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8張PPT)萬有引力定律囊括萬殊,裁成一相胡克: (1635-1703)物理學家:發現了胡克定律,引力平方反比,光的波動說,折射望遠鏡第一個觀察到火星和木星的自轉,發現雙星,測量恒星視差(天文學家)第一個發明了輪形氣壓計、液體比重計、風速計里程計、車輛的傳動裝置中使用的萬向節、鐘表游絲、后來用于相機的可變光圈 (機械專家)倫敦大火后,重新設計建設倫敦,包括格林尼治天文臺 (建筑設計師)第一個用自己制作的顯微鏡觀察軟木切片發現了細胞 (生物學家)萬有引力到底誰的貢獻大?牛頓:(1643—1727)被譽為“物理學之父”,經典力學基礎的牛頓運動三定律的建立者。他還闡明了動量和角動量守恒原理,發明了反射式望遠鏡,提出了顏色理論,創立了微積分學,證明了廣義二項式定理等等。國會議員,皇家學會會長,主持了英國鑄幣廠工作等胡克與牛頓萬有引力成果之爭1676年,牛頓寫信給胡克:如果我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1674年在牛頓說在地表拋蘋果,如果可以進入地球里面,是螺旋線,遭到胡克諷刺1679年,胡克代表英國皇家學會向牛頓約稿,信中提到引力與距離平方成反比1684年,胡克、哈雷、雷恩咖啡館討論引力反比以及橢圓軌道的原因1672年29歲牛頓剛成為皇家協會會員,做為見面禮,寫了一篇《關于光和色的新理論》并提出光子說,遭到胡克批頭蓋臉的批駁,牛頓氣的要退會1684年,哈雷去牛津找到了隱居的牛頓,牛頓隨后給出了著名的9頁紙1686年,在哈雷的幫助下,牛頓整理資料,出版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1703年,胡克去世,牛頓任皇家學會會長牛頓解決了引力公式的普遍適用問題月球受到的引力蘋果受到的重力一、牛頓著名的“月地檢驗”對月球:對蘋果:學生任務:假設地球對月球的引力與地球表面的蘋果受到的重力是同一種力. 遵從行星與太陽的引力公式,且已知月球繞地球轉動的半徑是地球半徑R的60倍,求月球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加速度大小(已知重力加速度g=9.8m/s2,未知G和地球質量M)一、牛頓著名的“月地檢驗”學生任務:檢驗剛才計算的a月.通過月地檢驗,表明:太陽對行星的引力、地球對月球的引力、及地球對地面物體的引力,是同一種力,遵循相同的規律!已知月球的軌道半徑38400km,運行周期T=27.3天=2.3587 106s二、萬有引力定律1、內容:自然界中任何兩個物體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引力的大小跟這兩個物體的質量m1和m2的乘積成正比,跟它們的距離 r 的二次方成反比。2、表達式:3、引力常量:卡文迪許扭秤實驗(100年后)二、萬有引力定律(適用條件)1)質點間的引力2)質量分布均勻的球體之間的引力,可將球視為質量集中于球心的質點,r為兩個球心之間的距離;m1m2r3)經典力學宏觀低速1、如圖所示,r雖大于兩球的半徑,但兩球的半徑不能忽略,而球的質量分布均勻,大小分別為m1與m2,則兩球間萬有引力的大小為( )r1rr2A、B、C、D、D三、例題2. 行星繞太陽轉動可近似看成是勻速圓周運動。請用萬有引力定律,證明所有行星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半徑r三次方與周期T的平方的比值為定值,并求出這個比值的表達式三、例題解:設太陽質量為M,任一行星質量為m,環繞半徑為r,周期為T,則由萬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結論:k只與中心天體的質量有關;即,只要中心天體相同,所有環繞天體的k相同.3、兩個質點質量均為100kg,它們的距離為1m,求它們的萬有引力大小. 已知:三、例題引力是普遍存在的,但是由于平時接觸的物體間的引力不是很大,所以我們不太容易感受到引力的存在4、質量為1kg的物體放在地球表面,已知地球質量近似為5.97×1024kg,地球半徑R=6371km,G=6.67×10-11N·m2/kg2. 求地球對它的萬有引力大小三、例題思考:重力和萬有引力到底有什么關系呢?四、重力與引力的關系1. 地球上的人怎樣去測量物體的重力?N = mg ①2. 考慮地球自轉,對赤道上的物體做受力分析②①②聯立結論: 赤道上的物體,引力=重力+向心力F引NmgF向③四、重力與引力的關系在南北兩極,重力與引力是什么關系呢F引Nmg四、重力與引力的關系如圖所示的位置,重力與引力什么關系?F引NmgF向提示:1.合力(向心力)指向圓心2. N與G等大反向,N向哪個方向?四、重力與引力的關系思考1:自轉越快,赤道上的重力越大還是越小?F引NmgF向思考2:自轉線速度等于多少時,恰好支持力為0?(重力也為0)1. 月地檢驗2. 萬有引力定律:適用條件:(1)質點 ; (2)均勻球體間的引力,r為球心的距離3. 應用:(1)證明開普勒第三定律(2)計算引力(3)重力與引力的關系。。。。。。。。。。。。。五、課堂小結課后科研任務二選一1. 偏數學物理方向:計算一下那顆行星相同時間掃過的面積最大2. 偏人文歷史方向:查閱資料調查李約瑟之問與錢學森之問,思考中國近代衰落與現代崛起道路上的必然原因與偶然原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