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3.7.1影響深遠的人文精神新課導入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登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虎年春晚,舞動春晚、驚艷亮相。兼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和時代審美追求的融合創新,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生活觀察學校開展“品優秀傳統文化,悟中華人文精神”的活動,同學們對此展開熱烈討論。我很喜歡“君子和而不同”這句話,它告訴我們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和諧共處。我讀過許多古代神話傳說,如盤古開天辟地、女媧補天、伏羲畫卦、神農嘗草、夸父追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等,它們都蘊含著勇于追求夢想的執著精神。我特別喜歡中國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從曲子中就能聽出山之雄渾、水之浩瀚,感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美談。我非常欣賞《論語》中描寫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精神。結合以上同學的討論,談談中華人文精神對你的啟發。①“君子和而不同”體現了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這啟發我人與人之間要尊重差異,彼此包容,和諧相處。②夸父追日、精衛填海等古代神話傳說體現了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這啟發我各種各樣的文化表現形式都承載著做人做事的道理,有利于我們塑造理想人格。③中國古典名曲《高山流水》體現了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這啟發我要將自己的思想情感與文藝作品融為一體,塑造自己的審美氣質。④《論語》中描寫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精神體現了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這啟發我要不為物役,克服拜金主義、消費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豐富人文精神,彰顯了中華民族對現實生活意義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養。中華人文精神的價值相關鏈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經典《周易》講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人認為,觀察大自然中日月星辰的變化,可以知曉四季轉換的規律;觀察人間萬象,可以知曉人和社會的道理,通過禮樂教化促成人類的文明。告訴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人文精神,應該繼續弘揚這種精神,加強人文教育,加深對中華人文精神的理解。中華人文精神的內涵(1)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2)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3)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4)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齊景公問晏子如何理解“君子和而不同”,晏子答:“君主如果是甜的,那么,大臣就應該是酸的;君主如果是淡的,那么大臣就應該是咸的。只有這樣,才能形成高能的領導集團結構。如果君主甜,大臣也甜,那就滿朝文武一個味,這個領導集團就沒有生氣,這個國家就沒有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君甘臣酸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中華人文精神的內涵(1)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含義意義求同存異,就是既找出共同點,找到最大公約數,又保留不同點,尊重不同意見和而不同,就是倡導和諧相處,協調不同意見,但不盲從茍同有助于解決人際矛盾,為化解當代社會沖突提供重要啟示“求同存異”的“同”與“和而不同”的“同”“求同存異”的“同”指的是大同,即大的、主要的方面。所謂“求大同存小異”,是指尋求共同之處,保留不同意見,不因個別分歧而影響主要方面的求得一致。“和而不同”的“同”指的是茍同、盲目附和。“和而不同”體現在允許細節的不同,容忍差異的存在,側重于整體和諧。探究與分享“歲寒三友”和“四君子”,是傳統詩詞、繪畫等文藝作品中常見的主題。松、竹經冬不凋,梅花迎寒開放,故有“歲寒三友”之稱。“四君子”則是指“梅、蘭、竹、菊”。梅的凌霜傲雪、玉潔冰清,蘭的優雅樸素、高潔堅貞,竹的中空外直、寧折不彎,菊的清新高雅、悠然寧靜,寄托著中國人對高尚品格的推崇。在中國古代的文藝作品中,花木草石等往往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你還知道哪些蘊含著中華人文精神的文藝作品?《禮記》、梅樁壺、《對菊圖》等。這些文藝作品體現了什么思想?這些文藝作品體現了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例如,《禮記》記錄了涵蓋冠禮、婚禮、喪禮、祭禮、宴飲、交際、朝拜、聘問等諸多禮儀,說明古人對禮的教化作用非常重視。各種各樣的文化表現形式都承載著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教育人、感化人,成就理想人格。中華人文精神的內涵(2)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含義意義各種各樣的文化表現形式都承載著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教育人、感化人,成就理想人格對于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義相關鏈接《瑪納斯》是柯爾克孜族的英雄史詩,有二十三萬余行,講述了傳奇英雄瑪納斯及其子孫七代帶領柯爾克孜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故事。《瑪納斯》經久流傳、生生不息,以史詩的恢宏敘事主題和崇高演述風格凝聚民心、團結人民,給予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力量。我國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像《瑪納斯》這樣的文化遺產,既是少數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介紹了柯爾克孜族的英雄史詩《瑪納斯》的重要作用,體現出這一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承載著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對于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義。中華人文精神的內涵(3)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表現意義詩歌、舞蹈、繪畫、書法等文藝作品不但有美妙形態,而且富有獨特神韻,可謂“形具而神生”在文化生活中,人們追求立象盡意,主張將人的思想情感與外界景物融為一體塑造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氣質相關鏈接《千里江山圖》是北宋畫家王希孟唯一傳世的作品。畫面上峰巒起伏綿延,江河煙波浩渺,氣象萬千,壯麗恢宏。山間高崖飛瀑,曲徑通幽,房舍屋宇點綴其間,綠柳紅花,長松修竹,景色秀麗。山水間野渡漁村、水榭樓臺、茅屋草舍、水磨長橋各依地勢、環境而設,與山川湖泊相輝映。《千里江山圖》以概括精練的手法、絢麗的色彩和工細的筆致表現出祖國山河的雄偉壯觀,是中國山水畫的代表作,是一幅曠世杰作。北宋畫家王希孟的作品《千里江山圖》,告訴我們繪畫作品不但有美妙形態,而且富有獨特神韻,幫助我們理解美學追求這一中華人文精神。探究與分享思考:這些文藝作品中具有什么樣的美學追求?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探究與分享“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東晉詩人陶淵明的這些詩作感情真摯、樸素自然,表達了陶淵明淡泊名利、安貧樂道的高貴品質和儉樸、自然的生活態度,深受后人喜愛。感受到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如,《歸園田居》(其三)中“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反映了一種儉樸、簡約的生活方式,體現了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查閱陶淵明的田園詩,談談你從中感受到的生活理念。中華人文精神的內涵(4)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表現意義中華民族倡導儉樸、簡約的生活方式,強調不為物役,追求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世界的和諧統一有助于人們堅守做人的品格,克服拜金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有利于真正實現人的價值踐行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的具體做法(1)節約糧食、水電,自覺踐行“光盤行動”,拒絕浪費。(2)自覺綠色出行,做好垃圾分類,做簡約生活方式的先行者。(3)學習基本的理財知識,制定家庭預算,合理規劃家庭開支。(4)適度消費,抵制搞攀比、講排場,在生活中學會克制不必要的消費和欲望,追求簡單而充實的生活。相關鏈接《禮記》中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是事物存在的本然狀態,“和”是事物間相互和諧的狀態。在“中和”的狀態下,天地萬物和諧地共存發展,各得其所,繁榮興旺。《周易》中說:“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太和”就是泰和,是天地萬物和諧的最理想狀態。對于人來講,“太和”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最高境界,即天人合一之境。影響深遠的人文精神內涵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板書設計2024年5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法國進行國事訪問時指出:“中國和法國雖然分屬東西方文明,價值理念、社會制度不同,但都重視文明交流互鑒。雙方可以和而不同,通過對話合作,為世界的和平和發展以及人類的進步作出新的貢獻。”上述話語( )①主張化解沖突,建設價值觀念一致的世界②體現了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③有利于協調不同意見,促進中法和諧相處 ④表明我國主動附和他國,彰顯大國氣度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B課堂練習《2024中秋詩會》以詩詞為媒,通過家庭之間的詩詞知識問答、專家解讀節日習俗等內容,展現中華文化歷久彌新的魅力。從“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思鄉之情,到“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的豪邁氣概,寄托著華夏兒女思念與浪漫的經典詩句,帶領觀眾穿梭古今,喚起文化共鳴。《2024中秋詩會》( )①表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②讓我們領略詩詞之美,感受華夏古韻③有利于弘揚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④展現了中國人民內心深處的自信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D(信陽息縣二模改編)一人食、小份菜廣受歡迎,家里的蔬菜水果隨吃隨買,外出就餐適量點餐、自覺“光盤”、餐后打包……甲辰龍年春節,節儉風尚為千家萬戶增添了清新年味。對此,下列認識正確的是( )①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②說明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已成為全民的自覺行動③這是我國資源緊缺,資源形勢日益嚴峻的表現④踐行儉約自守的生活理念,需要你我共同努力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3.7.1 影響深遠的人文精神.pptx 只此青綠.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