題選擇。閱讀時,帶著問題讀,關注某一個方面的內容。(3)目的選擇。根據不同的讀書目的,可以選擇不同的閱讀內容。如果是為了與課內學習溝通銜接,可關注與課內關聯度較高的內容,如果是為了質疑批評,可以關注你認為可以商討、指瑕的內容。(4)方法選擇。閱讀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實用類文本可以采取“冷讀”的方法,閱讀時頭腦冷靜,心平氣和;文學作品可以采取“熱讀”的方法,閱讀時調動情感。04 讀書方法指導——選擇性閱讀古代文學:詩文歷史:《史記》《漢書》文字:《說文解字》開展讀書交流會開展漢字主題活動選擇感興趣的部分帶著具體目的去閱讀《經典常談》 選擇性閱讀建議選擇的角度04 讀書方法指導——選擇性閱讀《經典常談》目錄 《說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書》第三 《詩經》第四 三禮第五 《春秋》三傳第六(國語附) 四書第七 《戰國策》第八 《史記》《漢書》第九 諸子第十 辭賦第十一 詩第十二 文第十三 (1)選擇性閱讀是閱讀《經典常談》的好方法,請你根據目錄和自己的閱讀體驗向以下同學提出自己的推薦意見。①小明對太極八卦有疑問,不妨去讀一讀 。②小蘭對先秦帝王將相非常感興趣,不妨去讀一讀 。(2)《經典常談》內容涉及面較廣,可根據興趣進行組合閱讀。《〈詩經〉第四》可以與目錄中的哪篇聯讀呢?請從中選擇一篇,說說理由。我選擇 ,理由: 。根據名著內容,完成下面小題。《〈周易〉第二》 《〈史記〉〈漢書〉第九》 (示例一)選擇《辭賦第十一》 因為《〈詩經〉第四》專門介紹的《詩經》是中國詩歌現實主義的源頭,《辭賦第十一》中介紹的屈原的《楚辭》是中國詩歌浪漫主義的源頭,兩相比照,可以領略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詩歌的不同魅力。(示例二)選擇《詩第十二》。因為《〈詩經〉第四》介紹的《詩經》是中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第十二》從漢樂府詩開始至宋代詩歌,介紹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脈絡,兩者組合,可以更完整地了解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過程及成果。1234.專題探究活動四:自定自選3.專題探究活動三:讀經典的意義三、深讀思維碰撞,專題探究41.專題探究活動一:和朱自清一起“談”經典2.專題探究活動二:我向大家介紹經典專題探究活動三:和朱自清一起“談”經典人工智能(AI)具有模擬歷史名人與用戶對話的功能。小語小組嘗試用AI與朱自清先生對話。請你將下面對話內容補充完整。小語:朱先生好,我是八年級學生小語。很期待與您交流。目前,我們在閱讀《經典常談》時有一些困惑,如興趣不高、讀不太懂。面對這種情形,您有好的建議嗎?朱自清:你好,小語。蘇軾曾說過“每次作一意求之”,也就是說每次閱讀只關注某一方面的內容,不貪多求全。同學們可以先按興趣或目的讀。小語:哦,明白了。您說的是我們可以采用 (閱讀方法)。朱自清:是的。初中語文課本中有不少內容與《經典常談》中介紹的傳統文化經典有關聯。比如,你學過《木蘭詩》或《唐詩五首》之后,還希望拓展詩的更多知識,就可以去讀《經典常談》中的《詩第十二》。小語:確實是。我讀《詩第十二》時有了新的認識,如 。謝謝您,朱先生。朱自清:小語同學,我想問問你我“談”的對你更好地理解經典有哪些幫助,你對經典的新認識。選擇性閱讀 (示例)閱讀了《詩第十二》,我了解到杜甫的五言律詩最多,差不多窮盡了這種體制的變化。他用自己的詩記錄了那個時代由盛轉衰的過程,使詩的領域擴大了,也使詩的價值增高了。(示例)我對漢字很感興趣。通過閱讀《經典常談》中的《〈說文解字〉第一》,我不但了解到許慎《說文解字》的歷史地位,而且知道了漢字的造字和用字的六個條例,也稱“六書”,如象形、指示、會意、形聲等,這些知識進一步加深了我對漢字的認識和理解。我發現我們的文字真的是歷史悠久,也更加熱愛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了。古典文學普及讀本《經典常談》分十三個專題介紹了一些主要的古代經典,讀后你一定收獲多多,向同學介紹書中印象深的一章,簡要說說喜歡的原因。專題探究活動二:我向大家介紹經典示例一:我喜歡的印象深的一本古典書籍是《周易》,因為《周易》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征之一,八卦及陰陽五行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日常生活不知不覺之中讓這些道理支配著。在太極八卦中,一橫來表示陽,兩橫表示陰,分別配出八個卦,名稱分別是乾、兌、離、震、艮、坎、巽、坤,八卦之間兩兩組合就成了六十四卦,簡而言之,八卦的基本原理是靠了數目來判斷吉兇的。示例二:我喜歡的印象深的一本古典書籍是《詩經》,因為《詩經》是在五經中我們最耳熟能詳的一部。詩的源頭是歌謠。上古時候,沒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謠,沒有寫的詩。后來有了文字,人們便將歌謠記錄下來,形成最初的詩。到了戰國時代,貴族漸漸衰落,職業的樂工紛紛散走,樂譜就此失傳,但是還有三百來篇唱詞兒流傳下來,便形成了《詩經》。到了儒家這里,孔子用“思無邪”一句話概括“詩三百”,采取了斷章取義的辦法,用詩來討論做學問做人的道理,成為儒家五經之一,主要作教化之用。而教化的方法,主要是建立在“六義”上,就是所謂的風、雅、頌、賦、比、興。專題探究活動三:讀經典的意義小組圍繞《經典常談》探討閱讀古代經典對于當代中學生的意義,請你補充下面的對話。組長:經典是一個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一個時代精華的濃縮,閱讀經典對個人成長意義重大,請同學們踴躍發言,說說閱讀經典有哪些意義。小詩:我覺得經典能夠育人,閱讀經典可以獲得做學問、做人的道理,比如閱讀《<詩經>第四》,我們知道孔子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教育學生(1) 。小文:此外,經典還有利于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比如我們在閱讀(2) 一章中,了解到陰陽八卦的發展歷程,其背后蘊藏的天文、農學、哲學奧妙也能窺探一二。小歌:除了育人和弘揚傳統文化,(3) 。做學問要肯下苦功夫《<周易>第二》 (示例)經典還可以讓人明史,明史才能更好地創造未來,比如我們閱讀《<春秋>三傳第六》,明白史官記事是為了征實和勸懲,所以我們可以從歷史中知曉是非善惡、家國大義。合作探究,深度交流123四、共議合作探究,深度交流4“共議”,就“深讀”階段研讀的問題進行課堂上集中的交流與分享。借助深度對話幫助學生建構新的閱讀體驗,梳理新的閱讀經驗,請同學以小組為單位,以章節為話題,橫向(章節內容)縱向(整合有關聯的章節、關聯課外作品)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體現思辨閱讀,班級同學探究解決。1、簡要說說造字和用字的六個條例及內涵。①象形。根據物體的形象描繪而成文字的造字方法。②指事。用抽象的符號,指示無形的事類。 ③會意。會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為一個字,這一個字的意義是幾個字的意義積成的。④形聲,兩個字合成一個字,但一個字是形,一個字是聲。⑤轉注。兩個字或兩個以上的字,意義全部或部分相同,可以互相解釋的,便是轉注字,也叫同義字。⑥假借。許多有音無形的字,借了別的同音的字,當作那個意義用。2、你認為“斷章取義”的做法可取嗎?為什么?“斷章取義”是不管上下文的意義,只將一章中一兩句拉出來,就當前的環境,作政治的暗示。示例一;我認為可取。例如,用《詩經》中的章句來表明政治態度,一是為人所知,易于接受;二是能達到委婉勸誡的作用,而且斷章取義的解釋能幫助自己跳出原文思想的限制,有利于不斷更新、豐富知識,培養辯證態度。示例二:我認為不可取。斷章取義是置上下文于不顧的做法,是對原作者“志”的曲解,會造成過度解讀行為的盛行,以致最后失去其原本含義。 3. “六義”是什么 你能詳細介紹出來嗎“六義”是指風、雅、頌、賦、比、興。“風”按教化作用的解釋,有感化、諷刺的意思,照近人的研究,風 是各地方的樂調;“雅”是正的意思,或是指寫樂的嗚嗚之音,也許原是地名或族名,分為《大雅》和《小雅》:“頌”是形容盛德的意思,或是指連歌帶舞的種種樣子。賦、比、興都含有政治和教化的意味,“賦”是“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比”“興”都是政教的譬喻,但"興"往往在發端。 4.對于《史記》中記載李陵投降匈奴一事,請你以今人的眼光說說你的看法。示例:從民族大義的角度來看,李陵投降匈奴無疑是一種背叛行為。作為漢朝將領,他應該以忠誠和勇氣為重,為保衛國家和民族利益而戰至最后一刻。然而,從人性角度來看,李陵投降匈奴的決定可能也是出于無奈之舉。在面臨絕境的情況下,他可能認為保住士兵的性命是最為重要的,而且他可能也希望能夠為國家和民族爭取更多的利益。總之,對于李陵投降匈奴一事,我們應該以客觀、全面的態度來看待。既要認識到這種行為的負面影響,也要理解其中的復雜性和多方面因素。5.說出儒家、道家的幾位代表人物和他們各自的思想主張。儒家:孔子主張“有教無類”。是舊文化、舊制度的辯護人,主張“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的政治學說是“正名主義”;孟子提出“性善論”。主張“仁政”“王政”,注重圣王的道德。反對功利;荀子提出“性惡論”。注重君王的威權,重視功利。道家;老子主張順應事物變化的公律,認為“物極則反”。提出“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提倡“無為而治”。認為宇宙萬物都是自然的;莊子主張絕對的自由,絕對的平等,一切但須順其自然。無所謂物我,無所謂是非。 6、分析唐代兩種新文體是如何產生與發展的。唐朝時皇帝熱衷于求仙訪道,佛教勢力極大,影響頗深,語錄和傳奇都是受到佛家影響,得以產生,語錄在宋儒講學的影響下,更加盛行,而傳奇則是當時文士向科舉考官介紹自己的一種媒介,又因可以展現出作者的寫作功力,并且內容可見才詩議論,奇異有趣,時人愛看,逐漸興盛起來。新知導入合作探究7、有人建議閱讀《經典常談》時,可以選擇《《詩經》第四》《辭賦第十一》《詩第十二》進行組合閱讀,這樣能夠完整了解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過程及其成果。你是否同意這一建議?結合名著閱讀方法,說說你的看法。同意。這種閱讀方法屬于選擇性閱讀,讀整本書,特別是讀《經典常談》這種內容涉及面較廣的作品時,可以選擇自已最感興趣的部分作為切入點。《《詩經》第四》專門介紹中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它是中國詩歌現實主義的源頭;《辭賦第十一》介紹屈原的《楚辭》及辭賦的發展過程,屈原的《楚辭》是中國詩歌浪漫主義的源頭;《詩第十二》從漢樂府詩開始至宋代詩歌,介紹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脈絡,同時也介紹楚辭對后代詩歌的影響等。將這三篇組合閱讀,可以讓我們對中國古代詩歌有一個完整的了解。8、小語和小文研讀了朱自清《經典常談》中的《〈詩經〉第四》,展開了一番討論。小語:我了解到《詩經》經常運用 手法。小文:這種手法在“信天游”中仍有保留,如《回延安》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語:為什么要用這種手法呢?你能給我講講嗎?小文:好的。以《關雎》為例:開篇即運用這一手法,以關雎和鳴引出男女相思之情,切合詩意,自然流暢,顯現了婉曲動人的藝術魅力。比興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小米飯養活我長大集結成冊123推薦語思維導圖五、表達落筆沉淀,成果共享4穿越時空的對話讀后感……集結成冊推薦觀看《典籍里的中國》——《經典常談》《典籍里的中國》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與央視創造傳媒聯合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節目聚焦優秀中華文化典籍,通過時空對話的創新形式,以“戲劇+影視化”的表現方法,講述典籍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源起、流轉及書中的閃亮故事。它由撒貝寧擔任當代讀書人,以穿越為立意,采用古今對話的形式,將《尚書》《論語》《孫子兵法》《傳習錄》《漢書》《說文解字》等22部流傳千古的古籍,以演繹的方式呈現在了觀眾面前。《經典常談》中眾多作品也在該節目中有進行演繹,透過這部紀錄片,你看到的將不再是艱深晦澀的文字,而是一個個感人肺腑的先賢故事。感謝您聆聽第三單元名著導讀 選擇性閱讀《經典常談》教學設計【教目標】知識與能力1.了解什么是選擇性閱讀以及選擇性閱讀的幾種方法。2.品讀名著內容,了解基礎知識,析其中感情。過程與方法3.理清文章內容特色。3.針對課文專題做選擇性閱讀,完成其中一個探究,培養探究能力。情感態度4.通過閱讀,體會文章流露的文化自信。【教學重點】有選擇性地閱讀《經典常談》,探究書價值意義。【教學難點】準確理解作品內涵,針對課文專題做選擇性閱讀,深入探究書中蘊含文化信息。【課時任務安排】3課時——體現閱讀過程的自主性和閱讀指導的合理性【教學過程】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長河中,經典著作宛如顆顆璀璨的明珠,承載著先輩們的智慧、情感與價值觀,照亮了一代又一代國人的精神世界。然而,這些經典往往因年代久遠、文字古奧,讓很多現代人望而卻步。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應運而生,它宛如一座精心搭建的橋梁,穩穩地橫跨在經典與大眾之間,為我們開啟了領略傳統文化魅力的大門。——導入語一、自讀 制訂計劃,打卡閱讀要求:1、對照目錄,標出自己自己感興趣的1-3個章節精讀,其他可以略讀。2、針對自己感興趣的章節,邊讀邊圈點勾畫:引導學生劃出重點詞句,標出段中的層次,記下自己不懂的問題,提高默讀的效果。3、邊讀邊批注:批注就是在空白處寫上自己的評語或注釋加深對名著的理解和把握。二、初探 : 整體感知,分享初感01 作者簡介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詩人、古典文學學者。原名自華,后改為自清,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人。早期詩作表現對黑暗現實的憂憤和對光明與美的憧憬;散文風格素樸縝密,清雋沉郁,以語言洗練、文筆秀麗著稱。作為古典文學專家,在詩歌史、詩學史和批評史領域,見識獨到,成就卓著。著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你我》《倫敦雜記》,文藝論著《詩言志辨》《論雅俗共賞》等。02 主要內容——《經典常談》就是朱自清給古書寫的“說明書”《經典常談》包括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等十三篇,系統地介紹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與歷史脈絡。80年來廣為流傳,成為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啟蒙經典。全書通過對經典的梳理與講解,讓讀者對古文更親近、熟悉,從而產生興趣,是讀者概覽中國古典文學的首選佳作。03、章節概括(1)《〈說文解字〉第一》秦以前:戰國末期,由于文字統一的需要,進而出現了倉頡造字的傳說。秦以后:始皇時,文字統一為小篆,又形成隸書;漢末時,隸書由橢圓變為扁方,稱作“漢隸”;魏晉之際,隸書變為“正書”;晉至唐朝,又稱為“隸書”,稱“漢隸”為“八分書”;晉代正書簡化形成“行書”,晉代也稱為“楷書”,宋代又改稱為“真書”。(2)《〈周易〉第二 》戰國末期道家、陰陽學說盛行,儒家借卦爻辭發揚儒家哲學,留存下來的便是《易傳》;此外還有《文言》《系辭》兩傳;到了漢代,又新發現了《說卦》《序卦》《雜卦》三種傳,后稱為《逸易》。(3)《〈尚書〉第三》《尚書》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號令,就是向大眾宣布的話,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話。也有記事的,大都是戰國末年人制作。(4)《〈詩經〉第四 》春秋時通行賦詩;孔子時代,用《詩》討論做學問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詩》三百”成為儒家的“六經”之一。(5)《三禮第五》漢代學者所傳習的有三種經和無數的“記”,三種經是《儀禮》《禮古經》《周禮》;“記”是儒家雜述禮制、禮制變遷的歷史,或禮述之作。漢代的“記”很多,流傳到現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記》和四十九篇《小戴記》。(6)《〈春秋〉三傳第六(〈國語〉附)》三傳為《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三傳特別注重《春秋》的勸懲作用。三傳解釋經文時,常常不顧上下文穿鑿附會起來;三傳之中,公羊穀梁均以解經為主,左氏卻以敘事為主,參考群籍,詳述史事。(7)《四書第七》《四書》按照普通的順序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是《易》《書》《詩》《禮》《春秋》。《禮記》里的《大學》,本是一篇東西,朱子給分成經一章,傳十章,傳是解釋經的。《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書,是子思記下來傳給孟子的。書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長。《論語》是孔子弟子們記的,能夠讓讀者學習許多做學問做人的道理:如“君子”“仁”“忠恕”,如“時習”“闕疑”“好古”“隅反”“擇善”“困學”等,都是可以終身應用的。《孟子》據說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孫丑、萬章等共同編定的。(8)《〈戰國策〉第八》戰國時期諸國關系緊張,戰爭隨時可起,擔負外交的策士開始受到重用。當時各國所重的是威勢,策士所說原不外戰爭和詐謀;但要因人因地進言,廣博的知識和微妙的機智都是不可少的。漢代劉向在漢初著名說客蒯通整理和潤飾的基礎上,把這些策士的說辭,編成了《戰國策》。(9)《〈史記〉〈漢書〉第九》司馬遷早年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他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漢人稱為《太史公書》。《史記》體例有五:十二本紀,記帝王政跡,是編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記世代為主;八書,記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記侯國世代存亡;七十列傳,類記各方面人物。《史記》以后,續作很多,但不是偏私,就是鄙俗;班彪加以整理補充,著了六十五篇《后傳》。(10)《諸子第十》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弱,禮崩樂壞,在這個大變動當中,一些才智之士“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這便是諸子之學,大部分可以稱為“哲學”。諸子都出于職業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貴族的末一級,但到了春秋戰國之際,“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稱。(11)《辭賦第十一》屈原是我國歷史里永被紀念的一個人。《楚辭》中《離騷》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時所作。荀子的《賦篇》最早稱“賦”。《賦篇》安排客主,問答成篇,開后來賦家的風氣。《漢書·藝文志·詩賦略》分賦為四類。東漢后班固作《兩都賦》,張衡仿作《二京賦》,晉左思作《三都賦》。(12)《詩第十二》漢武帝立樂府,采集代、趙、秦、楚的歌謠和樂譜,以備傳習唱奏。漢末,一般文體都走向整煉一路;晉代詩逐漸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詩興盛;唐代諧調發展,成立了律詩絕句;宋初的詩專學李商隱,未流只知道典故對偶;南宋的三大詩家都是從江西派變化出來的。(13)《文第十三》春秋時期列國交際頻繁,外交言語關系國體和國家的利害更大,也稱為“辭”;戰國時代,游說之風大盛;孔子開了私人講學之風,從此便有了私家著作;記事文也伴隨著議論文的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漢武帝時期盛行辭賦;梁昭明太子在《文選》中第一次提出“文”的標準;后出現佛典和義疏兩種新文體;歐陽修和蘇軾以后,古文成了正宗;宋代出現了“話本”;明清八股文盛行。04、藝術特色概括【點撥】(1)在風格上,這是一部用散文手法談學術的佳作。理論書、學術書,以至不少通俗的學術讀物,一般不大講究文字的藝術性,有的甚至晦澀難懂。本書很講究文字的藝術性,體現了簡練平實、自然流暢的散文優美風格。其散文手法,除了平易親切的敘述筆調、生動活潑的“兒化詞”的運用,等等,特別在意每一篇開頭的經營,讓每一篇都有一個引人入勝的“鳳頭”:或從傳說入手,或從風俗入手,或從時代背景說起,或從人物故事說起。全書十三篇,每一篇的開頭各不相同。這種由事入理的寫法,極大地增強了學術文章的文學性和可讀性。(2)在內容上,本書具有點面結合、點線結合的特色。全書十三篇,從“小學”開篇,然后依次介紹傳統的經、史、子、集。十三篇可分兩大板塊:前九篇談“小學”和經史,以經典為主,力求點面結合;后四篇論子部和集部,以文體為中心,又做到點線結合。因此,《經典常談》雖說不是“國學概論”,但只要細讀全書,在深入經典文本的同時,又可以獲得系統的國學常識。(3)在結構上,層次清晰,邏輯嚴密。敘述脈絡清楚,如對《尚書》的介紹:作者首先從“《尚書》是中國最古的記言的歷史”,說到《尚書》的主要內容及其形式,以及《尚書》的成書過程及書名的含義;著重介紹了《尚書》流傳過程中的種種遭遇,特別是“今文”和“古文”之爭;最后又介紹了作者所見的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出《今文尚書》也有真偽之分。05幽默速記版——知識點像段子一樣往腦子里鉆 (檢測)1.《說文解字》——漢字的“說明書”2.《周易》——算卦也得講哲學3.《尚書》——上古朋友圈“小作文”4.《詩經》——周朝人的“抖音神曲”5.“三禮”——古代社畜的《生存指南》6.《春秋》——孔子的“陰陽文學”7.“四書”——儒家學霸的《五年高考》8.《戰國策》——戰國嘴炮之王9.《史記》——司馬遷的“復仇者聯盟”10.《漢書》——班固的“官方通稿”11.諸子百家——大型辯論賽現場12.辭賦——古代凡爾賽文學13.詩文——唐朝人的“熱搜榜”05 讀書方法指導——選擇性閱讀1、選擇性閱讀方法指導(1)興趣選擇。選擇感興趣的書或感興趣的內容閱讀。(2)問題選擇。閱讀時,帶著問題讀,關注某一個方面的內容。(3)目的選擇。根據不同的讀書目的,可以選擇不同的閱讀內容。如果是為了與課內學習溝通銜接,可關注與課內關聯度較高的內容,如果是為了質疑批評,可以關注你認為可以商討、指瑕的內容。(4)方法選擇。閱讀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實用類文本可以采取“冷讀”的方法,閱讀時頭腦冷靜,心平氣和;文學作品可以采取“熱讀”的方法,閱讀時調動情感。2、《經典常談》 選擇性閱讀建議(1)選擇感興趣的部分:古代文學詩文、歷史:《史記》《漢書》 、文字:《說文解字》(2)帶著具體目的去閱讀:開展讀書交流會、開展漢字主題活動3、檢測(1)選擇性閱讀是閱讀《經典常談》的好方法,請你根據目錄和自己的閱讀體驗向以下同學提出自己的推薦意見。①小明對太極八卦有疑問,不妨去讀一讀 。②小蘭對先秦帝王將相非常感興趣,不妨去讀一讀 。(2)《經典常談》內容涉及面較廣,可根據興趣進行組合閱讀。《〈詩經〉第四》可以與目錄中的哪篇聯讀呢?請從中選擇一篇,說說理由。我選擇 ,理由: 【點撥】(《〈周易〉第二》)(《〈史記〉〈漢書〉第九》 )(示例一)選擇《辭賦第十一》 因為《〈詩經〉第四》專門介紹的《詩經》是中國詩歌現實主義的源頭,《辭賦第十一》中介紹的屈原的《楚辭》是中國詩歌浪漫主義的源頭,兩相比照,可以領略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詩歌的不同魅力。(示例二)選擇《詩第十二》。因為《〈詩經〉第四》介紹的《詩經》是中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第十二》從漢樂府詩開始至宋代詩歌,介紹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脈絡,兩者組合,可以更完整地了解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過程及成果。三、深讀 : 思維碰撞,專題探究專題探究活動三:和朱自清一起“談”經典人工智能(AI)具有模擬歷史名人與用戶對話的功能。小語小組嘗試用AI與朱自清先生對話。請你將下面對話內容補充完整。小語:朱先生好,我是八年級學生小語。很期待與您交流。目前,我們在閱讀《經典常談》時有一些困惑,如興趣不高、讀不太懂。面對這種情形,您有好的建議嗎?朱自清:你好,小語。蘇軾曾說過“每次作一意求之”,也就是說每次閱讀只關注某一方面的內容,不貪多求全。同學們可以先按興趣或目的讀。小語:哦,明白了。您說的是我們可以采用 (閱讀方法)。朱自清:是的。初中語文課本中有不少內容與《經典常談》中介紹的傳統文化經典有關聯。比如,你學過《木蘭詩》或《唐詩五首》之后,還希望拓展詩的更多知識,就可以去讀《經典常談》中的《詩第十二》。小語:確實是。我讀《詩第十二》時有了新的認識,如 。謝謝您,朱先生。朱自清:小語同學,我想問問你我“談”的對你更好地理解經典有哪些幫助,你對經典的新認識。【點撥】選擇性閱讀(示例)閱讀了《詩第十二》,我了解到杜甫的五言律詩最多,差不多窮盡了這種體制的變化。他用自己的詩記錄了那個時代由盛轉衰的過程,使詩的領域擴大了,也使詩的價值增高了。(示例)我對漢字很感興趣。通過閱讀《經典常談》中的《〈說文解字〉第一》,我不但了解到許慎《說文解字》的歷史地位,而且知道了漢字的造字和用字的六個條例,也稱“六書”,如象形、指示、會意、形聲等,這些知識進一步加深了我對漢字的認識和理解。我發現我們的文字真的是歷史悠久,也更加熱愛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了。專題探究活動二:我向大家介紹經典古典文學普及讀本《經典常談》分十三個專題介紹了一些主要的古代經典,讀后你一定收獲多多,向同學介紹書中印象深的一章,簡要說說喜歡的原因。【點撥】示例一:我喜歡的印象深的一本古典書籍是《周易》,因為《周易》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征之一,八卦及陰陽五行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日常生活不知不覺之中讓這些道理支配著。在太極八卦中,一橫來表示陽,兩橫表示陰,分別配出八個卦,名稱分別是乾、兌、離、震、艮、坎、巽、坤,八卦之間兩兩組合就成了六十四卦,簡而言之,八卦的基本原理是靠了數目來判斷吉兇的。示例二:我喜歡的印象深的一本古典書籍是《詩經》,因為《詩經》是在五經中我們最耳熟能詳的一部。詩的源頭是歌謠。上古時候,沒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謠,沒有寫的詩。后來有了文字,人們便將歌謠記錄下來,形成最初的詩。到了戰國時代,貴族漸漸衰落,職業的樂工紛紛散走,樂譜就此失傳,但是還有三百來篇唱詞兒流傳下來,便形成了《詩經》。到了儒家這里,孔子用“思無邪”一句話概括“詩三百”,采取了斷章取義的辦法,用詩來討論做學問做人的道理,成為儒家五經之一,主要作教化之用。而教化的方法,主要是建立在“六義”上,就是所謂的風、雅、頌、賦、比、興。專題探究活動三:讀經典的意義小組圍繞《經典常談》探討閱讀古代經典對于當代中學生的意義,請你補充下面的對話。組長:經典是一個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一個時代精華的濃縮,閱讀經典對個人成長意義重大,請同學們踴躍發言,說說閱讀經典有哪些意義。小詩:我覺得經典能夠育人,閱讀經典可以獲得做學問、做人的道理,比如閱讀《<詩經>第四》,我們知道孔子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教育學生(1) 。小文:此外,經典還有利于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比如我們在閱讀(2) 一章中,了解到陰陽八卦的發展歷程,其背后蘊藏的天文、農學、哲學奧妙也能窺探一二。小歌:除了育人和弘揚傳統文化,(3) 。【點撥】(1))做學問要肯下苦功夫(2)《<周易>第二》(3)(示例)經典還可以讓人明史,明史才能更好地創造未來,比如我們閱讀《<春秋>三傳第六》,明白史官記事是為了征實和勸懲,所以我們可以從歷史中知曉是非善惡、家國大義。四、共議 : 合作探究,深度交流“共議”,就“深讀”階段研讀的問題進行課堂上集中的交流與分享。借助深度對話幫助學生建構新的閱讀體驗,梳理新的閱讀經驗,請同學以小組為單位,以章節為話題,橫向(章節內容)縱向(整合有關聯的章節、關聯課外作品)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班級同學探究解決。1、簡要說說造字和用字的六個條例及內涵。【點撥】①象形。根據物體的形象描繪而成文字的造字方法。②指事。用抽象的符號,指示無形的事類。 ③會意。會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為一個字,這一個字的意義是幾個字的意義積成的。④形聲,兩個字合成一個字,但一個字是形,一個字是聲。⑤轉注。兩個字或兩個以上的字,意義全部或部分相同,可以互相解釋的,便是轉注字,也叫同義字。⑥假借。許多有音無形的字,借了別的同音的字,當作那個意義用。2、你認為“斷章取義”的做法可取嗎?為什么?【點撥】“斷章取義”是不管上下文的意義,只將一章中一兩句拉出來,就當前的環境,作政治的暗示。示例一;我認為可取。例如,用《詩經》中的章句來表明政治態度,一是為人所知,易于接受;二是能達到委婉勸誡的作用,而且斷章取義的解釋能幫助自己跳出原文思想的限制,有利于不斷更新、豐富知識,培養辯證態度。示例二:我認為不可取。斷章取義是置上下文于不顧的做法,是對原作者“志”的曲解,會造成過度解讀行為的盛行,以致最后失去其原本含義。3. “六義”是什么 你能詳細介紹出來嗎【點撥】“六義”是指風、雅、頌、賦、比、興。“風”按教化作用的解釋,有感化、諷刺的意思,照近人的研究,風 是各地方的樂調;“雅”是正的意思,或是指寫樂的嗚嗚之音,也許原是地名或族名,分為《大雅》和《小雅》:“頌”是形容盛德的意思,或是指連歌帶舞的種種樣子。賦、比、興都含有政治和教化的意味,“賦”是“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比”“興”都是政教的譬喻,但"興"往往在發端。 4.對于《史記》中記載李陵投降匈奴一事,請你以今人的眼光說說你的看法。【點撥】示例:從民族大義的角度來看,李陵投降匈奴無疑是一種背叛行為。作為漢朝將領,他應該以忠誠和勇氣為重,為保衛國家和民族利益而戰至最后一刻。然而,從人性角度來看,李陵投降匈奴的決定可能也是出于無奈之舉。在面臨絕境的情況下,他可能認為保住士兵的性命是最為重要的,而且他可能也希望能夠為國家和民族爭取更多的利益。總之,對于李陵投降匈奴一事,我們應該以客觀、全面的態度來看待。既要認識到這種行為的負面影響,也要理解其中的復雜性和多方面因素。5.說出儒家、道家的幾位代表人物和他們各自的思想主張。【點撥】儒家:孔子主張“有教無類”。是舊文化、舊制度的辯護人,主張“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的政治學說是“正名主義”;孟子提出“性善論”。主張“仁政”“王政”,注重圣王的道德。反對功利;荀子提出“性惡論”。注重君王的威權,重視功利。道家;老子主張順應事物變化的公律,認為“物極則反”。提出“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提倡“無為而治”。認為宇宙萬物都是自然的;莊子主張絕對的自由,絕對的平等,一切但須順其自然。無所謂物我,無所謂是非。 6、分析唐代兩種新文體是如何產生與發展的。【點撥】唐朝時皇帝熱衷于求仙訪道,佛教勢力極大,影響頗深,語錄和傳奇都是受到佛家影響,得以產生,語錄在宋儒講學的影響下,更加盛行,而傳奇則是當時文士向科舉考官介紹自己的一種媒介,又因可以展現出作者的寫作功力,并且內容可見才詩議論,奇異有趣,時人愛看,逐漸興盛起來。7、有人建議閱讀《經典常談》時,可以選擇《《詩經》第四》《辭賦第十一》《詩第十二》進行組合閱讀,這樣能夠完整了解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過程及其成果。你是否同意這一建議?結合名著閱讀方法,說說你的看法。【點撥】同意。這種閱讀方法屬于選擇性閱讀,讀整本書,特別是讀《經典常談》這種內容涉及面較廣的作品時,可以選擇自已最感興趣的部分作為切入點。《《詩經》第四》專門介紹中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它是中國詩歌現實主義的源頭;《辭賦第十一》介紹屈原的《楚辭》及辭賦的發展過程,屈原的《楚辭》是中國詩歌浪漫主義的源頭;《詩第十二》從漢樂府詩開始至宋代詩歌,介紹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脈絡,同時也介紹楚辭對后代詩歌的影響等。將這三篇組合閱讀,可以讓我們對中國古代詩歌有一個完整的了解。8、小語和小文研讀了朱自清《經典常談》中的《〈詩經〉第四》,展開了一番討論。小語:我了解到《詩經》經常運用 手法。小文:這種手法在“信天游”中仍有保留,如《回延安》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語:為什么要用這種手法呢?你能給我講講嗎?小文:好的。以《關雎》為例:開篇即運用這一手法,以關雎和鳴引出男女相思之情,切合詩意,自然流暢,顯現了婉曲動人的藝術魅力。【點撥】比興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小米飯養活我長大五、表達: 落筆沉淀,成果共享表達形式:推薦語 、思維導圖 、讀后感 、穿越時空的對話……集結成冊寫在后面的話:推薦觀看《典籍里的中國》——《經典常談》《典籍里的中國》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與央視創造傳媒聯合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節目聚焦優秀中華文化典籍,通過時空對話的創新形式,以“戲劇+影視化”的表現方法,講述典籍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源起、流轉及書中的閃亮故事。它由撒貝寧擔任當代讀書人,以穿越為立意,采用古今對話的形式,將《尚書》《論語》《孫子兵法》《傳習錄》《漢書》《說文解字》等22部流傳千古的古籍,以演繹的方式呈現在了觀眾面前。《經典常談》中眾多作品也在該節目中有進行演繹,透過這部紀錄片,你看到的將不再是艱深晦澀的文字,而是一個個感人肺腑的先賢故事。1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三單元名著導讀《經典常談》課件(共32張ppt)2022-2023學年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 - 副本.pptx 第三單元名著導讀《經典常談教案 Microsoft Office Word 97-2003 文檔 (2).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