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六下1《北京的春節》教學設計教學目標:語言建構:會寫“蒜、醋”等15個生字,會寫“熱情” 等20個詞語。思維發展:了解課文的表達順序,把握詳略安排及其效果,學習作者抓住特色的民俗活動進行細致描寫的方法。審美鑒賞:體會老舍“京味兒”的語言特點,感受老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文化傳承:聯系生活實際和閱讀體驗,感受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春節習俗。教學重難點:了解課文的表達順序,把握詳略安排及其效果,學習作者抓住特色的民俗活動進行細致描寫的方法。體會老舍“京味兒”的語言特點,感受老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教學時間:兩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談話導入,走近老舍1.勾連舊知,回顧作者出示老舍的照片,你對老舍有什么了解?(1)學過的課文《貓》《母雞》《草原》(2)被稱為人民藝術家,杰出的語言大師。2.補充資料,深入了解據我接觸到的世界文學情報,全世界得到公認的中國新文學家也只有沈從文與老舍。 ——朱光潛3.揭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走進老舍的京味風俗畫——《北京的春節》,齊讀課題。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1.檢查生字詞初旬 騾馬 嫻熟 火熾摻和 正月 白云觀 店鋪雜拌兒 零七八碎兒 玩意兒 一擦黑兒 擺攤兒 干活兒(板書:兒化)2.感受“京味兒”語言(1)感受兒化音中的“京味兒”出示句子:孩子們準備過年,第一件事是買雜拌兒。孩子們喜歡吃這些零七八碎兒,即使沒有餃子吃,也必須買雜拌兒。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玩意兒——風箏、空竹、口琴等,和年畫。在老年間,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從一擦黑兒,鞭炮就響起來。小販們在廟外擺攤兒,賣茶、食品和各種玩具。過了燈節,天氣轉暖,大家就又去忙著干活兒了。去掉“兒”對比讀,感受兒化音展現的親切?(2)感受方言中的“京味兒”出示句子:在老年間,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從一擦黑兒,鞭炮就響起來。臘月和正月,在農村正是大家最閑在的時候。換詞對比讀,感受方言中蘊含的親切。3.整體感知(1)校對預習第二題,修改(2)發現交流:觀察這張圖,你有什么發現?A.北京春節時間很長。B.北京春節很熱鬧,習俗很多。C.哪幾天尤其熱鬧?D.作者在寫的時候,有詳有略為什么這樣安排詳略?三、聚焦“臘八”,初步體會“俗白”語言特點1.默讀第一、二自然段,哪些地方讓你覺得有意思、很有趣,請在文中劃出來。2.交流(1)“臘七臘八,凍死寒鴉。”感受引用俗語展現的親切與有趣。(2)這種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細一想,它倒是農業社會一種自傲的表現——這種粥是用各種米,各種豆,與各種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圓肉、蓮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對比“閱讀鏈接”中的片段,體會老舍寫得清楚明白。探究:怎么寫清楚的?(重點關注“——”“( )”兩個標點符號)(3)理解“俗白”出示:我還保持著我的“俗”與“白’。——老舍師小結:俗、白是老舍語言的風格,所謂“俗白”就是語言通俗淺易,樸實無華。(4)“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產品展覽會”感受比喻的“精到”,體會語言的生動。 3.小結出示:“文字不怕樸實,樸實也會生動,也會有色彩。”老舍的文字,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用樸實俗白的語言,生動有趣的表達,讓文字有了色彩。4.遷移鞏固出示第二小節,讀一讀,從“俗白”語言的幾個角度分析這段文字。學生自主談,重點關注:臘八蒜的泡法、顏色、味道寫得很清楚“色如翡翠”特別生動,讓人感覺很好吃“高醋”源于“高醋矮醬油”的俗語四、小組共學,自主感受“俗白”語言1.布置小組共學任務(1)先各自默讀課文,找出讓你感受到老舍“俗白”語言特點的語句/語段。(2)再小組交流讀后的感受,然后選擇一處進行重點討論,并記錄討論的結果。語句/語段 我們的感受 2.匯報交流。3.小結:我們從課文的很多語句中,都能感受到老舍先生俗白易懂但又生動有趣的語言特點。劇作家曹禺這樣評價他:他作品中的語言更有特色,沒有一句華麗的辭藻,但是感動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談的。齊讀老舍的話:文字不怕樸實,樸實也會生動,也會有色彩。五、結課延伸下一節課,我們繼續走進老舍,走進北京的春節,去看看北京的孩子們過節的情景,也試著寫一寫我們過春節的情景。第二課時一、了解詳略的寫法1、通讀全文。2、梳理:寫了哪幾個時段的事情?3、了解農歷和公歷,知道臘月就是農歷12月。4、哪些部分詳寫,哪些部分略寫?你覺得這樣的安排合理嗎?5、怎樣把詳的部分寫詳細?6、分析一個句群:除夕真熱鬧……方法一:分類——看到,聽到,想到;方法二:羅列——年菜、新衣、對聯……方法三:渲染——家家,到處,紅紅的……老師呈現“方法”,學生再讀,揣摩方法的內涵和操作。7、再研究兩個句群:男人們午前到親戚家……元宵上市,春節的又一個……二、探究春節的文化內涵1、梳理:尋找北京的春節與平時不一樣的習俗2、聚焦:臘八:吃臘八粥、泡臘八蒜。臘月初九—臘月二十二:所有人為過年做準備臘月二十三:祭灶王,吃糖臘月二十四—臘月二十九:貼春聯、掃房預備年貨除夕:吃團圓飯、穿新衣、放鞭炮、祭祖、守歲初一:拜年、逛廟會正月初六:店鋪開張、放鞭炮元宵節:賞燈、吃元宵正月十九:春節結束3、句群訓練:以時間為線索,說清楚每個時間節點的習俗。可以先有序說,再打亂關鍵詞讓學生說。最后去掉提示說。4、深入:自由選擇一個習俗,說說其背后的文化意味。5、運用: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為了保護和傳承本國的文化,把傳統節日申報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請從課文中找到春節中的文化元素,每個小組代表中國來一次“申遺”。文化元素越多,講解越生動,越容易成功。三、品味語言的味道1、自由讀,看看老舍先生的語言有什么風格?2、交流(1)京味兒:兒化音較多;有北京地方話——“閑在”等。(2)風趣: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彩排”、“農業展覽會”(3)獨特:喜歡用“老”字:老規矩,老習慣,老年間,體現了老北京的風味。四、對比閱讀,尋找年味1、自主閱讀課后鏈接的文章(斯妤《除夕》),看看與“北京的春節”有什么異同,圈點勾畫。2、交流。五、作業:1、講講“我們家的春節故事”。2、拓展閱讀:(1)豐子愷:《過年》(2)《青玉案 元夕》(宋朝 辛棄疾)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板書設計北京的春節臘八—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時間順序)熱鬧 喜慶 團圓 祥和 (詳略得當)教學反思在教授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六年級下冊《北京的春節》這一課后,我進行了深入反思,力求在未來教學中更好地引導學生理解文本、感受文化、提升語文素養。從教學目標達成來看,在知識與技能層面,學生基本掌握了生字詞,能體會“京味兒”語言的獨特魅力,像兒化音、方言的運用,使學生感受到了語言表達的豐富性 。在過程與方法上,通過提取信息、聯結對比等策略,學生梳理文章脈絡,理解了詳略得當的布局效果。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學生深刻感受到春節習俗蘊含的傳統文化內涵,增強了文化認同和自豪感。回顧教學過程,導入環節通過勾連舊知,回顧老舍的相關作品,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利引出課題。字詞教學中,對兒化音和方言的重點講解,讓學生真切體會到“京味兒”語言的獨特韻味。在整體感知部分,引導學生觀察圖表,發現北京春節時間長、習俗多、詳略安排等特點,為后續深入學習奠定了基礎。聚焦“臘八”段落,從俗語、標點符號等角度,讓學生初步體會老舍“俗白”的語言特點,隨后的遷移鞏固環節,進一步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小組共學環節,學生自主探究,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深入感受了老舍語言的魅力。然而,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在小組討論環節,個別小組討論效率不高,部分學生參與度不夠,今后應加強小組合作指導,明確分工,確保每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在講解詳略安排時,雖引導學生分析了方法,但在實際寫作遷移方面,訓練不夠充分,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模仿寫作練習。另外,對春節文化內涵的探究,還可以引入更多生活實例,如播放一些不同地區春節習俗的視頻,讓學生有更直觀的感受,增強文化體驗。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加強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指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同時,增加寫作練習環節,讓學生及時運用所學寫作方法,提高寫作能力。在文化內涵的挖掘上,豐富教學資源,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在語言品味環節,引導學生進行更多的朗讀和賞析,通過多樣化的朗讀形式,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老舍語言的獨特風格。通過本次教學反思,我明確了改進方向,將不斷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收獲更多知識與成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