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議論文寫作全指導高考議論文論證方法之類比論證【基本知識】類比論證即采用類比推理的論證方法。也稱類比推理或類比法。《漢語大詞典》上有這樣的定義:“類比是一種推理方法,根據兩種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做出它們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結論。”類比推理是一種或然性的推理,其可靠程度取決于前提中確實的共同屬性的多少,共同屬性和類推出來的屬性的關系是否密切。因此,運用類比時要注意所選取的“類體”要同類,不能相對或相反;在類比之后要剖析,要善于揭示,一語中的,一針見血。類比推理是根據兩個(類)對象在某些屬性上相同,推斷出它(們)在另外的屬性上也相同的一種推理。也就是說,類比證論是一種通過已知事物或事例與跟它有某些相同特點的事物或事例進行比較類推從而證明論點的論證方法。比較類推過程中,重點在于突出其“相同特點”,這個“相同特點”圍繞著中心論點展開,能夠充分地論證中心論點。論證邏輯如下:A有屬性a、b、c、dB有屬性a、b、c所以,B有屬性d我們可以通過對地球的分析而推出火星有可能存在生命,論證如下:地球是行星,繞軸自轉,有晝夜,被大氣包圍,有水,有生命現象。火星是行星,繞軸自轉,有晝夜,被大氣包圍,有水。因此,火星上可能有生命現象。類比論證是一個比較類推的過程,由具體到具體、從個別到個別、從特殊到特殊進行比較,由已知前提推出未知結論。如下例:一些人認為教師資格檢驗是不公正的雙重測試。“教師已經是大學畢業生,”他們說,“我們為什么還要被測試?”那這很簡單。律師是大學畢業生,而且還是專業學院的畢業生,但他們不得不參加律師資格考試。還有其他大量的行業,如會計、精算師、醫生、建筑師行業,這些行業對想成為其成員的人要求參加并通過考試,以證明他們的專業素質。教師不應當被要求來做同樣的事情是沒有理由的。上例將教師與律師、會計等行業進行比較類推,由這些行業要求其成員參加考試以取得從業資格,來論證教師行業要求其成員參加考試以取得從業資格是正當、公平的。如電影《我的1919》中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的發言:山東,是中國文化的搖籃,中國的圣哲孔子和孟子,就誕生在這片土地上。孔子猶如西方的耶穌。山東是中國的,無論從經濟方面,還是戰略上,還有宗教文化。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上例通過中國的孔子猶如西方的耶穌、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類推出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再如:廚師會根據所處理食材的不同而選用不同的刀具,理發師會根據所處理頭發部位的不同而選用不同的理發工具,研究者也應根據所研究問題的不同而選擇不同的研究方法。上例通過將廚師、理發師與研究者進行比較類推,由前兩者會根據對象不同而選擇不同的工具,來論證研究者應根據問題不同而選擇不同的方法。類比論證屬于或然性推理,是一種從特殊到特殊、從個別到個別的推理方式,其結論不一定為真,只有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類比推理的可靠程度取決于共有屬性與推出屬性之間的聯系。如果共有屬性與推出屬性之間的聯系密切,結論的可靠程度就越大;如果聯系程度低,結論的可靠程度就低;如果沒有聯系的,就不能進行類比。下例就不是一個很好的類比論證:售貨員:買竹筍吧,很新鮮的。顧客:有營養嗎?售貨員:很有營養的,你看大熊貓吃竹筍就長得胖乎乎的。教材示例:1.《兩小兒辯日》中,兩個小孩辯論太陽什么時候離人近,什么時候離人遠。小孩甲觀點:早晨太陽離我們遠一點。理由:如果物體離我們近一點,那么看起來就大一點。太陽是物體,在早晨看起來大一點。結論:早晨太陽離我們近一點。小孩乙觀點:早晨太陽離我們遠一點。理由:發熱的物體離我們遠一點,我們就會感到涼快一點。太陽是發熱的物體,在早晨時,我們會感到涼快一點。結論:早晨的物體離我們遠一點。兩個孩子在申述理由時都用了類比法,都把自己的觀點講得很清楚,都具有說服力,因此誰也沒有被對方說服,連孔子也無法判斷誰是誰非。當然太陽離我們遠近這個物理問題在孔子的時代是沒有辦法解決的,我們這里只討論類比的論證方法。類比論證,是根據一種事物的某些特征來證明另一種事物也有類似特征的論證方法。它抓住兩種事物相同或相似的特征進行類比推理,把抽象的道理具體化,以啟發人思考。2.劉禹錫的《陋室銘》的結尾寫道:“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此處用諸葛亮的茅廬和楊子云的小亭與其陋室相類比,喚起讀者對德才出眾的歷史名人的聯想,以便有力地證實“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觀點。3.魯迅先生的《對左冀作家聯盟的意見》一文,在論述“要在文化上有成績,則非韌不可"的觀點時,曾用“敲門磚”這個傳統比喻,把前清文人做八股類比推出新文化運動中的某些文人作詩歌和小說,一旦功成名遂,便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借文學以營私的行徑,進行揭露和批判,從而指出了當時文壇建樹不豐的一個重要原因。這里類比的雙方是人所共知的客觀實在,作者只將他們的近似點稍加類比,那些在文化運動中的退伍者的廬山面目就暴露無遺了。4.《鄒忌諷齊王納諫》中,作者把鄒忌受到不切實際的贊美即受蒙蔽的這一性質類推到了齊王的身上,生動地證明了"王之蔽甚矣"這一論點。5.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一文中,以尼采不是太陽,也沒有無盡的光和熱,類推到中國也不是太陽,也沒有無盡的光和熱,不可能一味的給予,除非中國像尼采那樣瘋掉。由此可見,客體事物在論證中起著印證主體事物所具有的某些性質,進而證明論點的作用。所以,實質上是一些特殊的論據。6.《種樹郭橐駝傳》中的類比:柳宗元在這篇文章中將“養樹”與“養人”進行類比,通過“長人者好煩其令”與“他植者”的不善種樹相呼應,以此來點明文章的主旨。7.《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的類比:恩格斯在這次講話中將馬克思發現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與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進行類比,以此來強調馬克思的偉大貢獻。8.《拿來主義》中的類比:魯迅在文章中將尼采自詡為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與,不想取得,與中國的文化態度進行類比,以此來批評那些對中國傳統文化持完全否定態度的人。9.《紅樓夢》中的類比:小說中妙玉笑道:“豈不聞’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騾了。”這里通過類比,妙玉表達了對品茶藝術的看法。10.《陋室銘》中的類比:劉禹錫在文章中通過“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等句子,將陋室與有仙之山進行類比,以此來表達自己對居住環境的看法。11.孟子的“魚和熊掌”類比:孟子通過“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這一類比,來論證“舍生取義”的道德觀念。12.《勸學》中的類比:荀子在文章中通過“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等類比,來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和效果。以上例子都是通過找兩類事物的相似點,將陌生的、復雜的、難理解的事物與熟悉、簡單、常見的事物相聯系,以此來闡明觀點、深化主題。在使用類比論證時,關鍵在于找到恰當的類比對象和合理的相似點。對比論證、類比論證的區別在于對比論證重在揭示事物之間的“差異性”,類比論證則重展示事物之間的“共同性”。類比論證與比喻論證不同。比喻論證是用打比方的方式進行論證;類比論證是用同類比較的方式進行推演。類比論證最明顯的特點,就在于通過客體事物與主體事物相同特點的比較,把客體事物的性質類推到主體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體事物具有客體事物同樣的性質,從而達到證明論點的目的。比如恩格斯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有這么一句:“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這句話,以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與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類比,指明了馬克思的偉大貢獻。其中的達爾文的發現,是客體;馬克思的發現,是主體。文章重點就在于贊揚后者。而兩個發現都極為偉大,所以就有了可比性。例1.農作物栽培有一項“墩苗”技術,為使莊稼長得更好,在一定時期內進行中耕和壓土,抑制幼苗莖葉徒長,促進根系發育。莊稼生長是這樣,人才培養也是如此。年輕干部從不成熟到成熟,需要一個遞進式的歷練培養期。選拔干部不能唯臺階、唯資歷,但必要的臺階、資歷也是需要的,這就是守格。隨意破格、出格就要鬧笑話,甚至犯錯誤。(《“守格”與“破格”》)分析:例1論證的是“守格”的問題,主體是年輕干部需要歷練培養,需要必要的臺階和資歷。作者拿來一個“客體”,即農作物栽培過程中的“墩苗”技術與之類比。其中“莊稼生長是這樣,人才培養也是如此”,既在承上啟下,也表明了“類比”這一論證方法的特點——就在于提煉出兩者的共同性。例2.曾經有人這樣形容全國著名勞模申紀蘭:手不離勞動,身不離西溝,心不離群眾。仿造此語,我們的新聞工作者應該是:手不離筆,身不離基層,心不離群眾。通訊再發達、網絡再便利,都只是新聞記者工作的武器,而不是工作的內容和目標。(《身不離基層 心不離群眾》)分析:例2的題目就是中心論點,所論述的對象是新聞工作者,作者在指出新聞工作者(主體)應該“心不離群眾”的時候,先拿申紀蘭(客體)的“心不離群眾”說事,兩者形成類比關系。而重點,則在于主體。這種類比,看似前者游離于主題之外,實則其中體現出來的精神是一致的,包含有新聞工作者應該向申紀蘭學習的意思。例3.最近,一檔名叫《國家寶藏》的電視節目,激活了很多人的文化熱情。其實,相比無言的文物,國家寶藏更埋藏于億萬民眾的心底與腳下。以歷史的羅盤指引前路,以精神的燈塔凝聚力量,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必將越走越寬。(《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分析:例3是一個類比論證與比喻論證結合的范例。作為一個電視節目,《國家寶藏》“激活了很多人的文化熱情”,而埋藏在億萬民眾心底和腳下的“骨氣和底氣”,則更有著崇高的意義。“無言的文物”與無形的“歷史羅盤”“精神燈塔”形成類比。同時,“國家寶藏”一詞也指“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又運用了比喻。兩者結合,使文章倍增文采,富有哲理。例4.激揚決勝力,還需精謹細膩、涵養耐心。圍棋收官中,雙方先后進入讀秒,但高手取勝之道,在于沉穩有序、縝密計算、處變不驚。否則,便可能一著不慎,功敗垂成。打贏脫貧攻堅的收官戰,既要時不我待、只爭朝夕,更要蹄疾步穩、絲絲入扣。面對臨近“交賬”的緊迫,慢不得、松不得、耗不得,同時也不能草率從事、粗枝大葉、敷衍塞責,必須下足繡花之功,又好又快地取得實效。下足苦功、精心細致,不浮躁、有靜氣,方能做到針針精巧、線線妙連。也只有這樣,才能打造經得起時間檢驗的脫貧樣板。(《奮力激揚決勝力》)分析:例4的分論點是“激揚決勝力,還需精謹細膩、涵養耐心”。為了論證這一觀點,作者先以圍棋收官讀秒階段高手的表現(客體)為例,用來說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戰(主體)時同樣需要的精神品質。兩者的共同特點,就是“沉穩有序,縝密計算,處變不驚”“蹄疾步穩,絲絲入扣”“下足苦功,精心細致”。這個類比論證從眾人熟悉的客體入手,論證當前最為熱點的問題,由彼及此,既起到了吸引讀者的作用,又使文章具備了很大的張力。其中的“否則”“同時也不能”又運用了比對手法,短句與長句交錯使用,文采斐然,說服力很強。例5.也應看到,共識不會自動形成,也絕非一蹴而就。即便是拉弓射箭,要想一舉正中鵠的,也必須考慮距離的遠近、氣流的影響。以改革為例,凝聚共識往往是首要難題,如果沒有廣泛的共識,壓力就會變成阻力。(《共識是奮進的動力》)分析:例5也運用了類比論證。拉弓射箭與改革的共同之處,就在于一方面要有共識:對于拉弓射箭而言,是“鵠的”,對于改革而言,是“廣泛的共識”;另一方面,“遠近、氣流”會對能否中的形成影響,而“沒有廣泛的共識”同樣也會變成阻力。前者為客體,后者為主體,前者為后者服務。這就像著名的《鄒忌諷齊王納諫》,前面鄒忌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妻、妾、客對他的評價引起的思考是客體,本身并沒有太多的意義,而一旦與關涉君王決策的“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產生類比關系,它就具備了重要的意義,顯得不同尋常起來。宋代有一個名叫夏竦的官員,早有文名。他拜當時的名士姚鉉為師。剛入門時,老師讓他寫一篇《水賦》,要求寫夠一萬字。夏竦絞盡腦汁,只寫了三千字。老師看過后,開導他說:“何不于水前后左右廣言之。”夏竦得到啟發,很快完成了任務。這里的“廣言之”很重要,對于“水”而言,江河湖海、雨雪冰霜、蘆葉沙渚、柳絮池塘、夕陽漁舟、空江一曲、漂泊愁緒、停船借問,哪個不是“前后左右”?只因為圍繞著這個中心,有其牽系,所以并不離題。議論文中類比的運用,也有這樣的味道。它使文章顯得內容充實,搖曳生姿,舒卷有致,縱橫自如。但需要注意的是:客體必須是為人所熟知、易于理解的,否則,客體已難以窺見其內含,主體的旨意就受到影響了;客體與主體之間要有共同點,而且這一共同點能夠容易被讀者所感受到,所明白;客體的作用始終是為了主體服務,前者為副,后者為主;為了使論證有力,需要揭示出客體的特點,以與主體的特點取得有機聯系,而不能彼此隔膜,這就往往需要中間有承上啟下的過渡。要保證類比論證的有效性,必須遵守相應的規則。類比論證中的“類比”,是“同類相比”。“同類”的含義是兩個事物必須具有相同的屬性。類比論證常規的推理過程:已知具有某種明確屬性的事物具有某種特點,那么其他具有該明確屬性的事物也應當具有這種特點。論證完成后,其結論必須得到實驗或實踐的證實!評價一個類比論證的結論是否正確的時候,實驗或者檢驗是必要的;如果結論無法進行嚴密的實驗或檢測時,需要考慮論證過程中的以下幾個方面:兩者在哪些屬性方面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這些相似點與結論有什么關聯關系?兩者在哪些方面有明顯的不同?這些不同點與結論有何關聯關系?類比論證的重點在論證過程中的邏輯性和嚴密性:需要發現重要的相似點,以及發現重要的區別;類比論證的基礎是從事實出發,結論也要回到事實,而且結論必須能夠經得起驗證。如果兩個事物的屬性沒有相同或相似之處,或者它們之間的不同之處更多一些,這個論證就值得懷疑;如果屬性相同點與結論之間的關聯關系如果只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那么結論也應當懷疑;如果屬性的不同點與結論之間存在著必要條件,那么結論也值得懷疑。注意事項類比論證在議論文中經常使用。它以淺寓深,以近比遠,形象鮮明,把抽象的道理具體化,有很強的說服力,又啟發人思考。在運用類比論證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要善于發現類比論證中的類比事物(客體事物)和所要說明的道理(主體事物)之間的共同屬性,即“類比點”,并對學生反復強調寫作時要善于利用這種“類比點”來闡釋(證明)自己的論點(觀點),這樣才有說服力。如以鄒忌受蒙蔽而類比齊威王受蒙蔽,受蒙蔽是二者的共同點,即“類比點”。秦檜和張光斗的假話是二者的“類比點”。類比的事物具有的共同屬性越多,結論的可靠程度就越大,所以應該充分挖掘、利用類比事物的共同屬性。2.要使用同類對象進行類比,即客體事物和主體事物是同類,如鄒忌的“妻私于己”“妾畏于己”“客求于己”和齊王的“宮婦私于王”“朝臣畏于王”“庶民求于王”兩者在屬性上是相同的同類事物,所以,鄒忌從自己受蒙蔽自然地推論出“王之蔽甚矣”的結論,令人信服,使齊王欣然受諫。又如微博中黃萬里的兒子有感于張光斗的話,引發他設想了秦檜說他本來“要直搗黃龍府”,這和張光斗說他本來就“不贊成修三門峽大壩”,這也是同類的,讓讀者覺得張光斗的說法和秦檜的同樣是荒謬的。3.用來類比的客體事物應該是確已定論的,才會可靠有說服力。秦檜這個歷史也是史書上早已有定論的,是典型事例,用他來比張光斗,確實同樣具有說服力。4.要注意積累,等到寫作需要的時候,就自然能發揮聯想或想象,信手拈來,隨意驅遣,下筆成文了。學習、積累并掌握議論文的一些論證方法,能學以致用,不但把道理闡述得清楚,而且能具有藝術性、形象性。由此可知,用作本體和喻體的兩個事物非同質同類,是形成比喻論證的前提,有相似點是形成比喻論證的關鍵;用作本體和喻體的事物是同質同類,是形成類比論證的前提,有相同點或相似點是形成類比論證的關鍵,這也是判斷比喻論證和類比論證的最主要的依據。考題鏈接一、閱讀下列材料,根據要求寫一個類比論證的片段。在美國阿拉斯加涅利欽自然保護區,人們為了保護鹿而把狼消滅了。鹿沒有了天敵,終日無憂無慮地飽食于林中。十幾年后,鹿群由幾千只發展到4萬只,但體態蠢笨,失去了昔日的靈秀。植物也因鹿群迅速繁殖和踐踏而調零了。鹿由于缺少充足的食物,體質衰弱而大批死亡。人們只好把狼請進來。鹿又四散奔逃了,但卻恢復了生機。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范例展示01.世間萬物都有其運行規律,由不得人任意干預,老子主張“順其自然”,這啟示人應該“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在美國阿拉斯加涅利欽自然保護區曾發生過這樣的事,人們為了保護鹿,大量捕殺它們的天敵狼,雖說鹿安全了,但生態平衡被打破了,一段時間后,鹿大量繁殖泛濫成災,植物凋零,食物不足,鹿也因體質衰弱而大批死亡。在遇到問題時,人們時常因頭腦發熱而做出一些違背客觀規律的事情。一戰后,俄國為了解決內戰帶來的憂患問題,想要快速發展經濟,推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這保障了前線糧食的供應,為戰爭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但是領導人違背了生產力發展的規律,想要“得寸進尺”,直接把俄國過渡到社會主義,這加深了農民與統治階級的矛盾,導致了戰后經濟危機和政治暴亂,極大地威脅了蘇維埃政權。美國違背自然規律,俄國違背社會規律,它們都得到了相應的教訓,讓人明白要尊重規律,順應規律。02.美國阿拉斯加涅利欽自然保護區為了保護鹿,把狼趕盡殺絕,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狼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它有助于維持生態平衡,而美國違背了這一自然規律,破壞了生態平衡,造成了嚴重的損失。類似的錯誤,還有美國的鯉魚事件。1963年,泛濫成災的水藻讓美國頭疼不已,他們發現鯉魚能吃水藻,還能改善水質,便從國外大量引進鯉魚,由于鯉魚是外來物種,在美國沒有天敵,沒過多久美國五大湖的鯉魚就泛濫成災了,這嚴重地破壞了當地的漁業,極大地影響了生態平衡,到今天都是一個棘手的生態問題。人類切不可自作聰明,違背自然規律,任意減少或增加生物物種都會帶來災害。03.尊重自然規律,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在美國阿拉斯加涅利欽自然保護區,人們為了保護鹿而把狼消滅了……十幾年后,鹿因體質衰弱而大批死亡,他們違背了自然規律,導致了嚴重的后果;當今的許多種植戶也犯了類似的錯誤,他們追求眼前利益,頻繁地使用化肥農藥,導致土地受損,部分沙化,甚至寸草不生。由此可知,只有尊重自然,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動物與自然的和諧共處。04.出海捕魚的人都知道,在打撈沙丁魚時,為了保持沙丁魚的質量,漁民都會在魚群中放入鯰魚,通過天敵的威脅攪動魚群不停地游動,保持沙丁魚的活力,這就是坊間流傳的“鯰魚效應”,也就是壓力與動力效應,這在鹿與狼之間也有著明顯的體現。狼的存在使鹿感到危機,生存的念頭刺激鹿不停地奔跑。人若是一味地保護鹿,消滅狼,打破生物鏈,不僅會使鹿喪失活力,而且還會破壞生態平衡。不論是狼、鹿還是植物,都是構成生物鏈的重要環節,它們相互影響,只有不斷競爭,才能保持活力,保持物種間的平衡,這也是“保護區”存在的意義。05.漁夫在海上捕撈沙丁魚時,總會在沙丁魚容器里放一兩條天敵鯰魚,來防止沙丁魚死亡。可見安適的環境并不一定是有利的,有時還會適得其反。不只沙丁魚與鯰魚這樣,鹿和狼也是如此,它們都遵循著“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法則。如果人們為了保護鹿而消滅狼,鹿的數量短期內會增加,但是時間一長就會產生一系列的不良后果。所以,鹿需要狼,狼會吃掉那些跑不快或者老弱病殘的鹿,留下生命力強的鹿,保持鹿與狼的相對平衡,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人類不應該擅加干涉。06.壓力通常會使人緊張,所以人們向往沒有壓力的安逸生活,但安逸的生活就一定有利于人的發展嗎?鯰魚效應回答了這個疑問。沙丁魚耽于安逸,懶得游動,所以在運輸過程中常因缺氧而死。但是,在沙丁魚容器里放入天敵鯰魚后,沙丁魚就開始不停地游動,反而存活得更久。道理很簡單,壓力產生動力,競爭出現活力,可惜并不是人人都懂。在美國阿拉斯加涅利欽自然保護區,人們為了保護鹿而消滅狼,結果鹿無憂無慮,體態蠢笨,植物因鹿群的迅速繁殖和踐踏而凋零了,鹿也因為缺少充足的糧食而變得體質衰弱,大批死亡,在人們把狼請回來后,鹿才在四散奔逃中恢復了生機。07.有壓力才會有動力,安逸使人迷失方向,動物也不例外。森林中的鹿沒有了天敵狼,便會終日無憂無慮,失去敏銳的判斷力,喪失逃生的本領,這就是所謂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自然界中這樣的現象有很多,沙丁魚和鯰魚現象就是其中之一。最初,漁民發現捕撈上來的沙丁魚很少游動,很快就死掉了。為了延長沙丁魚的活命期,讓沙丁魚活著到達港口,漁民想出一個法子,將幾條沙丁魚的天敵鯰魚放在運輸容器里。因為鯰魚是食肉魚,放進魚槽后,鯰魚便會四處游動尋找小魚吃。為了躲避天敵的吞食,沙丁魚自然加速游動,從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如此一來,沙丁魚就一條條活蹦亂跳地回到漁港。可見這種來自天敵的壓力成功激發了它們的活力。如果沒有天敵的危險,那么鹿與沙丁魚都會死于安樂中。08.在美國阿拉斯加涅利欽自然保護區,人們為了保護鹿,將保護區內的狼全部消滅掉,這破壞了鹿與狼之間的競爭關系,減少了鹿的生存壓力,給鹿帶來了短暫的安寧,但是不久鹿便開始泛濫,大量植物遭破壞,鹿也深受其害。無獨有偶,美國的鯉魚泛濫事件也讓人深思。美國政府想要改善水質,減少水中的浮游生物,便引進了亞洲鯉魚,鯉魚在這里沒有天敵,很快泛濫成災,危害到了當地水中物種的安全。可見競爭與壓力是相輔相成的,人們不應該改變自然界中的競爭關系,應該遵循規律,保持競爭壓力,這樣才能保持物種間的平衡。09.常言道“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有狼的時候鹿群每天都會奔跑跳躍,始終保持著健美的身材,可是一旦沒有了狼,鹿就安于現狀、不思進取了,慢慢變得體弱多病。這就如同建國初期麻雀被列為“五害”一樣,人們為了保護莊稼而捕殺麻雀,麻雀數量銳減,害蟲失去了天敵,大肆繁殖,引發了蟲災。狼吃鹿與麻雀吃蟲都符合自然規律,狼給鹿帶來威脅,使鹿奔跑,鹿才能保持健康與活力;麻雀吃糧也吃蟲,吃蟲能減少災害。松弛的琴弦永遠奏不出美妙的樂曲,壓力一旦消失,危險也會隨之而來,只有保持壓力,充滿動力,自然界的物種才能和諧相處。10.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清政府統治時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維護小農經濟,將西方國家拒之門外,卻未曾想到鴉片戰爭,列強炮轟中國國門進行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恰如美國阿拉斯加涅利欽自然保護區的人們,他們消滅狼保護鹿,卻不曾想到鹿失去競爭后也會陷入危機。清政府因閉關鎖國而失去競爭的活力,逐漸衰落,最終淪為“治國木偶”。反觀新時代的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將“狼”請入國門,積極進行對外交流,在競爭中增強了國家的實力。“狼”的引進使中國恢復了生機活力,變得強盛。物種間的競爭能夠帶來活力,助力生態平衡,危機產生的競爭能夠推動國家的發展,因此我們堅持“入世”,拒絕“避世”,在競爭與危機中不斷地增強動力與活力。11.當海洋中不再有藻類,不再有簡單的海洋生物,是否就會出現一片祥和的景象?隨著近幾年深潛人數的增多,自由潛水的死亡率也在上升,一部分是海底藻類纏繞所致。是不是將海洋內的藻類清除,問題就能解決了?答案是否定的,魚類會因為失去補給而大量死亡。海洋生物一環扣一環,要想保持海洋的多樣性,就要遵守自然的發展規律,不做不切實際的事情,而美國阿拉斯加涅利欽自然保護區的人們就為了保護鹿而把狼消滅了,時間一長,鹿的數量劇增,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不斷踐踏而調零了,鹿群失去補給逐漸消瘦,導致死亡,而當人們把狼再吹放回保護區時,保護區又恢復了往日生機勃勃的景象。可見,無論是海洋中藻類,還是保護區中的狼群 ,都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都不能遭人為的破壞。二、2019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題: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韌性”是指物體柔軟堅實、不易折斷的性質。中華文明歷經風雨,綿延至今,體現出“韌”的精神。回顧漫長的中國歷史,每逢關鍵時刻,這種文明的韌性體現得尤其明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需要激發出這種文明的韌性。請以“文明的韌性”為題,寫一篇議論文。可以從中國的歷史變遷、思想文化、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社會生活及中國人的品格等角度,談談你的思考。要求: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論證合理。范文展示文明的韌性推開孤城萬里,不見春風吹度盛世幾千載;聽憑朔風卷塵,唯見中華文明立風雨安如山。何以?中華文明藏有無盡韌性也。正是因為有深厚的文明之韌、悠遠的歷史之韌和無數偉人先輩的品格之韌,中華文明才獨樹一幟、悠遠綿長。在中華文明的燦爛星河里,有《山海經》里游龍靈眸初啟扶搖而去的古人想象的汪洋恣肆,亦有《齊民要術》“耕而不耢,不如作暴”的百姓智慧潤物無聲;有明君大殿上“如鳥斯革,如翚斯飛”的飛檐,亦有江南水鄉粉墻黛瓦的馬頭墻;有塞北高原上腰鼓陣陣激蕩黃河之水,亦有幕春深處玉笛聲聲喚起故園之情。茶馬古道上,駝鈴聲聲,新摘的茶葉,新染的綢緞交到異鄉商人手中。官廷之內,塞外名曲悠揚婉轉,貴妃弄胡旋舞醉了君王。包羅萬象,海納百川,這是中華文明的柔軟。它敢于揚棄,善于包容,總能以博大的胸襟接納各種文明并內化為自身血肉,因此能不斷革故鼎新,煥發新的生機。多少次野火紛燃,狼煙四起;多少次危在旦夕,國如累卵,中華人民也曾畏葸不前,一潰千里,卻始終不敢茍且。一聲“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的吶喊使他們匯成燎原之火,他們將生死安危置之度外,堅韌不屈,終得以重整家國,光復中華文明。中華人民用血肉之軀筑成銅墻鐵壁,守護著中華文明的內核——那是一顆跳動不息的心,這顆心用它的血液滋養了中華民族的錚錚鐵骨。巋然不動,堅不可摧,這是中華文明的堅實。這份堅實烙印在中華人民心上就成了頑強不屈的品格,有如漢字里的“人”,只是站著,便可力扛江山萬萬年。這份堅實讓中華文明五千年一脈相承,不改本色,亦能夠步履鏗鏘,邁入新時代世界文明的殿堂。丘吉爾曾說:“不伴隨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將成為滅絕的文化。”柔軟而堅實的人性力量哺育了中華文明五千年。面對各國文明互相競逐的新時代,我們應該時刻銘記歷史車轍下沒落文明的遺骸,時刻警惕頭頂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當以蒲葦之柔軟包容,以磐石之堅實捍衛,堅守韌性,護中華文明之河生機盎然,萬世流長。我們生于斯,長于斯。中華文明用她特有的“韌性”綿延整個民族,養育一代代精魂。我們的民族復興之路已然越走越寬,作為青年的我們,不如先從以身傳承這種民族韌性開始,向著心中的理想邁進……點評:文章立意精準,主旨句鮮明突出。文章先論述中華文明的柔軟,再轉論中華文明的堅實,最后論述中華文明韌性的獨特之處:以柔蘊剛,以剛蓄柔,剛柔并濟,不折不崩。文章開篇最大特點是善于運用類比方法,并結合設問,引出中心論點,即“中華文明藏有無盡韌性”總領全文。類比方法的使用,使文章的說服力倍增。應試妙招類比證論是一種通過已知事物或事例與跟它有某些相同特點的事物或事例進行比較類推從而證明論點的論證方法。其中,“相同特點”是這種論證方法能夠成立的前提,沒有它,就無法進行類推;“比較類推”是這種論證方法的根本標志,沒有這個推理過程,就達不到證明論點的目的;“已知事物”是這種論證方法的一個重要條件,它是為所要論述的主體事物服務的客體事物,沒有這個條件,不能使類推的道理明顯化,不易為讀者接受,在某些情況下也不能達到證明論點的目的。這種論證方法通過客體事物與主體事物相同特點的比較,把客體事物的性質類推到主體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體事物具有客體事物同樣的性質,從而達到證明論點的目的。簡而言之,類比法是根據兩個對象在某種屬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結論的論證方法。這樣的問題自古有之。春秋時期,禮崩樂壞,魯國雖保留祭祀,但只是保留了殺羊這項禮儀。子貢認為這種祭祀方式過于簡單,還不如連羊都免去,不去祭祀為好。孔子一句“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就是對子貢認識事物不夠全面的批評。孔子目光深遠,他看出了殺羊這項禮儀的存在對保存“禮”的長遠影響和意義。時間來到21世紀,我們會發現,認識事物不夠全面的問題不僅沒有消失,反而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例如,我們總愛以韓寒、比爾·蓋茨等人在輟學之后取得的成功事例來證明“讀書無用論”,卻忽視掉更多的不讀書之人在社會底層掙扎的事實。——2018年高考全國卷作文《以全面思維觀事物本質》文章用《論語》中“爾愛其羊,我愛其禮”來證明全面深入認識事物的重要性,使得文章在人文底蘊上顯得足夠深厚。再輔以“讀書無用論”的反例,又使得文章的論述顯得較為深刻。實際上,這篇文章正是從具體問題的分析上升到認識論層面,從而顯得獨樹一幟。類比論證法在表現形式上,有各種不同的情況。從主、客體事例的數量看,在同一論證過程中,主體事例只能是一個,而客體事例則不受限制,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幾個。如《察今》里就有“荊人涉雍”“刻舟求劍”“投嬰于江”這三個客體事例,每一個客體事例后面都有一段比較類推的文字,起著反復論證反復強調的作用,從而形象地揭露了“今世之主一成不變地,法先王之法”的荒謬。客體事例的來源,可以是生活中的真實事例,也可以是假設的事例;可以是一個包含科學原理的事例,還可以是成語典故。類比論證在論證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具體的事物,所以它具有其他論證方法所不具備的形象、生動的特點,容易使讀者在形象的感受中明白道理,接受作者所論證的觀點。運用類比論證需注意以下幾點:1.要使用同類對象進行類比。世界上具有某些相同屬性或相似屬性的事物是無窮多的,有的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對它們進行類比,就缺乏說服力。2.避免單獨運用類比論證一種論證方式。最好是與其他的論證方式結合使用,使之起到補充和豐富的作用。3.要注意結論的可靠程度。除非個別很有把握的情況,否則結論一般只是一種可能性。在表述上要把握住分寸,不可絕對化。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