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議論文之主體語段·分析句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情動而言形,理發而文見?!币馑际莾刃挠星楦谢顒樱ㄈ缓螅┚托纬烧Z言,道理闡發出來(然后)就體現為文章。例證法是議論文寫作常用的論證方法。舉例只是議論的手段,說理才是議論的目的。要想使議論文論證嚴謹有力,就必須通過分析,把材料與觀點之間的內在關系證明給人看。缺乏必要的分析,會導致論點和論據聯系松散,給人以羅列論據之感。【示例】“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笔枪剩萍儆谖镎邉?。分析:這是學生習作中的開頭部分,形式上是“論據+觀點”,沒有自己的議論,缺乏必要的分析。【改文】“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薄凹佟闭?,借也。人雖然自封為萬物之靈,但有很多事欲做不能。不借助于車馬,不能到達千里之外;不借助于船只,不能橫渡江河湖海;但正是這一“借”,使人類可以掌控萬物。是故,善假于物者勝。分析:修改后,在材料與觀點之間加入必要的分析,使兩者聯系起來,邏輯嚴密,易于讀者接受。下面一段話缺少觀點與材料之間的分析,請根據你的理解,補充分析內容。【原文】“自古才子出寒門”。司馬光出身貧寒;范仲淹兩歲喪父,隨母改嫁,幼時連稠一點的粥都難以喝到;明代龍圖大學士宋濂家中一貧如洗……可見貧困也是一筆財富。 【分析】前面所舉人物只是說明出身寒門,家庭貧困。貧困怎么能是一筆財富呢?貧困是一筆財富,是有條件的;只有在樹立信心奮發圖強的條件下,貧困才能真正成為人生的財富。所以,“貧困”與“財富”之間缺少必要的分析。【改文】“自古才子出寒門”。司馬光出身貧寒;范仲淹兩歲喪父,隨母改嫁,幼時連稠一點的粥都難以喝到;明代龍圖大學士宋濂家中一貧如洗……他們都是幼時曾經貧困而后來成為才子的非常之人。在寒門這塊貧瘠的土壤上,他們不怨天尤人,不斷地成長,最終成為參天大樹,開出燦爛之花。由此看來,貧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喪失擺脫貧窮的信心和斗志。窮則思變,越是貧困越要激勵自己奮發上進,這貧困又何嘗不是一筆財富呢?【分析】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認識到論點與材料之間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否則會導致論點和論據聯系松散,給人以羅列論據之感。但分析要有的放矢,緊扣論點關鍵詞。如下面的例子:【例1】“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堅守使命。1986年,26歲的王繼才接受了守島的任務,從此與妻子王仕花以海島為家,以孤獨為伴,在沒水沒電的孤島上默默堅守,把青春年華全部奉獻給了祖國的海防事業。“三十二年的駐守,三代人的無言付出,兩百多面旗幟,收藏了太多風雨,浪拍孤島岸,風送赤子心”。他們不求名聲顯赫,但求堅守無聞。無論是臉上的溝壑還是手上的蹣跚,無論是孤獨的黑暗還是蕭瑟的冷風,只要國旗升,只要國歌響,只要人還在,島就必須守!這便是民族使命,這便是照亮國土安危的民族使命!【分析】這段文字在材料后緊緊圍繞論點關鍵詞“堅守使命”進行分析,與論點聯系緊密,說理嚴謹有力。【例2】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瘫≌咦寗e人痛苦,自己也難受;寬容者讓別人愉悅,自己也快樂。張葉兩家因院墻發生糾紛,張英用“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人三尺又何妨?”的態度而使張、葉兩府消除隔閡,成通家之誼。(材料)運用①:當與葉家因院墻發生糾紛,張英沒有斤斤計較,而是主動退讓,后退三尺;沒有以權相壓,而是寬宏大量,義結鄰里。 因為他知道,忍一時鄰里和睦冰釋前嫌,退一步可以化干戈為玉帛。運用②:當與葉家因院墻發生糾紛,若無張英的通情達理,主動出讓,怎會使兩家冰釋前嫌,義結鄰里?若無張英的寬宏大量,仗義大度,怎會有桐城“六尺巷”的傳奇?【分析】這兩段文字在材料后緊緊圍繞論點關鍵詞“忍”“寬容”進行分析,與論點聯系緊密。兩個語段分別運用了不同的分析方法:運用①里面說“因為他知道……”,這是原因分析法;運用②里面用“若無……怎會……”的句式說理,用了假設分析法。下面我們學習例證句后的分析方法。一、歸納分析法——揭示實質法/意義分析法在列舉出屬性相同或相關的幾個事例之后,緊扣論點關鍵詞歸納總結出它們的共同點。點明論據所包含的道理,揭示出論據與論點之間的邏輯聯系,從而深化論點。【示例】1人們無法忘記,在危急時刻、生死關頭,杜富國一句“你退后,讓我來”,用自己的身體筑起一道生命之墻,盡顯鐵骨錚錚、鐵血擔當。人們不會忘記,為國鑄就“地下鋼鐵長城”的錢七虎,奮斗一甲子,報國六十載,將畢生心血奉獻給了現代防護工程建設事業。人們不能忘記,逐夢銀河、三巡太空的英雄航天員聶海勝,一心只為飛天,一生只為報國,始終用遨游太空的壯麗航跡書寫對黨的無限忠誠。他們雖然崗位不同、年齡各異,但都矢志報國、赤誠奉獻、頑強拼搏、勇于擔當。【分析】前面分別列舉了杜富國、錢七虎、聶海勝的例子,最后用“他們雖然崗位不同、年齡各異,但都矢志報國、赤誠奉獻、頑強拼搏、勇于擔當”歸納他們身上的共同點。【示例】2無論是年僅21歲的魯迅就發出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時代強音,還是少年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理想,以及在巍巍高原上00后新兵陳祥榕寫下了“清澈的愛,只為中國”的戰斗口號……盡管每個時代不一樣,但中國青年的“青春模樣”卻是一樣的,在擔當中歷練,在盡責中成長,在奮斗中擦亮底色,在為國為民中譜寫感召時代的青春樂章。【分析】前面分別列舉魯迅、周恩來、陳祥榕三個不同時代的人物,然后用歸納分析法,總結他們身上的共同點。二、原因分析法因果分析法,即把例子看作“果”,通過論述產生出這種結果的原因。在列舉事例的基礎上,分析產生這一事實的直接或間接的原因,這原因就是所要證明的觀點。在敘述事例之后,由果溯因,使議論指向觀點,從而突顯論點的合理性。標志詞:(為什么……呢?因為……;之所以……是因為……;究其原因;正因為如此……,所以……)【示例】1承擔使命,需要百折不撓的心。汪國真說: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肩負時代之擔的路途注定坎壈,此時,我們要擁有一顆不畏蹭蹬的心。正是因為擁有了一顆百折不撓的心,所以林鳴無視苦難,在伶仃洋的滔天排浪中建起了“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港珠澳大橋,潘建偉無懼飛沙,在酒泉的戈壁碎石中發射了世界第一顆量子衛星墨子號,南仁東穿越淹蹇,在貴州的窩凼山谷中筑就了“一眼萬年”的中國天眼。愿未來的你也能經歷兼程風雨,卻依然百折不撓,踏碎坎坷。【分析】借助“正是因為……所以……”的關聯詞,運用原因分析法,論證了觀點的合理性。【示例】2事業是人生的不朽豐碑。人類的史冊告訴我們:凡是留下英名的人,總是創造了永存的事業??鬃?、司馬遷、魯迅之所以千秋萬代傳頌,是因為他們為民族文化寶庫增添了財富;屈原、岳飛、鄭成功之所以載入史冊,是因為他們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偉大的愛國精神;李自成、洪秀全、孫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為他們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蔡倫、畢昇、祖沖之之所以永遠為人民紀念,是因為他們貢獻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在科學領域為后人留下了享用不盡的發明創造。誰建樹了對人類有益的事業,誰就筑起了一座人生的紀念碑。【分析】借助“之所以……是……”的關聯詞,運用原因分析法,論證了觀點的合理性。三、假設分析法敘述事例后,從正面或反面假設分析,以揭示論據和論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假設材料中能達到某種結果的條件不存在,將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從而證明原觀點的合理性。標志詞:①如果(假如、假設、假若、要是、倘若、設若、若)……,就(那么)……;如果沒有……就沒有……;如果不是……怎么會有……;②假如……怎能……;若無……怎能……;要是……怎么能……;“試問”“試想”的問句。③或許……【示例】1意志引人入坦途,悲傷陷人于迷津。貝多芬28歲那年得了耳病,到57歲逝世,中間20多年的歲月,都是在與可怕的聾疾苦戰。但是貝多芬沒有向命運屈服,他憑著頑強的意志與病魔做斗爭,終于在逝世前幾年寫成了一生中最著名最富有戰斗力的作品《第九交響曲》。試問,是什么使貝多芬走向了成功?是頑強的意志,不屈的奮斗精神。試想,如果貝多芬在厄境中缺少了頑強的意志,還會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嗎?顯然,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我敢肯定的說,只有有了頑強的意志,才可能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br/>【分析】“試想,如果貝多芬在厄境中缺少了頑強的意志,還會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嗎?”一句,從反面假設,證明觀點“意志引人入坦途”的合理性。【示例】2學習借鑒會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則必然導致失敗。 燕國壽陵的少年覺得趙人走路好看,便遠行到趙國的邯鄲來學步。但他盲目模仿,落得最后忘記了自己的步伐只得爬回燕國的下場。東施羨慕西施的美麗,覺得她一肌一容盡態極妍,便學習她的姿態,照搬她的舉止動作;可她終究不是西施,在別人看來她不但不美麗,反而成為做作的典型。倘使燕國的壽陵少年能在學步之時,融進自己的步伐特點,在借鑒的同時取長補短走出自己的一步,形成獨特的步伐,可能他就不至于爬回燕國了,說不定還會走出被他人推崇的步伐;假若東施能充分認識自身的特點,發揮自身優勢而不是盲目模仿,或許也就成為一種新形式的“美”的代表,使欣賞她的人在她的石榴裙下拜倒。【分析】兩個“倘使……”,從證明假設,證明觀點“學習借鑒會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則必然導致失敗”的合理性。【示例】3歷史常給人以警示:不善納人言者,亡;善納人言者,昌。假若當初商紂王能廣開言路,察納忠言,何至于落得眾叛親離,葬身火海的下場呢?假若當初蔡桓公聽從扁鵲的勸告,又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嗚呼呢?反過來說,假若當初齊威王不采納鄒忌的諷諫,又怎能使齊國“戰勝于朝廷”呢?假若當初秦孝公不聽商鞅之諫而實行變法,何以能稱雄于六國呢?假若當初唐太宗不聽從魏征的勸諫,又怎么能有“貞觀之治”的政治局面呢?由此可見,不善納人言者,亡;善納人言者,昌。【分析】——敘議結合,水乳交融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物雖胡越,合則肝膽?!币馑际请m像胡越兩地相距極遠,但應使它們像肝膽一樣緊密結合。在轉述材料時,一邊對材料進行敘述,一邊分析說理。邊敘邊議,讓敘議融為一體,材料與觀點有機結合。可用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可用反問,促使讀者思考。【示例】4鮑勃·迪倫曾有言:“有些人能感受雨,而其他人則只是被淋濕。”試想,若無美育,我們見到雨,何來“杏花春雨江南”“小樓一夜聽春雨”的趣味?又何以有“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要為他人撐傘”的善舉?可見,美育的缺失,造成的是人心的淡漠、無趣。如此,又何來和諧的個人、社會呢?四、讓步分析法(辯證分析法)先用少數文字肯定對方觀點的某些合理性,再轉而利用轉折復句詳細闡述自己觀點的合理性,使對方毫無反抗之機和辯駁之言,從而獲得論證嚴密和深刻的效果。標志詞:固然(誠然、或許、的確、不可否認)……,然而(但是)……;“雖然……,但是……”;“不可否認,……確實……,但是……”;應當說,……,但是……”。【示例】1立于風雨之中半個多世紀的教學樓,見證了一代又一代學子的成長,承載著無數人的青春回憶,難怪這舊樓因不適應新的教學環境而要被拆除時,會引起如此廣泛的關注!在我看來,若老舊教學樓的存在已經阻礙了學校的發展,那為何不拆掉呢?請莫讓深情成羈絆!誠然,校友們的不舍,我完全能夠理解,畢竟他們在這里度過了人生中最珍貴的青春歲月,老樓的一磚一瓦都承載著他們點滴的青春記憶,拆掉老樓無異于拆掉了他們的精神家園,反對拆樓,恰恰體現了他們對母校那份最樸素、最真摯的情感。然而,過于迷戀往昔會阻擋我們前行的腳步。汪國真說:“凡是到達了的地方,都屬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風再溫柔。太深的流連便成了一種羈絆,絆住的不僅是雙腳,還有未來?!薄赌屔钋槌闪b絆》【示例】2誠然,時勢造英雄。古往今來的英雄們都需要有時運的托舉,方能中流擊水,激揚未來。若無春秋戰國的萬般激蕩,恐怕孔仲尼只是魯國小吏,而老聘也不過騎牛游蕩;若無東漢末年的烽火狼煙,曹孟德恐怕只是普通臣子;而劉玄德不過織席販履。時代鑄就人的底色,給人以機會,成為人們一展風華的階梯。然而,情況并非往往如此,我們需要通過奮斗去把握時代的脈搏。君不見國破家亡的晚清時代,亦有為國家民族奔走呼號,救亡圖存的維新志士?君不見風雨如晦的北洋時代,照樣有先驅者齊聚上海、泛舟南湖,開辟全新的時代篇章。魯迅先生曾說:“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如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睍r代或許失意,但只要個人心中的火種不息,精魂不滅,則亦能演奏出一場屬于自己也屬于整個時代的協奏曲。五、【批駁分析法】引入一個假想敵。從思路上來說,這種從讀者疑問角度出發切入的辦法,能有效地拓展行文空間,增強文章的親切感,在論述上,則可以加深文意。關鍵詞:1、或許有人會認為(有人會說)……;2、有人會說……【示例】或許有人會認為,小聶本就經濟困難,支付贍養費還需借錢,這一判處太不近人情。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法院的判決不僅是對小聶的警醒,更是對全社會的告誡。人情不應體現在對惡劣行為的從輕判決,而應體現在對孝順的最好履行。而且,討論是否應贍養父母,本就是一種錯誤行為。社會何時已形成了為不孝找借口的風氣?孝順是我們本應堅守的理念,如今卻成為人們討價還價的談資,這是否反映了當今社會的不良現象?這是需要我們每個人進行思考的。六、正反分析法即從正反兩個方面對事例進行分析,以強化論點。語言標志有“沒有……,而是……”“不僅沒有……,反而……”等。【示例】1摯愛的丈夫不幸死去,這無異于晴天霹靂在李易安的頭上炸響。從此再沒有福氣比翼雙飛共修《金石錄》,新婚時嬌問丈夫畫眉深淺的幸福時刻也一去不復返。面對這樣的變故,李清照沒有化作明日黃花在西風中凄凄慘慘戚戚,而是勇敢地跨過了這道坎,在飄零的南宋活出了一個頑強美麗的易安居士。【示例】2《老人與?!愤@篇文章描寫的是“一個人的能耐可以達到什么程度,描寫人的靈魂的尊嚴”,的確如此。老人在面對一條條鯊魚侵襲大馬林魚時,他不僅沒有退縮,沒有垂頭喪氣,反而一次次迎難而上:魚叉丟了用刀子,刀子折了用短棍,短棍丟了用舵把,無論如何,就是不輸志氣,不輸靈魂的尊嚴!七、引申類比法就是把列舉的事例加以引申或類比,聯系實際,以突出其觀點的現實意義。語言標志:①“都如那樣”“……尚且如此,……又何嘗不是這樣……”“依此類推”,②昔日,……;今朝,…… 古有……,今有……等等。【示例】1心理學上有個毛毛蟲效應,毛毛蟲首尾相接圍成一圈,盡管松葉就在不遠處,它們卻持續繞圈行走,最終因饑餓和精疲力竭而死亡,它描述的是個體由于跟隨習慣或思維慣性而導致的失敗現象。可見,只會機械化做事,缺乏創新精神是不行的。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許多廠家生產的產品質量很高,卻賣不出去,是因為他們的產品沒有新意;我國的許多學生在校成績一流,卻不能在工作中取得佳績,是因為他們的頭腦中缺少“創新”二字,許多服裝質地很棒,卻不受他人歡迎,也是因為缺乏創新精神,款式不新穎。因此,誰會創新,誰就搶占了制高點,并立于不敗之地。【示例】2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古有商鞅變法,開創封建社會之變革;今有改革開放,打破傳統理論之束縛;中有新絲綢之路,引領一帶一路之繁華;西有新航路之開辟,揭開矇昧世界的面紗。可見,古今中外莫不有改革創新的大旗,披荊斬棘。八、問句分析法論述過程中,在關鍵性內容上,設問說理,分析原因,論證深入,感情強烈。【示例】1讀書可治迷茫。迷茫就是找不到方向,特別是年輕的時候,經驗閱歷少,選擇誘惑多,難免產生迷惘和彷徨。曾經有一位青年讀者寫信向楊絳先生討教,表達了自己對人生的迷茫,楊絳先生回信道,“你的問題主要在于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這真是一句簡單而精辟的概括。如何在紛繁復雜中保持靈臺清明,不至于方寸大亂?閱讀能幫人明黑白、辨是非,透過現象發現本質,待認知達到一定高度,自然能撥云見日、披沙揀金。前人書中的經驗,對我們走好人生之路頗有啟迪。經驗每多一分,迷茫便減一分。【分析】“如何在紛繁復雜中保持靈臺清明,不至于方寸大亂?閱讀能幫人明黑白、辨是非,透過現象發現本質”,一問一答,設問句引出分析,使論證深入。【示例】2沒有“國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的堅定信念,何來于敏先生隱姓埋名數十年,終成“氫彈之父”的艱難探索,又怎會有今日蓬勃發展的中國核事業?沒有“心懷家國,志在蒼穹”的偉大志向,何來南仁東先生艱苦奮斗二十載,終成“天眼之父”的坎坷前行,又怎會有“中國天眼”的落成啟用?【分析】“沒有……,何來……”,運用反問句式,強調了“信念”“志向”對人的事業的重要性。九、定義分析法通過下定義的方式,對所論述的話題進行分析,可以明確作文觀點。【示例】1孤單不是孤僻、孤冷、孤傲,不是旁若無人的自恃清高,也不是心靈封閉的孤芳自賞。我們追求的孤單,應當是超凡脫俗的豁達、心如止水的意境。孤單者須有云消氣度松柏精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浮躁的社會生態環境中,孤單是修身明志的心靈空調。【示例】2藝術創作中的“熬”,不是無意義的重復勞動,消耗時光;也不是一味地死熬、傻熬、硬熬;而是“熬”中有“悟”,“熬”中有進。通常是在經過長時間的苦思冥想后,突然開悟、醒悟,恍然大悟,創作靈感如同春潮滾動,洶涌澎湃,好的作品,傳世佳作,往往就會在這時候問世。【示例】3復興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不是精華糟粕不分,不是堂而皇之地用“找到獲得幸福人生的密碼”來誘導女大學生接受愚化教育,也不是站在道德高地上對女性進行精神綁架。塑造現代女性角色,一方面要汲取傳統女性文化的精華,另一方面,更要提倡現代人格,如平等、個性、獨立、理性、文明。【分析】幾個例子用“不是……而是……”的否定定義法,對所論述的話題進行分析,在一個一個否定中,肯定了自己的觀點。十、說理分析法——思維深度有時,我們沒有貼切的材料去論證觀點,這時候需要以我們的見識去說理。如:【示例】1每一次低頭,都是對自己的肯定。我們不是變得現實,而是更能接受現實。成長的路上必然要付出,才能不斷得到領悟,很多事情要經過以后,才會成長。感到孤獨,不被理解,無助迷茫,是每個人成長路上必然會遇到的坎坷。只要我們敢于不畏懼地向前闖,再回首時,便能做到真正談笑風生。【示例】2愛因斯坦說,踩著別人的腳步走路的人,永遠不會留下自己的腳印。生活的滋味,甘苦互依,咸澀共存;人生的道路,阡陌交錯,五味雜呈。走過崎嶇,才知平坦;經歷風雨,方見彩虹。挫折時,從容樂觀地面對;失意時,淡然優雅地轉身。我們要學會在陰霾中找尋溫暖,在暗夜中探求光明,咀嚼平淡如水的生活,領略四季起伏的風景,走出屬于自己的人生。【示例】3作家畢淑敏寫道:“你不可能要求一個沒有風暴的海洋。那不是海,是泥潭。”未經磨礪的靈魂,是沒有深度的。然而,總有一些人,一提到壓力,就心生畏難情緒;一遇到困難,就只會向后退縮,畏葸不前。還有的人甚至甘做“草莓族”,一壓就扁,一碰就倒。如此,無法成就一番事業不說,恐怕連自己人生的方向盤都很難把握。相反,中流擊水,才能真正熟諳水性;披荊斬棘,才能抵達未曾抵達的地方。正所謂,“不有百煉火,孰知寸金精”。 ——《沒有風暴的海洋是池塘》【分析】議論文寫作,一個典型的問題就是缺乏深度思考。要么沒有對作文材料進行針對性的分析,無法選好同質論據;要么堆砌論據后加上假設、因果等復句來敷衍搪塞,這種單向思維和單層思維的方式相當膚淺,使作文缺乏縱深感。要讓論證過程有深度,我們要論理與舉例相結合,構建起文章的結構思路,文章才會逐漸變得深刻有層次。十一、求同分析法“求同法”就是對不同的觀點找到相同點,使之說理深刻。【示例】無論是讀書還是聽書,歸根結底還是為了讓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啟發、滋養浩然之氣。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雖然改變了閱讀方式,卻改變不了求知次序與學習規律?!皶接新非跒閺?,學海無涯苦作舟”,閱讀的關鍵詞從來都是“持之以恒”。哪怕“登高而招”,哪怕“順風而呼”,“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的規律不會改變。從這個意義上看,有聲作品幫助人們走出了“因聲而聽”的第一步,但“因聽而思”“因聽而悟”還得靠讀者自己。十二、求異分析法“求異法”就是打破常規思維,從全新的角度,甚至與大眾相反的方向解讀素材,賦予其全新的意義。【示例】融合是一種理念,更是萬物共存的智慧。昔日于丹、易中天融合自身見解解讀中國經典文學作品,大受追捧,在社會掀起了讀《論語》、品《三國演義》的熱潮。人們感嘆《于丹〈論語〉心得》比《論語》讀著有趣,《品三國》比《三國演義》更好讀。這一切固然可喜,卻也不禁讓人擔憂經典原著是否會逐漸被這類作品逼退歷史舞臺。但最終,融合式的解讀無法真正取代原著。各人因人生經歷不同,對事物的認識和體驗也各異。就好比《論語》是一座山,于丹只不過是把自己登山的感悟予以抒發,怎么能代替他人登山的感受呢?【分析】選段用求異法使用素材,在尊重事實的前提下,對人們熟知的素材進行了新穎解讀,言之有理。十三、層進分析法層層遞進,能夠做到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逐層深入地展開論述。按步驟來說,就是以“擺出現象——亮出觀點——指出辦法(分析原因)——揭示本質”步驟分析。【示例】如今的人們,過多地被物質迷惑了雙眼,越發不安份起來了,追功,逐名,謀祿,哪一個不是充滿誘惑力?(第一層:擺出現象)世人只有擦亮雙眼,看清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安于現狀,方可獲得想要的一切。(第二層:亮出觀點)如何做到安于現狀?子路和孔子有這樣的對話,子路問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安份,富而好禮也?!笨鬃拥脑捑俚仃U述了如何安于現狀,不論貧富,都對現有的一切感到滿足,沒有過份的追求,并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這便是真正意義上的“安”。(第三層:指出辦法)換句話說,便是人格上無休止的追求,在物質上適時滿足,“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安”是一種人生的智慧,是一種更高境界的生活方式。(第四層:揭示本質)十四、應對措施法這種方法在時評文中更加適用。【示例】1所以,當地文明辦如果不把工作止于發發文件,寫寫總結,至少遇到特殊個案時能走出戶外,協同“黑衣男”一起上門服務,握手言和,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幫吐痰男彌補缺失的禮儀知識,甚至解決他生活上的一些困難,相信“中國制造”的將不再是被網有定性的“渣男”,這稱謂,畢竟擱在誰頭上都會不好受。若是“正義”之上更有“溫情”彌漫,于公于私都將是好事。(應對措施法—政府)對于“過失者”,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人性都是從肉里長出來的,特定情況下的激憤或沖動,也有可能是人性的溫暖之處,沒有必要上綱上線,倘能握手言和,并最終使人性歸良,就是美的呈現。出手是被動無耐,握手方為主動建構,既打之,則安之。(應對措施法—個人)【示例】2遇上這種不文明的行為,我們該如何對待?一味地當眾指責,恐傷其臉面,就是損傷了年輕人的自尊,才導致本就素質不高的吐痰男與乘客對罵。黑衣男的一腳,雖暫時讓吐痰男心火熄滅,但是否從心里服氣,認識自己的錯誤并感到愧疚呢?不得而知。這種“以黑制黑”的方式,不一定能達到“以黑治黑”的效果,甚至,適得其反。我認為,對這種不良的行為,最好是善意的勸說,既維護了當事者的面子,又悄無聲息地讓他反??;其次是制定強有力的處罰制度,加上不折不扣的執法;其三是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讓“社會秩序,人人有責”“文明拒絕粗鄙”等成為公眾的意識。只要有健康的土壤,文明之花才會遍地開放。十五、綜合分析法【示例】1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需要做好減法。(觀點句)適當的減去一些心靈上的沉重負擔,減去一些奢侈的欲望,我們才能有所建樹。(闡釋句)東坡居士屢遭貶謫,曾為自己懷才不遇而感到消沉郁悶。但當他來到赤壁之上,望著滔滔江水,他釋然了,他減去了對功名的欲望,吟出了《赤壁賦》等千古名篇。(材料句)正是因為他減去了心靈的負擔,才使他成為一代文豪、詩詞大家。(因果分析句)試想,假如他不放棄對功名利祿的追求,而徘徊于入世與出世的矛盾之間,他不減去奢侈的欲望與心靈的負擔,他又怎會潛心于詩文創作,留下無比珍貴的文化遺產?(假設分析句)減去心靈上的種種負擔,廓清人生的道路,釋然面對一切,就能讓我們走得從容淡定,走向屬于自己的成功。(回扣觀點,總結句)【示例】2失敗是有層次的,即使一敗涂地也不應當放棄。(觀點句)一敗涂地固然不是尋常敗績,但也不同于全軍覆沒,完全有東山再起的可能。(闡釋句)曹操赤壁大敗,八十萬大軍折了大半,大傷了曹魏元氣,但畢竟他們實力雄厚,休養生息幾年,最終還是滅了蜀、吳。(材料句)正因為心不死,志不滅,有一線生機也不放棄,曹操才最終消滅了蜀、吳。(正面分析句)試想,如果當初曹孟德也學楚霸王,羞于見江東父老,一頭跳進江里,那還有后來的一統大業?(反面分析句)所以,我們不妨學學曹操,即使一敗涂地時也別灰心喪氣,以為天就要塌下來了,而要重整旗鼓,從頭干起,這樣“天不滅曹”的厚愛說不定也會落到你的身上。(結論句)【分析】文段在敘述論據材料之后,用“正因為……”對論據材料作正面分析,再用“試想,如果……”對論據材料進行反面分析,由正而反,正反結合,說理充分,論證有力。“正因為……;試想,假如……”,這是分析論據的典型句式。【訓練】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南非有一位叫伯納德的醫生,在他擔任實習醫生的時候,為一個7歲孩子做心臟手術,卻誤傷了孩子的心臟外壁,孩子死了,伯納德嚇得夠嗆,充滿懊悔。他的指導醫生李拉海問他,你有沒有從這次事件中學到東西?伯納德說:學到了!這種情況應該先用手指壓迫止血,再做后續處理。李拉海說:OK,這就足夠了,明天的手術,仍由你來做。在此后很長的時間里,伯納德不斷學習,拿了兩個博士學位,堅守醫生崗位,做了很多手術,做了很多研究,寫了很多醫學著作,組建了一支很強的手術團隊,還用狗進行了心臟移植手術,伯納德醫生終于成功做了全世界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請你就“全世界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成功的要素”談談你的看法,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作文,完成寫作任務,表達你的觀點、依據與思考。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1.原因分析法。①伯納德實習時做手術曾致人死亡,但他總結反思,指導醫生仍信任他,放手讓他再次操作手術,此后他不斷進修,終獲世界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的成功,伯納德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我認為,這例心臟移植手術成功的原因,是個人的進修努力以及社會對醫療失誤的寬容。②讓伯納德成功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從更深層次來說,是其有一顆強大的持之以恒的心靈。柴靜曾說:“人最大的問題是不敢直面自己的錯誤?!倍{德,他成功戰勝了自我。伯納德成功了,他告訴我們,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縱使不易,縱使艱辛,但只要“用心一”,再貧瘠的土地也會裂開口子,從中而生的,便是成功之花那堅定而不容置疑的身軀,馥郁馨香,雋永深長。2.辯證分析法。伯納德醫生成為世界第一個成功進行心臟移植的醫生,成功的因素固然有很多,比如他的堅守、老師的鼓勵等等。但在我看來,伯納德取得成功的最大要素,是他能從先前的失敗中吸取教訓,走好每一小步。3.假設分析法。如果沒有“在反省中前行”的精神,伯納德那雙曾有過失誤的手還能拿得起那把看似很輕的手術刀嗎?如果沒有“在不斷學習中深入研究”的精神,伯納德能寫出眾多的醫學著作造福蒼生嗎?如果沒有大膽創新的精神,也就不會有對狗進行心臟移植手術的奇思妙想,更不會有后來全世界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的成功。4.引申類比法。①美國演員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陪跑多年,但最終在第88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捧得“小金人”,屢遭落選的他并沒有放棄自己的影視生涯,反而越挫越勇。這種難能可貴的精神不正如南非的伯納德一樣嗎?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失敗,不斷地又站了起來,堅守醫生的崗位,最終取得了手術的成功。②《晏子春秋》有言:“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正是因為伯納德努力學習、堅持研究,才令他躊躇滿志,完成了世界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吧朴谛袆拥娜送艹晒Φ刈龀墒虑?,善于行走的人往往能到達目的地。”③夸張點說,這就好比做飯時的火候,無論是蒸米飯時火小了,還是炒菜時火大了,都做不出一道成功的美味。只有把一個個細節做好,才能使之前積累的經驗得到充分發揮。試想,若伯納德在移植病人心臟時因疏漏而導致失敗,那么他此前在狗身上的無數次成功又有什么意義?因此,伯納德的成功,是建立在經驗積累的基礎上,是在注重細節的前提下取得的。④伯納德用盡渾身解數,用時間和行動,手握“心臟手術”這顆難以施加劃痕的金石,最終雕琢出一朵永不枯萎的盛世金花。這般成功不是偶然,而是種種皆指向的必然。【溫馨提示】議論文事例論據分析一個原則:緊扣論點(分論點)1.只擺現象材料——追原因 →原因分析法2.已有結論材料——問假如 →假設分析法3.列舉事實材料——找共性 →歸納分析法4.找到正反材料——做對比 →對比分析法溫馨提示:議論分析不是單一的,可綜合運用上述多種分析方法,這樣可使文章議論分析更全面,更深入,更富有思辯性,更能令人信服!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