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草船借箭》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本文是根據元末明初的長篇小說《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的相關內容改寫的。東漢末年,曹操統一北方后率軍南下,在長江北岸集結兵力,準備統一全國。孫權手下大將周瑜駐守在長江南岸,劉備派諸葛亮前去聯吳抗曹。“草船借箭”的故事就發生在此時。課文寫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要諸葛亮在短時間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而諸葛亮巧施妙計向曹操“借箭”,讓周瑜的算盤落了空,周瑜自嘆不如。學情分析:學生在四年級時已有“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的學習基礎,可以引導學生結合以往的閱讀經驗,逐步把握課文內容。還可以適當補充資料,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進而圍繞描寫人物言行的關鍵語句,體會人物的特點;最后,指導學生閱讀原著片段,激發學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教學目標:1.認識“瑜、忌”等9個生字,會寫“妒、忌”等11個字,會寫“妒忌、委托”等12個詞語。2.默讀課文,能按照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說出故事的主要內容。3.能通過關鍵語句初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點。4.能大致讀懂“閱讀鏈接”中的原著片段,并能找到課文中對應的段落。教學重難點:初步了解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感受主要人物的特點。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第1課時)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1.出示:一夜濃霧滿長江,遠近難分水渺茫。驟雨飛蝗來戰艦,孔明今夜伏周郎。2.這首詩描寫的是一個故事,猜一猜?揭示課題《草船借箭》,齊讀課題。3.這個故事是根據元末明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中相關內容改編。二.學習字詞,掃清障礙1.課前大家都預習了課文,下面老師就來檢查一下你們的預習情況。聽寫詞語:周瑜、妒忌、諸葛亮 都督、委托、軍令狀魯肅、私自、四更 曹操、水寨、擂鼓吶喊課文中有一個詞寫出了諸葛亮有謀略,有智慧,把這個詞寫下來。(神機妙算)對照大屏幕,自己批改并訂正一遍。說一說自己寫錯的生字,交流易錯點和識記方法。“忌”的上面是“己”,不要寫成“已”“督”的下面是“目”,不要寫成“日”“四更”是現在什么時間?(凌晨1點到3點)誰能說說“軍令狀”是什么意思?齊讀詞語。【設計意圖:《課程標準》在識字與寫字方面對第三學段學生提出的要求是: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讓學生課前預習課文,主動學習課文中的四會字,課堂上以聽寫形式檢查反饋,意在有意識去鍛煉學生的這種能力。】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生快速默讀全文,找出描寫草船借箭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的段落,結合屏幕上的詞語提示,說一說故事的主要內容。起因:經過:結果:同學們,閱讀古典名著時,根據寫作順序可以方便我們梳理信息,把握故事主要內容。【設計意圖:本文的寫作順序方便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以課文中提煉出的詞語為支架,巧妙的形成提綱,可以提高學生概括的準確性。在整個梳理概括中,鍛煉了學生的概括能力,提升了學生的思維水平。】四.走進原著,感受經典1.出示閱讀鏈接卻說曹寨中,聽得擂鼓吶喊,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飛報曹操。操傳令曰:“重霧迷江,彼軍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輕動。可撥水軍弓弩手亂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內喚張遼、徐晃各帶弓弩軍三千,火速到江邊助射。比及號令到來,毛玠、于禁怕南軍搶入水寨,已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少頃,旱寨內弓弩手亦到,約一萬余人,盡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發。孔明教把船吊回,頭東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吶喊。待至日高霧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兩邊束草上,排滿箭枝。孔明令各船上軍士齊聲叫曰:“謝丞相箭!”比及曹軍寨內報知曹操時,這里船輕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選自元末明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2.學生默讀,找到課文中與之對應的段落。學生匯報,說明理由。比較原著與課文,談談閱讀后的感受。學生交流,教師點撥,你還有哪些地方沒讀明白?4.教師小結:相對于現代文,原著的語言有一定的文言色彩,但是沒那么難以理解,即使沒有注釋也能大致明白。老師建議同學們課下嘗試閱讀原著中與課文內容對應的章節,即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 獻密計黃蓋受刑”,了解更多的人物和故事。【設計意圖:《三國演義》是一部章回體小說,可以說每個章節都是一個經典小故事,而這些故事之間有有著內在因果聯系的。這一環節的設計是指向學生深度閱讀而展開的,意在讓學生不僅讀到本課文字表達的內容,更能借助查閱資料,讀懂《草船借箭》這個故事的內容。】(第2課時)一.復習故知,導入新課1.上節課我們已經知道了為什么會發生“草船借箭”這個故事,并初步了解了四個人物,那么如果請你從謀略和智慧的角度,給故事中的四個人物進行排名,你覺得可以怎么排 學生匯報,教師相繼板書。2.老師相信盡管答案不同,但是有一點是毫無異議的:從謀略和智慧的角度,諸葛亮排第一。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真讓人佩服。二.品讀語句,感受人物1.諸葛亮草船借箭能夠成功是因為他神機妙算。他算到了什么?(曹操不敢在大霧天出兵。)算到“大霧”,說明諸葛亮上知天文,算到“不敢”,說明諸葛亮還能夠“識人心”,“識人心”可是個大本領,想要識人心,必須先了解這個人的特點,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草船借箭》故事中的人物特點。2.出示要求:默讀課文,畫出文中能體現人物特點的語句,品一品,并在旁邊寫下你的感受。(1)識曹操多疑謹慎之心①諸葛亮借箭妙計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他猜到了曹操不敢出兵。出示: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②從“笑著”你讀出了什么?(胸有成竹)再來讀讀諸葛亮的話,你覺得諸葛亮在笑誰?笑魯肅(膽小、吃驚、害怕)笑曹操(中計)③出示:曹操在營寨里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 “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射箭,不讓他們近前。”曹操聽到鼓聲、吶喊聲,看到重重迷霧會想些什么呢?(曹操多疑、謹慎)(2)識周瑜“陰險善妒”之心①諸葛亮笑魯肅、笑曹操,想一想,他還有可能笑誰?笑周瑜什么?(陰謀失敗)②你們怎么知道這是一場陰謀?迅速瀏覽課文,找出相關語句。出示:“是他自己說的,我可沒逼他。我得吩咐軍將們,叫他們故意遲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給他準備齊全。到時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沒話可說了。你去探聽探聽,看他怎么打算,回來報告我。”③從“故意遲延、定他的罪、探聽探聽”這些詞感受周瑜設計陷害諸葛亮。再讀讀,我們還能讀出周瑜有何特點?(陰險、善妒)你們知道這是個圈套,諸葛亮識破了嗎?從哪里讀出來的?④出示:周瑜說:“對,先生跟我想的一樣。現在軍中缺箭,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卻。”諸葛亮說:“都督委托,當然照辦。不知道這十萬支箭什么時候用 ”周瑜問:“十天造得好嗎?”諸葛亮說:“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周瑜問:“先生預計幾天可以造好?”諸葛亮說:“只要三天。”周瑜說:“軍情緊急,可不能開玩笑。”諸葛亮說:“怎么敢跟都督開玩笑?我愿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罰。”⑤“十天造十萬支箭”諸葛亮會怎么想?“立下軍令狀”后周瑜為什么會“很高興”?(3)識魯肅忠厚老實之心諸葛亮識破周瑜的陷害之心,主動和他立軍令狀,又借曹操多疑之心,靠近曹營向他借箭,那么諸葛亮又是利用魯肅的什么性格為自己服務的?①出示:“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說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材料。”魯肅是個什么樣的人?(言而有信、忠厚老實)②周瑜的嫉賢妒能、處心積慮;曹操的生性多疑、謹慎小心;魯肅的言而有信、忠厚老實都在諸葛亮的掌控之中。與其說諸葛亮是利用草船借箭,不如說他是借了人心,巧借了箭。怪不得周瑜長嘆——出示:“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同學們,閱讀古典名著時,細細品味書中的語句,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人物特點。【設計意圖:緊扣諸葛亮的“笑”來解讀文本。從諸葛亮的“笑”中可以讀出諸葛亮的胸有成竹。同時以“笑”為切入點,讓學生借助品讀關鍵語句,感受曹操、周瑜、魯肅的特點從而更加清晰地感受諸葛亮的特點——神機妙算識人心。學生在品讀語句時,教師適時追問,“逼著”學生去深度思考,可以鍛煉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三.查閱資料,讀懂故事1.明知道三天造十萬支箭這么難,這是周瑜在設計陷害自己,諸葛亮為什么主動去做?2.出示背景資料:草船借箭的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于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里幫助作戰。只有讓周瑜心服口服,他們的合作才更順利。只有完成周瑜交給的公事,才能顯示出劉備和東吳聯合抗曹的誠意,由此我們還可以讀出諸葛亮不僅神機妙算,更懂得顧全大局。3.閱讀古典名著時,查閱相關資料,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讀懂故事內容。4.好書不厭百回讀,《三國演義》這部古典名著中還有很多經典的故事,課后老師推薦大家用上我們今天學會的方法,再次走進這些故事,相信對故事中的人物特點你會有新的認識。【設計意圖:《三國演義》是一部章回體小說,可以說每個章節都是一個經典小故事,而這些故事之間有有著內在因果聯系的。這一環節的設計是指向學生深度閱讀而展開的,意在讓學生不僅讀到本課文字表達的內容,更能借助查閱資料,讀懂《草船借箭》這個故事的內容。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將方法的滲透融入到品讀語言文字之中,帶著學生以《草船借箭》為例,概括故事內容、品讀關鍵語句、查閱資料,親身經歷一次有策略的閱讀古典名著,學生策略的習得將更加直觀有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