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定風波》【教學目標】1.由形悟神,理清詞人情感脈絡。2.知人論世,體悟蘇子生命智慧。3.披文入情,理解曲筆寫直筆法。【教學重點】理清詞人情感脈絡。【教學難點】體會蘇子生命智慧。【課堂實錄】一、課堂活動一:朗讀——感受詞韻之美師:九百多年前,黃州一場并不特別的風雨,卻引出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詞作《定風波》。今天,我們一起陪著蘇軾走完那沙湖小道,體驗東坡先生的情感歷程,領悟他的生命智慧。老師知道,你們都有預習的好習慣,我想請同學給我們朗讀這首詞作。其他同學在聽朗讀的時候,看看他朗讀中哪些地方處理得比較好,或者哪些詞句和你的朗讀還存在出入。(生朗讀。)師:謝謝你的勇敢,敢于在這么多人面前展示自己!他讀得怎么樣?生:他整體讀得很好,吐字非常清晰。“何妨”一詞,讀出了詼諧戲謔的口吻。但我覺得“何妨”后面停頓應該稍微長一點,他剛剛在“吟嘯”后面的停頓比較長,因為“吟嘯”“徐行”都是由“何妨”引導出的。師:你聽得很仔細。能否給我們朗讀這一句?(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朗讀。)師:讀得很好!我們朗讀的時候不僅要考慮語氣,還應該注意句中的停頓。其他同學還有看法想表達嗎?生:老師!他剛才朗讀的時候,“微冷”和“卻”的比較意味不夠鮮明。“卻”字應該讀出轉折的味道,驚喜的感覺,所以我覺得應該重讀。生:我覺得“誰怕”的語氣還略淡了一點,不夠味。應該這樣讀——“誰怕”。(生范讀)師:確實有味道了!而且我們看到,“誰怕”“微冷”“歸去”這三句,都是押的仄聲韻……生:老師,我知道了。仄聲韻,聲音短促,力度強大。師:不錯。你的體驗很到位!生:我以前學過李清照的《聲聲慢》,押的就是仄聲韻。師:你能調動以往的學習體驗,非常好!這里三個押仄聲韻的短句,好似音樂中的休止符,戛然而止,大大延長了思考時間,將讀者引入了清明的想象世界。那么,平聲韻又會又怎樣的表達效果呢?生:平聲韻,聲音比較輕柔。師:對!輕柔舒緩,平靜曠遠。那么,你能否給我們總結一下,在朗讀詩詞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么問題呢?生:讀準字音,注意押韻;讀對句讀,注意節奏;讀出情感,注意抑揚。師:你的總結很到位。整首詞和緩流暢中轉折,仿佛一曲平和悠長而又包含著沉郁頓挫情感的復調,具有耐人尋味的樂感神韻。下面,我們將這首詞齊讀一遍,盡可能讀對字音、句讀和情感。(生齊讀。)(該環節似乎已經結束,然而,課堂上有個同學提出了疑問,激起了大家的討論。)生:老師,我覺得“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應該重讀,因為這是詞人經歷風雨洗禮之后獲得的人生感悟,這么重要的內容重讀才能很好地表達出來。生:我不同意。正是因為這是作者的人生感悟,境界更高,所以應該用非常平和的語氣讀出了,不能重讀。(一時間,學生議論紛紛,對這個問題不能達成一致意見。)師:同學們敢于表達自己的看法,并且也努力為自己的觀點尋找理由。這很好!我們或許對于詞作的內容還未完全讀懂,對詞人的情感歷程還未完全理解。我們先將這個問題放一放,等我們深入解讀之后再看這個問題。我相信,那時候大家或許又會有新的認識。二、課堂活動二:釋讀——體悟情脈之妙師:首先結合注釋,個人深入揣摩詞意;然后小組討論,將詞作進行“變形”。要求:不改變詞句順序,看看可以將詞作分成幾個部分?談談你們組的理由。(學生積極討論,代表發言。)生:我們組討論的結果是,將這首詞分成四個部分,上下片各分成兩部分。上片從“竹杖芒鞋輕勝馬”之后斷開,下片從“山頭斜照卻相迎”后斷開。師:具體說說你們組進行這樣變形的理由。生:我們是依據主要表達方式進行變形的,從“敘事寫景”到“議論抒情”。師:這樣的切分依據較好。生:我們組將詞作分成了三部分。上片作為一個部分,下片的切分和他們組相同。師:說說理由吧!生:我們依據的是情感脈絡。上片主要敘寫的是詞人沙湖道中遇雨的情形和感受,第二部分主要寫風吹酒醒、雨過天晴的體驗,最后是詞人從回首日常生活小事中獲得的人生感悟。(教師板書:遇雨 酒醒 回首)師:情緒脈絡確實是理清詞作結構層次很好的抓手。能否具體闡釋這三部分的情感體驗?生:可以。我們從下片開頭句“料峭春風吹酒醒”的“醒”字得知,上片中的詞人應該是一種半醉半醒的狀態。面對突如其來的風雨,詞人并不感到恐懼,“誰怕”就是很好的證明。(教師板書:誰怕?)師:根據你的說法,“莫聽”“何妨”“誰怕”其實并不一定就是詞人清醒的認識。生:對。從詞前小序中“同行皆狼狽”可以看出,當時的風雨還是挺大的。因此“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既是勉勵自己,也是勸勉同行。這是蘇軾豪放的表現。這時候的蘇軾用“一蓑煙雨任平生”,尤其是“任”字,來表達他履險如夷、泰然自若的精神狀態。(教師板書:泰然)師:有理有據。第二部分呢?生:第二部分,應該是在剛剛酒醒、回到現實的時候,覺得“微冷”。而就在這時,看到遠方山頭之上,散發溫暖的斜陽又給了他希望,內心的驚喜可想而知。師:“山頭斜照卻相迎”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生:擬人。作者將斜陽人格化,可見詞人對斜陽的喜愛之情,他的內心應該充滿了暖意。師:是啊。夕陽帶著余暉,就像是一位老朋友,早早地在山頭等待著他呢!第一部分,你用了“泰然”來概括詞人的精神狀態,那么這一部分可以用什么來概括呢?生:欣然。(教師板書:欣然)師:太棒了!你的概括能力真強。老師和同學們都期待著你對第三部分的釋讀。生:在最后部分,詞人對遇雨和遇陽兩種情形和心理進行了理智地“回首”。師:經過詞人認真審視之后,他得到了怎樣的人生感悟呢?生:應該“歸去”,這樣就可以“也無風雨也無晴”了。師:“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句詞該怎樣理解?生:表面上看,指的是不覺風雨,不覺晴,也就是不覺風雨和晴的差別。這是蘇軾超然心境的表現。(教師板書:超然)師:可以具體解釋這個“超然”嗎?生:也就是說,我們心態平和了,就可以從容面對一切。師:心態平和很重要。其實,“穿林打葉”的風雨聲音仍能聽到,“山頭斜照”的陽光也不可能看不到,只要能夠把握自我,就能超越客觀的種種變化、種種束縛而獲得最大的精神自由。生:老師,這是不是有點唯心呀?(有幾個同學點頭贊同。)師:大家怎么看這個問題呢?生:只要自己對外界的一切安之若素,處之泰然,那么本來就沒有什么憂喜可言,雨和晴沒什么區別。師:你用了道家的“齊物”理論。生:經歷過磨難之后的蘇軾,把一切都看淡了,看成無差別的了,可以說是大徹大悟吧。師:將一切都看成空,這是佛家的“虛無”思想。生:老師,我覺得這和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態很相似,這是很積極的思想,體現了蘇軾的曠達情懷。師:很好。你從這里看出了蘇子用儒家不被外界環境左右的用世思想實現了精神的突圍。當然,老師更覺得蘇軾融合了儒釋道三家思想而建立了自己特有的精神家園。現在我們也學學蘇軾,“回首”朗讀環節中的一個問題,“歸去”該不該重讀?生:不應該重讀。應該以正常的語速語調閱讀。師:蘇教版教材的編者很用心,給我們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幫助。教材在“誰怕”后面用了問號,而“微冷”“歸去”后面,均使用了句號。如果讓你給這兩處加標點符號,你會怎么加?我請開始上課時,勇敢質疑的同學談談想法。生:“微冷”后面加感嘆號,“歸去”后面加句號。師:理由是什么?生:我覺得“料峭”是詞人的客觀處境,是身體上的生理感覺,“微冷”應該是他的主觀心境,這里還是情感占著主要成分,因此“微冷”后面加感嘆號。而第三部分在境界上提升了,和前兩個部分不在同一層面了,“歸去”是淡定安詳超然曠達的表現,所以用句號比較好。我之前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師:說得很有道理。請你再給我們讀讀這三個短句。(生朗讀。)師:剛才有同學說,上片是蘇軾“豪放”的表現,結尾體現了蘇軾的“曠達”情懷。“豪放”和“曠達”有區別嗎?生:差不多吧。可能“豪放”,更強調外在的,而“曠達”更多地強調內心。師:不錯。豪放,形骸放浪;曠達,心境闊遠。能否給我們背誦能表現蘇子“豪放”“曠達”的詞句?生:《江城子·密州出獵》——“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生:《浣溪沙》——“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師:很好。那么,豪放與曠達是不是就沒有悲劇?生:不是。師:豪放與曠達,不是沒有悲劇,而是一種化解悲劇沉重感而升華出智慧生命新境界的“超悲劇之美”。“問儒士,誰人敢去定風波?”生:蘇軾。(生齊答。)(教師板書:定風波 蘇軾)師:現在,我們根據對蘇軾情感脈絡和心路歷程的理解再一起朗讀《定風波》。(生齊讀。)三、課堂活動三:研讀——領略手法之奇師:清人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中對《定風波》有“以曲筆直寫胸臆”的評語。請反復誦讀作品,想一想,詞人是如何“以曲筆直寫胸臆”的?(小組合作交流。)生:隱喻巧妙。“竹杖芒鞋輕勝馬”用了隱喻手法,“竹杖芒鞋”喻指的是遠放江湖的貶謫生活,而騎“馬”則喻指奔走官場的仕宦生活。詞人將兩種生活狀態進行對比,突出了安步當車來得輕快,這里的“輕”更多的是指心情的輕松,精神的愉悅。生:語義雙關。“也無風雨也無晴”中的“風雨”既指自然的風雨,也指人生的風雨。結合這首詞的寫作背景,我們可以知道,此時的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所以這里的“風雨”可能也是指仕途的坎坷吧。詞人沒有直接寫,這是一種“曲筆”,但是卻寫出了內心的幾重感受。師:是啊!貶謫使詩人在承擔巨大的精神磨難中,在遙遠而陌生的時空中與山川的、歷史的精神遇合,觸發出平穩書齋中難以想象的滄桑感慨和精神深度。結合背景,知人論世,的確是賞析詩詞很好的方法。這首詞除了隱喻巧妙、語義雙關之外,還有“曲筆”嗎?生:用典含蓄。“何妨吟嘯且徐行”中的“吟嘯”是吟詩長嘯的意思,表現了詞人意態閑適。這里應該是用了典故的。師:看來你的文學積累比較豐富。可否具體闡述這里的典故?生:具體內容我記不清楚了,好像是東晉著名政治家謝安的故事。師:不錯。《晉書·謝安傳》曾記載:“(謝安)嘗與孫綽等泛海,風起浪涌,諸人并懼,安吟嘯自若。”由此可以看出謝安此人的何種性情?生:他面對危險,從容不迫。師:是啊。謝安有種處變不驚的鎮定,是良臣的代表。生:老師!我曾經讀過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而且蘇軾曾經寫過好多和陶詩,對陶淵明很是崇敬,下片的“歸去”是不是用的這里的典故?師:陶淵明確實被認為是高潔的典范。參透人生的陶淵明不可能首鼠兩端,他不會身在官場,心念田園,他只有身心俱在田園時,才覺得安頓下來。于是在為官與歸隱之間,陶淵明做了一次非此即彼的選擇,他走的是一條棄官歸隱的道路。蘇軾是這樣嗎?生:不是。蘇軾雖然被貶黃州,但他仍然擔任著團練副使的職務,沒有歸隱田園。師:宦途的升沉進黜,聲名的榮辱得失,人生的死生禍福,對于蘇軾來說,都是一種“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無差別境界。蘇軾既看淡官場,又不離棄官場,他在為官與歸隱之間走了一條雖官猶隱的道路。隱喻巧妙,語義雙關,用典含蓄,確實做到了“以曲筆直寫胸臆”。我們能否更進一步思考,蘇軾為什么會選用這樣的筆法呢?(個別學生竊竊私語,老師請其發言。)生:我覺得蘇軾好有聰明呀!烏臺詩案實際上就是一場關乎政治的文字獄,用“曲筆”既能很好地表達“胸臆”,又能避免不必要的政治災難。師:是啊。如果說密州詞“勇”,那么黃州詞“智”。蘇詞不僅文筆老到,而且題材廣泛,立意深刻,語言優美,境界高遠,著重表現個人化的情感和個性化的情調,突出了作者的自我形象,“新天下耳目”。四、結課師:出行途中遇雨,本是生活小事,詞人卻寫得妙趣橫生。借此表現出他處變不驚的倔強性格和開朗樂觀的坦蕩情懷,隱含著詞人對所經歷的政治風云的內心體驗與深刻反省。敘事與寫景,議論與抒情巧妙結合,以曲筆直寫胸臆,增強了藝術感染力。偉大而不幸的蘇軾在沉重的苦難中領悟了人生意義,以清醒的頭腦直面人生,看到了人生的可能與限度,從而與身外處境保持一定的距離,不為世事左右,在平凡生活中追尋生命的亮麗與莊嚴,活得自在灑脫,這或許就是東坡先生徘徊于“官”“隱”之間的生命智慧吧!最后,讓我們遵循先生的心路歷程背誦全詞。(師生齊誦。)【附】板書設計定 風 波蘇 軾回 首 超 然 歸 去。酒 醒 欣 然 微 冷!遇 雨 泰 然 誰 怕?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