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孫權勸學》教學設計教學目標:學生借助注釋與工具書,通過“留、替、調、補、刪”的方法,疏通課文大意。學生理解文中語氣詞和稱謂語的含義,積累重點文言實詞、特殊句式。學生通過反復朗讀,聚焦標點,讀透人物心理。導入詩詞,重回三國歷史“白衣渡江”故事導入。謀劃者誰?東吳大將呂蒙也。呂蒙由一介武夫搖身變為功臣名將,還要得益于一個人的幫助,他的領導——孫權。今天,我們就走進《孫權勸學》,了解這個故事,見證呂蒙的成長!自主閱讀,讀準重點字音自讀課文2遍,找出這篇文章中的哪些字音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邪(yé)”,不讀(xié),因為“邪”同“耶”。“卿(qīng)”,后鼻音,不能讀作前鼻音。“即更(gèng)刮目相待”,“更”不能讀作(gèng),因為這里是“另,另外”的意思。“孤豈欲卿治經為(wéi)博士邪”,“為”不能讀作(wèi),因為這里是“擔任,作為”的意思。明確讀音,齊讀全文。要求:讀準、讀響、讀亮。口頭翻譯,讀準課文大意明確方法,口頭自主翻譯(1)以《詠雪為例》,梳理感知“留、替、調、補、刪”的文言翻譯方法。(2)學生運用方法,借助課下注釋與工具書,2人一組,口頭疏通大意。糾正誤例,深入把握文意教師展示錯誤示例,學生糾正教師翻譯中的錯誤,并進行說明。明確:“蒙辭以軍中多務”這句話應該譯作“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辭”。因為這是一句倒裝句,古代漢語有些句序和現代漢語不一樣,翻譯成現代漢語就需要倒過來。“卿”是古代君對臣的愛稱,這里要改為“你”。“見往事耳”,應該翻譯成“了解歷史罷了”。“往事”,這里指的是“歷史”;“耳”,在古文中放在句末作句末語氣詞,是“罷了”的意思。“與蒙論議”“結友而別”之前要分別加上對象“魯肅”“與呂蒙”,這屬于省略的部分,在這句話里需要加上去,才能明確與誰議論,與誰結為好友。“即更刮目相待”中“更”容易遺漏,“更”是“另外”的意思。3、歸納總結倒裝句蒙辭以軍中多務→蒙以軍中多務辭省略句與蒙論議→(魯肅)與蒙論議 結友而別→(與呂蒙)結友而別古今異義詞往事→歷史 耳→罷了 博士→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語氣詞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表反問,譯為“嗎”見往事耳→表限止,譯為“罷了”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表反問,譯為“呢”稱謂語卿今當涂掌事→古代君對臣的愛稱。朋友、夫婦間也可用。孤常讀書→古代王侯的自稱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對朋友輩的敬稱評點標點,讀透人物心理還原文本,思考標點作用提問:古人寫文章是不加標點符號的,文中的標點符號是后加的。對比課文,思考:為什么要加標點?能不能只用一種標點符號,為什么?明確:文章加上標點可以方便停頓、朗讀與理解。人物的對話中加入不同的標點,就能把人物不同的語氣、情感表達出來。2、評點標點,揣摩人物心理提問:你覺得這篇課文的標點加得怎么樣?關注本文人物語言的標點,和同桌對話,品味其背后的心理活動。活動:學生個人演讀展示,其他學生評價,老師指導。明確:“不可不學”后,加了一個感嘆號,更強調了孫權要求。這話說得有點重,也有點嚴厲,但聯系句中的一個“卿”字和“當涂掌事”,可見孫權對呂蒙的關愛和器重。這一個感嘆號,其實是語重心長,滿懷期待。“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中“邪”表反問,后本應用問號,但這里卻用了感嘆號,這個感嘆號很好地傳達出了孫權的心理和語氣。孫權的目的在于勸導孫權學習,而不是命令呂蒙學習,所以這一句話看似反問,但卻帶著安慰、親切的口氣。“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耳”是“罷了”的意思,本來語氣比較強烈,但用了句號,可見孫權說話的口氣極其平和。“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一個問號一個句號,一問一答,以自身為例,現身說法,勸誡呂蒙,更具有說服力。“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魯肅驚訝于呂蒙的才干、謀略,呂蒙與之前已判若兩人。(補充:魯肅是當時吳國非常有名有權威的外交家、戰略家,借他的評價更加側面突出了呂蒙的變化之大。)“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本應用問好,卻用了感嘆號,可見呂蒙對于魯肅的稱贊頗為自得、坦然接受。演讀文本,走進人物內心學生做孫權、呂蒙、魯肅、旁白分組分角色演讀文本。課堂小結,分層布置作業回顧課堂,總結收獲積累(1)提問:本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你能不能用簡練的語言復述一下?明確:本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的兩次勸說下開始學習,其才略很快就有了驚人的長進,進而令魯肅嘆服并與之結友的故事。(2)總結:同學們,掩書回顧,學完本課你有什么樣的收獲與積累呢?或許是一類知識,一個方法,一次思考,一個啟發。希望學完本課的你,能如文中的呂蒙一樣,都能有所總結,有所啟發,有所成長。2、把握學情,分層布置作業(1)基礎作業:完成課后習題單。(2)進階提升:閱讀《三國演義》,搜集其中的稱謂語,做成單詞卡片,正面寫稱呼語,反面寫含義,下節課展示給同學們猜一猜。板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