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八章 壓強 第1節(jié) 壓力的作用效果 課時2 觀察以上三幅圖,哪些地方要增大壓強?哪些地方要減小壓強?它們是通過什么方法增大或減小壓強的? 坦克的履帶 篆刻刀 鐵軌下鋪枕木 新知導(dǎo)入 1.知道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2.知道增大和減小壓強在生活中的應(yīng)用。 學(xué)習(xí)目標 使用菜刀切菜時,我們用了什么辦法增大刀對菜的壓強的? 一、增大壓強的方法 觀察思考 新知學(xué)習(xí) 類似的事例你還知道哪些? 注射針尖 冰刀 受力面積 S一定時,增大壓力 F 壓力 F一定時,減小受力面積 S 增大壓力 F ,減小受力面積 S p= F S p= F S p= F S 細線切割皮蛋 壓路機的磙子是重質(zhì)實心的 木樁底部削尖并用大力氣更容易打入地里 增大壓強可以增大壓力或減小受力面積。 拖拉機在泥濘的田里工作,為了不陷進土里,我們用了什么辦法減小它對地面的壓強? 二、減小壓強的方法 觀察思考 寬大的書包帶 房屋的地基 重型卡車裝有很多車輪 螺絲下的墊圈 類似的事例你還知道哪些? 練一練: 為什么我們會覺得坐軟沙發(fā)比坐硬板凳要舒服呢? 那是因為沙發(fā)受力形變后,與人體的接觸面積大;板凳不怎么形變,與人體的接觸面積小。根據(jù)壓強的知識可知,沙發(fā)對人體的壓強較小,所以人感覺舒服。 壓力F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S 受力面積S一定時,減小壓力F p= F S p= F S p= F S 增大受力面積S,減小壓力F 書包帶寬,背起來舒服 從書包中取出一些書背起來舒服 高層建筑地基寬厚,且用空心磚代替實心磚 減小壓強可以減小壓力或增大受力面積。 啄木鳥有個細長而堅硬的尖喙,這對它的生存為什么特別重要? 三、壓強的應(yīng)用 觀察思考 坦克的兩條履帶 觀察思考 分析1:人站立和走路時對地面的壓強大小一樣嗎?為什么? 典例分析 分析2:人走在冰面上,當冰面快要破碎時,該如何急救?為什么? 典例分析 分析3:常見的大型機械(如推土機)為什么有寬寬的履帶? 典例分析 分析4:為什么鋼軌要通過枕木鋪設(shè)在地面上? 典例分析 分析5:雙腳陷入泥地時,為什么拔出一只腳后,另一只腳會陷得更深? 典例分析 壓強的增大與減小 減小壓強的方法 增大壓強的方法 增大受力面積 減小受力面積 增大壓力 減小壓力 課堂小結(jié) 1.下列實例中,屬于增大壓強的是( B ) A.滑雪板的 面積較大 B B.壓路機的 質(zhì)量很大 C.圖釘帽的 面積較大 D.火星車輪子大而寬 隨堂練習(xí) 2.探險家在遇到危險需要渡過冰面時,盡量放棄攜帶的東西,這是通過? 減小壓力 ?來減小對冰面壓強的。 減小壓力 3.如圖所示,合肥地鐵道路鋪設(shè)了有凸棱的盲道。走在盲道上與平地相比有明顯的區(qū)別,若赤腳走在盲道上,感覺到腳底有很強的壓迫感,從物理學(xué)角度分析,這是因為:走在盲道上,腳底的? 受力面積 ?減小了,從而增大了? 壓強 ?。 受力面積 壓強 4.一個裝滿書的箱子,用如圖所示三種不同方式提起并保持靜止。甲圖中繩子對手的拉力為F甲,乙圖中繩子對手的拉力為F乙。則F甲? = ?(選填“>”“<”“=”)F乙。比較乙、丙兩圖, 乙 ?圖中手上的勒痕更深一些。 = 乙 5.如圖所示是我國自主研發(fā)的四輪長航程極地漫游機器人,科考隊員在附近遙控機器人。已知機器人的質(zhì)量為500 kg,每條履帶與冰面的接觸面積為1 000 cm2。若南極某處冰面能承受的壓強為4×104 Pa。(g取10 N/kg) (1)該機器人能順利通過該冰面嗎? 解:(1)該機器人的重力G=mg=500 kg×10 N/kg=5 000 N,機器人與冰面的接觸面積S=4×1 000 cm2=4 000 cm2=0.4 m2,機器人對冰面的壓力F=G=5 000 N,機器人對冰面的壓強p=????????=?????????????????????????.????????????=1.25×104 Pa<4×104 Pa,所以該機器人能順利通過該冰面。 ? (2)如果科考隊員的重力約為700 N,每只腳跟冰面的接 觸面積為300 cm2,科考隊員在冰面上行走時能攜帶物品的最大總質(zhì)量是多少? 解:(2)科考隊員在冰面上行走時,一只腳與冰面接觸,接觸面積為S0=300 cm2=3×10-2 m2,科考隊員對冰面的壓力最大為F大=p大S0=4×104 Pa×3×10-2 m2=1 200 N,科考隊員在冰面上行走時能攜帶物品的最大重力G物=F大-G隊員=1 200 N-700 N=500 N,最大總質(zhì)量m物=????物????=????????????????????????????/????????=50 kg。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yù)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