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作文·審題立意(一)【概念了解】審題:就是閱讀寫作材料,思考作文話題,弄清寫作要求,確立寫作中心,明確寫作方法的過程。立意:就是根據題目或話題的要求,確定一個明確的中心。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得其環中,則輻輳相成。”意思是車輪有了軸心,輻條自然能聚合起來。審題立意就是要抓住作文的這個“軸心”。他還說“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思想內容猶如文辭的經線,文辭好比是內容的緯線;必須首先確定了經線,然后才能織上緯線。所以寫文章也要首先確定內容,然后才能產生通暢的文辭。【審題原則】1、整體性原則:審題要有全局意識,要從材料的整體著眼,不能糾纏于局部細節,否則很有可能出現偏題、跑題等現象。誤區:斷章取義,因小失大。不能深入理解材料所包含的中心意思和命題者的意圖,隨便以某個自己感興趣的詞語或句子為立足點就開始作文,造成偏題跑題。2、多向性原則:一般來說,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所蘊含的觀點并不是唯一的,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結論,因此,要學會多角度審視材料。誤區:忽視要求, 拋卻材料。不重視對材料之后的作文提示或要求的審讀,忽視題目限定的條件,甚至完全拋棄材料,任意發揮,作文主旨與材料毫無關聯甚至相悖。3、篩選性原則:因為從材料中獲得的觀點可以有多樣性,因此,在進入寫作時對所提煉的觀點還要進行適當的篩選。篩選時要注意三點:①服從材料的整體;②觀點比較新穎;③有理可講,有話可說。誤區:只見現象,不見實質。對那些寓含著深刻哲理的材料,簡單地從表面引發,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立意原則】1、準即準確、鮮明。立意準確就是準確提煉材料的主旨,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確”。“思想健康”就是要體現時代的正能量,抒發積極健康的感情。2、穩即理性、穩妥。所持觀點中肯、積極,不走極端。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來分析問題,行文縝密妥當。3、深即深刻、集中。“深刻”指論證觸及事物或問題的本質,能揭示問題產生的原因,能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或方法,觀點具有啟發性。“集中”指作文圍繞一個主題深入開掘,不旁敲側擊,不零亂分散。4、新即新穎、獨到。指觀點、材料、論證過程新鮮有創意,有個性特點,能給人以新鮮的心靈感受與教益;但“新”建立在寫作者對社會、生活、事物所具有的獨到、深刻的認識與理解之上,要行文有度,不可弄巧成拙。【審題立意方法】一、緊扣題眼法就是扣住題目中的關鍵詞語,深入挖掘題目中的含義。命題作文文題中一般都有關鍵詞,這些詞就是所謂的“題眼”。把握住題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點,了解了寫作要避免的誤區。尤其要注意題目中的修飾詞語、限制詞語和補充詞語,因為這些詞語對寫作范圍起著約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標志。【例題】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將題目寫在答題卡上。(50分)(2024·北京卷)幾千年來,古老的經典常讀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亙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時間的淬煉中,愈顯活力和價值。請以“歷久彌新”為題目,寫一篇議論文。要求:論點明確,論據充分,論證合理;語言流暢,書寫清晰。【審題立意】材料的核心主題是圍繞著“歷久彌新”組成的一段話,討論的問題概括為:古老經典、杰出思想、偉大民族精神等在時間淬煉中歷久彌新,更有活力價值。核心要素是歷久彌新,歷久與彌新二者本身存在矛盾,論述時,抓住這個矛盾,解決這個矛盾能夠讓寫作深刻。“很多事物”本身的價值,為什么歷久還能夠彌新?讓此類事物的價值綻放歷久彌新的關鍵還在于“人”,人如何延展經典、思想、精神的價值。確定立意:有價值的事物歷久彌新是因為其本身有超越時間維度的價值,人的傳承與發展讓其價值擴大化、持續化,更加歷久彌新。二、添加詞語法就是通過添加詞語,增補一些附加的成分,讓原來的作文題結構更完整,內容更具體,題意更鮮明。【例題】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2021年全國甲卷)中國共產黨走過百年歷程。在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已經深深融入我們的血脈和靈魂。我們過的節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們唱的歌曲如《義勇軍進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我們讀的作品如《為人民服務》《沁園春·雪》《荷花淀》《紅巖》,我們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釗、夏明翰、方志敏、楊靖宇,我們學習的榜樣如雷鋒、焦裕祿、錢學森、黃大年,等等,都給予我們精神的滋養和激勵。我們心中有陽光,我們腳下有力量。我們的未來將融匯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我們處在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請結合材料,以“可為與有為”為主題,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審題立意】 這是一道關系型的命題作文題。材料將青年的成長與未來發展置于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環境中,旨在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思考個人命運與時代發展的關系。在主題詞上添加詞語,可以使切題角度小,立意更明確,如“立可為之志,做有為青年”,“秉持可為之心,造就有為人生”。三、題意引申法對有些題目,我們要善于聯想和想象,將題目意思引申,從點到面,從低到高去探討。【例題】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2024年·全國甲卷)每個人都要學習與他人相處。有時,我們為避免沖突而不愿表達自己的想法。其實,坦誠交流才有可能迎來真正的相遇。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審題立意】關鍵詞是“坦誠交流”,“與他人相處”是思考方向,但如果僅僅限于“人與人需要坦誠交流”,則作文難以有厚度,所以要展開思維,還可以考慮“人與社會需要坦誠交流,認知社會,抓住機遇”,“國與國坦誠交流,合作共贏”。四、虛實轉化法有些題目,本身就是雙關語,其意義既有實指的具體的事物意義,也有虛指意義。如“季節”,可以是自然界的時序,也可以象征人生的某個階段。如果題目概念是抽象的,我們可以考慮化抽象為具體,化大為小,從實的角度、小的方面思考寫作;如果題目概念是具體的,我們可以考慮化具體為抽象,化小為大,從虛的角度、大的方面思考寫作。1、化虛為實【例題】2007年高考安徽省的作文《提籃春光看媽媽》。【審題立意】這是一道題目帶有很強的抽象和象征意義的命題作文。“媽媽”是對象,可以實指,可以虛指。“春光”具有很強的象征意義,可指豐碩的成果、驕人的成績,也可以寫自己在做人、生活等方面獲得的進步。2、化實為虛【例題】2009年高考湖南卷的作文:《踮起腳尖》。【審題立意】“踮起腳尖”可以是實指,也可以是虛指。實指時,它是一個帶有目的性的動作,是要望遠、尋找還是為了不發出聲音小心走路?這背后是成長、盼望還是一份深沉的愛?虛指時,它意味著提升高度、放開眼光,從而令自身得到發展或找到正確的人生方向。這個作文題目需要我們進行聯想與挖掘,化實為虛,才能寫得深刻。五、三步追問法審題立意時,能夠學會“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三步追問,可以使寫作者有話可說,而且思路清晰。【例題】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2024·新課標II卷)本試卷現代文閱讀I提到,長久以來,人們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號”探月任務揭開了月背的神秘面紗;隨著“天問一號”飛離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遙遠的深空……正如人類的太空之旅,我們每個人也都在不斷抵達未知之境。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審題立意】關鍵句是“正如人類的太空之旅,我們每個人也都在不斷抵達未知之境。”我們每個人為什么要到達未知之境?科技創新、社會進步、人類發展的需要,沒有抵達未知之境,人類必然止步不前。怎樣到達未知之境?需要有探索精神,需要有豐富的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需要有不怕吃苦的奉獻精神。達到哪些未知之境?科技探索未知之境,社會發展模式未知之境,人類未來之境。在追問中作文思路就出來了。【補充】——因果追問法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提出了因果定律,指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發生的,每一件事的發生必有其原因。審題時如果能由材料中列舉的現象或結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現象或結果的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角度。【例題】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一家報紙舉辦有獎智力競賽,競賽的題目是:“如果法國最大的博物館盧浮宮失火了,緊急情況下只允許搶救出一幅畫,你會選擇哪一幅?”應征的答案豐富多彩。有的認為,要選最有價值的那幅;有的認為,要選自己最喜歡的那幅;還有的人認為,應該選擇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上面的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請結合自己的體驗與感悟,寫一篇文章。要求:(1)自選角度,自擬標題,自選文體;(2)不少于800字。【審題立意】材料中列舉了幾種選擇,但是最佳的答案卻是“我選擇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為什么呢?因為在緊急情況下,選擇搶救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是最可能搶救成功的,這種選擇是最有意義的。而選擇最有價值和自己最喜歡的畫,看似不錯,但在緊急情況下很可能是搶救不成功的,這種選擇的結果可能是蒼白無力的,可見選擇是一種智慧,智慧的選擇是成功的一半。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人生的選擇:面對人生諸多選擇,不是選最喜歡的,而是選最有可能實現的;不是選最有價值的,而是選最適合的。六、抓關鍵詞句有的材料為突出中心,有時會在材料中設置關鍵句(評議重點對象的詞句、反復出現的詞句、文末概括總結的詞句、抒情議論的詞句),有暗示材料主旨的作用。抓住這些關鍵詞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準確理解材料,正確立意。【例題】11、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2020年全國Ⅰ卷)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后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后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稱贊)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言稿。【審題立意】要求是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那么我們需要閱讀材料,找到三個人分別有什么特點?體現齊桓公特點的關鍵句是“桓公重用管仲”,“用”的是曾經的對手,這一行為體現了不計前嫌的心胸,容人的氣量,任人唯賢的眼光。體現管仲和鮑叔牙特點的關鍵句是“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管仲之“賢”在于自身的能力與順應時勢實現自身價值,鮑叔牙之“知人”在于推薦他人心懷大義、甘居其下為人謙遜。【例題】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3年·全國課標卷Ⅰ) 一位商人發現并買下一塊晶瑩別透、大如蛋黃的鉆石。他請專家檢驗,專家大加贊賞,但為鉆石中有道裂紋表示惋惜,并說:“如果沿裂紋切割成兩塊,能使鉆石增值;只是一旦失敗,損失就大了。”怎樣切割這塊鉆石呢 商人咨詢了很多切割師,他們都不愿動手,說是風險太大。 后來,一位技藝高超的老切刻師答應試試。他設計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導年輕的徒弟動手操作。當著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鉆石切成兩塊。商人捧起兩塊鉆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師說:“要有經驗、技術,更要有勇氣。不去想價值的事,手就不會發抖。”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審題立意】從點睛之句“要有經驗、技術,但更要有勇氣,不去想價值的事,手就不會發抖”可以看出,在“經驗、技術、勇氣”三者之中,命題者是特別強調“勇氣”的,因為“勇氣”使人“不去想價值的事,手就不會發抖”,從而順利地“把鉆石切成了兩塊”。因此,該題最切合題意的立意是:做事要敢于冒險;做事要憑借勇氣;勇氣比技術、經驗更重要;……七、主旨傾向法主旨領悟法,是材料作文最常用的審題立意方法。如果能準確地領悟材料的中心,那么,所寫文章就是切題的。如果作文材料中沒有關鍵詞、關鍵句,可以根據材料提煉中心。【例題】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2021年全國新高考Ⅰ卷)1917年4月,毛澤東在《新青年》發表《體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論及“體育之效”時指出:人的身體會天天變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聰可以聰。生而強者如果濫用其強,即使是至強者,最終也許會轉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鍛煉,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會變而為強。因此,“生而強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誘我以至于強,未可知也”。以上論述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審題立意】通讀材料,分為兩層,“1917年4月,……,久之也會變而為強。”為第一層,“因此,……,未可知也”。”為第二層,第一層主要寫毛澤東談論“體育之效”,但寫作時不能只看到體育,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第二層以“因此”作了總結,是關鍵句,也是主旨句,體現了出題人希望考生寫作的方向:“強”與“弱”的關系。八、對象切入法有些作文的材料比較散,常常會出現許多人和事物,好像根本就沒有一個明確的中心。對于這樣的材料,審題時可以采用多向輻射的思維方法,圍繞材料展開多角度立意。既可以著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著眼于乙事物立意,還可以著眼于甲、乙兩事物的關系立意。審題時,要分清整體與局部、主要與次要的關系,要從重要人或重要物的角度入手思考。材料重點寫哪個對象,就從哪個對象入手,這是立意的根本點。【例題】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2015年·全國卷1)因父親總是在高速路上開車時接電話,家人屢勸不改,女大學生小陳迫于無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慮,通過微博私信向警方舉報了自己的父親;警方查實后,依法對老陳進行了教育和處罰,并將這起舉報發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贏得眾多網友點贊,也引發一些質疑,經媒體報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圍、更多角度的討論。對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請給小陳、老陳或其他相關方寫一封信,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完成寫作任務。明確收信人,統一以“明華”為寫信人,不得泄露個人信息。【審題立意】材料要求“請給小陳、老陳或其他相關方寫一封信,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從小陳舉報父親的角度分析,雖然不合古已有之的“親親相隱”的文化傳統,但從法律角度,對父親實施的是終級關愛。前者重“情”,后者“理”“情”兼具。從老陳違規成性的角度分析,從法律角度來講,老陳交規意識淡薄,生命責任意識不強。從警方執法角度分析,警方查實、教育、處罰,是分內之責,;只是公開這起舉報,則值得思索。從社會輿論角度分析,網民點贊或質疑,體現的是現代公民的責任意識、參與意識、監管意識。九、寓意揭示法對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話、漫畫等,須透過材料的表象,進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聯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聯想到人,進而聯想到與材料內容相類似的人生哲理、社會現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內涵,從而確立最佳立意角度。【例題】閱讀下面材料,完成作文。(2015·湖南卷)有一棵大樹,枝繁葉茂,濃蔭匝地,是飛禽、走獸們喜愛的憩息場所。飛禽、走獸們經常講它們旅行的見聞。大樹聽了,請飛禽帶自己去旅行,飛禽說大樹沒有翅膀,拒絕了;請走獸幫助,走獸說大樹沒有腿,也拒絕了。大樹決定自己想辦法,它結出甜美的果實,果實中包著種子。飛禽、走獸們吃了果實,大樹的種子就這樣傳播到世界各地。請根據上面的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記敘文或議論文。【審題立意】作文材料富有哲理性,文學色彩較濃。其核心主題就在“大樹決定自己想辦法”這句話上。它引導考生聯系生活實際,感悟“遇到困難就積極想辦法”的道理,并且要找出最優的辦法,即“結出甜美的果實”。這和學生的成長比較貼近,易于考生發揮。但是如果有考生把落腳點放在飛禽走獸對大樹的旅行夢想的嘲笑上,就容易偏題。【補充】——漫畫作文【概念了解】漫畫是一種帶有諷刺性、批評性或幽默性的圖畫。畫家從生活現象中取材,通過夸張、比喻、象征等手法來諷刺、批評或表揚某些人和事。高考漫畫多取材于社會現實和熱點問題,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現實性。【技法點撥】第一步:仔細觀察,弄清畫面內容。1、看標題。標題是漫畫的眼睛,有時透過這“畫眼”,可洞察整幅畫的主題。2、看畫面。漫畫畫面上的每一個細節都對表達漫畫的寓意有提示作用。3、看畫中字。漫畫為了表達其寓意,常常配有言簡意賅、畫龍點睛的語言文字。4、看夸張處。夸張之處往往就是漫畫的弦外之音,是漫畫所要表達的寓意所在。第二步:分析關系,理解漫畫寓意。抓住形象特征。抓住特征,把握本質,就能找到寫作材料,順利地謀篇布局。第三步:聯想類比,聯系社會實際。要拓展漫畫,依據畫面意義及其寓意,展開聯想,分別從相關、相似、相對、相反、因果、條件等諸多方面,聯系現實生活,找到與畫面主旨相對應的現實素材,從畫面與現實的“勾連”中,確定話題及立意的方向。第四步:比較篩選,確立最佳立意。根據題目要求,結合畫旨,綜合構思成文。要確定適合自己閱歷和寫作能力的內容和文體,一般適合寫成觀點鮮明的議論文,做到有理有據,分析辯證。【例題】1閱讀下面的漫畫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9年全國3卷)要求:結合材料的內容和寓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審題立意】這道漫畫類作文題由漫畫和文字組成。漫畫圖中正面刻畫的是戴著眼鏡、略微禿頂的老師形象,老師注視著學生,對學生說著話;男女兩名學生在聽老師講話。漫畫文字的第一句是“畢業前最后一節課”,第二句是老師說的一句話:“你們再看看書,我再看看你們。”很顯然,老師說的 這句話是關鍵句,考生需抓住這句關鍵句,悟透其中的“再”字:對過去而言,“再”字隱含著長期、經常、頻繁等意思;而對現在而言,“再”字則包含著期待、眷念、不舍等意味。可以說,這句話從老師的角度看充滿了深情,有老師對學生的期待和希望,還有老師對學生的眷念和不舍;從學生的角度看,有對師生情的深情回憶,還有對老師過去給予的關愛的無限感激。這是一個漫畫中蘊含著深厚情感的作文,無論是抒情散文還是記敘文,甚至議論文寫作中一定要有情感的抒發。把圖畫和文字綜合起來審視,可知這幅漫畫的內容指向教育。漫畫的寓意側重表達了學生對教師的責任意識、奉獻精神、關愛之情的深情贊頌。因此,可以從下面的角度切入立意:(1)老師的角度:社會呼喚有溫度的教師;知識傳播者,人生擺渡人;守望學生,期許學生能夠實現夢想,不負青春……(2)學生的角度:在款款深情下揚鞭遠行;銘記師恩,勿負韶華;親其師而信其道,感恩老師……(3)老師和學生的綜合角度:師恩難忘,師愛情長;款款愛心,助力學生成長;師生情,一生相伴;師生關系,和諧發展……【例題】2閱讀下面的漫畫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要求:結合材料的寓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審題立意】讀漫畫材料,考生需要仔細觀察和思考畫面特征和構圖要素之間的關系,仔細品味畫中的語言文字,從畫面特征找關聯,從而把握漫畫寓意。這副漫畫中的水龍頭開到了最大,水流急驟而下,可進入到碗中的水卻迸濺而出,碗中水始終無法注滿。由此可知:這幅漫畫的寓意是諷刺社會中出現的做事做人過于急功近利、采取措施過于急驟反而事與愿違的人或現象。作文立意:水流的角度,不能太急,不能過。容器的角度,有足夠的能力接納。二者辯證看,就是避免過猶不及,要相得益彰,把握住度。立意參考:①度的把握,盡在張弛之間;②行穩致遠,唯在適度;③相得益彰,全在適宜;④水滿則溢,適度而為。十、求同存異法①求同分析法適用于內涵有相同點的多則材料。其方法是逐則分析材料的內涵,然后再比較幾則材料的內涵,找出共同點,這個共同點就是作文的立意。【例題】1閱讀理解下面兩則材料,結合兩則材料提煉出觀點。(1)維納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個充滿誘惑力的圈套。當斷臂的維納斯出現在人們面前時,吸引了無數趨之若鶩的好事之徒。他們提出了種種接上維納斯斷臂的奇思異想。但迄今為止,仍未有任何一種設計能取得普遍的贊賞。(2)有一次,記者問棒球明星史蒂夫.加里威:“你從來沒有哭過嗎?”史蒂夫回答說:“是的,我從不掉淚。”記者又對他說:“我認為你倒不如像大多數人一樣,有時不妨也掉掉淚,這樣才能證明你是一個真正的人,一個有喜怒哀樂的人,一個感情豐富的男子漢。”【審題立意】這兩則材料表面上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但仔細一分析,學生就會發現,它們在本質上有許多相同之處。顯然,材料一中的好事之徒和材料二中的記者都是求同心理在作怪。這就是這兩則材料的共同點,據此學生可以確立這樣的立意:(1)做事要克服求同心理;(2)不可用狹隘的經驗看待世界和生活。【例題】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砸破水缸,“放水”救人,歷來被贊為聰明之舉;往樹洞里“灌水”,讓滾入樹洞里的球兒浮起來,也堪稱機智的做法。讀書碰到難懂的長句,讀時“刪去”枝蔓,則頓時領悟;解繁難的幾何題,卻往往要先“加上”輔助線,才豁然開朗。這些,會發人深思,給人啟迪……請自擬題目,寫一篇作文。【審題立意】找出四件事的“頭緒”(共同點)。我們先用詞句分析法,撮其重要字眼:“放水”、“灌水”、“刪去”(枝蔓)、“加上”(輔助線)。然后,再進一步分析在各句中相對列舉的兩種相反(但都正確)的做法,尋求異中之“同”——水缸里救人,必須破缸“放水”,而樹洞里取球,得“灌水”讓它浮起來;復雜的長句,“刪去”枝蔓,便能突出主干;繁難的幾何題,“加上”輔助線,才能找出各部分之間的聯系——它們根據各自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即具體問題具體分析。②求異分析法這種方法適用于材料的內涵相對相反,構成鮮明的對比關系的多則材料。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則材料的內涵,再比較出相異點,這相異點就是這組材料作文的立意所在。【例題】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2018年·全國II卷)“二戰”期間,為了加強對戰機的防護,英美軍方調查了作戰后幸存飛機上彈痕的分布,決定哪里彈痕多就加強哪里。然而統計學家沃德力排眾議,指出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部位,因為這些部位受到重創的戰機,很難有機會返航,而這部分數據被忽略了。事實證明,沃德是正確的。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審題立意】第一步:相同點——都在研究彈痕的分布。第二步:相異點——從軍方的角度,哪里彈痕多就加強哪里;從沃德的角度,不光注意彈痕多的地方,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部位。第三步:確定觀點——肯定沃德的角度,全面綜合地看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跳出慣性思維。十一、辯證分析法因為上面材料有一句話:“事實證明,沃德是正確的。”所以我們寫作中觀點確定為肯定沃德。但如果所給材料的內涵相反,構成鮮明的對比關系,沒有明確傾向性的語句,將應該不同材料的內涵疊加補充起來,體現辨證性。【例題】1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60分)(2013年·湖南卷)它被天邊的彩云吸引,奮力飛騰。寒冷、饑餓、風雨都無法阻止,它毅然決然地向上飛。飛上高山之巔,它已精疲力竭,傷痕累累。一個聲音問:“值得嗎?”天地蒼茫,彩云繚繞,它內心充實而滿足,喃喃答道:“我愿意。”父親的書桌對面有一把小椅子,兒子坐在那里,陪伴著下班回家在桌子前剪報的父親。父子倆沒有說話,靜靜相對。兒子望著父親祥和的面容,心里充溢著寧靜的幸福:父親,您辛苦了,能這樣陪陪您,我真的很愿意。根據上面兩則材料,結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審題立意】第一則材料展現的是飛向高處的鳥的自白,寓意一個志在四方、執著追求、鍥而不舍的奮斗形象。第二則材料展現的是兒子陪伴父親時的內心表白,一個回歸家庭、陪伴雙親、默契相守的孝子形象。兩則材料的人生觀、幸福觀截然相反。這兩則材料沒有明顯的情感傾向,所以,既可以就第一則材料談“奮斗與拼搏,讓生命更有價值”,也可以就第二則材料談“父母在,不遠游,生命的真諦應是情感的關懷”。但是,最佳立意還是將二者結合:年輕人應該有自己的追求,但實現人生價值、貢獻社會的同時,也不應忽視對親人的關懷,做到事業與親情并重。【例題】2觀察下面這組漫畫,按要求作文。請在仔細觀察上面這組漫畫的基礎上,理解漫畫的寓意,結合現實生活,寫一篇作文。要求:自定立意,自擬標題,文體明確。不得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審題立意】“老一代”烏鴉遇到困難不放棄,發揮聰明才智,銜來石子,石子滿了水就溢出。顯然,這只烏鴉代表的是舊傳統。“新一代”烏鴉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甲烏鴉創新方法,借助吸管,輕松喝到了水;而乙烏鴉直接將瓶子打破了,水流一地,烏鴉在地上喝。那么,同樣是新的喝水方法,哪只烏鴉的做法可取?我們通過比較兩只“新一代”烏鴉的做法,不難發現命題人隱含的情感傾向∶烏鴉甲的做法可取,因為那是相對科學、可供借鑒的,是具有可持續性的,而烏鴉乙的做法不可取,那是簡單粗暴、目光短淺的,無異于涸澤而漁,殺雞取卵。所以,綜合起來立意,這組漫畫意在告訴我們∶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創新要有長遠的眼光,而不能只顧眼前利益。漫畫一和漫畫二雖是兩代人,但其精神實質具有傳承性,形異而“神似”;漫畫二和漫畫三雖然都是“新一代”,但二者行為構成正反對比。因此,行文應處理三部分關系,而非三分天下,彼此割裂。所以,若重點寫漫畫一、二,則適當關聯漫畫三,形成對比,而不多費筆墨,點到即止;若重點寫漫畫三,也可將一和二作為鋪墊與參照,適當簡略。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