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名著導讀《儒林外史》:諷刺作品的閱讀教學目標文化自信:審視封建末世眾生追名逐利的丑態,了解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發現科舉制度對封建社會文人心靈的毒害以及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樹立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而讀書的學子情懷。語言運用:學會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特征,理解作者筆下夸張、對比等經典諷刺手法。思維能力:歸納概括閱讀長篇諷刺小說的方法,提升概括和分析能力,剖析被封建科舉和禮教思想扭曲的讀書人靈魂。審美創造:學會欣賞、品味作品的藝術特色,理解作品的批判、諷刺意義,領悟吳敬梓對追名逐利世風和腐朽社會的批判精神。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對于《儒林外史》,同學們一定不陌生,之前學過的《范進中舉》就出自此書。這部作品以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為主要描寫對象,以批判科舉制度為中心內容,描繪了封建社會廣闊的社會生活,揭露了封建社會末期的種種丑惡現象。對于這樣一部諷刺作品,我們應該如何來閱讀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諷刺文學作品的閱讀方法。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知識鏈接,走進《儒林外史》作家簡介:吳敬梓(1701—1754),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說家。字敏軒,號粒民,晚號“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工詩詞散文,尤以長篇小說《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詩說》等傳世。故事背景:吳敬梓的個人經歷,令他對考八股、開科舉等利弊感受尤深。而在時代背景上,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中國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社會表面的繁榮掩蓋不了封建社會的腐朽。統治者鎮壓武裝起義的同時,大興文字獄,以考八股、開科舉、提倡理學等方法統治思想、牢籠士人。吳敬梓反對八股文、科舉制,憎惡士子們醉心制藝,熱衷功名利祿的習尚。他把這些觀點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諷刺的手法,對丑惡的事物進行深刻的揭露。標題解讀:書名上,“儒林”一詞源出《史記》“儒林列傳”。是“儒者之林”,指學術界等。 國史列傳,自然是“正史”,作者專門以“外史”為書名,正是為了作區別。并且作者有意把書中故事假托發生在明代,以類“正史”,而實際上描繪的卻是清代廣泛的社會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時代的文人在科舉制度毒害下的厄運。目標導學二:瀏覽課本,學習讀書方法諷刺文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幾千年來,諷刺作家們以筆為武器,無情地揭破虛偽,鞭撻丑惡,在笑聲中批判社會現實,創造了許多經典作品。閱讀這些作品,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體會批判精神。諷刺作家塑造人物,敘述故事,鋒芒所向并非個別的人,而是以之為典型,針砭時弊,揭露某種社會現象背后的荒謬本質,從而間接地表達對理想的向往。(2)欣賞諷刺筆法。諷刺作品的筆法是多種多樣的。在看似子虛烏有的情節和夸張變形的描寫中曲折地揭示現實矛盾,這是諷刺作品常見的一種手法。另一種常見的手法則是抓住平常生活中傳神的細節,以冷峻的白描直書其事。不同的諷刺筆法,讓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藝術風格,同時透露出的作者對諷刺對象的感情、立場和觀點,值得在閱讀時細加品味。(3)聯系現實深入理解。諷刺作品包含著深刻的批判精神,具有強烈的愛憎情感。閱讀時,要注重聯系現實,深入思考。目標導學三:梳理《儒林外史》,進行專題探究主題一:《儒林外史》故事會①梳理情節,準備提綱;②抓住梗概,注意細節;③體會情感態度與思考。【主要人物及事跡】1.周進(腐儒的典型)周進原本是個教書先生,對科舉考試極為熱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卻連個秀才都沒考中。有一回,他和姐夫來到省城開科取士的考場貢院,觸景生情,傷心欲絕,竟一頭撞到木板上,暈了過去。醒來以后,他滿心悲愴無法排解,索性號啕大哭,滿地打滾。這一幕被幾個商人見到了,他們出于憐憫,湊錢幫這個可憐的老頭兒捐了個監生。周進欣喜不已,向他們叩頭謝恩。后來,借著監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舉人,接著又中了進士,到廣東為官。2.王惠(貪官污吏的典型)南昌太守王惠,是一個貪官的典型。他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通例,他一到任,衙門里就滿是“戥子聲,算盤聲,銀子聲,衙役百姓一個個被他打得魂飛魄散,合城的人,無一個不知道太守的厲害,睡夢里也是怕的”。3.嚴監生(吝嗇鬼的典型)嚴監生,書沒讀過太多,他這個監生也是花錢捐來的。他最為人熟知的橋段莫過于臨死前那兩根放不下去的手指。幾個侄兒以及奶媽怎么也猜不中嚴監生到底想說什么,而趙氏一語道破,原來是燈中有兩莖燈草,嚴監生怕它費油,難以合眼。待趙氏挑去一根,嚴監生便一口咽了氣。4.嚴貢生(地痞惡棍)嚴貢生是嚴監生的哥哥,他強圈王小二的豬,打折王大的腿。坐船不給錢,還誣賴船夫吃了他的貴重藥。沒借給人銀子卻要利息。弟弟剛死,他就強占弟媳和侄子的房產。真可謂“你的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br/>5.匡超人(由淳樸善良的青年,變成卑鄙惡劣的文痞)匡超人本是一個淳樸的農村少年,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對父親的一片孝心亦令人感動。在流落他鄉時,他受社會環境影響逐步發生了變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馬二先生,并受馬二先生的影響,把科舉作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養”,以名士自居,追名逐利。他吹牛撒謊,鉆取功名,賣友求榮,忘恩負義,一步步走向墮落,變成一個衣冠禽獸。6.杜少卿(正面人物)杜少卿雖然出身于大官僚地主家庭,卻“出淤泥而不染”,行為中有些離經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義的成分。他蔑視科舉,瞧不起功名富貴。他淡泊功名,講究“文行出處”。朝廷征辟,但他對朝政有著清醒的認識,裝病拒絕應征出仕。專題二:《儒林外史》諷刺藝術探究1.通過精確的白描,寫出“常見”“公然”“不以為奇”的人和事的矛盾、不和諧,顯示其蘊含的意義。如:嚴貢生正在范進和張靜齋面前吹噓:“小弟只是一個為人率真,在鄉里之間,從不曉得占人寸絲半粟的便宜?!毖元q未了,一個小廝進來說:“早上關的那口豬,那人來討了,在家里吵哩?!蓖ㄟ^言行的不一,揭示嚴貢生欺詐無賴的行徑。2.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學風格。如:周進撞號板,范進中舉發瘋,馬二先生對御書樓頂禮膜拜,王玉輝勸女殉節的大笑等,這瞬間的行為是以他們的全部生命為潛臺詞的,所以這瞬間的可笑又蘊含著深沉的悲哀,這最惹人發笑的片刻恰恰是內在悲劇性最強烈的地方。3.人物塑造真實。作者塑造人物形象以真實為最高原則,即按照人物所處的特定情景,寫得符合真情實理。即使是反面人物也常有可取之處,而不是臉譜式描繪。小說中許多人物性格處于流動發展的狀態,和現實生活十分貼切。如:范進、荀玫因地位升遷而變異,匡超人、牛浦郎因受環境污染而變色。吳敬梓筆下的人不是定型的,也不是單色的,而是善變的、雜色的。《儒林外史》是一部短篇藝術與長篇藝術相結合的作品,有一個非常明確的中心主題,也有大致清楚的時間線。但全書沒有貫穿始終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故事的連環套。前面一個故事說完了,引出一些新的人物,這些新的人物便成為后一個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有的人物上場表現一番以后,就不再出現,有的人物還再次出現,但基本上只是陪襯性的了。專題三:續寫《儒林外史》故事選擇書中的一個人物,發揮想象,續寫他的故事。【自主閱讀推薦】錢鍾書《圍城》《圍城》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被譽為“新儒林外史”。2.喬納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記》通過格列佛在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巫人島、慧骃國的奇遇,反映了18世紀前半期英國統治階級的腐敗和罪惡。【教學反思】可取之處 1.《儒林外史》名著導讀設計的核心任務是學生通過舉辦“諷刺研究會”,分組自選“故事會”“諷刺藝術探究”“續寫故事”等專題活動,以此體會作者諷刺之妙,感悟作者對腐朽現狀的批判與對理想社會的向往。2.專題共分為四個課段,四個課段層層遞進。學生通過制定閱讀規劃表、撰寫故事會提綱、完成諷刺藝術探究思維導圖等任務驅動,來品析刻畫儒林眾生相的高妙筆法,領會辛辣諷刺背后的深刻思想和批判精神,并最終理解和體悟《儒林外史》的文化內涵與現實意義。不足之處 學生在分析人物時候,理解不夠深入,分類不夠準確,常常淺嘗輒止。學生不能聯系當下的生活實際從《儒林外史》中汲取營養,體會作品的諷刺藝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