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閑筆”處讀“心情”——《阿長與<山海經>》學習目標:通過對“閑筆”定義的理解,能夠找出文中的“閑筆”。通過品讀文中“閑筆”,體會魯迅的情與心。教學活動:導入同學們大家好,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阿長與<山海經>》的第二課時。上節課,我們通過對文章的梳理,讀出了阿長其人,初步體會了魯迅對阿長感激與懷念。這節課我們將在熟讀的基礎上精思,從“閑筆”的角度,探究魯迅言語背后的情思、感悟,讀出作者獨特的人生體驗。我們一起來讀一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魯迅的作品肆意汪洋,常有閑筆,看似無足輕重,實則別有深意。那什么是閑筆呢?二、依據定義尋閑筆1.現在請同學們依據這個定義找找文中的“閑筆”。2.總結:老師對大家尋找的閑筆,進行了梳理,主要出現在三個地方第一處是文章開頭對名字的長達兩段話的介紹,第二處是第19段對叔祖和太太的一段長長的描寫,第三處是文章結尾第30段對阿長身世模棱兩可的介紹。3.魯迅在《二心集》中談到:“寫完后至少看兩遍,竭力把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這么看來魯迅安排的這幾處閑筆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它的存在是有其意圖的,那他的意圖是什么呢?接下來我們將一起來探究魯迅閑筆中的深意。我們先來看第一處。三、讀“阿長名字”品閑筆深意閑筆一:我們那里沒有姓長的;她生得黃胖而矮,“長”也不是形容詞。又不是她的名字,記得她自己說過,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現在已經忘卻了,總之不是長姑娘;也終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記得她也曾告訴過我這個名稱的來歷: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個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這就是真阿長。后來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來補她的缺,然而大家因為叫慣了,沒有再改口,于是她從此也就成為長媽媽了。 文章的開頭,魯迅用整整兩段文字,對阿長的名字做了不厭其煩的交代,這其中蘊含著魯迅怎樣的情與心呢?(主問題)請同學們閱讀這兩段文字,思考以下問題:從這兩段介紹中,我們能發現關于阿長的哪些信息?明確:透過文章開頭對名字的介紹,我們發現了阿長是一個地位低下、身份卑微且內心麻木的人。用名字來揭示人物的社會地位和心靈奧秘,是魯迅常用的手法。——孫紹振教授不僅在《阿長與<山海經>》中如此,在魯迅的其他作品如《阿Q正傳》、《吶喊》中也有大量對名字的介紹。2.現在請同學們結合對阿長名字的發現以及后文對阿長的描寫,補充下列句子,思考這兩段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阿長雖然( ),但是她( )結合這個句子,請你談談這兩段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預設:有同學認為,與后文形成對比,更加凸顯阿長的善良、阿長的淳樸。也有同學認為這兩段起了補充作用,使阿長人物形象更加真實,立體。引導語:同學們大多從對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談了自己的理解。同學們,散文寫的人、事、物都是經過作者過濾過的人、事、物,并借此表達自己獨特的人生體驗。這里魯迅除了為了凸顯阿長這個人物的形象,還蘊含著他怎樣的情思,表達了他對人生、對社會怎樣的感悟呢?預設:有同學認為通過這個對比,體會到魯迅對阿長的同情。因為她的善良,再看她的麻木時,更多了一層同情。還有同學認為, 因為她的淳樸,再看她的愚昧時,其中還蘊含著魯迅對她的悲憫。同學們能透過對人物形象前后對比的刻畫,體會到作者的情思,做到了讀文章要精思。4.除了有同情、悲憫的情思,這前后的對比,有沒有流露出魯迅對社會的思量呢?魯迅是一位作家,同時也是一位啟蒙者,魯迅寫人們的愚昧麻木多呈尖銳的批判與諷刺,這兩段寫阿長的愚昧、麻木是否也表達了尖銳的批判與諷刺呢?同學們結合所填句子和背景資料再次思考。明確:阿長卑微、麻木,但是卻善良、淳樸,通過前后的對比我們發現,魯迅沒有尖銳的批判和諷刺,反而對其贊美。這是他對啟蒙的反思,對阿長這樣卑微的小人物,要多發現其自身善良、淳樸的個性品質,對其人性光輝進行發掘與贊頌。5.現在請同學們帶著同情、悲憫,帶著魯迅的啟蒙者的反思,我們再讀最后一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讀“叔祖太太”品閑筆深意閑筆二:他是一個胖胖的,和藹的老人,愛種一點花木,如珠蘭、茉莉之類,還有極其少見的,據說從北邊帶回去的馬纓花。他的太太卻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將曬衣服的竹竿擱在珠蘭的枝條上,枝折了,還要憤憤地咒罵道:“死尸!”這老人是個寂寞者,因為無人可談,就很愛和孩子們往來,有時簡直稱我們為“小友”。小魯迅的《山海經》是阿長買來送給他的,為什么花了很多筆墨交代遠房叔祖的事兒呢?為什么還要介紹“叔祖的太太”呢?而且這段話去掉以后,前后文的銜接看起來反而更加順暢,魯迅為什么要多此一舉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這處閑筆。請同學們對比原文和對叔祖及太太的“改寫”文字,想一想,魯迅寫“叔祖及其太太”這段文字的用意是什么 (主問題)原文 替換他是一個胖胖的,和藹的老人,愛種一點花木,如珠蘭、茉莉之類,還有極其少見的,據說從北邊帶回去的馬纓花。他的太太卻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將曬衣服的竹竿擱在珠蘭的枝條上,枝折了,還要憤憤地咒罵道:“死尸!”這老人是個寂寞者,因為無人可談,就很愛和孩子們往來,有時簡直稱我們為“小友”。 他的太太也和他一樣,也是個胖胖的、和藹的老人,也愛種一點花木,常常微笑著修剪珠蘭、茉莉的枝條,還要自言自語道:“真好看啊!”這老人也就微笑起來。他很愛和孩子們往來……請同學們思考:原文與改文中叔祖與太太的關系有怎樣的不同?原文與改文中叔祖與我們的“小友”關系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明確:原文叔祖和太太的關系并不好,太太并不理解他,而改文中他們關系很好;原文中很愛和孩子們來往是因為他是寂寞者,改文中是真的喜歡孩子;這些變化說明,寫叔祖太太,是為了說明叔祖“是一個寂寞者”,暗示讀者,他與“我們”往來,稱我們為“小友”,只是為了排遣自己的寂寞,并不是真正關心、喜愛孩子。請同學們聯系上下文再繼續思考,這段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有同學思維非常敏捷,看出了隱藏在其中的對比:這段話將“不是真正關心、關愛孩子”的叔祖、“誰也不肯真實地回答我”的一類人與“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做成功”的阿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阿長對我的愛,表達了“我”對阿長的感激與懷念。師:這位同學的非常會思考,前后勾連,發現了三類人的對比。第一類,是遠房叔祖,和“我們”往來是為了排遣寂寞的遠方叔祖,并沒有真的關心“我”。第二類,“誰也不肯真實回答我”同學們覺得他們可能是誰?可能是有文化的“先生”,也可能是有文化的父親。他們會告訴我嗎?我來回憶一下《朝花夕拾》中《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五猖會》中的片段。師:看來壽鏡吾這樣城中極為方正的宿以及嚴厲的父親是不會給我提供《山海經》這樣的圖畫書的,因為他們都希望我走科舉考試之路的。但是誰給我買到了呢?對,是阿長。引導:“她確有偉大的神力”!這神力背后的動力,源自什么呢?一種怎樣的愛?是為了排遣寂寞?為了讓我考科舉?明確:都不是,阿長對“我”無所求,只是一種單純的質樸的真誠的愛。3.通過對比魯迅凸顯了阿長之愛的“樸質、真誠”,魯迅寫阿長真誠、質樸的愛,僅僅想表達的是對阿長的感激與懷念嗎?這里還蘊藏著他怎樣的心理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同學們覺得這里面還蘊藏著魯迅怎樣的心理呢?明確:寫阿長的真誠,其實還蘊藏著魯迅對真誠的呼喚,希望國民中有真誠之愛。4. 現在請同學們帶著魯迅對阿長“樸質、真誠”之愛的感激、懷念,以及對國民中真誠的呼喚,再讀最后一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讀“阿長身世”品閑筆深意我們再來看看第三處“閑筆”,文章結尾處,對阿長身世模棱兩可的介紹。閑筆三:我的保姆,長媽媽即阿長,辭了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罷。我終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經歷;僅知道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大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阿長這段經歷以及她的名字魯迅自己都不太清楚,那么魯迅在此提及有何用意呢?請同學們閱讀文段回答以下問題。劃橫線的詞語能否刪掉?請聯系前文內容說說為什么?2.在這里魯迅解剖自己,僅僅是對長媽媽的愧疚與自責嗎?33.小結:不是,更是解剖對自己對阿長這一類人的態度,結合前文對阿長名字的介紹可知,有多少像阿長那樣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無聲無息就是她們的生活方式,她是物質上受著壓迫剝削,精神上受著五星枷鎖的小人物。但無論多么苦難,善良淳樸的愛著人,卻是她們一輩子不變的做人良知。所以魯迅在此不僅僅是對阿長的愧疚與自責,更是一種反思解剖,呼喚——要給與下層有著真誠愛的小人物回以真誠的關懷。正因為如此,魯迅先生才在文章最后有了這樣的喟嘆: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4請同學們帶著魯迅的自責、愧疚、呼喚關懷的情感再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總結同學們現在我們來回顧一下,在品味第一處閑筆我們用了什么方法呢?1.透過顯性信息發現隱形信息 前后對比 借助背景資料知人論世品味第二處閑筆,我們用了哪些方法呢?2.替換、對比、借助魯迅同時期其他的文章進行文本互讀品味第三處閑筆呢?3.對副詞進行品讀、還結合了魯迅對自己和對長媽媽的評價小結:通過這些方法,我們解讀出了魯迅《阿長與<山海經>》中閑筆的深意,讀出了成年魯迅蘊含其中的同情、悲憫、敬意、感激、懷念、愧疚,也讀出了魯迅蘊藏在文本深處的對真誠的呼喚、啟蒙者要注重發現被啟蒙者自身善良淳樸的個性品質,對其人性光輝進行發掘與贊頌的心理。作業請同學們運用這節課所學的方法,尋找《藤野先生》這篇文章中的閑筆,探究閑筆的作用。"閑筆"又叫"閑篇",是指與正事無關的話,卻能起到揭示作品主題、刻畫人物形象、引發讀者聯想的作用。助讀資料一:在“吶喊”的前期,魯迅多是尖銳批判式的啟蒙,關注的是普通人身上的文化愚昧,較少看勞苦大眾人性美好的一面。而 1926 年以后,他清醒地反思自我,對人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更多且更深地思考啟蒙與人的關系。自此,魯迅的啟蒙重心發生了轉變,更注重發現被啟蒙者自身善良淳樸的個性品質,對其人性光輝進行發掘與贊頌。—— 唐敏.從《影的告別》《阿長與山海經》看魯迅對啟蒙的反思助讀資料: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問先生“怪哉”的事,先生答“不知道!”而且臉上還有怒色,我才知道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事得,只要讀書,因為他是淵博的宿儒,決不至于不知道,所謂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說。《五猖會》里,在我去看戲前,父親還要我背《鑒略》,助讀資料:1926年,“三一八”慘案發生后,魯迅因寫了聲討反動政府的文章,受到北洋軍閥當局和各種敵對勢力的嚴重迫害,為所謂“正人君子”各種“流言”詆毀。他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以致肺病復發。《阿長與<山海經>》寫于是年3月。助讀資料:在《朝花夕拾》的另一篇文章《狗·貓·鼠》中,魯迅把人類的虛偽嘴臉刻畫得惟妙惟肖。在《二十四孝圖》中,他以犀利的筆鋒強烈譴責了對兒童的欺騙性道德教育。在《墳·論睜了眼看》中, 魯迅先生說:“中國人的人格是以‘誠’為根基的。但是最講究真誠的中國人卻不敢正視各方面, 用瞞和騙, 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魯迅先生一方面批判國民性中缺乏誠與愛, 以引起療救的注意, 另一方面竭力呼喚“抱誠守真”、做“至誠之聲”的精神世界之戰士。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魯迅長媽媽只是許多舊式女人中的一個,做了一輩子的老媽子,平時也不回家去,直到臨死。 ——魯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