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小學科學(一年級下冊)課程綱要一、基本信息課程名稱:小學科學 課程類型: 國家課程教材來源:《義務教育教科書 ·科學( 一年級下冊)》, 青島出版社 2025 年 1 月第 1 版適用對象:小學一年級師生二、課程目標1.認識常見物體的基本外部特征,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材 料;認識周邊常見的植物和動物,能簡單描述其外部主要特 征和生長過程;知道植物和動物的生存需要環境條件;知道 自然物和人造物存在區別。2.能在教師指導下,觀察具體事物的構成要素,通過 口 述、畫圖等方式描述事物的外在特征; 能利用材料和工具,通過口述、繪畫、畫圖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 比較事物之 間外在特征的不同點和相同點;根據事物的外在特征,對常 見事物進行分類;初步分清觀點與事實,根據問題提出假設, 具有提供證據的意識。初步具有從不同角度提出觀點的意識, 能突破對常見物品功能的思維定勢,利用發散思維、重組思 維等方法,提出不同想法。3.能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對具體現象與事物的觀察和比 較,提出感興趣的問題,作出簡單猜想,并了解科學探究需 要制訂計劃。具有初步的提出問題和制訂計劃的意識。能利 用多種感官或簡單的工具,觀察對象的外部形態特征及現象,- 1 -并能對這些特征和現象進行簡單的比較、分類等。具有初步 的收集信息和得出結論的意識。具有簡單交流、評價探究過 程和結果的意識。知道簡單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能利用 身邊的材料和簡單工具動手完成簡單的任務,能發現作品中 存在的問題并嘗試提出解決方案。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學 習任務,進行總結反思,初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4.在好奇心驅使下,對常見自然現象或生活現象表現出直覺興趣;能如實記錄觀察到的信息;知道可以有依據地質 疑別人的觀點,嘗試從不同角度、 以不同方式認識事物;愿 意傾聽他人的想法,樂于分享和表達自己的想法;樹立珍愛 生命、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意識。三、課程內容單元名稱 第一單元單元主題 常見的材料單元內容 單元頁-石頭-木頭-金屬-塑料-做泥塑-單元評價核心概念 材料具有一定的特性與功能關鍵問題 如何精準觀察和描述材料特性?怎樣理解材料特性 與用途的關聯?核心任務 材料特性探究:借助觀察、觸摸、簡單實驗等手段, 全面了解常見材料的特性,如用手感受金屬的堅硬、 塑料的柔韌性。 建立特性與用途的聯系:通過列舉生活實例、展示 圖片或實物,幫助學生理解材料特性和用途之間的 因果關系, 比如展示塑料餐具,講解塑料輕便、不 易碎的特性使其適合制作餐具。(2)- -實踐與創新:參與制作泥塑等實踐活動,發揮創意, 將材料特性運用到實際創作中,培養動手和創新能 力。學業要求 考什么:考查對常見材料特性的了解,如顏色、形 狀、硬度、柔韌性等;材料在生活中的常見用途; 在實踐活動中對材料的操作和應用能力, 以及對材 料特性與用途關系的理解。 怎么考:采用多樣化的考核形式,包括課堂提問, 如“木頭有什么特點,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木頭”; 實驗操作考核,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用不同材料搭 建簡單結構的任務;書面作業;小組項目,分組完 成一個與材料相關的調查或小制作,并進行展示匯 報。 考到什么程度:能夠準確說出常見材料的基本特性, 能舉例說明材料在生活中的常見用途,理解材料特 性與用途之間的簡單聯系,如知道因為塑料防水所 以能用來做雨衣。在實踐操作中,能安全、正確地 使用材料完成簡單任務,在小組項目中能積極參與 討論和制作,表達自己的想法 。課時安排 5 課時單元名稱 第二單元單元主題 常見的動物單元內容 單元頁-認識動物-動物的眼睛-動物的耳朵-動物的 鼻子-養蝸牛-單元評價核心概念 動物可以通過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環境。- 3 -關鍵問題 動物是運用什么器官感知環境的?核心任務 觀察不同動物的眼睛、耳朵、鼻子,使用同樣的方 式認識蝸牛。學業要求 考什么:觀察分析圖片中的動物,說一說它們是用 什么器官感知環境的。 怎么考:通過對比觀察圖片、模擬體驗動物的感覺 器官,正確說出動物感覺器官的基本外部特征,舉 例說出動物可以通過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環境, 初步感知動物與外部環境相互依賴關系。 考到什么程度:正確說出圖片中動物是用什么器官 感知環境的,愿意表達分享,感受動物與環境相互 依賴的關系。課時安排 5 課時單元名稱 第三單元單元主題 動物的運動和反應單元內容 單元頁-動物的運動-動物的反應-尋找蚯蚓的家-單 元評價核心概念 動物具有多種運動方式,不同的運動方式與其身體 結構和生活環境相適應。 動物能對環境中的刺激做出反應,這些反應有助于 它們尋找食物、躲避危險和適應環境。關鍵問題 動物常見的運動方式有哪些?這些運動方式是如何 幫助動物生存的? 動物對不同刺激會做出什么樣的反應? 動物的運動和反應與它們的生活環境有怎樣的關 系?- 4 -核心任務 觀察分析:通過圖片或視頻,有目的、有順序地觀 察常見動物的運動和反應,記錄并描述動物的運動 方式、運動特點以及對不同刺激的反應現象,培養 細致的觀察能力和準確的描述能力。 比較歸納:對多種動物的運動和反應進行比較,分 析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嘗試歸納出動物運 動和反應與身體結構、生活環境之間的一般規律, 提升比較分析和歸納總結能力。 實踐探究:通過簡單的實驗或模擬活動,探究動物 運動和反應的奧秘,如模擬動物的遷徙、設置不同 刺激觀察動物反應等,培養實踐操作能力和科學探 究精神。學業要求 考什么:常見動物的運動方式;動物能對一些常見 刺激做出反應;是否理解動物運動和反應與環境的 簡單聯系。 怎么考:通過圖片或視頻展示動物的運動或面對刺 激的場景,判斷動物的運動方式或可能做出的反應; 給出一些動物和環境的描述,連線搭配合理的運動 方式與環境;設置簡單的實驗情境,如在一個有光 和無光的盒子里放昆蟲,問學生昆蟲可能的反應等。 考到什么程度:能準確說出常見動物的主要運動方 式; 能根據給定的簡單刺激,說出動物大致的反應 方向,如強光照射下動物可能會躲避; 能初步判斷 一些動物的運動和反應與環境之間較為明顯和直接 的聯系。課時安排 3 課時- 5 -四、課程實施(一)課程資源1.校內資源(1)教室與實驗室教室是科學課程教學的基本場所,配備有教學所需的黑板、多媒體設備、桌椅等基礎設施。科學實驗室則提供了更 為專業的實驗環境,包括實驗臺、實驗儀器、安全設施等, 用于進行科學實驗和探究活動。(2)教學設備與材料:實驗儀器:如顯微鏡、試管、燒杯、量筒等,用于觀察和分析科學現象。教學設備:如多媒體投影儀、 電腦、音響系統等,用于展示教學資料、播放視頻和音頻文件。標本、模型與掛圖:表幫助學生直觀理解科學概念和原理。(3) 圖書資料學校圖書館有大量的科學書籍、期刊和雜志,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閱讀資源。(4)校園環境與其他活動場所校園綠化帶、生物角等為學生提供觀察自然現象的場所。科技園地、科學展覽室等則用于展示科技成果和進行科普教 育。2.校外資源(1)公益性科學教育資源各類面向社會公眾開放的動物園、 自然館、科技館、天文館等,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和學習機會。- 6 -(2)生產性科學教育資源各類企業的科學教育資源,如工廠生產線、研發中心等,可以讓學生了解科學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3)大自然的科學教育資源山川、森林、河流等大自然的各種形態,是學生進行戶外考察和探究的重要場所(4)媒體類科學教育資源各類科技影視專題片、科技數字化資源等,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和素材。3.信息化資源(1) 電子白板與教學平臺電子白板可以展示文字、圖像、視頻等內容,增強教學的互動性和直觀性。教學平臺則實現了課程管理、作業管理、在線測試、資源共享等功能,提高了教學管理的效率。(2)多媒體課件與虛擬仿真多媒體課件集成了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多種元素,提高了教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虛擬仿真技術可以在計算機 上模擬真實的物理環境和過程,為學生提供更加具體、直觀 的學習體驗。(3)移動學習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的普及,移動學習成為一種受歡迎的學習方式,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4) 網絡教育資源互聯網上有海量的教育資源,如電子圖書、網絡課程資料、在線論壇等,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料和支持。- 7 -綜上所述,科學課程的校內資源、校外資源和信息化資源共同構成了一個多元化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 學習資源和多樣的學習方式。1.校內資源注重校園環境、設施設備的開發與利用。校園環境和學校的一些活動場所、設施等,都是實施科學課程的有效資源。 充分利用或建設校園環境中與科學有關的資源,如花草樹木、 鳥類昆蟲,以及校園天文臺、氣象站、種植園、養殖場、科 普宣傳區、科學活動區、探索實驗區等,讓校園成為學習科 學的大課堂。根據教學需要,本著科學合理、安全可靠的要 求開發實驗教具。充分利用日常用品和材料,開發創新科學 實驗,讓實驗更貼近生活,課堂更有趣,使學生有更多動手 實驗的機會。盡可能配備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科技圖書、期刊、報紙等,引導學生閱讀,擴大視野。2.校外資源發揮各類科技館、博物館、天文館等科普場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園、高新技術企業等機構的作用,把校 外學習與校內學習結合起來,因地制宜設立科學教育基地, 補充校內資源的不足。要利用學校周圍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 源,通過實地考察、研學實踐、環保行動等途徑,進行科學 學習。3.信息化資源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開展科學教學。積極參與網絡資源建設,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運用在線學習、微課、資料查詢等方式,促進信息技術與科學學習深度融合。利用科學教學網 站或資源庫,運用各種網絡平臺或工具,開展網絡研修或科- 8 -學教學信息交流活動,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利用信息技術 輔助手段,如虛擬仿真實驗、數字化實驗等,讓學生比較直 觀便捷地學習相關知識。學校與教師還應關注數字化教材、 音像資料、多媒體軟件等資源的開發與使用。(二)學習活動1.主要教學活動類型搜集信息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與實驗;專題研究情境模擬科學小制作討論辯論;科學游戲信息發布會、報告 會、交流會;參觀訪問競賽,科學欣賞社區科學活動2.基本教學措施縱觀全冊教材,教師應更加放開手腳,把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較強求知欲望的話題作為課的主體,通過活動使學 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從而加深對科學、對科學探究、對科 學學習的理解。解釋與模型是六年級集中訓練的過程與方法, 要結合具體學習內容,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解釋與模 型的訓練。在教學中采用先進的電教手段來輔助教學。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知識,根據教材特點,制作一些課件,借助課件的 動畫效果、彩色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分解教材中的 重點難點,使學生易于接受。在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教材特點,讓學生查一查、畫一畫、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做一做, 多種感官并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三動 ”能 力,即:動手、動 口、動腦。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到層次教學,使學生在學會知識的同時,能夠從中- 9 -理解學習的意義,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使大部分學生從“要 我學 ”變成“我要學 ”。3.學習活動①分享《學期課程綱要》認識《學期課程綱要》在科學學習中的作用,對照《學期課程綱要》進行評價。②開展探究式學習科學知識的學習除了掌握所學知識外,更重要的是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科學探究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 與實施研究方案、收集和分析數據、得出結論、表達交流、 反思評價等要素,在課堂中要創造條件充分練習這些思維方 法,逐漸形成科學思維。通過動手做(實驗、模型、觀察、 測量等)來學習科學。③課堂活動和課外活動相結合教室、實驗室是科學學習的重要場所,但教室、實驗室外還有更廣闊的科學學習天地。校園、家庭、社區、公園、 田野、科學博物館……到處都有科學學習資源,到處都可以 作為科學學習的場所。④預備課程每節課,前 3 分鐘整理復述上一節課的知識點, 日積月累的學習對于科學知識積累有很大的幫助。⑤科技書刊閱讀和閱讀匯報課在單元整體感知后,根據單元主題提前收集材料查閱相關文章,積累課外相關知識點并做批注和摘抄,主動的和組 內同學分享交流自己收集的材料,并能傾聽同學發言補充積 累材料拓寬視野,提高閱讀和表達能力。- 10 -⑥主題實踐課結合本單元自己掌握的科學知識任意選擇一個你喜歡的形式如科學小報、自編繪本、思維導圖等,展示科學素養,班內進行展評。⑦復習檢測根據知識間的聯系,制作“ 學期知識樹 ”,分類積累知識點,提高科學素養。只有認真對待每一次檢測,善于總結, 用平常心看待分數,只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反思問題才 能穩步前進。五、課程評價(一)課程評價方式1.過程性評價評價 板塊 評價目標 評價 內容 評價量規 評價方式優秀 合格 待努力 自評 他評 總評課前 準備 ( 5 分) 1. 學 生 能 夠 按時、按 要求收集材 料。 2. 在 教 師 指 導下,學 生能完成觀 察、探究、 展示等活動。 課前搜 集資料 搜集全 面 豐 富 的資料, 有自己 的想法。 按 照 要求搜 集相關 的資 料。 收集資料 不全面或 未收集。課堂 表現 ( 15 分) 認真傾聽、積 極回答問題。 善于質疑、提 出和學習主 題相關的 問題。 傾聽 發言 交流 合作 認真傾 聽,在傾 聽中思 考,主動 發言,積 極主 動 的 探 究問題。 在教師 指導下 愿意說 出 收 獲。 不 參 與課 堂學習活 動或不理 解問題與 探究過程。- 11 -實驗 操 作 分 項 考核 (15 分) 1. 嚴 格 按 照 操作流 程搡作。 2.操作規范、 無誤。 3. 實 驗 報 單 填寫正 確完整。 操作流 程; 科學態 度; 實驗報 告單填 寫 按要求 科學、規 范操作 實驗、步 驟嚴謹、 記錄準 確 按要求 科學、 規范操 實驗、 操作驟 嚴謹, 記錄較 完整。 未參與實 驗探究活 動。作業 評 價 ( 10 分) 按時完成隨 堂練習 與課下實踐 活動。 課堂 作業 實踐 作業 隨堂練 習按時 并 獨 立 完成、書 寫認真, 正確率 較高,按 要求完 成課外 探 究 實 踐活動。 按時并 獨立完 成、書 寫 認 真,及 時訂正 錯 誤。 未 開 展課外 探究實 踐 活 動。 不能按時 完成、書寫 較潦草、知 識點錯誤 較多。知識點 掌握 (5 分) 及時鞏固復 習所學知識。 知識點 掌握熟 練程度 點 熟 確 識 握 準、高 知 掌 練 率 知識點 掌握較 熟練、 準確率 較好 知 識 點掌 握一般、準 確率一般2.學期總評終結性評價( 40 分)評價項目 評價方式 評價主體樂考 解決問題能力、實驗操作 師評- 12 -(二)評價結果處理A 級 B 級 C 級 D 級≥85 70—84 60—69 < 60六、設計說明(一)課程標準分析科學課程設置 13 個學科核心概念,是所有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應該掌握的科學課程的核心內容。通過對學科核心 概念的學習,理解物質與能量、結構與功能、系統與模型、 穩定與變化 4 個跨學科概念。將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 實踐、態度責任等核心素養的培養有機融入學科核心概念的 學習過程中。本冊內容為第一學段(1-2 年級), 內容主要 涵蓋物質的結構與性質、生命系統的構成層次、生物體的穩 態與調節 3 大核心概念。1.課標摘錄核心概念 ( 一)物質的結構與性質學習內容 1.1 物質具有一定的特性與功能內容要求 ①觀察并描述物體的輕重、薄厚、顏色、表面粗 糙程度、形狀等外部特征,能根據物體的外部特 征對其進行簡單的分類。 ②識別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學業要求 能舉例說出生活中常見物體和材料的外部特征, 知道金屬是常見的材料。 能依據一些外部特征對常見物體進行比較和分 類。能利用感官和觀察工具(如放大鏡等)進行觀- 13 -察并描述,能口述或利用簡單圖形表達想法。 能在好奇心驅使下,對事物外部特征表現出探究 興趣;能仔細觀察和比較,如實表達觀察到的現 象;愿意使用工具輔助觀察。學習活動 建議 1.觀察:觀察身邊物體的外部特點、常見材料的 簡單特性。 以家里、教室里的物品為研究對象, 利用多種感官,按照一定順序觀察其外部特征, 嘗試從顏色、輕重、軟硬等方面對它們進行分類。 2.測量: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短與厚薄等,初 步了解科學測量方法及測量工具的使用。中小學實 驗教學基 本目錄 1.觀察描述常見物體的特征 2.觀察常見材料的外部特征核心概念 ( 五 )生命系統的構成層次學習內容 5.2 地球上存在動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類型 的生物。內容要求 ①說出生活中常見動物的名稱及特征,說出動物 的某些共同特征(如都會運動)學業要求 認識周邊常見的動物和植物,并簡單描述其外部 主要特征;能概括動物的某些共同特征; 能利用 多種感官觀察身邊常見生物的外部形態特征,通 過觀察,對常見的動物、植物的外在特征產生探 究興趣。學習活動 觀察:運用能識別生物的信息化手段,觀察、識- 14 -建議 別校園或社區中常見的樹木和動物。中小學實 驗教學基 本目錄 65.觀察常見的動物核心概念 ( 六 )生物體的穩態與調節學習內容 6.2 人和動物通過獲取其他生物的養分來維持 生存內容要求 ②舉例說出動物可以通過眼、耳、鼻等器官感知 環境。學業要求 認識到動物的生存需要外界環境的幫助。 能比較不同動物感知環境的器官。 能說出動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認識到植物、動 物的某些結 構具有幫助其維持自身生存的相應 功能。( 3-4 年級)學習活動 建議 1.觀察 2.項目研究:為蝸牛設計并建造一個“家”,討 論蝸牛的 “家”應該是什么樣的。中小學實 驗教學基 本目錄 無(二)教材分析2025 年青島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下冊教材緊密圍繞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精心編排了三個單元,涵蓋 “ 常- 15 -見的材料 ”“ 常見的動物 ”“動物的運動和反應 ”主題,共 計 13 課內容。這些內容循序漸進、相互關聯, 旨在引領學 生逐步深入地探索身邊的物質世界與生物世界,激發他們對 科學的濃厚興趣,培養基礎科學素養。1.全冊內容的橫向分析第一單元:常見的材料本單元包含《石頭》《木頭》《金屬》《塑料》《做泥塑》5 課。從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石頭入手,引導學生運 用多種感官,如視覺、觸覺、聽覺等,觀察石頭的顏色、形 狀、質地、聲音等特征, 了解石頭在建筑、工藝品制作等方 面的廣泛用途 ,讓學生意識到石頭是一種重要的天然材料。 緊接著,教材引入木頭,通過展示各類木頭制品,讓學生觀 察木頭的紋理、顏色、質地等,探究木頭在建筑、家具、生 活用品等領域的應用,感受木頭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在《金 屬》一課中,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金屬制品,如鐵鍋、易 拉罐、鑰匙等,參與加熱、彎折等簡單實驗,探究金屬的光 澤、導熱性、延展性等特性,了解金屬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塑料》一課聚焦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塑料制品,引導學生認 識塑料的特點、用途,同時探討塑料對環境的影響,培養學 生的環保意識。最后,《做泥塑》讓學生親身體驗泥土作為 材料的可塑性,通過制作簡單泥塑作品,感受泥土的獨特魅 力, 了解泥土在藝術創作等方面的應用 。第二單元:常見的動物本單元有《認識動物》《動物的眼睛》《動物的耳朵》《動物的鼻子》《養蝸牛》5 課。開篇《認識動物》通過播 放動物視頻、展示圖片等方式,引導學生認識常見動物, 了- 16 -解其生活環境和特點,激發學生對動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隨后,教材分別從動物的眼睛、耳朵、鼻子等身體器官展開, 通過觀察不同動物這些器官的特點,探究其在視覺、聽覺、 嗅覺等方面的功能,讓學生了解動物身體器官與生存的緊密 關系。《養蝸牛》這一實踐活動課,讓學生分組飼養蝸牛, 觀察記錄蝸牛的外形、食性、運動等,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實踐能力和對動物的關愛之情,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深入了 解動物的生活習性。第三單元:動物的運動和反應本單元包括《動物的運動》《動物的反應》《尋找蚯蚓的“家 ”》3 課。《動物的運動》通過展示多種動物的運動 視頻,引導學生觀察動物的運動方式,如奔跑、飛行、游泳 等,探討動物運動方式與身體結構的關系,讓學生感受動物 運動的多樣性和適應性。《動物的反應》則引導學生觀察動 物對外界刺激,如聲音、光線、食物等的反應,記錄動物的 反應行為,探究動物的應激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考 能力。在《尋找蚯蚓的“家 ”》 中,學生通過在校園、公園 等地尋找蚯蚓,觀察蚯蚓的生活環境, 了解環境對動物生存 的影響,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對自然環境的關注。2.全冊內容的縱向分析(以 2024 版新教材為準)前內容 本冊內容 后內容一年級上冊第二 單元《玩中學》 常見的材料常見的動物動物的運動 和反應- 17 -(三)學情分析1.學情分析學業質 量要求 能從對身邊具體現象與事物的觀察、 比較中 提出感興趣的問題,作出簡單猜想,借助多種感 官和簡單的工具,觀察并描述生活中常見的物體 和材料、動物和植物等具體事物與現象的外在特 征及構成要素,能對這些特征和現象進行簡單的 比較、分類,并簡要交流探究過程與結論。 能在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認識到事實和 觀點是有區別的,初步具有從多角度提出觀點的 意識,嘗試用現象或經驗支持自己的想法,為 自 己的觀點辯護; 能通過口述、畫圖等方式表達自 己的設計與想法,利用身邊的材料和簡單工具動 手完成簡單的任務,發現自己作品的問題和可能 的解決方案。 能在好奇心驅使下,對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和 材料、動物和植物等具體事物與現象的外在特征 表現出直覺興趣,如實記錄觀察到的信息;具有 質疑別人觀點的意識,嘗試從多個角度、 以多種 方式認識具體事物和現象的外在特征;愿意傾聽 他人的想法,樂于分享和表達自己的。已掌握 的內容 經過學前教育及一年級上冊科學課程的學 習,學生對科學探究有了初步認識,熟悉了一些 基本的觀察方法,像用眼睛看物體的顏色、形狀 , 用手觸摸感受物體的表面是光滑還是粗糙,用耳 朵聽物體發出的聲音等。- 18 -在知識方面,學生已經認識了身邊常見的一 些物體和自然現象,對物體的大小、形狀等基本 屬性有一定認知,例如知道球是圓形的、積木有 不同的形狀等;也了解了一些簡單的工具,如放 大鏡能放大物體圖像。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學生 能夠在教師組織下參與簡單的探究活動,具備初 步的團隊合作意識,能在小組中進行簡單的分工 協作,如在觀察植物時,有的學生負責記錄,有 的學生負責尋找植物特征。重點解 決的問 題 1. 知識層面:準確觀察和描述不同材料的特性, 理解材料的特性決定其用途這一關系;準確理解 不同動物的眼睛、耳朵、鼻子等感官器官的功能 以及它們如何幫助動物感知環境;理解動物的生 活習性、身體特征與生存環境的適應性關系;理 解動物的身體結構如何決定其運動方式動物應激 性的觀察與分析。 2.能力素養: 實踐操作中的安全問題;動物生活 習性的觀察與記錄;動物應激性的觀察與分析; 實踐活動中的探究能力培養;注意力易分散: 自主學習能力不足:科學思維能力有待提升:合 作交流能力欠缺。2.學習建議(1)明確學習目標①了解課程內容:首先,應熟悉教材的整體框架和各單元的主要內容,明確學習目標和重點。- 19 -②培養科學素養:通過學習,不僅要掌握科學知識,還要培養科學探究的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樹立科學態度和價值觀。(2)采用有效的學習方法①課前預習:提前閱讀教材, 了解新課內容,標注出不理解的地方,以便在課堂上重點聽講。②積極參與課堂:在課堂上積極思考、發言,參與討論和實驗,與老師和同學互動交流,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 憶。③做好筆記:記錄老師講課的重點和難點以及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思考和感悟,方便課后復習和鞏固。④自主學習:利用課后時間查閱相關資料拓寬知識面,對感興趣的科學問題進行深入探究。(3)注重實踐操作①動手實驗:積極參與教材中的實驗活動,通過實驗驗證理論知識,提高觀察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②觀察與記錄:在實驗和探究過程中,認真觀察實驗現象,準確記錄實驗數據,培養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和實事求是 的科學態度。(4)強化鞏固與復習①及時復習:每學完一個單元或一課后,及時對所學內容進行復習和總結,鞏固所學知識。②做練習題(實踐):通過做練習題(實踐)來檢驗自己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及時發現和糾正錯誤。(5)培養科學興趣- 20 -①關注科學動態:通過閱讀科普書籍、觀看科普視頻、新聞等方式關注科學發展的最新動態和前沿科技。②參加科學活動: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科學活動、科技競賽等,培養科學興趣和探索精神。(6)合理安排時間①制定學習計劃: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和時間安排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合理分配學習和休息時間②保持專注:在學習過程中保持專注和投入,避免分心和浪費時間。(四)參考文獻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 21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