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9《魚我所欲也》說課稿說教材《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是九年級下學期第三單元的講讀課文,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了解不同時期、不同類型古代散文的特點,把握其論證或敘述的層次,理解作品的精神內涵;積累文言常用實詞、虛詞,掌握其意義、用法,持續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積累典故、文化常識,培養學生對古代作品深度解讀的能力。《魚我所欲也》是孟子論述人性的重要篇章。在本文中,孟子將利與義的沖突置于一個兩難抉擇的境地,從而闡明了“舍生取義”的道理。全文使用了對比、排比、比喻等手法,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生動活潑,充分體現了孟子大義凜然的個性,表現了孟子雄辯、善辯的才華。通過學習,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二、說學情九年級的孩子已經掌握了一定量的文言文詞匯、閱讀技巧和方法,能夠借助注釋和寫作背景進行比較、分析。但是本文不僅字詞理解上有難度,而且對本文嚴謹的論證思路、文章的哲學思想等方面的理解也有一定的時代距離,加上學生對文言文本身所帶有的排斥感,加大了學習本文的難度,這就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反復的誦讀過程中感受語言,體會文意,把握論點。三、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擴充文言詞匯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2.強化朗讀訓練、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3.理清論證思路,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4.理解“舍生取義”的觀點,樹立正確的道德觀。重難點是:1. 理解孟子所闡述的“義”的含義,懂得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擇,把握人生,慎重選擇。2. 學習本文在論證結構和方法的獨到之處。說教法學法主要采用誦讀式和小組討論法。說教學過程教學設想: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內容豐富,教學上安排兩課時。一、導入新課世間有很多事,都會面臨選擇,而生與死,義與利更是自古以來人們面臨的重大選題。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魚我所欲也》論述的就是在生與死、義與利之間如何抉擇的問題?作者以魚和熊掌的選擇開篇,想一想,當你面對這兩件物品時,你會如何做出抉擇?(設計意圖:以“選擇”作為話題導入課題,激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探知欲,為新課文的學習鋪設情境。)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走近作者,初讀文章1.【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現在山東鄒城市)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人稱他為“亞圣”,他提出了著名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其言論和行為的記載,保留在《孟子》一書中。2.朗讀文章,借助工具書排除字音問題。3.反復朗讀文章,注意在朗讀的過程中把握文章內容。4.在朗讀的過程中注意以下停頓。5.教師指導,學生翻譯文章內容,教學過程中注意把握下列文言詞語的用法。(設計意圖:知人論世,積累孟子及思想主張等相關古代文學常識,培養學生對古代文化深度解讀的能力;通過反復、多樣的朗讀方法,引導感知文本,熟讀成誦達到積累的目的。)目標導學二:整體感知,疏通文意ppt出示課文,要求學生翻譯。(設計意圖:這一環節鼓勵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借助工具書和課本注釋,自行疏通文意,教師補充并對重點字詞進行強調,強調積累,持續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目標導學三:細節探究,品味文本語言藝術1.文章開頭寫“魚”和“熊掌”有什么作用?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3.“所惡有甚于死者”,“所惡”可以指哪些事情?4.“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5.“非獨賢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6.課文中運用了許多兩兩相對的句子,它們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試找出兩個這樣的句子,說說這樣寫的好處。(設計意圖:在疏通文意,學生理解文言內容之后,以問題的形式提問學生,檢查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初步感知孟子文章行文流暢,論證嚴密,語氣連貫,氣勢恢宏的特點。)目標導學四:探究文本論證思路,把握文本論證方法1.以劃分層次的形式理清本文的論證思路。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由設喻引出“舍生取義”的論點,并說明“義”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舍生取義是人的“本心”。(比喻論證、對比論證、道理論證)第一層(從開頭至“舍生而取義者也”)以魚與熊掌不可得兼而舍魚取熊掌為喻,引出生與義不可得兼則“舍生取義”的論點。第二層(從“生亦我所欲”至“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對自己的論點“舍生取義”是人的“本心”的進一步論證。先正面再反面分析闡發自己的觀點。第三層(本段最后一句)作者得出結論:其實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賢者才能做到“舍生取義”是因為賢者能夠保持“本心”而已。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舍生取義”就是人應該保有“本心”,不能“見利忘義”,否則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惡之心”。(舉例論證、對比論證、道理論證)2.列舉本文主要的論證方法,并說明其作用。【比喻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知識鏈接】孟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上下交征利”的時代。《孟子》的第一篇《梁惠王上》,就揭示了這樣一個現實。文中記載:“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孟子認為,一國上下不顧道義地逐利,就會作亂犯上,必然導致國破家亡。因此,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中提出的“舍生而取義”的觀點,既是對人性的一種期望,也是對仁政的一種期待。(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劃分文章層次,探究文章論證過程及思路,以及孟子為論證“舍生取義”的觀點所使用的論證方法,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內涵。)目標導學五:拓展延伸,抒發感悟生活中面對的抉擇有很多,但任何時候,我們的抉擇都應直面自己內心的善良,要知曉大義,不可僅因一時喜惡做出荒誕的選擇。(設計意圖:鼓勵學生質疑思辨,深入研討,探究在現代背景下應該如何正確看待“舍生取義”思想。)六、板書設計板書主要展示論點、論證過程及論證方法,便于學生梳理,形成自己知識框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