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物理學科第3講 透鏡及其應用 考點1透鏡項目 凸透鏡 凹透鏡特點 中間 厚 、邊緣 薄 中間 薄 、邊緣 厚 圖示作用 對光有 會聚 作用 對光有 發散 作用透鏡對光的 作用圖示三條特殊光線生活中的透鏡 裝有水的透明杯子、手機攝像頭、遠視眼鏡等 近視眼鏡相同點 過光心的光線,通過透鏡后的折射光線傳播方向 不變 考點2生活中的透鏡項目 原理圖 成像特點照相機 ①拍照時,鏡頭離物體的距離越近,像離鏡頭的距離越遠,所成的像越大; ②成 倒立 、 縮小 的 實 像投影儀 ①投影片到鏡頭的距離(物距)小于鏡頭到屏幕的距離(像距); ②投影片離鏡頭越近時,屏幕上所成的像越 大 ,像到鏡頭的距離越 大 ; ③成 倒立 、 放大 的 實 像放大鏡 —— 成 正立 、 放大 的 虛 像 考點3凸透鏡成像規律及應用物距u與 焦距f 的關系 光路成像圖 像的性質 像距v與 焦距f 的關系 像的 位置 應用 實例正倒 大小 虛實u>2f 倒立 縮小 實像 f<v<2f 與物 異側 照相機u=2f 倒立 等大 實像 v=2f 測焦距f<u<2f 倒立 放大 實像 v>2f 投影儀u=f 不成像 ——u<f 正立 放大 虛像 —— 與物 同側 放大鏡 考點4眼睛和眼鏡項目 正常眼 近視眼 遠視眼外形焦距 通過調節晶狀體厚薄自動調節焦距 比正常眼的焦距 短 比正常眼的焦距 長 對光線作用 近處、遠處物體的像成在視網膜上 對光線折射本領大,遠處物體的像成在視網膜 前方 對光線折射本領小,近處物體的像成在視網膜 后方 矯正方法 —— 戴 凹 透鏡 戴 凸 透鏡 考點5顯微鏡和望遠鏡項目 顯微鏡 望遠鏡目鏡 靠近眼睛的一組透鏡,其作用相當于 放大鏡 ,成 正立 、 放大 的 虛 像物鏡 靠近被觀測物體的一組透鏡,它的作用是使物體成 倒立 、 放大 的 實 像,其作用相當于一個 投影儀 靠近被觀測物體的一組透鏡,它的作用是使遠處的物體成 倒立 、 縮小 的 實 像,其作用相當于一架 照相機 特點 物鏡成倒立的實像,目鏡成正立的虛像,所以人眼看到的是物體倒立的虛像命題點1 照相機的成像規律 1.如圖,用照相機給物體拍照時,物距應比較遠,物體在膠片上成一個 倒立 (選填“倒立”或“正立”)、縮小的實像。為使成的像更小些,可采取的方法是 增大 物體與鏡頭間的距離,同時 減小 膠卷與鏡頭間的距離(后兩空均選填“增大”或“減小”) (RJ八上P94圖5.2-1 甲)命題點2 投影儀的成像規律 2.如圖所示的是投影儀的成像示意圖,凸透鏡所成的是 倒立 、 放大 的實像,要使屏幕上的像變大一些,應該將凸透鏡適當向 下 (選填“上”或“下”)調節,并使投影儀 遠離 (選填“遠離”或“靠近”)屏幕 (RJ八上P95圖5.2-3)命題點3 近視眼及其矯正 3.如圖是近視眼成因示意圖,造成近視眼的原因是晶狀體太 厚 (選填“薄”或“厚”),折光能力太強,使遠處某點的光會聚在視網膜的 前面 (選填“前面”或“后面”),要用 凹透鏡 (選填“凸透鏡”或“凹透鏡”)來矯正 (RJ八上P101圖5.4-3 甲) 實驗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例】如圖甲是實驗小組同學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的實驗裝置。甲 乙【設計與進行實驗】(1)實驗前老師讓同學將實驗室窗簾拉上后進行實驗,據此小組同學討論后認為實驗在光線較 暗 的環境中進行更便于觀察。(2)實驗過程中,安裝并調節燭焰、凸透鏡和光屏的位置時,應使它們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同一高度 (選填“同一高度”或“同一直線”),目的是 使像成在光屏中心 。(3)調整好裝置后,為了測量凸透鏡的焦距,小組同學讓一束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經過凸透鏡后,在光屏上形成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圖乙),則該凸透鏡的焦距為 10.0 cm。 【變式1】蠟燭、凸透鏡和光屏的位置如圖丙所示,此時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像,該凸透鏡的焦距為 10.0 cm。丙 【變式2】其他小組同學將凸透鏡正對著太陽光,在凸透鏡下方平行地放上白紙,測出凸透鏡與白紙間距離s與對應的白紙被烤焦的時間t,并繪制出t-s圖像如圖丁所示,該凸透鏡的焦距為 10 cm。丁【分析與論證】(4)小組同學通過移動蠟燭和光屏的位置,記錄數據和現象如下表所示:序號 物距/cm 像距/cm 倒立 大小 虛實1 40 13.3 倒立 縮小 實像2 30 15 倒立 縮小 實像3 20 20 倒立 等大 實像4 15 倒立 放大 實像5 12 60 倒立 放大 實像6 10 — 不成像 — —7 8 — 正立 放大 虛像8 4 — 正立 放大 虛像 ①第4次實驗中像距為 30 cm,判斷依據是在折射現象中,光路 可逆 。②分析實驗數據可以發現:當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距變小,像距 變大 。③分析實驗數據可知, 二倍焦距 是放大的實像與縮小的實像的分界點, 一倍焦距 是實像與虛像的分界點。(5)【動態成像規律】通過以上分析,當蠟燭、透鏡和光屏處在圖甲位置時,燭焰在光屏上恰好成清晰、倒立、 縮小 (選填“放大”“縮小”或“等大”)的實像,生活中的 照相機 就是利用此成像原理,此時若想讓所成的像變大,應該將蠟燭向右移動,同時將光屏向 右 移動。 【變式3】實驗完成后,小組的小明借用物理老師的眼鏡繼續探究,他將鏡片放在蠟燭和凸透鏡之間,發現光屏上原來清晰的像變模糊了,保持蠟燭和凸透鏡的位置不變,將光屏遠離凸透鏡后又能觀察到清晰的像,說明物理老師的眼鏡是 近視 (選填“近視”或“遠視”)眼鏡。 【變式4】將圖甲中凸透鏡換成焦距更小的凸透鏡,若不改變凸透鏡和光屏的位置,要使光屏上再次呈現清晰的像,應進行的操作是 將蠟燭向靠近凸透鏡的方向移動 。【交流與評估】(6)實驗進行了一段時間后,發現光屏上燭焰的像上移了一段距離,在沒有移動器材的情況下,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是 蠟燭燃燒變短 ,能讓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心的操作是 B (填字母)。A.光屏下調 B.蠟燭上調 C.透鏡上調(7)當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時,小明不小心將手指尖觸摸到了凸透鏡,此時光屏上 不會 (選填“會”或“不會”)有他指尖的像,此時光屏上所成的像 變暗 (選填“變亮”“變暗”或“亮度不變”)。(8)其他同學實驗時發現當物距u等于焦距f時,在光屏一側透過凸透鏡看到了燭焰正立、放大的像,你覺得下列解釋合理的是 B (填字母)。A.因為燭焰有一定的寬度,實際上它的某些部分到凸透鏡的距離稍大于一倍焦距B.因為燭焰有一定的寬度,實際上它的某些部分到凸透鏡的距離稍小于一倍焦距C.這是燭焰發出的光經凸透鏡表面反射形成的像【創新設問】(9)【裝置創新】如圖戊,用“F”光源替代蠟燭進行實驗,此裝置的優點是 所成的像不會晃動,更加穩定(或“F”光源更安全環保等)(寫出一點即可)。戊 (10)【生活實踐】做完實驗后,將凸透鏡平放在物理課本封面上,通過透鏡看到書名《物理》的“物”字形狀是下圖中的 A (填字母)。A B C D 重難點凸透鏡成像規律【例】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時,如圖甲所示,將凸透鏡A固定在光具座上35 cm刻度線處,將點燃的蠟燭放置在光具座上5 cm刻度線處,移動光屏使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將凸透鏡A換為凸透鏡B并保持蠟燭和凸透鏡位置不變,移動光屏使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圖乙所示。甲乙 丙丁 戊(1)請根據實驗現象和凸透鏡成像規律判斷:凸透鏡A的焦距 小于 (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凸透鏡B的焦距。(2)如圖乙所示的實驗現象可以說明 幻燈機 (選填“照相機”“幻燈機”或“放大鏡”)的成像特點。(3)某學生利用其中一個凸透鏡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時,在實驗過程中不斷移動燭焰位置,觀察到如圖丙所示的六種燭焰的清晰的像,請按蠟燭到凸透鏡距離由遠到近所得到的像進行排序,正確的順序為 B (填字母)。A.④⑥⑤③①② B.②①③⑤⑥④ C.②①③⑤④⑥(4)小剛更換相關器材后順利完成實驗,根據記錄的實驗數據得到了如圖丁所示的圖像,線段MN為凸透鏡成像的像距倒數和物距倒數的對應關系。根據圖像信息可知該小組所用凸透鏡的焦距為 12.5 cm。(5)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時,正確完成一次實驗后,不小心碰到凸透鏡,使其下滑了一點,此時像會出現在光屏的 下 方,為使像回到光屏中央,合理的操作是將蠟燭向 下 移動。(均選填“上”或“下”)。(6)如圖戊,將蠟燭放在圖示位置,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像(像未畫出),若切除凸透鏡中間的陰影部分,再將剩余部分靠攏在一起,則蠟燭能成 C (填字母)像。A.0個 B.一個 C.兩個 D.三個【解析】(1)由圖甲可知, 物距大于像距,凸透鏡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則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即u=35 cm-5 cm= 30 cm,30 cm>2fA,15 cm>fA。由圖乙可知,物距小于像距,凸透鏡成倒立、放大的實像,則物距應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即u=35 cm-5 cm=30 cm,2fB>30 cm>fB,30 cm>fB>15 cm,故凸透鏡A的焦距小于B的焦距。(3)由題圖丙可知,④⑥是燭焰正立的像,此時蠟燭在凸透鏡的焦距內,①②③⑤是燭焰倒立的像。此時蠟燭在凸透鏡一倍焦距之外,再根據凸透鏡成像規律,成實像時,物近像遠像變大可知,蠟燭到凸透鏡距離由遠到近的排列順序為②①③⑤⑥④,故選B。(4)由題圖丁可知,=4 m-1時,=4 m-1,此時u=v=0.25 m,像距等于物距,說明物體處于二倍焦距處,即2f=0.25 m,可得f=0.125 m=12.5 cm。(5)當凸透鏡下移時,通過光心的光線下移,故光屏上的像會向下移動,出現在光屏的下方。為使像回到光屏中央,通過凸透鏡光心的光線需要上移,可以將蠟燭向下移動。(6)切去陰影部分后,剩余部分相當于兩個透鏡,光心位置改變,將成兩個像。故選C。凸透鏡成像規律記憶口訣:1.一倍焦距分虛實,內虛外實,二倍焦距分大小,內大外小。2.成實像時,物遠像近像變小,物近像遠像變大;成虛像時,物遠像遠像變大,物近像近像變小。光具座隱含信息解讀:1.若物像異側,且u>v,則此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應用是照相機。2.若物像異側,且u=v,則此時成倒立、等大的實像,焦距f=u=v。3.若物像異側,且u<v,則此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應用是投影儀(或幻燈機)。焦距變化解讀: 不論是換透鏡還是加眼鏡片,其實質都是改變了折射光的會聚能力。1.加凸透鏡(遠視眼鏡)或換小焦距凸透鏡:會聚能力變強,像靠近透鏡,像變小。2.加凹透鏡(近視眼鏡)或換大焦距凸透鏡:會聚能力變弱,像遠離透鏡,像變大。 命題點1 透鏡作圖1.(2023·恩施州)如圖,一束光經平面鏡反射后,平行于凹透鏡的主光軸射向透鏡,請畫出平面鏡和經過凹透鏡后的折射光線。2.(2022·黃石)“天宮課堂”在中國空間站精彩開講并向全球直播,其中的“水球透鏡”實驗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過帶氣泡的水球看到的竟然是一正一反兩個像!經過仔細比對加氣泡前后的成像現象,同學們推測:如果把凸透鏡的中間部分遮住,也應該可以成像。(1)畫出M點的成像光路圖。(2)將圖中從N點射出光線的光路圖畫完整。 命題點2 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應用3.(2023·黃岡)如圖是超市安裝的一種刷臉自助儲物柜。某顧客站在屏幕前50 cm處,按下“存”按鈕,屏幕上方的攝像頭啟動,出現人臉縮小的像,柜門打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A.該攝像頭相當于一個凹透鏡B.該攝像頭對光線具有發散作用C.該攝像頭的焦距可能是0.20 mD.該攝像頭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4.(2023·荊州)2023年5月11日,我國發射的天舟六號貨運飛船與中國空間站組合體成功交會對接。空間站組合體上的攝像機完整記錄了交會對接過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 )A.光通過攝像機的鏡頭始終沿直線傳播B.攝像機所成的像是實像C.攝像機的工作原理與投影儀的工作原理相同D.天舟六號靠近空間站組合體時,攝像機成的像逐漸變小5.(2021·黃岡)透過裝滿水的圓柱形玻璃杯,看到課本封面的“物理”兩個字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 )A.裝水的玻璃杯相當于一個凹透鏡B.玻璃杯遠離課本封面時,看到的字變小C.圖中“物理”兩個字是光的反射形成的D.圖中“物理”兩個字是虛像6.(2023·鄂州)如圖,通過手表表盤上光滑透明凸起部分,能清楚地看到日期信息,光滑透明凸起部分相當于 凸透 鏡,觀看到的是日期數字的 虛 (選填“實”或“虛”)像。手表的背面打磨得非常平整光滑,能清楚地照出人眼的像,此像的大小與人眼相比 不變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命題點3 眼睛與眼鏡7.(2023·潛江)如圖是近視眼及其矯正的光路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A.近視眼的成像原理和小孔成像的原理相同B.近視眼看遠處的物體,像成于視網膜前C.近視眼用凹透鏡矯正D.為預防近視,讀寫時眼睛與書本的距離應保持在25 cm左右8.(2023·宜昌)小華用彈性膜充水制作了一個水凸透鏡,通過注射器注水或抽水改變透鏡的厚度,如圖是他用其模擬眼睛看物體的實驗裝置。模擬正常眼睛時,固定透鏡,將一個點亮的蠟燭放在合適的位置后,調節光屏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A.此時蠟燭放在透鏡2倍焦距以內B.此時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實像C.蠟燭遠離透鏡時,要將光屏靠近透鏡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D.模擬近視眼的成因時需要從透鏡向外抽水 命題點4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9.(2024·湖北)同學們參觀博物館時發現一件秦代木牘前放置著凸透鏡,通過凸透鏡看到的情景如圖甲所示。為了弄清其原理,他們進行了如下探究。甲 乙丙(1)如圖乙,用太陽光照射凸透鏡,移動光屏直至光屏上出現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此凸透鏡的焦距為 10.0 cm。(2)如圖丙,將蠟燭放在較遠處,移動光屏使光屏上呈現清晰的實像,觀察像的性質,測出物距和像距;逐次改變物距,重復上述操作,實驗記錄如下表。序號 物距 /cm 像的性質 像距 /cm正倒 大小1 24.0 倒立 縮小 17.22 22.0 倒立 縮小 18.83 20.0 倒立 等大 20.04 18.0 倒立 放大 22.45 16.0 倒立 放大 27.0… … … … …凸透鏡成縮小實像時,物距 > (選填“>”“<”或“=”)像距。(3)小宇受第4、5組實驗結果啟發,推測文物與其前方凸透鏡的距離u和凸透鏡焦距f的關系為f<u<2f。小麗對小宇的觀點提出了質疑,她繼續減小物距,發現蠟燭在某位置時,無論怎樣移動光屏,光屏上都看不到像。小麗撤去光屏,從圖丙中 B (選填“A”或“B”)側向透鏡方向觀察,看到了正立、放大的像,測得物距為8.0 cm,她推測u和f的關系應為u<f。 小麗 (選填“小宇”或“小麗”)的推測合理,理由是 博物館木牘上的字所成的是正立、放大的像,小麗推測的依據是實驗中看到了正立、放大的像,與博物館看到的現象一樣 。10.(2024·武漢)實驗小組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甲 乙(1)圖甲中,點燃蠟燭后,光屏上恰能成清晰的像, 照相機 (選填“照相機”“投影儀”或“放大鏡”)就是根據該成像原理制成的。將蠟燭向左移動一段距離,光屏上的像變模糊了,為了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同學們提出了兩種不同的解決方案。方案一:僅將光屏向 左 移動一段距離。方案二:僅換用焦距較 大 的凸透鏡。(2)某同學利用焦距為20 cm的凸透鏡觀察指紋,保持指紋到眼睛的距離為40 cm 不變,將凸透鏡調整到如圖乙所示的位置,看到了指紋正立、放大的像,此時該同學的眼睛通過凸透鏡在另一側能成 倒立、放大 (選填“倒立、縮小”“倒立、放大”或“正立、放大”)的像。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物理學科第3講 透鏡及其應用 考點1透鏡項目 凸透鏡 凹透鏡特點 中間 厚 、邊緣 薄 中間 薄 、邊緣 厚 圖示作用 對光有 會聚 作用 對光有 發散 作用透鏡對光的 作用圖示三條特殊光線生活中的透鏡 裝有水的透明杯子、手機攝像頭、遠視眼鏡等 近視眼鏡相同點 過光心的光線,通過透鏡后的折射光線傳播方向 不變 考點2生活中的透鏡項目 原理圖 成像特點照相機 ①拍照時,鏡頭離物體的距離越近,像離鏡頭的距離越遠,所成的像越大; ②成 倒立 、 縮小 的 實 像投影儀 ①投影片到鏡頭的距離(物距)小于鏡頭到屏幕的距離(像距); ②投影片離鏡頭越近時,屏幕上所成的像越 大 ,像到鏡頭的距離越 大 ; ③成 倒立 、 放大 的 實 像放大鏡 —— 成 正立 、 放大 的 虛 像 考點3凸透鏡成像規律及應用物距u與 焦距f 的關系 光路成像圖 像的性質 像距v與 焦距f 的關系 像的 位置 應用 實例正倒 大小 虛實u>2f 倒立 縮小 實像 f<v<2f 與物 異側 照相機u=2f 倒立 等大 實像 v=2f 測焦距f<u<2f 倒立 放大 實像 v>2f 投影儀u=f 不成像 ——u<f 正立 放大 虛像 —— 與物 同側 放大鏡 考點4眼睛和眼鏡項目 正常眼 近視眼 遠視眼外形焦距 通過調節晶狀體厚薄自動調節焦距 比正常眼的焦距 短 比正常眼的焦距 長 對光線作用 近處、遠處物體的像成在視網膜上 對光線折射本領大,遠處物體的像成在視網膜 前方 對光線折射本領小,近處物體的像成在視網膜 后方 矯正方法 —— 戴 凹 透鏡 戴 凸 透鏡 考點5顯微鏡和望遠鏡項目 顯微鏡 望遠鏡目鏡 靠近眼睛的一組透鏡,其作用相當于 放大鏡 ,成 正立 、 放大 的 虛 像物鏡 靠近被觀測物體的一組透鏡,它的作用是使物體成 倒立 、 放大 的 實 像,其作用相當于一個 投影儀 靠近被觀測物體的一組透鏡,它的作用是使遠處的物體成 倒立 、 縮小 的 實 像,其作用相當于一架 照相機 特點 物鏡成倒立的實像,目鏡成正立的虛像,所以人眼看到的是物體倒立的虛像命題點1 照相機的成像規律 1.如圖,用照相機給物體拍照時,物距應比較遠,物體在膠片上成一個 倒立 (選填“倒立”或“正立”)、縮小的實像。為使成的像更小些,可采取的方法是 增大 物體與鏡頭間的距離,同時 減小 膠卷與鏡頭間的距離(后兩空均選填“增大”或“減小”) (RJ八上P94圖5.2-1 甲)命題點2 投影儀的成像規律 2.如圖所示的是投影儀的成像示意圖,凸透鏡所成的是 倒立 、 放大 的實像,要使屏幕上的像變大一些,應該將凸透鏡適當向 下 (選填“上”或“下”)調節,并使投影儀 遠離 (選填“遠離”或“靠近”)屏幕 (RJ八上P95圖5.2-3)命題點3 近視眼及其矯正 3.如圖是近視眼成因示意圖,造成近視眼的原因是晶狀體太 厚 (選填“薄”或“厚”),折光能力太強,使遠處某點的光會聚在視網膜的 前面 (選填“前面”或“后面”),要用 凹透鏡 (選填“凸透鏡”或“凹透鏡”)來矯正 (RJ八上P101圖5.4-3 甲) 實驗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例】如圖甲是實驗小組同學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的實驗裝置。甲 乙【設計與進行實驗】(1)實驗前老師讓同學將實驗室窗簾拉上后進行實驗,據此小組同學討論后認為實驗在光線較 暗 的環境中進行更便于觀察。(2)實驗過程中,安裝并調節燭焰、凸透鏡和光屏的位置時,應使它們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同一高度 (選填“同一高度”或“同一直線”),目的是 使像成在光屏中心 。(3)調整好裝置后,為了測量凸透鏡的焦距,小組同學讓一束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經過凸透鏡后,在光屏上形成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圖乙),則該凸透鏡的焦距為 10.0 cm。 【變式1】蠟燭、凸透鏡和光屏的位置如圖丙所示,此時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像,該凸透鏡的焦距為 10.0 cm。丙 【變式2】其他小組同學將凸透鏡正對著太陽光,在凸透鏡下方平行地放上白紙,測出凸透鏡與白紙間距離s與對應的白紙被烤焦的時間t,并繪制出t-s圖像如圖丁所示,該凸透鏡的焦距為 10 cm。丁【分析與論證】(4)小組同學通過移動蠟燭和光屏的位置,記錄數據和現象如下表所示:序號 物距/cm 像距/cm 倒立 大小 虛實1 40 13.3 倒立 縮小 實像2 30 15 倒立 縮小 實像3 20 20 倒立 等大 實像4 15 倒立 放大 實像5 12 60 倒立 放大 實像6 10 — 不成像 — —7 8 — 正立 放大 虛像8 4 — 正立 放大 虛像 ①第4次實驗中像距為 30 cm,判斷依據是在折射現象中,光路 可逆 。②分析實驗數據可以發現:當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距變小,像距 變大 。③分析實驗數據可知, 二倍焦距 是放大的實像與縮小的實像的分界點, 一倍焦距 是實像與虛像的分界點。(5)【動態成像規律】通過以上分析,當蠟燭、透鏡和光屏處在圖甲位置時,燭焰在光屏上恰好成清晰、倒立、 縮小 (選填“放大”“縮小”或“等大”)的實像,生活中的 照相機 就是利用此成像原理,此時若想讓所成的像變大,應該將蠟燭向右移動,同時將光屏向 右 移動。 【變式3】實驗完成后,小組的小明借用物理老師的眼鏡繼續探究,他將鏡片放在蠟燭和凸透鏡之間,發現光屏上原來清晰的像變模糊了,保持蠟燭和凸透鏡的位置不變,將光屏遠離凸透鏡后又能觀察到清晰的像,說明物理老師的眼鏡是 近視 (選填“近視”或“遠視”)眼鏡。 【變式4】將圖甲中凸透鏡換成焦距更小的凸透鏡,若不改變凸透鏡和光屏的位置,要使光屏上再次呈現清晰的像,應進行的操作是 將蠟燭向靠近凸透鏡的方向移動 。【交流與評估】(6)實驗進行了一段時間后,發現光屏上燭焰的像上移了一段距離,在沒有移動器材的情況下,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是 蠟燭燃燒變短 ,能讓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心的操作是 B (填字母)。A.光屏下調 B.蠟燭上調 C.透鏡上調(7)當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時,小明不小心將手指尖觸摸到了凸透鏡,此時光屏上 不會 (選填“會”或“不會”)有他指尖的像,此時光屏上所成的像 變暗 (選填“變亮”“變暗”或“亮度不變”)。(8)其他同學實驗時發現當物距u等于焦距f時,在光屏一側透過凸透鏡看到了燭焰正立、放大的像,你覺得下列解釋合理的是 B (填字母)。A.因為燭焰有一定的寬度,實際上它的某些部分到凸透鏡的距離稍大于一倍焦距B.因為燭焰有一定的寬度,實際上它的某些部分到凸透鏡的距離稍小于一倍焦距C.這是燭焰發出的光經凸透鏡表面反射形成的像【創新設問】(9)【裝置創新】如圖戊,用“F”光源替代蠟燭進行實驗,此裝置的優點是 所成的像不會晃動,更加穩定(或“F”光源更安全環保等)(寫出一點即可)。戊 (10)【生活實踐】做完實驗后,將凸透鏡平放在物理課本封面上,通過透鏡看到書名《物理》的“物”字形狀是下圖中的 A (填字母)。A B C D 重難點凸透鏡成像規律【例】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時,如圖甲所示,將凸透鏡A固定在光具座上35 cm刻度線處,將點燃的蠟燭放置在光具座上5 cm刻度線處,移動光屏使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將凸透鏡A換為凸透鏡B并保持蠟燭和凸透鏡位置不變,移動光屏使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圖乙所示。甲乙 丙丁 戊(1)請根據實驗現象和凸透鏡成像規律判斷:凸透鏡A的焦距 小于 (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凸透鏡B的焦距。(2)如圖乙所示的實驗現象可以說明 幻燈機 (選填“照相機”“幻燈機”或“放大鏡”)的成像特點。(3)某學生利用其中一個凸透鏡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時,在實驗過程中不斷移動燭焰位置,觀察到如圖丙所示的六種燭焰的清晰的像,請按蠟燭到凸透鏡距離由遠到近所得到的像進行排序,正確的順序為 B (填字母)。A.④⑥⑤③①② B.②①③⑤⑥④ C.②①③⑤④⑥(4)小剛更換相關器材后順利完成實驗,根據記錄的實驗數據得到了如圖丁所示的圖像,線段MN為凸透鏡成像的像距倒數和物距倒數的對應關系。根據圖像信息可知該小組所用凸透鏡的焦距為 12.5 cm。(5)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時,正確完成一次實驗后,不小心碰到凸透鏡,使其下滑了一點,此時像會出現在光屏的 下 方,為使像回到光屏中央,合理的操作是將蠟燭向 下 移動。(均選填“上”或“下”)。(6)如圖戊,將蠟燭放在圖示位置,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像(像未畫出),若切除凸透鏡中間的陰影部分,再將剩余部分靠攏在一起,則蠟燭能成 C (填字母)像。A.0個 B.一個 C.兩個 D.三個【解析】(1)由圖甲可知, 物距大于像距,凸透鏡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則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即u=35 cm-5 cm= 30 cm,30 cm>2fA,15 cm>fA。由圖乙可知,物距小于像距,凸透鏡成倒立、放大的實像,則物距應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即u=35 cm-5 cm=30 cm,2fB>30 cm>fB,30 cm>fB>15 cm,故凸透鏡A的焦距小于B的焦距。(3)由題圖丙可知,④⑥是燭焰正立的像,此時蠟燭在凸透鏡的焦距內,①②③⑤是燭焰倒立的像。此時蠟燭在凸透鏡一倍焦距之外,再根據凸透鏡成像規律,成實像時,物近像遠像變大可知,蠟燭到凸透鏡距離由遠到近的排列順序為②①③⑤⑥④,故選B。(4)由題圖丁可知,=4 m-1時,=4 m-1,此時u=v=0.25 m,像距等于物距,說明物體處于二倍焦距處,即2f=0.25 m,可得f=0.125 m=12.5 cm。(5)當凸透鏡下移時,通過光心的光線下移,故光屏上的像會向下移動,出現在光屏的下方。為使像回到光屏中央,通過凸透鏡光心的光線需要上移,可以將蠟燭向下移動。(6)切去陰影部分后,剩余部分相當于兩個透鏡,光心位置改變,將成兩個像。故選C。凸透鏡成像規律記憶口訣:1.一倍焦距分虛實,內虛外實,二倍焦距分大小,內大外小。2.成實像時,物遠像近像變小,物近像遠像變大;成虛像時,物遠像遠像變大,物近像近像變小。光具座隱含信息解讀:1.若物像異側,且u>v,則此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應用是照相機。2.若物像異側,且u=v,則此時成倒立、等大的實像,焦距f=u=v。3.若物像異側,且u<v,則此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應用是投影儀(或幻燈機)。焦距變化解讀: 不論是換透鏡還是加眼鏡片,其實質都是改變了折射光的會聚能力。1.加凸透鏡(遠視眼鏡)或換小焦距凸透鏡:會聚能力變強,像靠近透鏡,像變小。2.加凹透鏡(近視眼鏡)或換大焦距凸透鏡:會聚能力變弱,像遠離透鏡,像變大。 命題點1 透鏡作圖1.(2023·恩施州)如圖,一束光經平面鏡反射后,平行于凹透鏡的主光軸射向透鏡,請畫出平面鏡和經過凹透鏡后的折射光線。2.(2022·黃石)“天宮課堂”在中國空間站精彩開講并向全球直播,其中的“水球透鏡”實驗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過帶氣泡的水球看到的竟然是一正一反兩個像!經過仔細比對加氣泡前后的成像現象,同學們推測:如果把凸透鏡的中間部分遮住,也應該可以成像。(1)畫出M點的成像光路圖。(2)將圖中從N點射出光線的光路圖畫完整。 命題點2 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應用3.(2023·黃岡)如圖是超市安裝的一種刷臉自助儲物柜。某顧客站在屏幕前50 cm處,按下“存”按鈕,屏幕上方的攝像頭啟動,出現人臉縮小的像,柜門打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A.該攝像頭相當于一個凹透鏡B.該攝像頭對光線具有發散作用C.該攝像頭的焦距可能是0.20 mD.該攝像頭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4.(2023·荊州)2023年5月11日,我國發射的天舟六號貨運飛船與中國空間站組合體成功交會對接。空間站組合體上的攝像機完整記錄了交會對接過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 )A.光通過攝像機的鏡頭始終沿直線傳播B.攝像機所成的像是實像C.攝像機的工作原理與投影儀的工作原理相同D.天舟六號靠近空間站組合體時,攝像機成的像逐漸變小5.(2021·黃岡)透過裝滿水的圓柱形玻璃杯,看到課本封面的“物理”兩個字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 )A.裝水的玻璃杯相當于一個凹透鏡B.玻璃杯遠離課本封面時,看到的字變小C.圖中“物理”兩個字是光的反射形成的D.圖中“物理”兩個字是虛像6.(2023·鄂州)如圖,通過手表表盤上光滑透明凸起部分,能清楚地看到日期信息,光滑透明凸起部分相當于 凸透 鏡,觀看到的是日期數字的 虛 (選填“實”或“虛”)像。手表的背面打磨得非常平整光滑,能清楚地照出人眼的像,此像的大小與人眼相比 不變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命題點3 眼睛與眼鏡7.(2023·潛江)如圖是近視眼及其矯正的光路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A.近視眼的成像原理和小孔成像的原理相同B.近視眼看遠處的物體,像成于視網膜前C.近視眼用凹透鏡矯正D.為預防近視,讀寫時眼睛與書本的距離應保持在25 cm左右8.(2023·宜昌)小華用彈性膜充水制作了一個水凸透鏡,通過注射器注水或抽水改變透鏡的厚度,如圖是他用其模擬眼睛看物體的實驗裝置。模擬正常眼睛時,固定透鏡,將一個點亮的蠟燭放在合適的位置后,調節光屏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A.此時蠟燭放在透鏡2倍焦距以內B.此時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實像C.蠟燭遠離透鏡時,要將光屏靠近透鏡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D.模擬近視眼的成因時需要從透鏡向外抽水 命題點4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9.(2024·湖北)同學們參觀博物館時發現一件秦代木牘前放置著凸透鏡,通過凸透鏡看到的情景如圖甲所示。為了弄清其原理,他們進行了如下探究。甲 乙丙(1)如圖乙,用太陽光照射凸透鏡,移動光屏直至光屏上出現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此凸透鏡的焦距為 10.0 cm。(2)如圖丙,將蠟燭放在較遠處,移動光屏使光屏上呈現清晰的實像,觀察像的性質,測出物距和像距;逐次改變物距,重復上述操作,實驗記錄如下表。序號 物距 /cm 像的性質 像距 /cm正倒 大小1 24.0 倒立 縮小 17.22 22.0 倒立 縮小 18.83 20.0 倒立 等大 20.04 18.0 倒立 放大 22.45 16.0 倒立 放大 27.0… … … … …凸透鏡成縮小實像時,物距 > (選填“>”“<”或“=”)像距。(3)小宇受第4、5組實驗結果啟發,推測文物與其前方凸透鏡的距離u和凸透鏡焦距f的關系為f<u<2f。小麗對小宇的觀點提出了質疑,她繼續減小物距,發現蠟燭在某位置時,無論怎樣移動光屏,光屏上都看不到像。小麗撤去光屏,從圖丙中 B (選填“A”或“B”)側向透鏡方向觀察,看到了正立、放大的像,測得物距為8.0 cm,她推測u和f的關系應為u<f。 小麗 (選填“小宇”或“小麗”)的推測合理,理由是 博物館木牘上的字所成的是正立、放大的像,小麗推測的依據是實驗中看到了正立、放大的像,與博物館看到的現象一樣 。10.(2024·武漢)實驗小組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甲 乙(1)圖甲中,點燃蠟燭后,光屏上恰能成清晰的像, 照相機 (選填“照相機”“投影儀”或“放大鏡”)就是根據該成像原理制成的。將蠟燭向左移動一段距離,光屏上的像變模糊了,為了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同學們提出了兩種不同的解決方案。方案一:僅將光屏向 左 移動一段距離。方案二:僅換用焦距較 大 的凸透鏡。(2)某同學利用焦距為20 cm的凸透鏡觀察指紋,保持指紋到眼睛的距離為40 cm 不變,將凸透鏡調整到如圖乙所示的位置,看到了指紋正立、放大的像,此時該同學的眼睛通過凸透鏡在另一側能成 倒立、放大 (選填“倒立、縮小”“倒立、放大”或“正立、放大”)的像。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49張PPT)中考物理一輪復習課件人教版2025年中考物理 一輪復習(回歸教材夯實基礎)第3講 透鏡及其應用考點梳理精練一、聲、光、熱學考點1 透鏡厚薄薄厚會聚發散不變考點2 生活中的透鏡倒立縮小實大大倒立放大實正立放大虛考點3 凸透鏡成像規律及應用倒立縮小實像照相機倒立等大實像倒立放大實像投影儀正立放大虛像考點4 眼睛和眼鏡短長前方后方凹凸考點5 顯微鏡和望遠鏡放大鏡正立放大虛倒立放大實投影儀倒立縮小實照相機(RJ八上P94圖5.2-1 甲)倒立增大減小(RJ八上P95圖5.2-3)倒立放大下遠離(RJ八上P101圖5.4-3 甲)厚前面凹透鏡實 驗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暗同一高度使像成在光屏中心10.010.010序號 物距/cm 像距/cm 倒立 大小 虛實1 40 13.3 倒立 縮小 實像2 30 15 倒立 縮小 實像3 20 20 倒立 等大 實像4 15 倒立 放大 實像5 12 60 倒立 放大 實像6 10 — 不成像 — —7 8 — 正立 放大 虛像8 4 — 正立 放大 虛像30可逆變大二倍焦距一倍焦距縮小照相機右近視將蠟燭向靠近凸透鏡的方向移動蠟燭燃燒變短B不會變暗B所成的像不會晃動,更加穩定(或“F”光源更安全環保等)A重難點凸透鏡成像規律小于幻燈機B12.5下下C命題點1透鏡作圖命題點2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應用CBB凸透虛不變命題點3眼睛與眼鏡AC命題點4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10.0序號 物距/cm 像的性質 像距/cm正倒 大小 1 24.0 倒立 縮小 17.22 22.0 倒立 縮小 18.83 20.0 倒立 等大 20.04 18.0 倒立 放大 22.45 16.0 倒立 放大 27.0… … … … …>B小麗博物館木牘上的字所成的是正立、放大的像,小麗推測的依據是實驗中看到了正立、放大的像,與博物館看到的現象一樣照相機左大倒立、放大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兼職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3講 透鏡及其應用【2025中考物理第1輪復習考點梳理練 】(原卷版).docx 第3講 透鏡及其應用【2025中考物理第1輪復習考點梳理練 】(解析版).docx 第3講 透鏡及其應用【2025中考物理第1輪復習考點梳理練 】.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