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9張PPT)新課導入中秋節(jié) 農歷八月十五,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之情。始于唐朝初年,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賞月吃月餅飲桂花酒同學們,每到中秋,是家人團聚的日子,你們是如何過中秋的呢?那唐朝詩人王建又是如何過中秋的呢?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學習他的《十五夜望月》。十五夜望月唐 王建生字學習棲棲息棲身鴉烏鴉鴉片qīyā王建 (約767—831后),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唐代詩人,王建出身寒微,了解人民疾苦,寫出大量優(yōu)秀的樂府詩。他的樂府詩與張籍齊名,世稱“張王樂府”。有《王建集》八卷,《宮詞》一卷。作者簡介寫作背景此詩是詩人在中秋佳節(jié)與朋友相聚時所作。在《全唐詩》中名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見是寄友人杜元穎的。以寫景起,以抒情結,韻味無窮。原詩詩題下注云:“時會琴客”,說明佳節(jié)良友相聚,并非獨吟。初讀古詩自由讀詩,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順、流利,讀出節(jié)奏。③〔地白〕地面因月光照射而呈現(xiàn)銀白色。解詩題十五夜望月點明時間: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的夜晚。點明事件本詩在《全唐詩》中名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是詩人的朋友,具體名字、生辰不詳,從詩的原題來看,應該是詩人思念朋友所作。明詩意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①中庭:即庭中,庭院中。②地白:地面因月光照射而呈現(xiàn)銀白色。詩意:庭院地面銀白,樹上棲息著鵲鴉,秋露點點無聲,打濕了院中桂花。體會詩情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看到:清冷的月光聽到:鵲鴉的聲音感到:絲絲的寒意聞到:淡淡的花香寫景前兩句詩雖無“月”字出現(xiàn),卻處處可見月夜之清幽、冷寂。“中庭地白樹棲鴉”借景抒情,明寫賞月環(huán)境,暗寫人物情態(tài)。“冷露無聲濕桂花”緊承上句,“桂花”不僅是中秋時節(jié)的象征,還能讓人聯(lián)想到月中的桂樹,這樣一來本句就是暗寫詩人望月,不僅點了題,而且想象的意境也顯得更加悠遠,耐人尋味。想象畫面《十五夜望月》的前兩句描繪了怎樣的畫面?庭院中的地面映著皎潔的月光,一片銀白,院中高高的樹上棲息著鵲鴉,對著明亮的月光發(fā)出驚鳴,空氣中傳來一陣若有若無的桂花的幽香,詩人走到桂樹跟前,發(fā)現(xiàn)微冷的秋露凝結,沾濕了朵朵桂花。明詩意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詩意:今天晚上人們都在仰望當空的明月,不知道這秋思之情落在了誰家。體會詩情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人盡望”三個字,寫詩人因自己望月而想到天下人皆望月,因自己的孤獨想到天下人的孤獨,因自己的懷人之情想到天下人的懷人之情。用委婉的語氣發(fā)出疑問抒情思念友人不知秋思落誰家“落”“在”不能改。“落”字更有表現(xiàn)力,使這份情思有了動態(tài)之美,給人以形象的動感,新穎妥帖,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起灑向人間似的。“在”字只表明了結果和狀態(tài),少了那種意境美。雖一字之差,但詩人的情思美,就在這煉字錘句中展現(xiàn)出來了。用一種委婉的語氣發(fā)出疑問,將全詩感情推向高潮。明明是自己在思念友人,卻偏偏說“落誰家”,將詩人望月懷遠的情思表達得含蓄蘊藉。詩中有畫畫中有情看到:清冷的月光聽到:鵲鴉的聲音感到:絲絲的寒意聞到:淡淡的花香寫景抒情讀一讀朗讀時,“冷露無聲濕桂花”可以讀得輕柔一些,讀出其中的靜寂、幽美之意,“人盡望”可以適當加重語氣,“不知秋思落誰家”要讀得悠遠、綿長一些。十五夜望月[唐] 王建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總結《十五夜望月》是一首望月詠懷之作,展現(xiàn)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月夜圖,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念之情。結構梳理寫景:十五夜望月思念友人抒情:白地鵲鴉冷露桂花秋思拓展含有思念之情的古詩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杜甫《月夜憶舍弟》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見在他鄉(xiāng)。—袁枚《隨園詩話》課后練習這三首古詩分別與哪些傳統(tǒng)節(jié)日有關?還有一些古詩也寫到了傳統(tǒng)節(jié)日和習俗,查找資料了解一下。課后讀一讀牛郎織女的故事,還有哪些詩是寫他們的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十五夜望月.pptx 課文朗讀-3古詩三首之十五夜望月.mp3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