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高考議論文結構之正反式【基本知識】概念詮釋正反對比法,是將兩種性質截然相反或有差異的事物進行比較。對照式結構形式上是一正一反、一陰一陽,一實一虛,在內容上是真與假,好與壞,美與丑,善與惡,或用其它對立的兩方做對比來發議論、抒發感情,記人敘事。的結構形式。這種方法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將發生在同一時期、同一區域的兩種性質截然相反的或者有差異的事物進行比較。通過這樣的對比,對錯誤的或者差的事物予以否定,對正確或者好的事物進行肯定。這種對比叫做“橫比”。對比的另一種情況是將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時間、地點的不同情況進行比較。這種對比叫做“縱比”。例如《納諫與止謗》中,通篇都使用對比手法,把虛心納諫的齊威王和粗暴止謗的周厲王進行對比,古人與今人進行對比,給人以深刻的印象,產生了強烈的效果。基本結構正反對比式是一種常見的橫式結構,也是初學議論文者喜歡運用的一種結構模式。眾所周知,自然界事物無不處于矛盾之中,有成功就有失敗,有高尚就有卑賤,有美好就有丑惡,有正面就有反面。在議論文寫作時,運用對比式,就是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互相矛盾的兩個方面進行對照比較,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提倡什么,反對什么,就顯得格外分明。具體地說,就是在論證過程中既要正面說理,又要反面闡述;在對比分析中,表明正確的觀點,從而達到寫作的目的。正反對比式的結構,既可以體現在段內句與句之間,也可以體現在段與段之間。簡單地說,就是“正面說了反面說”或“反面說了正面說”,它對于議論的深入,論點的突出,說服力的增強,都是有莫大的裨益的。1.在序論部分提出中心論點2.在本論部分從正反兩方面提出分論點和擺出正反兩方面的論據,加以論證最后進行結論。它的特點是兩種看法或者論據之間為一正一反的關系,或通過正反對比明辨是非和通過正反襯比突出其中一個方面的正確性,這種結構方式能起到對比鮮明,突出深化觀點的作用。結構模式1.引論(提出中心論點)2.本論(證明論點)(1)正面論據1+分析論證(分論點)(2)正面論據2+分析論證(分論點)(3)反面論據+分析論證(分論點)3.結論:通過正反對照進行總結,表明正確觀點,照應全文使用正反對比法應注意的問題第一、圍繞中心論點選擇比較材料,確定對比點。所選對象必須是兩種性質截然相反或有差異的事物,論證時要緊扣文章的中心。第二、正反論證應有主有次。若文章從正面立論,主體部分則以正面論述為主,以反面論述為輔;若文章從反面立論,則以反面論述為主,以正面論述為輔。正反對比式結構在標題當中的體現1.三三式。如《滿招損,謙得益》。2.四四式。如《遭遇挫折,笑對痛苦》、《堅持到底,絕不放棄》、《知足常憂,不滿為樂》、《憂勞興國,逸豫亡身》。3.五五式。如《歲月亦可回首,生命不能重來》。4.六六式。如《禍患積于忽微,智勇困于所溺》。5.七七式。如《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對比式結構1.寫作步驟:首先在引論部分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在本論部分從正反兩方面提出分論點,擺出正反兩方面的論據,加以論證。最后,在結論部分進行總結。這種結構方式能起到對比鮮明、突出深化觀點的作用。引論(開頭):提出中心論點本論(主體)分論點1+論證(正)對比式2.結構模式分論點2+論證(反)結論(結尾):重申中心論點對比關系例一:題目:《有感于五十年前的今天》中心論點:不團結就要被欺侮。正面:內耗慘重,一盤散沙,致使泱泱大國慘糟日寇蹂躪。反面:全民族空前團結,打敗了侵略者,使我們的民族獲得了新生。總結:只要我們能夠精誠團結,就永遠不會受人家欺侮。例二:題目:《苦難是一種財富》中心論點:苦難是一種財富。正面:人需要苦難,需要苦難的磨練。(勾踐臥薪嘗膽)反面:溫室的幼苗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可以聯系現實生活材料)總結:苦難能磨練出堅強的毅力,超人的勇氣。3.典例在人生的岔路口沒有人在筆直的大路上迷路,讓我們失去方向的都是岔路,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決定我們是否迷失的,是我們心靈的選擇。(提出中心論點)為了到達明天,現在就要啟程,當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邁開蹣跚的第一步,就注定有許多岔路口在往后的歲月里等待著我們。人生的路很長,面對選擇,我們的心靈要堅強。有些人能做出正確的選擇。當母親把“精忠報國”刺在岳飛背上,這烙印便一直引領他走向光明的方向。岳飛不為外物迷惑,他短暫的一生里有堅如磐石的信念,面臨茍活與真理的選擇,他也毫不猶豫地踏上后一條路。透過歷史的明鏡,我們看到他心靈高貴的選擇。(正面論據)4.典型例文有些人也許一念之差誤入歧途,卻得幸有人拉他回頭。當藺相如選擇了“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不僅自己踏上正確的路途,也讓廉頗一度迷失的心幡然醒悟。將相和的故事讓后人在兩個岔路口看見熠熠生輝的足印。(正面論據)有些人卻不幸在失足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商紂王選擇了美人的笑靨而棄江山于不顧,慈禧太后為了王朝的茍延殘喘而將民族的尊嚴送給外族去踐踏,那些短視的人們作出的選擇,留給后世的,除了一個輕蔑的嘲笑,更有太多沉痛的思考。(反面論據)是非對錯,全在心靈的一個選擇,我們看著前人的選擇,也在思索著自己該如何選擇。選擇的標準在每個人的心中,其實人人心中都有一枚指南針,它告訴我們應走的方向??膳碌氖切闹刑喔钌岵幌碌臇|西掩埋了它,讓我們找它不到,又或是名利的沙礫模糊了它的刻度,讓我們分辯不清。不要讓太多無關緊要的東西羈絆自己的腳步,也不要讓浮名小利的沙子鉆進自己的眼睛。人生的旅程坎坷而又漫長,不要被裝點得富麗堂皇的歧路迷惑,也不要畏懼正道上滿布的荊棘,站在人生的岔路口,記得拿出心中的指南針,它會指明通往真理的方向,那個方向,就是我們心靈最睿智的選擇。(總結)那么,就迎向人生所有的岔路口,大步流星地奔向輝煌吧。模式舉例例:題目《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心論點:無論做什么都要居安思危正面:生于憂患事例:日本對于地震的防災教育反面:死于安樂事例:吳王夫差、秦國滅國、清政府賣國求榮等總結:時時刻刻懷有憂患意識才能不斷向前范文引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蒼茫大地一劍盡挽破,何處繁華笙歌落。斜倚云端千壺掩寂寞,縱使他人空笑我。自古亂世出梟雄,這不僅在于他們自身有很強的能力,還在于他們有異于庸人的憂患意識與堅毅品質。沒有盲目自大,自以為是方能在激烈的生存斗爭得以保全,反之則是致命的傷害。(提出中心論點)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比嗽谄D苦的環境下才會奮發向上,而在過于安逸的環境里會變得驕傲自大,固步自封。強弓勁弩,信臣精卒,秦朝在戰火中最終成形,秦始皇在憂患的年代里打下了一片江山;三國鼎立之時,劉備經過無數挫折與憂患,成就了蜀國;同樣,李世民經過無數憂患才悟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貞觀之治”的美譽響徹史書。再看動物界,在晴天里依舊磨利爪牙的狼比貪圖享受的狐貍有著更強的憂患意識。為了在自然界的殘酷競爭中存活,狼選擇放棄眼前的享樂而去磨練自己,保護自己,時刻準備著戰斗。(正面論證)憂患是必不可少的,憂患下的人們有更強的動力登上更高的山峰。固守不是長久之計。諾基亞這個龐然大物,在固執的相信著自己的固有優勢后,對外界市場的變化置若罔聞,沒有憂患意識,最終慘死于時尚的車輪之下。而對于我們來說,只有有憂患意識,才能激發出我們創造的潛能,讓我們走向理想的自己。(反面論證)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憂患意識更不可缺。清朝閉關鎖國導致中華大地被資本主義的戰火所侵蝕,經過多少代中國人的努力,祖國的大好山河才重回故土。而現在。越來越多的貪官污吏被揭發,他們雖然也是經過無數憂患才走上今天的位置,但他們卻不為人民考慮做主,只顧自己享樂,反而成為了社會的蛀米蟲,自甘墮落。憂患意識能讓人認清現實,感受到危險的存在。世界在改變,不論是國家還是我們自身,都要保持警惕,跟著世界的潮流,掌握最新的信息,與時俱進。只有這樣,才不會被世界的大篩子篩出去。(反面論證)今天的社會在發展,我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但我們要居安思危,努力奮斗,創新求活。身為祖國的未來,我們有更大的責任去守護和改造我們的國家。讓憂患意識激勵著我們向前,為國家奉獻自己的力量。(總結全文)遭遇挫折,笑對痛苦人之一世,殊為不易,在看似平坦安逸的人生旅途中布滿了種種坎坷和荊棘,往往使人困難重重,甚至痛不欲生。痛苦之于人,猶狂風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水血之于心臟。百世滄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狹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厥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志氣消沉;萬古曠世,又不知有多少內心懦弱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葬身于萬劫不復的淵……因此,面對挫折,我們不應放大痛苦,而應直面人生,縮小痛苦,直至成功的那一天。(提出中心論點)“老當亦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謂“時運不濟,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卻能達人知命,笑看人生。試想,如果王勃沒有開朗豁達的胸襟,他哪能吟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千古絕唱?(正面論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浪漫詩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顧挫折重重后,他沉寂了嗎?消沉了嗎?沒有?!伴L安市上酒家眠”,笑對痛苦,而對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訪名山,終于成就了他千古飄逸的浪漫情杯。(正面論證)由此看來,面對挫折,我們不應過分地深陷于痛苦失意的陰影中不能自撥;面對挫折,我們不應終日浸泡在悲傷痛苦的泥沼中越陷越深;面對挫折,我們不應長期頹廢不振而迷失方向。遭遇挫折,縮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選擇。相反,若一味沉迷于挫折的痛苦中;結果將不堪設想。(小結)劉備面對失去二弟的挫折,因結義之情無法釋懷,放大痛苦,結果在痛苦中作出錯誤決定,貿然出兵伐吳,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劇,可悲可悲?。ǚ疵嬲撟C)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古人已經為我們作出太多的榜樣,也留下了太多的遺恨。在現在競爭日益加劇的社會里,挫折無處不在,若因一時受挫而放大痛苦,將會終身遺憾。遭遇挫折,就當它為一陣清風,讓它從你耳邊輕輕吹過;遭遇挫折,就當它為一陣微不足道的小浪,不要讓它在你心中激起驚濤巨波;遭遇挫折,就當痛苦是你眼中的一顆塵粒,眨一滴淚,就足以將它淹沒。遭遇挫折,不應放大痛苦,擦一擦額上的汗,拭一拭眼中欲滴的淚,繼續前進吧!相信總有一天會看見藍藍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還有你嘴角邊甜甜的笑……(總結全文)公則生明朱镕基總理將“公則生明,廉則生威”這句話作為他的人生信條,于是,我們看見了一個公正無私、威嚴廉潔的高大形象。“公則生明”,單單四字,意韻深遠。公正,不偏私地想問題、辦事情,則處理問題明智正確;反之,帶有主觀色彩,便不能公正無私地認識和處理問題。而人往往受主觀影響,難以對事物做出正確深刻的認識,所以要做到“公則生明”并非易事。人們首先得克服感情上的親疏遠近才能客觀地認識事物?!俄n非子》中一則寓言曰:“宋國一富人,一日大雨把他家墻淋壞了。他兒子認為不修好,一定會有人來偷竊,鄰家老人也如此認為,是夜,果然富人被竊。富人于是覺得他兒子很聰明,而懷疑鄰家老人為竊賊?!笨梢?,富人對被竊一事,完全受感情親疏所左右,自己的兒子,偏私地認為聰明,鄰翁卻是懷疑對象,這樣不客觀,很難認識到真相。或許,事情的真相恰恰相反也未可知。所以,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判斷,要想獲得正確的認識,必須理智客觀地分析研究事物,不帶一絲感彩。歷覽古來圣賢人,無不在對事物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在處理事情上力求做到公正不偏私。我們要向包拯學習,他公正廉潔,不包庇一切罪行。他的鍘刀上斬昏君,下斬黎民,只要是真相,就能在他面前閃光,只要有罪惡貪婪,一律逃不過他公正無私的眼睛。于是,才在青史上永遠鐫刻著他的名字。我們要向岳飛學習,他訓練的岳家軍,行軍迅猛,殺敵勇武,這與他的公正無私是分不開的,兒子岳云,犯軍規違紀按軍法處置,不因他是自己的兒子而有所偏頗,于是全軍上下,無人不服,無人不贊,因此,岳家軍才使金軍聞風喪膽,才使得北宋得以保全,岳飛的精神一樣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不論是故去的古人,還是現存的今人,只有做到公正無私,才能在一事物的認識上得到真理,才能在對事物的處理上得到贊美。感情上的偏私只能陷人于不分青紅皂白,不辯是非之中,我們要堅決拒絕讓感情主宰理智。“公則生明”這句話猶在耳邊回蕩,讓我們摒除感情的干擾,理智公正地在世為人吧!學然后知不足雄鷹只有當它搏擊藍天時,才知道天空是多么遼闊,而自己又是多么的渺小;小溪只有在它奔入大海時,才知道海洋是多么寬廣,而自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同樣,一個人只有當他學得愈多時,才知道學海無涯,而自己學到的知識只不過是滄海之一粟罷了,他才懂得要永無止境地進取。用古人的話說,就是“學然后知不足”。有些人往往不愿意學習,不愿學習當然就與未知領域接觸得少,也就不知道未知領域是多么深遠奧妙,自然不會感到自己的不足,反而以為自己還很有知識。這正如井底之蛙,不愿跳出井口,不知天高地厚而自鳴得意。我國南朝梁文學家江淹,早年以文章著名,被譽為“江南才子”,后來他不思進取,不愿繼續學習,最后留下了“江郎才盡”的笑話。我國古代還有這樣一則寓言,講的是一個楚國人學習駕船的故事。起初他的師傅在平靜的水面教他,不幾日,他便能操舟自如。于是他以為自己“盡操舟之術”,不愿繼續學習,就辭別了師傅。后來他駕舟到江里去,江里浪濤翻滾,他只落得“四顧膽落,墜槳失舵”。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不深入學習就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門知識。相反,學習就能使人感到自己知識的不足,學得愈多,就愈感到不足。著名科學家芝諾曾經用一個生動的比喻來說明這個道理。他用一個圓的內部來表示自己已掌握的知識,而用圓的外部表示未知的知識,他說一個人知識越多,這個圓就越大,這個圓的周長也就越大,與未知域的接觸也越大。因此,他對他的學生說:“從這個意義上講,我不知道的東西比你們多些?!边@位科學家正是始終不滿足,不斷地進取,才在科學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學然后知不足,首先必須學,而且要不斷地學,只有這樣,才能獲得較多的知識,才能更感到自己的不足,也只有永不滿足,才能促使自己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進取。魯迅先生說:“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列寧說:“最有害的,就是自以為我們總還懂得一點什么?!卑透β宸蛘f:“你們在任何時候也不要以為自己什么都知道。朱熹有詩云:“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比绻阎R比作那渠中的清水,那么學習就是知識源泉的源頭。只有永不滿足地學習,才能使知識的源泉永不干涸,永遠流出清澈的泉水,澆出智慧的花朵,結出豐收的碩果。本文思路結構解析:引論:類比引論法。類比體:雄鷹搏擊藍天,小溪奔入大海引出論點:學然后知不足本論:反面論證:反面提出論點——不學習也就不會感到不足反面說理:比喻論證——井底之蛙反面例證:江郎才盡,楚人學舟正面論證:正面提出論點——學然后知不足正面例證:芝諾的言行正面引證:魯迅語,列寧語,巴甫洛夫語結論:引用朱熹詩總結深化中心。“義”與“生”小議“義”與“生”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字,確切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五彩繽紛的社會萬花筒中,每個人的思想、性格各有其異,這也就使得人們在“義”與“生”之間有不同的選擇:有些人選擇了“義”,有的人選擇了“生”。然而,前一種選擇,才是我們所應該提倡的。在奔騰著的歷史長河中,我們隨意掬一捧水,都可以找到“舍生取義”的例子。民族英雄文天祥,為了不使民族利益受到侵犯,在異族入侵時,挺身而出,雖受盡折磨卻不變節,在“義”與“生”之間,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義”,譜寫出一曲悲壯的正氣之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同志,被圍梅嶺,寫下了“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的壯麗詩篇。為了正義,他以革命者的樂觀主義精神迎接死亡;為了正義,劉胡蘭豪無懼色地躺在敵人的鍘刀之下;為了正義,布魯諾被火焚身,伽利略被秘密流放在黑森林中,直至心臟停止跳動。這些,都是歷史長河中美麗的浪花,都永遠閃爍著異樣的光彩。然而,極純凈的水是很少的,所以在歷史的河水中,也飄浮著污穢,避免不了渣滓的存在。奸臣秦檜,賣國求榮,為茍全性命而喪失了人的本性,終于受到萬人的唾罵;太平天國將領李秀成被俘變節,但最終還是沒能使偷生得逞,他的下場是可悲的,而喪失義節,茍且偷生,他的下場更是可恥的。朋友,在“義”與“生”之間,相信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義”吧,雖然我們不一定成名,也不定能成為歷史長河中一朵美麗的浪花,但為正義而奮斗,不是也可以為自己有限的生命增添一些絢爛的色彩嗎?點評:這篇文章運用了對比論證法。文中先舉文天祥、陳毅、劉胡蘭、布魯諾、伽利略等古今中外的“舍生取義”的人物,再從反面舉秦檜、李秀成等“舍義取生”的例子,兩相對照,說明在“義”與“生”之間應選擇“義”的道理。【布局方式】正反對比式結構,既可以體現在段內句與句之間,也可以體現在段與段之間。【作文參考】——論點對照(正—反)遭遇挫折,笑對痛苦 痛苦之于人,猶狂風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水血之于心臟。百世滄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狹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厥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志氣消沉。 因此,面對挫折,我們不應放大痛苦,而應直面人生,縮小痛苦,直至成功的那一天。 (正)遭遇挫折,笑對痛苦,才是明智的選擇。 “老當亦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謂:“時運不濟,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卻能達人知命,笑看人生。試想,如果沒有王勃開朗闊達的胸襟,哪能有他吟放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千古絕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浪漫詩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順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嗎?消沉了嗎?沒有?!伴L安市上酒家眠,”笑對痛苦,面對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訪名山,終于成就了他千古飄逸的浪漫情懷! 由此看來,面對挫折,我們不應過分地深陷于痛苦失意的陰影中不能自撥;面對挫折,我們不應終日浸泡在悲傷痛苦的泥沼中越陷越深;面對挫折,我們不應長期頹廢不振而迷失了方向。遭遇挫折,縮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選擇.(正面論證)(反)相反,遭遇挫折,放大痛苦,結果將不堪設想。 劉備面對失去二弟的挫折,因兄弟之情無法釋懷,放大痛苦,結果在痛苦中做出錯誤決定,貿然出兵伐吳,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劇??杀杀∏笆虏煌?,后事之師。古人已經為我們做出了太多的榜樣,也留下了太多的遺恨。在現在競爭日益加劇的社會里,挫折無處不在。若因一時受挫而放大痛苦,將會終身遺憾。遭遇挫折,就當它是一陣清風,讓它從你耳邊輕輕吹過;遭遇挫折,就當它為一陣微不足道的小浪,不要讓它在你心中擊起驚濤駭浪;遭遇挫折,就當痛苦是你眼中的一顆塵粒,眨一眨眼,流一滴淚,就足以將它淹沒。遭遇挫折,放大痛苦,將會終生遺恨。 (反面論證) 遭遇挫折,不應放大痛苦。擦一擦額上的汗,拭一拭眼中欲滴的淚,繼續前進吧!相信總有一天你會看見藍藍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還有你嘴角邊的甜甜的笑……(總結全文) 【點評】文章分別從“遭遇挫折,笑對痛苦,才是明智的選擇”的正面論述和 “遭遇挫折,放大痛苦,結果將不堪設想” 反面論述,兩個分論點構成對照,突出了“面對挫折,我們不應放大痛苦,而應直面人生,縮小痛苦”的中心論點,說服力強。【作文參考】——論據對照(正—反)為自己留一道縫隙大千世界,滾滾紅塵。面對名與利,面對寂寞與熱鬧,失敗與成功,現實與未來,有的人為自己留一道縫隙,舉重若輕,收獲豐盈的人生,而有的人卻不堪擠壓和重負,羈絆于生命之重。學會留一道縫隙,這是生命的大哲學。(正)莊子為自己留了一道縫隙。先秦諸子,誰不想做官?誰不想通過世俗的權力來實現自己的烏托邦之夢?但濮水之畔的莊子心如澄澈秋水,心如不系之舟。面對兩個身負楚王使命的使者,他持竿不顧。權勢于莊子并沒有什么吸引力,真正吸引他的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于是歷史記錄了他那至今還在茫茫天宇回蕩的聲音: “ 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一句話,便推掉了在俗人看來千載難逢的發達機遇,將許多人甚至愿意用生命來求取的相位扔進了濮水。莊子守護著自己的靈魂,為心靈留下了自由舒展的空間,他的靈魂也成為一個神話,于是也就有了一棵孤獨地在深夜看守心靈月亮的樹。蘇軾為自己留了一道縫隙。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蘇軾一生坎坷,從“烏臺詩案”開始,他被一貶再貶。他曾哀嘆過,彷徨過,接踵而至的災難曾一度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但他最終還是給自己的心靈敞開了一道吸納清風明月的縫隙。面對險惡,蘇軾唱出了“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面對茫茫天宇,他唱出了“ 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于是他的生命中回蕩著倜儻灑脫的華彩樂章。福樓拜為自己留了一道縫隙。一個世紀以前,在巴黎鄉下一棟亮著青燈的木屋里,大文豪福樓拜每天拼命地工作,他不接受采訪,不看報紙,但他給自己留出一道縫隙 —— 每天看日出。福樓拜每天看日出,伴著剛剛蘇醒的樹木和玻璃般翠綠的青草,呼吸著泥土的芳香和果蔬的甘甜。于是,他每天都擁有了溫馨和朝氣,能夠寧靜、快樂,充滿活力地工作著。留一道縫隙,清晨看日出,福樓拜在為自己的生命舉行升旗禮!學會給自己留一道縫隙,是人生的大哲學;不能為自己留一道縫隙,則是人生的大遺憾。(過渡句)(反)項羽沒有給自己留一道縫隙,烏江之畔,血染長空。這位 “ 力拔山兮氣蓋世 ” 的英雄,身陷四面楚歌之境,他思想的空間被遺憾、羞辱和絕望占滿,已沒有可供回旋的縫隙。在衣袂飄飄,長袖舞動中,心愛的人兒香消玉殞。面對著如泣如訴的滔滔江水,悲嘆著 “ 無顏見江東父老 ” ,一抹寒光閃過,一個悲壯的瞬間便定格于歷史的江河。于是,滾滾江水千百年來一直嗚咽地訴說一個悲戚的故事。 川端康成沒有給自己留一道縫隙,他的生命最終在不堪忍受的擁擠中凋謝了。離開這個世界之前,他曾無助地嘆息: “ 太擁塞了!”“ 我希望從所有名譽中擺脫出來,讓我自由?!?可見,擁塞足以致命。面對別人的盛情邀請,面對各種應酬,他不會拒絕,只能疲于應付。他的生活空間塞得太滿,令他幾乎喘不過氣來。于是,在巨大的精神壓力面前,這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終于崩潰。那一刻,櫻花落了一地。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面對陰晴圓缺,悲歡離合,面對花開花落,得失成敗,面對風霜雨雪,電閃雷鳴,面對燈紅酒綠,名韁利鎖,最難得的是為自己留一道縫隙!【點評】文章先舉“莊子”“蘇軾”“福樓拜”的例子,論述“留一道縫隙”的作用,這是正面論證;接著舉項羽、川端康成的例子,論述“不留一道縫隙”的危害,這是反面論證:兩者對比鮮明,論證充分。【作文參考】——(正—反—正)幸福之花,開在感恩枝頭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是花兒的感恩;烏鳥私情,愿乞終養,這是鳥兒的感恩;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是人類的感恩。因為懂得感恩,他們擁有了一顆金子般的心;因為懂得感恩,他們創下了人世間溫馨的傳奇。 (正)懂得感恩,這世界才會如此美麗。幸福之花,在感恩的枝頭美麗綻放。“忠則《出師表》孝則《陳情表》”,這兩表道盡了人間感恩的真諦,演繹了人世間感恩的傳奇。為報劉備三顧茅廬之恩,諸葛亮七出祁山,巧計破敵軍,為劉備打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俺鰩熌┙萆硐人馈iL使英雄淚滿襟。是后人為他寫下的詩篇,為報當年的知遇之恩,他用畢身的精力向后人詮釋了感恩的真諦。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幸,但祖母卻用自己的溫暖讓這個可憐的孩子長大成人,且名揚四方,為官作宰是多少讀市人畢生的夢想,十年寒窗不正為一朝為官?然而當這個機會真正來臨,李密卻不曾忘記自己的祖母。他放棄了這個機會。因為他知道“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在為官和報恩之間他選擇了后者,向世人彰顯了一首偉大的詩篇——感恩。他們的感恩溫暖了自已,感動了后人。那一刻,幸福之花,在他們的感恩的枝頭灼灼其華。 感恩之心,是我們維系這個世界的根本,擁有感恩的心,才能稱之為有靈性的人,然而一旦失去后果不堪設想。云南大學曾震驚一時的血案是多少人揮之不去的陰影。馬加爵一時的性起讓四個年輕的生命就此終結,我不想說他的殘忍。我只想說,他真的不懂感恩。云南大學用知識培養他,而他卻便之蒙羞;他的父母用心血把他養大,他卻讓他們體會白發人送黑發人的苦楚;他與同學的同學情他不懂得珍惜。如果他有一顆感恩的心,也許這一切就不會發生。當感恩的心不在,那一刻,他的幸福之花開在哪里 (反面過渡)只有懂得感恩,才能讓幸福之花開放。數十年為戰友守墓,矢志不渝,是陳健對戰友的感恩;荊軻賭命,是為報太子知遇之恩的感恩;袁隆平數十年專注研究雜交水稻,是為祖國的感恩。懷抱一顆感恩的心,讓我們將愛傳遞。將別人無私的幫助,深深銘記,將之傳遞,這世界因感恩而美麗。人世間沒有不絕的風暴,感恩卻有其不老的風情。幸福之花,開在感恩枝頭,灼灼其華。【點評】這篇文章中心突出,層次清晰,結構嚴謹,語言流暢。文章以“幸?;ǎ_在感恩枝頭”題,以闡明感恩和幸福之間的關系作為主要的內容,運用正反對比的手法,跨越時空,讓孔子、李密和馬加爵形成鮮明的對比,無可爭辯地說明了“因為懂得感恩,世界才會如此美麗”的道理。文章十分注意過渡和照應的安排,標題和內容照應,開頭和結尾照應,議論抒情的句子和敘述的內容結合也十分緊密。文章還用“幸福之花,在感恩的枝頭灼灼其華”這樣的句子來紐織全文,顯得完整、縝密而從容。【作文參考】——(正(個人—社會)—反) 平等者得平等,敬人者獲人敬司機們因為對老人的禮讓而贏得了老人的鞠躬致謝,體現的正是這樣一個樸實無華的道理:唯有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尊重。正如孟子所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中華民族乃禮儀之邦,從先秦提倡的“禮”,到如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平等”“友善”,尊重他人、平等交往已成為一個基本的社交原則。(總)對于個人來說,尊重與平等是個人良好發展的必要條件。互聯網與大數據構建的社會,讓我們的生活少了幾分純粹,多了幾分浮躁。人際交往被物質利益裹挾,一切以有無好處為前提。在這種情況下,何以在社會中與他人建立起心靈溝通的橋梁?答曰:尊重與平等。想當年,口吃的顧頡剛主動搭訕馮友蘭,同樣口吃的馮友蘭為了避免顧頡剛誤會自己嘲笑他,選擇了沉默不語,這種沉默就是尊重。將心比心、換位思考,不因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而將人劃分尊卑等級,顯示不同的態度;以一種不卑不亢、不仰不俯的平等態度對待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與價值,保持適當的距離,進行適度的交心,給予適宜的關切。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些,那么彼此之間就會充滿平等與尊重。對于國家與國家的交往來說,尊重與平等也是必要的。聯邦德國總理維利·勃蘭特的華沙一跪,代表著德國人對猶太人的謝罪與懺悔,是對歷史的尊敬,這一跪也使德國人獲得了世界的尊重。新中國建國初期,在美國的外交封鎖下,中國正是通過滿含尊重與平等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打破封鎖,開啟了新中國的外交。事實證明,人與人相處需要平等與尊重,國與國相交更不能少了平等與尊重。唯有平等與尊重,才能讓人們和諧相處,才能讓世界各國都能享受進步與發展的成果。(正面:個人—社會)平等者得平等,敬人者獲人敬!不懂得平等與尊重的人,只能得到他人的唾棄與鄙夷。澳大利亞游泳運動員馬克·霍頓出言不遜,惡意污蔑對手而遭到許多人的厭惡。同為二戰戰敗國,日本修改教科書,歪曲歷史,難以得到世界各國的認同與尊重!即使它成為經濟上的巨人,也只是個缺胳膊少腿、思想不端的殘疾巨人。(反面)尊重與平等是交往的前提,是人類文明的體現。唯平等者得平等,唯敬人者獲人敬!平等相待,相互尊重,被尊重的人生才有意義!請將尊重與平等長植于心,讓其開出文明之花。(總)【考題鏈接】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材料一:人生在世,有人有志,有人無志,有人志大,有人志小。材料二:人須立志,志立則功就,古今之人,未有無志而建功者也。材料三:清代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道:“才欲其大,志欲其小。才大,則任事有余;志小,則愿無不足?!倍笞谔膭t教育子女“讀書做人,先要立志”“務期與古來圣賢豪杰少小時志氣一般”。讀了上述材料,你產生了怎樣的認識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表達你對“立志”的看法。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審題指導】面對多則材料的審題,我們要比較分析法:一找共同點,二找側重點,三找聯系點。首先,三則材料都是圍繞“立志”而談,且各有側重:材料一強調人在“立志”方面的多樣性;材料二則強調“立志”的重要性;材料三則列舉名人對待大志與小志的不同態度。歸納三則材料的意旨,結合寫作的要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立意:一是“立志當存高遠”;二是“立小志,腳踏實地”;三是結合“大志”和“小志”來辯證闡述,剖析兩者的關系及作用,如“立大志以行遠,立小志以成事”。無論選擇何種觀點來寫,都要注意以下幾點:一要注重辯證分析,不走極端,比如同學們在側重論證“大志”的重要性時,不應刻意否定“小志”的作用;二是不能不籠統地談立志,這樣作文很容易流于浮泛,空談大道理。在寫作時,要注意用實例來論證,注重“理”“例”結合,彰顯論證的力度;三是要注重作文的價值導向,寫作時要聯系現實,倡導青年人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積極面對生活,為社會進步作出貢獻。【范文展示】志當存高遠袁枚有言:“才欲其大,志欲其小。”左宗棠曰:“務期與古來圣賢豪杰少小時志氣一般。”我則認為,既為“志”,就當遠大,當如天空般遼闊,當如大地般厚實。志向遠大,則有堅持不懈的奮斗動力。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古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杜甫,生活貧困,卻心憂天下,縱然落魄一生,其高尚的品格依然閃耀千古;今有“雄心吞宇宙,俠骨耐風霜”的航天人,披星戴月,嘔心瀝血,才有了“嫦娥”“羲和”閃耀在亙古不變的太空之中,才有了“悟空”瞪著火眼金睛在“天宮”俯瞰浩渺的宇宙。正因航天人有著高遠而堅定的志向,并為之付出了堅持不懈的奮斗與努力,才有了今日中國航天事業的榮耀。反之,那些“目光短淺”之人,又怎敢嘗試飛越太空、遨游宇宙?又如何創造這些偉大的成就呢?縱使我們是平凡的,但身處不平凡的時代,為何不能有一個不平凡的志向呢?少年當立凌云志,乘長風破萬里浪。25歲的劉元杰,立志造福新疆鄉民,他扎根鄉村,不懼風吹日曬,與蜂群作伴。他說:“我特別喜歡的一句話是,‘努力的意義不在于擺脫貧困的家鄉,而是幫家鄉擺脫貧困,新疆是我的第二個故鄉,我希望能憑我的能力,真正帶動當地的農業發展?!边@何嘗不是遠大的志向?他不為個人著想,而是為大眾謀利益,最終他為鄉親們打開蜂蜜的銷售渠道,蜂農再也不用為自家的蜂蜜銷售而犯愁了。他終于實現了“幫家鄉擺脫貧困”的宏偉志向。反之,志向渺小,在奮斗的過程中則容易放松、懈怠、迷失。“立志不高,則溺于流俗?!毖嗳钢?,不過是“搶榆枋而止”,飛至樹之末梢,自以為已是逍遙之至,它們怎能體會鯤鵬飛至萬里高空,目光所及之處毫無障礙,盡收世間美景的好處呢?劉師培,起初為革命派學者,但其追求安逸生活、個人享樂,其志何其小也,故其后來在艱苦的斗爭歲月中,受敵人金錢之誘惑,從革命干將淪落為叛徒。古人云:“立大志成中志,立中志成小志,立小志則一事無成?!边@就在告訴我們樹立遠大志向的重要性。實現遠大志向,需要我們有決心,有恒心,不懈努力。也需要排除外界的干擾,不斷地提醒自己朝著目標前進。只要心中一直保持堅定的信心,并為之努力奮斗,“大志”的宏圖才能實現。讓我們懷抱遠大“志向”,去創造輝煌人生,去鑄就強盛華夏吧。“志”可大可小,但不可或缺人們常談及“志”,但看法卻不盡相同。我以為,“志”可大可小,但不可或缺。唯“有志者”,才能“事竟成”。來自貧民窟的球王貝利,從小因為父親在球場上的遺憾,被母親壓抑著內心熱愛足球的天性,但任何外物都無法阻擋他想要馳騁綠茵場的“志”。沒錢買鞋,他就與伙伴們組成“光腳小分隊”;沒有球,他就把破襪子做成球踢;沒有球場,他就在爛泥地里踢。為了心中的“志”,他不停地奔跑,17歲就拿到世界杯“銀靴獎”,終其一生都在為足球而奔走。他的“志”沒有因出生在貧民窟而磨滅,沒有因父親的遺憾而終止,更沒有因母親的不贊同而放棄。他的“志”堅定而恒久,他最終成為了綠茵場上的傳奇。試想,如果貝利沒有志向,也沒有去踐行自己的“志”,他或許就泯然于眾了。志有大者,像“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抗元英雄文天祥,像“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抗金志士岳飛,像“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像獨立于橘子洲頭,“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毛澤東,像棄醫從文,誓喚醒民族沉睡靈魂、拯救麻木國人的魯迅……他們在國家民族危難之際,堅守心中的“志”,挺身而出,罹內憂而不亂,臨外敵而不懼。正因為有他們,中華民族的脊梁始終挺立,泱泱華夏一直煥發勃勃生機。立大志,固然讓人稱頌,但努力實現小志,依然可以贏得尊重。我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曾言,要想為國家做一點實事,需心如細絲,從每一個小志出發,將每一件小事做到極致,他因此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大志猶如戰斗號角,催人奮進;小志如建造房屋的砂石,夯實基礎。二者沒有高下之分,只有適合之說,個人能力、個人見識不同,“志”自然有差異,我們不必刻意去追求志向的遠大,也不必刻意去追求志向的相同,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再者,大志和小志并非是矛盾的,大志的實現,是由一個個小志積累而來的?!按蟆迸c“小”也是相對的,二者沒有絕對的界限。志向可大可小,但人生不能沒有“志”?!爸静粡娬邉t智不達”,無志,則容易迷失方向,容易失去前進的動力。面對未來,我們的“志”在何方?與偉人相比,我們或許會自慚形穢,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吟不得“眾山小”,做不了“橫渡人”,成不了“逆襲者”,我們應保持心中熱愛,樹立自己的“志”,在曲折中奮力前行。人生“志”不在高,“志”不在小,有志便好;有了“志”向,努力把“志”一點點種進現實。正反對比式分論點舉例以下是一些正反對比分論點的示例,這些示例展示了如何通過對比不同的情境或觀點來強化論證:1.主題詞:進和退分論點1:進勇,退智。進是一種勢如破竹、一往無前的信念。進是大勇。退是一種深沉的退讓、睿智的收斂。退是大智。分論點2:然而進和退是有度的。進無度是愚蠢。退無度是懦弱。2.主題詞:酒之惡?人之惡?分論點1:酒之為物,乃人類智慧的結晶,天造靈物,既無聲無息,也無欲無求。打出生起即忠心事主,化為精靈帶人類敬天地,拜鬼神,安風雨,寧萬物,萬死不辭,成人之美不可勝數。分論點2:酒也沒少為虎作倀,沒少助紂為虐,沒少延誤大事。酒之為物,正是被人類挾持役使,凡為裂變家庭、逼良為娼、延誤工作、腐敗組織、惡濁風氣等等惡名,說到底,罪不在酒,實被人類綁架,做了工具使然,罪之安在?3.主題詞:任性與率真正面:任性可率真。反面:任性不蠻橫。總結:任性請率真,別蠻橫。4.主題詞:自知者明分論點1:過高估價自己,妄自尊大,剛愎自用,就會停滯不前;過低估價自己,妄自菲薄,畏首畏尾,就會固步自封。分論點2:正確估價自己,見己之長,明己之短,才能找準位置,成就人生。5.主題詞:格局、心胸反面:心胸小的人,看什么都不順眼。正面:境界高的人,懂得換位思考。總結:格局越大,越能尊重不同。6.主題詞:“云端生活”正面論證:在“足不出門戶,行不逾小區”的疫情防控大背景下,紛繁多樣的“云”,讓我們幾近停擺的生活重新充實多彩。反面論證:在可以解決的技術和策略問題之外,“云”生活最大的弊端在于與真實的隔絕。總結:“云”是一種生活,但生活遠比云上寬廣。只有扎根于腳下真實的生活,我們才能登臨“云端”,收獲人生的充實與豐盈。7.主題詞:憂患、危機中心論點:我們要憂患長思奮發,成功不忘危機。正:古往今來,有多少仁人志士沒有在憂患中倒下,而是在憂患中崛起。過渡:憂患不會殺死堅強的人,但是安樂可以。反:世界瞬息萬變,不思變,不思危,就會被時代的車輪甩下。總結:憂患與成功總是不分你我,憂患中有機會,成功中見危機。8.主題詞:學會推銷自己推銷自己的作用方面:正:學會推銷自己,可以給自己創造施展才華、報效國家的機會,從而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反:不會推銷自己,只能使自己與機遇女神失之交臂,從而留下滿腹經綸,百無一用的遺憾。推銷自己的態度方面:正:敢于推銷自己,可以鍛煉能力,培養自信、自強的健康心態;反:不敢推銷自己,容易使自己形成怯懦自卑,畏縮不前的不良心態。推銷自己的方式方面:正:以實力為后盾,正確地推銷自己,可以贏得他人的尊重,社會的認同;反:沒有真才實學而自高自傲,炫耀自己,就會失去他人的信任,留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笑柄。9.主題詞:專注正:只有專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持之以恒,才能迎來事業上的成功。正:只有專注于自己所做的事,努力拼搏,才能實現事業上的輝煌。反:若不能專注于自己所做的事,一心只想贏得名利,必定會付出代價。10.主題詞:安于現狀分論點1:天下沒有永久的“安”,只有不安于現狀,與時俱進,勇于變革的人,才會在奮斗中感到真正的心安神寧。安于現狀,是對自身崩潰的一種縱容。安于現狀,是對人生理想的一種阻撓。安于現狀,是對國家前途的不負責任。分論點2:安于現狀,永遠得不到真正的“安”。而真正心安神寧的人,正是那些不安于現狀、與時俱進、勇于變革、開拓進取的勇士。11.技術突破與諾基亞中心句:跨過這道坎,你將實現技術的突破。正面用例:華為能夠敏銳地意識到用戶需求的改變,并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反面用例:諾基亞手機在智能手機急速發展的時代墨守成規,盡管曾擁有龐大的忠實用戶,但也未能幫助其跨越技術的瓶頸。12.團隊與人才中心句:好的團隊令人才閃光。正面用例:孫臏在齊國得到了重用,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反面用例:在魏國,龐涓妒賢嫉能,魏王昏聵無能,導致孫臏遭受挖去膝蓋骨的凄慘境地。13.功利心與司馬遷中心句:放下功利心,留下的是永恒的價值。正面用例: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沒有急躁于成書,也不為高官厚祿,而是精心雕琢、千錘百煉,終成就傳世巨著。反面用例:一些所謂的“超高產作者”為了追求人氣榜榜首,一味迎合大眾口味,創作出內容低俗無味的作品,這些作品隨人潮散去而淡去,毫無價值可言。14.教化與人才中心句:教化是鑄就人才的妙筆,于潛移默化中生花。正面用例:張桂梅傳授知識,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教育,使學生能夠成為國之棟梁。反面用例:兩家游客在動物園中大打出手,負面影響不僅波及身邊的家人朋友,甚至連獸舍中的小動物們竟在當晚也紛紛效仿,足見不良教育的危害之深。15.高才與高德中心句:高才配以高德,即使歷經漫長歷史,仍是不朽的豐碑。正面用例:宋代著名文學家范仲淹,才華橫溢,著有《岳陽樓記》,其文筆流暢,語句干凈灑脫,指向文學大家的高位。反面用例:三國時期同樣以才華著稱的曹植,因酒后失德,擅闖司馬門,馳騁于禁道,他的行為令天子顏面蕩然無存,曹操對他大失所望,他的發展也因此止步,令人唏噓。這些分論點通過正反對比的方式,有效地突出了正確觀點的重要性,增強了論證的力度和深度。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