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初識議論文真面目——結構在接觸議論文之前,學生基本上都是寫記敘文。議論文與記敘文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寫作形式,但二者又有各自的寫作方法,當然,也可以說是寫作套路。如2024年北京卷高考作文對議論文與記敘文的不同要求: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將題目寫在答題卡上。不透露所在區、學校及個人信息。(1)幾千年來,古老的經典常讀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亙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時間的淬煉中,愈顯活力和價值。請以“歷久彌新”為題目,寫一篇議論文。要求:論點明確,論據充分,論證合理;語言流暢,書寫清晰。(2)個人成長需要打開視野,人際交往需要打開心扉,科技創新需要打開思路……打開,發現新的自己;打開,帶來新的氣象。每一次“打開”,都有一段故事。請以“打開”為題目,寫一篇記敘文。要求:思想健康;內容充實、合理,有細節描寫;語言流暢,書寫清晰。————————————————————————————————【議論文概述】議論文,又叫說理文,是一種剖析事物論述事理、發表意見、提出主張的文體。作者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辨是非等方法,來確定其觀點正確或錯誤,樹立或否定某種主張。議論文寫作有什么要求呢?議論文應該論點明確、論據充分、論證合理。對于議論文的學習,我們就從閱讀議論文、分析議論文開始。下面我們以“2022年·全國新高考Ⅰ卷”的優秀作文為例,通過對作文的分析來初步了解議論文的寫法。我們從議論文結構到議論文三要素初步認識議論文寫作。【內容講解】一、議論文的結構議論文的結構一般分為三個大部分:開頭——表明論點;主體——證明論點;結尾——總結論點。如作文《重視本手行穩致遠,追求妙手一路生花》的結構是這樣的:①……下圍棋如此,人生亦然:重視本手,方可行穩致遠;追求妙手,才能一路生花。(第①段是作文的開頭段,用來提出論點)②重視本手定乾坤,追求妙手動人心。③……。④重視本手至千里,追求妙手窺星辰。⑤……。⑥揆諸當下,當代青年多的是熱衷追求妙手,而忽視最根本的本手。……!(第②—⑥段是作文的主體部分,從不同角度證明論點)⑦本手方可行穩致遠,妙手才能進而有為。……。(第⑦段是作文的結尾段,用來總結論點)從結構上看是“開頭、主體、結尾”三個大層次,實際上,這也體現了寫議論文的一般思路:提出問題(開頭)——分析問題(主體)——解決問題(結尾)。二、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證明什么)、論據(用什么證明)、論證(怎么證明)。(一)什么是論點?論點就是對所論述的問題(事件,現象,人物,觀念等)的觀點、看法、見解、主張。議論文的論點分為“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二者是總分關系。我們以《重視本手行穩致遠,追求妙手一路生花》一文為例:①……下圍棋如此,人生亦然:重視本手,方可行穩致遠;追求妙手,才能一路生花。這第一段就是文章的開頭,用來提出論點,表明論點,最后一句“本手為基礎,重視本手,方可行穩致遠,到達千里之外;妙手為創新,追求妙手,才能一路生花,窺見星辰大海。”就是本文的中心論點。中心論點可長可短,但一定要有概括性,要明確。《重視本手行穩致遠,追求妙手一路生花》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在主體部分,圍繞中心論點設置了三個分論點:分論點1:②重視本手定乾坤,追求妙手動人心。分論點2:④重視本手至千里,追求妙手窺星辰。分論點3:⑥揆諸當下,當代青年多的是熱衷追求妙手,而忽視最根本的本手。……分論點3也可以參考前兩個分點設置,但觀照現實,更能讓作文有時代氣息。【注意】一篇文章只有一個中心論點,可以有多個分論點(高中寫作一般2—3個,3個居多)。論點應該鮮明、準確、概括。(二)什么是論據?論據就是對論點進行證明的材料。論據分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事實論據增強觀點的說服力,理論論據增加論點的深廣度。我們以《重視本手行穩致遠,追求妙手一路生花》一文為例:1、②重視本手定乾坤,追求妙手動人心。——(這是觀點句)③愛迪生說,“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這正如“畫龍點睛”,“睛”重要,“龍”也必不可少。我們每每驚嘆于蘇炳添在賽場上跑出的“中國速度”;而很多人看不到的是,訓練場上他一遍又一遍地蹬踏起跑器,一次又一次地回看錄像。壓低身體向前,起身,沖出跑道……每個動作都全神貫注、精益求精。蘇炳添知道,“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正是成千上萬次的“本手”錘煉,最終成就了他賽道上的成績突破;“妙手”一鳴驚人,看似偶然,實則是日復一日地重復努力的“本手”的必然。這一段是為證明觀點“重視本手定乾坤,追求妙手動人心”,以“蘇炳添努力訓練”為例,來說明蘇炳添的“中國速度”這一動人心的妙手,不是憑空而來,是重視本手,努力訓練的結果。2、④重視本手至千里,追求妙手窺星辰。——(這是觀點句)⑤陸游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而我認為,“妙手”的確“偶得之”,但“本章”非“本天成”,而是“本手”使然。正是對量塊的一遍遍的研磨,“研磨大師”葉輝才打磨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正是翻爛4本字典的堅韌不拔,英雄朱彥夫才完成了一部飽含著熱血的生命之作;正是不斷地觀察,一遍遍地糾錯,江夢南才學會說話,從無聲里突圍,吹出了心中嘹亮的號角……“妙手”并非偶得之,其背后所隱藏的皆是汗水、辛勤、功夫的“本手”。做好“本手”功夫才能“至千里”,追求“妙手”創造才能“窺星辰”。這一段是為證明觀點“重視本手至千里,追求妙手窺星辰”,從“盧延讓、賈島”到“葉輝、朱彥夫、江夢南”的人物列舉,這是舉例論證,既說明“本手”的基礎作用,也強調了“妙手”的作用。文中這些論據的運用增強了觀點的說服力,使讀者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觀點。(三)什么是論證?論證就是用論據證明觀點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是借助論證方法,也可以進行邏輯推理。常用論證方法有例證法、喻證法、引證法、對比法等。我們以《重視本手行穩致遠,追求妙手一路生花》一文為例:論證觀點1“重視本手定乾坤,追求妙手動人心”時,舉了“蘇炳添”的例子,這是舉例論證,也叫例證法。論證觀點2“重視本手至千里,追求妙手窺星辰”時,“而我認為,“妙手”的確“偶得之”,但“本章”非“本天成”,而是“本手”使然。”幾句對陸游的詩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進行分析,這是道理論證;接著舉了“盧延讓、賈島、葉輝、朱彥夫、江夢南”的例子來證明觀點,這是舉例論證。————————————————————————————————【加深理解】我們再從議論文的結構、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的角度對后面作文進行分析。一、先看“2023年·新高考Ⅰ卷”的作文《積故事之簣,筑丹山九仞》:①……一件件故事里,我們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這是作文的開頭,提出了中心論點。②傳千年之經義,燃萬古之明燈。……。這是作文的分論點1:談故事在文化傳承的作用。③立生命之直標,錨前進之方向。……。這是作文的分論點2:談故事對人生影響的作用。④品萬物之殊同,領世界以大美。……。這是作文的分論點3:談故事對世界交流的作用。⑤……且看中華文明的洪流,在新時代浪潮中奔涌前行!這是作文的結尾,再次總結了中心論點。二、再看“2024年·全國甲卷”的作文《坦誠交流,相遇滿懷》:①君了如珩,羽衣昱耀。坦誠交流讓心中所想成為他人所思,出現心心相印的畫面。吾輩青年,讓理解和支持在坦誠交流中相遇。這是作文的開頭,提出了中心論點。②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坦誠交流是人與人交往的基本準則,是相遇滿懷的必經之路。③憶歷史煙云,魏征……。孫權……。揆諸當下風景,是社區王部孟二梅……。坦誠交流,使生活更美好;坦誠交流,讓你擁有知音;坦誠交流,溫暖他人。這是作文主體的第1層,也是分論點1:從人與人交往的角度議論。④足盤厚地背摩天,衡華真成兩丘垤。自我與社會的坦誠交流,讓和諧社會與國家富強相偶。⑤新時代青年以天下為己任,……。魯迅……;錢學森……;華為……。只有與社會坦誠交流,才能更好地理解社會,把握時代的脈搏,抓住發展的機遇,為時代發展做出貢獻。這是作文主體的第2層,也是分論點2:從自我與社會的角度議論。⑥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國與國之間的坦誠交流,讓合作共贏相遇。⑦國與國之間的坦誠交流,……。回望歷史長河,各……。如今,……。只有通過坦誠交流,我們才能……。這是作文主體的第3層,也是分論點3:從國與國之間的角度議論。⑧吾輩青年當以坦誠交流為立身處世之本。……。這是作文的結尾,再次總結了中心論點。三、再看“2024年·天津卷”的作文《不懼外在“被定義”,更要內修“自定義”》:①繽紛世界,“被定義”無處不在。外界的標簽、評價和期望如同無形的枷鎖,時常束縛著我們的思想和行動。然而我們不應被這些外在的定義所限制,而應通過內在的“自定義”,錘煉出獨特的自我,綻放屬于自己的風采。這是作文的開頭,提出了中心論點。②“被定義”要辨,辨是非,明態度。③“人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這“枷鎖”就是“被定義”。……,所以,認真看待“被定義”,不輕易被外在聲音影響,是每個人要經歷的“成長之困”。這是作文主體的第1層,也是分論點1:從“被定義”的角度議論。④“自定義”要敢,敢選擇,勇創新。⑤“狂風吹得起一張白紙,卻吹不走一只蝴蝶。”這是不肯被定義的人生。……。通過“自定義”,我們可以打破固有的定義和認知,展現自己的獨特性和價值。“自定義”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是作文主體的第2層,也是分論點2:從“自定義”的角度議論。⑥“被定義”與“自定義”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相輔相成。“被定義”既需要“自定義”的打破,也需要“自定義”證明。⑦……,給出中國方案,講好中國故事,一步步以“自定義”的信心和表現,改變著“被定義”的內容。這是作文主體的第3層,也是分論點3:從國與國之間的角度議論。⑧“被定義”如風,來自于外,不可控,不可避;“自定義”如根,深藏于內,可生長,可壯大。狂風吹不倒根深的大樹,真正的力量在于我們能否找到內心的根,實現自我定義。這是作文的結尾,再次總結了中心論點。【綜述】綜上所述,議論文的特點是:以鮮明的態度表明觀點,以充分的材料證明觀點。在結構上,應該形成一個整體意識:開頭+主體+結尾。在段落上可以是“2023年·新高考Ⅰ卷”的作文《積故事之簣,筑丹山九仞》的“五段三分式”議論文,也可以是“2022年·全國新高考Ⅰ卷”的“七段三分式”議論文,也可以是“2024年·天津卷”的作文《不懼外在“被定義”,更要內修“自定義”》或“2024年·全國甲卷”的作文《坦誠交流,相遇滿懷》的“八段三分式”議論文,具體段落根據自己的寫作思路、內容靈活安排。標題開頭:…… (第1段)主體: (第2—4段;第2—6或7段)層次一:……層次二:……層次三:……結尾:…… (第5段;第7或8段)初識議論文真面目——內容我們從議論文的結構、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的角度對作文進行分析,對議論文的結構有了初步了解。這只是從宏觀上或者整體上對結構的考慮,但內容上應該怎么寫呢?我們也是以幾篇高考作文為例,形成一個初步認識,便于在以后的學習中,有方向,有意識。一、閱讀作文材料后,先要審題立意,后面的行文都要以此為中心展開。比如標題,在內容有一個最基本的要求:緊扣關鍵詞。1、如“2022年·全國新高考Ⅰ卷”:“本手、妙手、俗手”是圍棋的三個術語。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規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從全局看通常會受損的下法。對于初學者而言,應該從本手開始,本手的功夫扎實了,棋力才會提高。一些初學者熱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視更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礎,妙手是創造。一般來說,對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現妙手;否則,難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通過閱讀可以把握材料的關鍵詞是:本手、妙手、俗手。所以作文題目《重視本手行穩致遠,追求妙手一路生花》緊扣了關鍵詞:本手、妙手。也可以擬題為《本手精進在堅持,妙手偶得亦能期》等。2、如“2023年·新高考Ⅰ卷”:好的故事,可以幫我們更好地表達和溝通,可以觸動心靈、啟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可以展現一個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通過閱讀可以把握材料的關鍵詞是好的故事,寫作方向是故事的作用,所以擬題為《積故事之簣,筑丹山九仞》,既扣了關鍵詞,也揭示了故事的作用,還讓人想到“為山九仞,功虧一簣”(九仞:極言其高;虧:欠缺;簣:盛土的筐子。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點沒能完成)。3、如“2024年·全國甲卷”:每個人都要學習與他人相處。有時,我們為避免沖突而不愿表達自己的想法。其實,坦誠交流才有可能迎來真正的相遇。材料的關鍵詞是坦誠交流,所以擬題為《坦誠交流,相遇滿懷》。4、如“2024年·天津卷”:在繽紛的世界中,無論是個人、群體還是國家,都會面對別人對我們的定義。我們要認真對待“被定義”,明辨是非,去蕪存真,為自己的提升助力;也要勇于通過“自定義”來塑造自我,彰顯風華,用自己的方式前進。標題《不懼外在“被定義”,更要內修“自定義”》既扣了關鍵詞——“被定義”和“自定義”,也揭示了兩者的關系。另外,這幾篇作文的標題在形式上都采用了“回目式標題”的形式,這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個形式。二、議論文的特點是:以鮮明的態度表明觀點,以充分的材料證明觀點。那么,材料怎么才能充分呢?1、先看“2022年·全國新高考Ⅰ卷”的《重視本手行穩致遠,追求妙手一路生花》:第③段是為了論證第②段分論點1:視本手定乾坤,追求妙手動人心。其中,“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是引用了愛迪生的名言,“蘇炳添”的事例增強了觀點的說服力,“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巧妙引用用于說理中,從論據上看,既有事實論據,又有理論論據,從論證方法上看,既有舉例論證,又有道理論證。第⑤段是為了論證第④段分論點2:重視本手至千里,追求妙手窺星辰。這里引用了“陸游”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舉例用了“研磨大師”葉輝、英雄朱彥夫、清華博士江夢南的例子來論證觀點,增強了文章說服力。第⑥段,“揆諸當下”一轉,讓作文觀照現實。“穿過歷史的溝渠”與“攤開現代的卷軸”形成對比,突出作文的現實意義。又引用孔子的名言,強化觀點。第⑦段是對觀點的總結與深化。既引用了“莊子”的話,也借“銅鑼”的打造來說明道理。整篇文章有引用,有事例,材料豐富,論證充分。2、再看“2023年·新高考Ⅰ卷”的《積故事之簣,筑丹山九仞》:第①段的觀點“一件件故事里,我們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中引用了陸機《文賦》里的句子“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意思是片刻之間通觀古今,一瞬之間巡行天下。第②段的觀點是“傳千年之經義,燃萬古之明燈”。然后通過白居易的《琵琶行》、屈原沉重的悲慨、東床快婿、竹林七賢、、三國里的赤壁、水滸里的好漢等來論證故事在文化方面的作用,材料豐富。第③段的觀點是“立生命之直標,錨前進之方向”。引用了《舊唐書》的句子“但立直標,終無曲影。”舉了雷鋒、王二小、武大靖的人物例子,又用了課本中《桂花雨》《和時間賽跑里》《秋天的懷念》的例子來論證觀點,材料充分。第④段的觀點是“品萬物之殊同,領世界以大美”。引用了史鐵生《病隙碎筆》中的句子,舉了意大利女宇航員引用“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介紹在太空上的感受、中國歌劇院推出的歌舞劇《孔子》在海內外引起重大反響等例子,使用了典故“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這句話出自《易經》,原文是“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說觀察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就可以知道時序季節的變化,而觀察人類社會的各種美好情操、美好品德,就可以教化天下人民,讓人的境界提升,也讓社會發生變化。這也是現在我們“文化”這個詞的來源,而“人文化成”也是中華文明的一個基本精神。這一段古今中外,材料豐富。第⑤段的“盡挹西江,細斟北斗”引用了宋代詩人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的句子。整篇文章只把這些列出來,就可以感受到材料的豐富。3、再看“2024年·全國甲卷”的《坦誠交流,相遇滿懷》:第①段的“君了如珩,羽衣昱耀”是明代蘇文震亨的句子,原文是“于身為長物,于世為閑事。君子如珩(héng),羽衣昱(yù)耀”。意思是對于世人來說是游手好閑,對于普通人來說是身外之物。君子好比是美玉,披上羽衣則會更加明亮耀眼。第②段“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的毛澤東的詩句,意思是就像雄雞一鳴,天下得了解放,一起歡唱演奏慶祝的很多,也包括新疆(就是于闐)表演的音樂歌舞節目。第③段引用了成語“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這個典故出自漢·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而且“憶歷史煙云”,舉了魏征、孫權的例子。“揆諸當下風景”,舉了社區王部孟二梅的故事。第④段“足盤厚地背摩天,衡華真成兩丘垤(dié:小土堆)”是元代李京的詩句,意思是腳下盤踞大地,山頂直沖上天,南岳衡山和西岳華山在玉龍雪山面前成了小沙丘小土堆。第⑤段舉了魯迅、錢學森、華為的例子來論證觀點。第⑥段“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出自《禮記·中庸》,意思是萬物競相生長,但是彼此之間并不妨害;日月運行、四時更替各有各的規律,相互不沖突。第⑦段,“古絲綢之路”“今一帶一路”構成對比,論證坦誠交流在國與國之間的作用。4、再看“2024年·天津卷”的《不懼外在“被定義”,更要內修“自定義”》全篇既有多出引用,如“人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盧梭: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狂風吹得起一張白紙,卻吹不走一只蝴蝶。”(馮驥才:大風可以吹起一張紙,卻無法吹走一只蝴蝶,因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順從),也有豐富的材料,如李白、鐘揚、王羲之、蘇東坡等人物例子,還有對大部分學生比較陌生的成語怙惡不悛(hù è bù quān:堅持作惡,不肯悔改)的使用,這些都豐富了文章內容。通過對這幾篇作文的分析,我們有了一個宏觀認識——議論文寫作要有清晰的結構來體現寫作思路,也有了一個微觀認識——議論文在內容上需要豐富多樣,這需要平時學習中多積累寫作素材。【綜述】以上是我們通過作文分析對議論文有了初步認識,但還有許多問題等待我們解決,如:1、如何確立中心論點? ——學習審題立意2、標題怎么寫? ——學習擬題3、開頭寫什么? ——學習開頭方法4、主體寫什么? ——學習結構安排5、分論點怎么寫? ——學習分論點設置6、用什么證明論點? ——學習積累素材7、用什么方法證明論點? ——學習論證方法8、每一層寫什么? ——學習完整段落9、結尾寫什么? ——學習結尾方法10、語言怎么表達? ——學習句式運用、修辭手法等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