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核心素養目標文化自信:感受大自然的壯美秀麗,激發對祖國、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語言運用:厘清作者的游覽順序,了解按游覽先后順序寫景的方法。思維能力:感受雙龍洞各處景物的特點,了解按游覽先后順序寫景的方法。審美創造: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課前解析關注作者:葉圣陶,現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會活動家。本名葉紹鈞,字秉臣、圣陶。他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1916 年,發表第一個童話故事《稻草人》。1918年,發表第一篇個人白話小說《春宴瑣譚》。1928年,發表長篇小說《倪煥之》。關注寫作方法:文章按照游覽的先后順序,記敘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過程,依次介紹了去雙龍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的見聞感受及出洞情況。全文線索清晰,順序分明,重點突出,對學生學習“按一定順序寫景物”有借鑒價值。教學目標1.認識“浙、簇”等6個生字,會寫“浙、羅”等 15 個字,會寫“杜鵑、氣勢”等 15個詞語。2.厘清作者的游覽順序,了解按游覽先后順序寫景的方法。(重點)3.感受雙龍洞各處景物的特點,了解課文是如何把重點景物寫清楚的。(難點)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2課時1.認識“浙、簇”等6個生字,會寫“浙、羅”等 15 個字,會寫“杜鵑、氣勢”等 15個詞語。2.厘清作者的游覽順序,了解按游覽先后順序寫景的方法。一、情境導入1.教師導入新課:上節課我們跟隨巴金先生一起感受了壯美的海上日出景象,學習了“按景物變化的順序寫景”的方法,這節課我們將和作家葉圣陶先生一起走進金華,走進神奇的地下溶洞。教師出示課文題目并板書。學生齊讀課文題目。(板書:記金華的雙龍洞)2.教師提出問題:你們參觀過溶洞嗎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溶洞是怎樣形成的吧!(出示課件3)溶洞:石灰巖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所溶解、腐蝕而形成的天然洞穴。洞內有各種碳酸鈣的化學沉淀物,如石鐘乳(亦稱“鐘乳石”)、石筍和石柱。設計意圖:創設情境,談話切入,快速引出課文題目,調動學生積極的情緒狀態,引發學生的共鳴,讓學生對文本產生學習興趣。二、初讀課文,學習字詞1.初讀課文。教師播放范讀,感悟句子的魅力。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理解的詞語聯系上下文或與同桌討論解決。2.學習認字。浙江 一簇 臀部 漆黑 蜿蜒(1)教師指名讓學生讀詞語,同學間注意糾正字音、開火車讀。(2)詞語解釋:蜿蜒、變化多端。(3)教師引導:觀察這兩組左右結構的字,說說它們有什么不同。第一組:杜、陸、端、源;第二組:鵑、郁、額、乳。預設:第一組的字左窄右寬;第二組的字左右同寬。教師對重難點字、易錯字“窄”“筍”進行書寫指導。“窄”讀“zhǎi”,上部短撇與點要協調;下部橫距均勻,長短有變化。“筍”讀“sǔn”,下部“尹”中橫稍長且貫穿,撇長有力。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1.教師提出問題:這篇課文是一篇游記,寫了作者葉圣陶先生在游覽金華的雙龍洞時所看到的景象。接下來,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思考:作者游雙龍洞的路線是怎樣的 找出文中表示行蹤的語句。讀課文,想想作者分別寫到了哪些地方,找出相關語句,并根據課文試著畫出示意圖。學生在教材中勾畫出表示作者行蹤的語句,教師指名讓學生回答。路上:出金華城大約五公里到羅店,過了羅店就漸漸入山。洞口:在洞口抬頭望,山相當高,突兀森郁,很有氣勢。外洞:泉水靠著洞口的右邊往外流。這是外洞。孔隙:在外洞找泉水的來路,原來從靠左邊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內洞:這就到了內洞。出洞:我排隊等候,又仰臥在小船里,出了洞。教師組織交流總結。明線——作者的游覽路線: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板書: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教師提出問題:通讀全文,找出泉水流經的景點,將泉水流經的路線與作者的游覽路線對照,說說你的發現。教師組織交流總結:暗線——泉水流經的路線:深黑的石洞→(內洞)→(孔隙)→(外洞)→(洞口)→山下。教師總結:每一處景點,作者都寫到了泉水的來路。作者的游覽順序正好與泉水流出的方向相反。3.教師過渡:通過閱讀課文,梳理文章脈絡,我們發現了兩條線索。作者是怎樣記敘游覽過程的 他又是如何將景物的特點寫清楚的呢 我們下節課再繼續探究。1.感受雙龍洞各處景物的特點。2.了解課文是如何把重點景物寫清楚的。一、復習回顧,導入新課教師導入:上節課,我們跟隨葉圣陶先生的腳步,按照游覽的順序初步感受了雙龍洞的神奇。下面請同學們回顧一下,作者的游覽順序是怎樣的 預設:作者的游覽順序是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這節課,我們繼續跟隨作者的腳步,看看他是如何將景物的特點寫清楚的。設計意圖:通過對文章內容的復習回顧,喚起學生記憶,為這節課重點感受雙龍洞景物特點、領悟寫景方法作鋪墊。二、精讀細研,領悟寫法(一)研讀第2、3自然段。教師提出問題:默讀課文第2、3自然段,思考:一路上,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圈一圈。預設1:作者看到了盤曲而上的公路。預設2:作者看到“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還是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從“開滿”一詞,可以感受到映山紅的多。教師追問:作者說映山紅要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有精神”是什么意思 誰來說一說 預設:“有精神”指山上的映山紅生機勃勃。預設3:作者看到“油桐也正開花,這兒一叢,那兒一簇,很不少”。這句話說明油桐長得很茂盛,“這兒一叢,那兒一簇”,體現了油桐開的花多。預設4:作者看到“山上沙土呈粉紅色,在別處似乎沒有見過”。教師追問:作者說“在別處似乎沒有見過”,說明了什么 預設:說明這種沙土非常獨特、與眾不同。預設5:作者看到“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艷”。“眼前一片明艷”,說明山上的景色也是明艷的。預設6:“一路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說明作者看到了溪流。討論:溪流聲為什么會時時變換調子 溪流和雙龍洞有什么關系 預設:這里說的是溪流從山上向下流,會隨著山勢的變化而時寬時窄,時緩時急,溪聲也隨著時高時低,時斷時續。這句話將溪流形美、聲美的特點寫了出來,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語言的生動與豐富,表現出了大自然的生機與活力。教師總結:同學們說得非常好。作者抓住了路邊具體景物的特點,為我們呈現了一幅充滿生機的畫面。讓我們再次朗讀,一起去感受作者語言的生動與豐富吧!(二)研讀第4~7自然段。1.教師提出問題:默讀課文第4~7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游覽了哪些地方 這些地方有什么特點 圈圈畫畫,寫寫批注。2.根據自己的閱讀所得,與同學一起完成表格。找找相關句子,說說作者是怎么寫出這些特點的。作者足跡 特點洞口 寬外洞 高大、寬敞孔隙 狹小內洞 黑、奇、大3.作者寫了這么多地方,哪一處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預設:孔隙。4.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來到了雙龍洞前,映入眼簾的是雙龍洞的洞口和外洞。在洞口抬頭望,山相當高,突兀森郁,很有氣勢。洞口像橋洞似的,很寬。走進去,仿佛到了個大會堂,周圍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泉水靠著洞口的右邊往外流。這是外洞。教師提出問題:這段文字中的洞口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預設:從“洞口像橋洞似的”,可以感受到這里很寬。教師追問:順勢走去,已置身外洞之中,外洞又有什么特點呢 預設:作者首先提到的是“仿佛到了個大會堂”,接著說“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說明外洞給“我”留下的印象是可容納人數多、很寬敞。教師總結:“大會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都是作者的想象和感受,這是通過表達自身感受來描寫外洞的特點,讓讀者如身臨其境。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雙龍洞外洞的照片感受一下吧!欣賞圖片。5.乘船從孔隙中穿過是怎樣的感覺 自由朗讀,看看作者是如何寫孔隙的窄小的。預設1:雖說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進出。怎樣小的小船呢 兩個人并排仰臥,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教師提出問題:這里是怎樣描寫孔隙的狹小的 學生交流:文中用五個“小”字,以及對小船的自問自答表現出了小船的小, 通過寫小船的小,襯托孔隙的狹小,這是對孔隙狹小的直觀描寫。預設2: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臥在小船里,自以為從后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才說一聲“行了”,船就慢慢移動。教師提出問題:這里是怎樣描寫孔隙的狹小的 學生交流:“從后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說明身體不能和船有一點兒縫隙,并且通過一個“貼”字,更加說明仰臥的姿勢不能再低了,突出了孔隙的窄小、低矮。預設3: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教師提出問題:這里是怎樣描寫孔隙的狹小的 學生交流:通過“擠壓”“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這些作者的自身感受,表現出孔隙極度窄小,石壁就緊貼著臉上方,空間很小,乘船過去不容易。6.走過了狹小的孔隙,我們終于來到了神奇的內洞,內洞中又是怎樣的景象呢 作者又是如何描寫它的特點的 預設1:內洞一團漆黑,什么都看不見。工人提著汽油燈,也只能照見小小的一塊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寬廣。教師提出問題:這里寫出了內洞怎樣的特點 你是從哪里體會到的 學生交流:“一團漆黑,什么都看不見”和“只能照見小小的一塊地方,余外全是昏暗”直接描寫了內洞的黑。預設2: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頂的雙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我順著他的指點看,有點兒像。教師提出問題:這里寫出了內洞怎樣的特點 你是從哪里體會到的 學生交流:“雙龍”這個詞暗示了“雙龍洞”名字的由來,間接地點明了課文題目,同時洞中有龍更使人感到奇特。預設3: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再加上顏色各異,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觀賞。教師提出問題:這里又寫出了內洞怎樣的特點 你是從哪里體會到的 學生交流:這里描寫了石鐘乳和石筍的形狀變化多端,顏色各異,更使人體會到內洞的神奇。預設4:在洞里走了一轉,覺得內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來進房子那么大,泉水靠著右邊緩緩地流,聲音輕輕的。教師提出問題:這里又寫出了內洞怎樣的特點 你是從哪里體會到的 學生交流:外洞已經很大了,但是內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來進房子那么大,通過內洞與外洞的對比,更加突出了內洞的大。教師總結:同學們都說得非常好。作者再次通過直觀描寫和表達感受,表現出內洞黑、奇、大的特點,為我們呈現了一幅美麗、奇特的畫面。教師提出問題:通過對雙龍洞各處景物描寫的閱讀與分析,我們感受到了它們各自的特點,讓我們來總結一下這一路上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的特點吧!預設1:在路上,景色明艷、溪流歡唱。(板書:景色明艷、溪流歡唱)預設2:洞口、外洞的特點是寬、寬敞。(板書:寬、寬敞)預設3:孔隙的特點是狹小。(板書:狹小)預設4:內洞的特點是黑、奇、大。(板書:黑、奇、大)8.教師提出問題:如果我們也想把自己游覽的過程寫下來,寫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呢 預設:一是要按照游覽順序寫;二是要抓住景物特點,寫出自己的感受。教師總結:通過同學們的描述,按照游覽順序,我們一同領略了雙龍洞的神奇風光,感受到了各處景物不同的特點,還學會了作者運用的多種寫作方法,以及生動形象的語言。設計意圖:通過對雙龍洞各處景物的閱讀分析,不僅讓學生體會到景物的特點,更讓學生從中學習到作者的寫作方法,了解作者是如何把景物寫清楚的。三、結構梳理在教學中,我從文章的結構入手,幫助學生從整體上對文章進行把握,這有利于學生發現文章按游覽順序寫作的特點。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這篇文章以“泉水”為暗線,和作者的游覽順序相呼應,使整篇文章變得更生動、充實,讓學生在寫作方法上有所積累。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