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 教 學 更 有 效 高 效 備 課第四課時 設計塔臺模型1.( 建立模型 )是工程設計中的重要環節,工程師常通過( 建立模型 )來測試他們的設計。2.設計塔臺的過程,要保證塔臺作品能承受一定的( 重量 )和( 風力 ),并具有一定的( 抗震 )能力;還要盡量節省材料,達到( 穩固 )、( 美觀 )、( 價廉 )的平衡。3.塔臺抗震的方法有:(1)耐震:加大( 底部面積 )或增加( 底部重量 );(2)制震:塔臺底部加入( 彈簧 );(3)免震:塔臺底部加( 滾珠 )。4.塔臺的外形需符合( 上小下大 )、( 上小下大 )的特點才更具穩定性。5.在搭建塔臺時,教材給出的基本要求是只要達到( 60 )厘米,就可以在評分時拿到( 3 )分。6.(三角形)更加穩固,在塔臺模型設計中我們要多設計三角形來保證塔臺模型的穩固和承重能力。7.控制好立柱的( 高度 ),盡量(等高),可以防止塔臺( 傾斜 )。8.在設計塔臺模型時,我們可以采用( 畫圖 )、( 文字 )、( 數字 )等方式使我們的設計更形象。9.塔臺設計上小下大,保證了整體的( 穩定性 ),側面采用( 鏤空結構 ),可以提高抗風能力。整體框架多采用( 三角形框架 )結構,能夠提高承重能力和( 抗震 )能力。第五課時 制作塔臺模型1.制作塔臺模型要與( 設計方案 )相一致。塔臺的接口處要固定( 牢固 ),同時也要考慮( 節省 )膠帶。控制好立柱的高度,盡量( 等高 ),可以防止塔臺的傾斜。2.工程師在制作塔臺模型時需要經過(設計)、(制作)、(測試)、評估和改進等過程。3.建造塔臺的過程中要注意以底座搭建、( 側面搭建 )、( 整體搭建 )為順序開展制作。4.制作塔臺模型時,吸管用量過多會導致(成本過高),(浪費材料)。5.制作塔臺時,使用( 三角形 )結構可以使塔臺更穩固。6.腳手架型塔臺模型與其他塔臺模型相比,它的優點是( 節省材料 )。7.制作模型時,小組內要分工合作,當小組內成員意見不同時,要通過( 溝通交流 )形成集體的觀點。8.在實際制作模型的活動中,如果對塔臺模型的設計有了新的想法,要經過小組研討后,先修改( 圖紙 )再實施制作。要保持設計( 圖紙 )與( 建造模型 )的一致性。第六課時 測試塔臺模型1.塔臺模型的測試要從( 塔高 )、( 頂端承重 )、( 抗風能力 )和抗震能力這4個方面進行測試。2.在一項工程中,( 測試 )是重要環節,是衡量( 設計 )是否達到規范要求的重要方法。3.完成一項測試任務時,需要使用特定的( 工具 )。例如測試高度時需要使用( 尺子 ),測試抗風能力時需要使用( 風扇 )。4.塔臺模型太高會使它的( 抗風 )能力減弱。塔臺制作不夠精細會使它的( 抗震 )能力減弱。5.測試抗震能力的方法:用( 抗震檢測儀 )的三擋強度測試塔臺抗震能力,或用( 課桌 )人工模擬不同等級地震來測試。6測量塔高的方法:將塔臺模型放置于( 平穩 )的桌面上,將米尺( 豎直 )放在塔臺模型旁邊,測量塔臺的高度,( 平視 )米尺讀出數值。7.測試頂端承重能力的方法:使用一樣的( 重物 )測試塔臺模型,將( 厚度 )相同的教科書均勻地疊放在塔臺頂端,穩定3秒后,繼續疊加計數。第七課時 評估改進塔臺模型1.塔臺模型要反復( 評估改進 ),不斷完善,才能達成最終的工程要求。2.減少多余的吸管與膠帶,減少材料的損失,從而降低塔臺模型的( 成本 )。3.評估與改進過程:小組交流評估→明確問題→(改進設計)。4.改進后的設計還需要再次進行制作、( 測試 )、評估,如果遇到問題,仍需要反復( 改進 ),直到達到建造要求為止。5.我們所經歷的評估與改進的過程,是不斷( 發現 )問題和( 解決 )問題的過程。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