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章末素養提升物理 觀念 機械 運動 定義:指一個物體相對于其他物體的位置隨時間的變化,是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的運動形式,簡稱運動。研究運動的兩個基本概念 參考系:選取的原則:任意的,一般選大地為參考系。質點:(1)定義:用來代替物體的具有質量的點,是一種 。 (2)把物體看成質點的條件:形狀和大小對所研究的問題的影響可 。描述運 動的三 個物理 量 位移:從 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線段,是 量。速度:(1)表示物體 的物理量; (2)平均速度=____,方向與 方向相同; (3)瞬時速度:t→0時的平均速度,方向與物體運動的方向 ,其大小稱為 。加速度:物體 跟發生這一變化所用時間之比。 (1)表示 的物理量; (2)a=________=,方向與 相同; (3)a與v、Δv大小無關; (4)與速度的關系:加速時,a與v ;減速時,a與v反向。科學 思維 理想化 模型 質點模型。比值定 義法 速度v=、加速度a=。圖像法 s-t圖像可獲取物體的位置、運動及速度信息。極限思 維方法 瞬時速度:t→0時的平均速度。 瞬時加速度:t→0時的平均加速度。科學 探究 能夠用光電門和帶有遮光板的滑塊測量瞬時速率。科學 態度 與責 任 1.通過質點、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的學習,初步形成“客觀世界是物質的”“運動的描述是相對的”等物質觀念和運動觀念。 2.通過質點模型的建構及速度、加速度的定義,初步認識并體會模型建構的思維方式以及物理問題研究中的抽象與極限思維方式。例1 (2023·南平市浦城縣高一期中)下列對運動學有關概念理解正確的是 ( )A.背越式跳高比賽中研究運動員過桿的技術要領時,可以把運動員看成質點B.研究月球繞地球的運動情況時,應該選取太陽或其他恒星為參考系C.2021年8月1日,中國短跑名將蘇炳添在東京奧運會100米半決賽中以9.83秒刷新亞洲紀錄,“9.83秒”指的是時間D.位移是矢量,物體運動的方向就是位移的方向例2 某同學利用手機導航從城港大橋出發步行前往木蘭陂進行研學活動,路線如圖所示。已知該同學從起點步行到終點的路程為3.2 km,用時40 min,起點到終點的直線距離為2.6 km,則從起點步行到終點的過程中 ( )A.該同學的位移大小為3.2 kmB.該同學的平均速率約為1.3 m/sC.該同學的平均速度大小約為1.3 m/sD.若以該同學為參考系,木蘭陂是靜止的例3 (2023·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高一期末)甲的加速度為-5 m/s2,乙的加速度為3 m/s2,下列關于甲、乙的運動描述,正確的是 ( )A.甲比乙運動得快B.甲向負方向運動C.甲的加速度比乙小D.甲單位時間內速度的變化比乙大例4 如圖所示為A、B兩質點在同一直線上運動的位移—時間(s-t)圖像。A質點的圖像為直線,B質點的圖像為過原點的拋物線,兩圖像交點C、D坐標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t1時刻A追上B,t2時刻B追上AB.t1~t2時間內B質點的平均速度小于A質點的平均速度C.質點A做直線運動,質點B做曲線運動D.t1~t2時間內,A的速度一直大于B的速度例5 某隧道的設計時速為80 km/h,為監測汽車是否超速,在隧道入口路面的正上方安裝了雷達測速儀,如圖。雷達測速儀發出電磁波經汽車表面反射后又會被測速儀接收。測速儀第一次從發出到接收到電磁波需要t1=2×10-7 s,第二次從發出到接收到電磁波需要t2=1×10-7 s,電磁波的速度c=3×108 m/s。已知測速儀距離路面的高度h=5 m,測速儀第一、二次發出電磁波的時間間隔t=0.75 s。已知≈5.92,≈1.41。求:(1)第一次、第二次發出的電磁波剛到達汽車時,汽車距測速儀的距離分別是多少;(2)請通過計算,判斷汽車是否超速。答案精析再現素養知識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忽略 初 矢運動快慢 位移 相同 瞬時速率 運動速度的變化 速度變化快慢 Δv方向 同向提能綜合訓練例1 C [背越式跳高比賽中研究運動員過桿的技術要領時,運動員的動作對所研究的問題有影響,故不能把運動員看成質點,故A錯誤;研究月球繞地球的運動情況時,為了研究方便,應選取地球為參考系,故B錯誤;9.83秒是指蘇炳添在東京奧運會跑完100米所用時長,是指時間,故C正確;位移是矢量,位移的方向是從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只與初末位置有關,不一定與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同,故D錯誤。]例2 B [該同學的位移大小為2.6 km,A錯誤;該同學的平均速率= m/s≈1.3 m/s,B正確;該同學的平均速度大小= m/s≈1.08 m/s,C錯誤;若以該同學為參考系,木蘭陂是運動的,D錯誤。]例3 D [加速度表示物體速度變化的快慢,正負號只表示方向,速度表示物體位移變化的快慢,正負號只表示方向。甲、乙的速度未知,故甲、乙的運動快慢無法判斷,且甲的運動方向也無法判斷;甲的加速度比乙大,甲單位時間內速度的變化比乙大。故選D。]例4 A [t1之前A質點在后,B質點在前,t1時刻A追上B,t1~t2時間內A在前,B在后,t2時刻B追上A,t2之后A在后,A正確;t1~t2時間內,A、B兩質點位移相同,由v=知,平均速度相同,B錯誤;s-t圖像只能描述直線運動,C錯誤;由s-t圖像的斜率表示速度可知,t1~t2時間內,A的速度先大于B的速度,后小于B的速度,D錯誤。]例5 (1)30 m 15 m (2)沒有超速解析 (1)第一次發出的電磁波剛到達汽車時,汽車距測速儀的距離為s1=c·=30 m第二次發出的電磁波剛到達汽車時,汽車距測速儀的距離為s2=c·=15 m(2)汽車在兩處位置的水平距離為Δs=-=15.5 m所以汽車速度大小為v=≈20.67 m/s則有80 km/h≈22.2 m/s>20.67 m/s故汽車沒有超速。(共17張PPT)DIYIZHANG第1章章末素養提升再現素養知識物理 觀念 機械 運動 定義:指一個物體相對于其他物體的位置隨時間的變化,是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的運動形式,簡稱運動。研究運動的兩個基本概念 參考系:選取的原則:任意的,一般選大地為參考系。質點:(1)定義:用來代替物體的具有質量的點,是一種 。(2)把物體看成質點的條件:形狀和大小對所研究的問題的影響可 。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忽略物理 觀念 描述 運動 的三 個物 理量 位移:從 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線段,是 量。速度:(1)表示物體 的物理量;(2)平均速度= ,方向與 方向相同;(3)瞬時速度:t→0時的平均速度,方向與物體運動的方向 ,其大小稱為 。初矢運動快慢位移相同瞬時速率物理 觀念 描述 運動 的三 個物 理量 加速度:物體 跟發生這一變化所用時間之比。(1)表示 的物理量;(2)a= =,方向與 相同;(3)a與v、Δv大小無關;(4)與速度的關系:加速時,a與v ;減速時,a與v反向。運動速度的變化速度變化快慢Δv方向同向科學 思維 理想化 模型 質點模型。比值定 義法 速度v=、加速度a=。圖像法 s-t圖像可獲取物體的位置、運動及速度信息。極限思 維方法 瞬時速度:t→0時的平均速度。瞬時加速度:t→0時的平均加速度。科學 探究 能夠用光電門和帶有遮光板的滑塊測量瞬時速率。科學態度與責任 1.通過質點、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的學習,初步形成“客觀世界是物質的”“運動的描述是相對的”等物質觀念和運動觀念。2.通過質點模型的建構及速度、加速度的定義,初步認識并體會模型建構的思維方式以及物理問題研究中的抽象與極限思維方式。 (2023·南平市浦城縣高一期中)下列對運動學有關概念理解正確的是A.背越式跳高比賽中研究運動員過桿的技術要領時,可以把運動員看成 質點B.研究月球繞地球的運動情況時,應該選取太陽或其他恒星為參考系C.2021年8月1日,中國短跑名將蘇炳添在東京奧運會100米半決賽中以 9.83秒刷新亞洲紀錄,“9.83秒”指的是時間D.位移是矢量,物體運動的方向就是位移的方向例1提能綜合訓練√背越式跳高比賽中研究運動員過桿的技術要領時,運動員的動作對所研究的問題有影響,故不能把運動員看成質點,故A錯誤;研究月球繞地球的運動情況時,為了研究方便,應選取地球為參考系,故B錯誤;9.83秒是指蘇炳添在東京奧運會跑完100米所用時長,是指時間,故C正確;位移是矢量,位移的方向是從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只與初末位置有關,不一定與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同,故D錯誤。 某同學利用手機導航從城港大橋出發步行前往木蘭陂進行研學活動,路線如圖所示。已知該同學從起點步行到終點的路程為3.2 km,用時40 min,起點到終點的直線距離為2.6 km,則從起點步行到終點的過程中A.該同學的位移大小為3.2 kmB.該同學的平均速率約為1.3 m/sC.該同學的平均速度大小約為1.3 m/sD.若以該同學為參考系,木蘭陂是靜止的例2√該同學的位移大小為2.6 km,A錯誤;該同學的平均速率= m/s≈1.3 m/s,B正確;該同學的平均速度大小= m/s≈1.08 m/s,C錯誤;若以該同學為參考系,木蘭陂是運動的,D錯誤。 (2023·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高一期末)甲的加速度為-5 m/s2,乙的加速度為3 m/s2,下列關于甲、乙的運動描述,正確的是A.甲比乙運動得快B.甲向負方向運動C.甲的加速度比乙小D.甲單位時間內速度的變化比乙大例3√加速度表示物體速度變化的快慢,正負號只表示方向,速度表示物體位移變化的快慢,正負號只表示方向。甲、乙的速度未知,故甲、乙的運動快慢無法判斷,且甲的運動方向也無法判斷;甲的加速度比乙大,甲單位時間內速度的變化比乙大。故選D。 如圖所示為A、B兩質點在同一直線上運動的位移—時間(s-t)圖像。A質點的圖像為直線,B質點的圖像為過原點的拋物線,兩圖像交點C、D坐標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t1時刻A追上B,t2時刻B追上AB.t1~t2時間內B質點的平均速度小于A質點的平均速度C.質點A做直線運動,質點B做曲線運動D.t1~t2時間內,A的速度一直大于B的速度例4√t1之前A質點在后,B質點在前,t1時刻A追上B,t1~t2時間內A在前,B在后,t2時刻B追上A,t2之后A在后,A正確;t1~t2時間內,A、B兩質點位移相同,由v=知,平均速度相同,B錯誤;s-t圖像只能描述直線運動,C錯誤;由s-t圖像的斜率表示速度可知,t1~t2時間內,A的速度先大于B的速度,后小于B的速度,D錯誤。 某隧道的設計時速為80 km/h,為監測汽車是否超速,在隧道入口路面的正上方安裝了雷達測速儀,如圖。雷達測速儀發出電磁波經汽車表面反射后又會被測速儀接收。測速儀第一次從發出到接收到電磁波需要t1=2×10-7 s,第二次從發出到接收到電磁波需要t2=1×10-7 s,電磁波的速度c=3×108 m/s。已知測速儀距離路面的高度h=5 m,測速儀第一、二次發出電磁波的時間間隔t=0.75 s。已知≈5.92,≈1.41。求:(1)第一次、第二次發出的電磁波剛到達汽車時,汽車距測速儀的距離分別是多少;例5答案 30 m 15 m第一次發出的電磁波剛到達汽車時,汽車距測速儀的距離為s1=c·=30 m第二次發出的電磁波剛到達汽車時,汽車距測速儀的距離為s2=c·=15 m(2)請通過計算,判斷汽車是否超速。答案 沒有超速汽車在兩處位置的水平距離為Δs=-=15.5 m所以汽車速度大小為v=≈20.67 m/s則有80 km/h≈22.2 m/s>20.67 m/s故汽車沒有超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章 章末素養提升.docx 第1章 章末素養提升.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