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模塊綜合試卷(課件 練習,2份打包)魯科版(2019)必修 第一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模塊綜合試卷(課件 練習,2份打包)魯科版(2019)必修 第一冊

資源簡介

模塊綜合試卷
(滿分:100分)
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每小題4分,共16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2023·眉山市彭山區第一中學高一期末)如圖所示,興趣小組的同學為了研究豎直運動的電梯中物體的受力情況,在電梯地板上放置了一個壓力傳感器,將質量為4 kg的物體放在傳感器上。在電梯運動的某段過程中,傳感器的示數為44 N。g取10 m/s2,對此過程的分析正確的是 (  )
A.物體受到的重力變大
B.物體的加速度大小為1 m/s2
C.電梯一定正在減速上升
D.電梯一定正在加速上升
2.(2023·湖北武漢市調研)甲、乙兩車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駛,在某段時間內它們的v-t圖像如圖所示。t=0時,乙車在甲車前方25 m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t=5 s時,甲、乙兩車恰好相遇
B.t=3 s時,甲、乙兩車相距9 m
C.0~5 s內,甲、乙兩車的距離越來越大
D.0~5 s內,甲、乙兩車加速度相同
3.(2024·濟南市歷城二中高一期末)某雕塑可以簡化為如圖所示的模型:一個半球形花冠和豎直的毛筆底座,若花冠中落入一連接有輕繩、質量為m的小球,輕繩搭在花冠邊緣,若用力拉動輕繩使小球沿花冠緩慢向上移動,在此過程中若忽略一切阻力,則 (  )
A.輕繩的拉力先增大后減小
B.輕繩的拉力一直增大
C.花冠對小球的支持力先增大后減小
D.花冠對小球的支持力一直增大
4.某大學設計了一款能夠與人協作,共同完成冰壺比賽的機器人。當機器人與冰壺之間的距離保持在8 m之內時,機器人可以實時追蹤并準確獲取冰壺的運動信息。在某次投擲練習中機器人夾取冰壺,由靜止開始做勻加速運動,之后釋放冰壺,二者均做勻減速直線運動,冰壺準確命中目標,二者在整個運動過程中的圖像如圖所示。此次投擲中,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冰壺減速運動的加速度大小為m/s2
B.9 s末,冰壺的速度大小為5.75 m/s
C.7 s末,冰壺、機器人二者間距為7 m
D.機器人能夠一直準確獲取冰壺的運動信息
二、多項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每小題6分,共24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有多項符合題目要求。全部選對的得6分,選對但不全的得3分,有選錯的得0分。
5.(2022·新泰市第一中學高一階段練習)質量分別為M和m的兩物塊A、B大小相同,將它們用輕繩跨過光滑定滑輪連接。如圖甲所示,輕繩平行于傾角為α的斜面,A恰好能靜止在斜面上,不考慮兩物塊與斜面之間的摩擦,若互換兩物塊的位置,按圖乙放置,然后釋放A。已知斜面固定,重力加速度大小為g,則 (  )
A.此時輕繩的拉力大小為mg
B.此時輕繩的拉力大小為Mg
C.此時A運動的加速度大小為(1-cos α)g
D.此時A運動的加速度大小為(1-sin α)g
6.(2023·德州市高一期中)如圖所示,質量為m的物塊在平行于斜面的拉力F作用下沿傾角為θ的斜面做勻速直線運動。物塊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且μ=tan θ,重力加速度為g,則拉力F的大小可能為 (  )
A.mgsin θ B.mgsin θ
C.2mgsin θ D.3mgsin θ
7.質量不相等的兩物塊A和B的質量為mA和mB,置于粗糙水平面上,兩物體與水平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相同,如圖所示,當用水平恒力F作用于左端A上,兩物塊一起加速運動時,A、B間的作用力大小為N1,當水平恒力F作用于右端B上,兩物塊一起加速運動時,A、B間作用力大小為N2,則 (  )
A.兩次物體運動的加速度大小不相等
B.N1+N2=F
C.N1∶N2=mB∶mA
D.若水平面光滑,則N1=N2
8.國家糧食儲備倉庫工人利用傳送帶從車上卸糧食。如圖甲所示,以某一恒定速率v0逆時針運行的傳送帶與水平面的夾角θ=37°,轉軸間距L=3.5 m。工人沿傳送帶方向以速度v1=1.5 m/s從傳送帶頂端推下糧袋(視為質點),4.5 s時糧袋運動到傳送帶底端,糧袋在傳送帶上運動的v-t圖像如圖乙所示。已知sin 37°=0.6,cos 37°=0.8,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則 (  )
A.在t=2.5 s時刻,糧袋所受摩擦力方向改變
B.糧袋與傳送帶間的動摩擦因數為0.8
C.傳送帶運行的速度大小為0.5 m/s
D.在0~2.5 s內糧袋處于失重狀態
三、非選擇題:本題共7小題,共60分。
9.(4分)如圖所示為某質點做直線運動的v-t圖像,質點運動的加速度大小為     m/s2,在t=1 s時質點離出發點的距離為     m。
10.(4分)如圖所示,質量分別為1 kg和2 kg的A、B兩物塊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用勁度系數為k=200 N/m輕質彈簧連接在一起。兩物塊在水平力拉力F=15 N作用下,一起以相同的加速度向右做勻加速運動,其加速度大小a=    m/s2,彈簧的伸長量x=    cm。
11.(4分)某同學為測定物塊與電梯水平地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將質量為1 kg的物塊放在電梯水平地板上,彈簧測力計一端固定在電梯側壁上,另一端連接物塊并保持測力計水平。現用手向左緩慢移動物塊至圖甲所示位置,放手后物塊仍保持靜止,設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取g=9.8 m/s2)。
(1)圖甲中彈簧測力計讀數為     N;
(2)電梯啟動后,用手機的加速度傳感器測得電梯的a-t圖像如圖乙所示(以豎直向上為正方向)。結果發現在電梯運行過程中的某一時刻物塊被拉動,則這一時刻是    (選填“第2 s末”或“第4 s末”),該時刻電梯處于    (選填“超重”或“失重”)狀態;
(3)物塊和電梯水平地板間動摩擦因數的最大值是    (保留兩位有效數字)。
12.(6分)如圖為“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實驗裝置示意圖,圖中打點計時器的電源為50 Hz的交流電源,在小車質量一定的情況下探究加速度與力的關系。
(1)為使輕繩對小車的拉力為小車所受的合外力,在組裝器材完畢后需平衡摩擦力:平衡摩擦力時    (選填“需要”或“不需要”)掛上沙桶;正確操作后,在長木板右端下放一塊墊木,以調整長木板右端的高度,放上小車后,輕推小車使之運動,打點計時器在紙帶上打出如圖所示的紙帶(紙帶上打點方向為由A到B),則需要將墊木向    移動(選填“左”或“右”)。
(2)本實驗操作過程中,    (選填“需要”或“不需要”)滿足沙桶及沙的質量遠小于小車質量。
(3)如圖是某同學實驗過程中得到的一條點跡清晰的紙帶,已知相鄰兩點間還有4個點未畫出,則根據紙帶可得此次小車的加速度a=     m/s2(結果保留3位有效數字)。
(4)若某次實驗過程中,求得小車的加速度大小為a,則沙桶的加速度大小為    。
(5)如圖是甲、乙、丙三位同學作出的加速度與彈簧測力計示數的關系圖像,其中符合實驗事實的是    (選填“甲”“乙”或“丙”)。
13.(12分)如圖所示,光滑斜面的傾角為θ,有兩個相同的小球1、2,重力均為G,分別用光滑擋板A、B擋住,擋板A沿豎直方向,擋板B垂直斜面。
(1)(4分)分別將小球所受的重力按效果進行分解;
(2)(4分)分別求小球1對擋板和斜面的壓力大小;
(3)(4分)分別求小球2對擋板和斜面的壓力大小。
14.(14分)(2023·南通市高一統考) 一只小松鼠由于受到驚嚇,在水平地面上P點的正上方樹枝A處掉下,此過程可看成自由落體運動。與此同時,在P點左側的狼從B處由靜止開始向右跑來,該情況可簡化為如圖甲所示的模型,狼運動的v-t圖像如圖乙所示,已知A處高h=1.8 m且小松鼠和狼均可看作質點,g取10 m/s2。
(1)(3分)求小松鼠下落至地面所需的時間t;
(2)(4分)要使狼在小松鼠落地的同時達到P點,求狼的初始位置與P點之間的距離;
(3)(7分)如果狼運動規律沒有變,開始時與P點之間的距離為8 m,小松鼠落地瞬間在水平方向上從靜止開始以a2=10 m/s2的加速度與狼同向逃跑,假設狼的最高速度為20 m/s,小松鼠的最高速度為25 m/s,通過計算說明狼能否追上小松鼠
15.(16分)如圖所示,質量M=1 kg的木板靜止在水平面上,質量為m=2 kg的小物塊(可視為質點)停在木板左端,小物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μ1=0.8,木板與水平面間的動摩擦因數μ2=0.4。某時刻起,給小物塊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恒力F=36 N,經0.5 s后撤去此力,小物塊恰好未從木板上滑落。設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求:
(1)(6分)木板運動的最大速度;
(2)(5分)木板的長度;
(3)(5分)小物塊的運動時間。
答案精析
1.B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物體在電梯運動的過程中,重力并沒有發生改變,A錯誤;對物體分析有N-mg=ma,解得a=1 m/s2,B正確;根據上述分析知,加速度方向豎直向上,當速度向上時,電梯向上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當速度向下時,電梯向下做勻減速直線運動,C、D錯誤。]
2.A [根據v-t圖像與橫軸圍成的面積表示位移可得,前5 s內甲的位移為×(5+10)×5 m=37.5 m,前5 s內乙的位移為×5×5 m=12.5 m,所以前5 s內甲比乙多行駛37.5 m-12.5 m=25 m,又因為t=0時,乙車在甲車前方25 m處,所以5 s末兩車相遇,0~5 s內甲、乙兩車的距離越來越小,故A正確,C錯誤;由v-t圖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可得,0~5 s內甲、乙兩車加速度分別為a甲==1 m/s2,a乙==-1 m/s2,所以0~5 s內甲、乙兩車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D錯誤;根據勻變速直線運動位移與時間關系式可得,前3 s內甲車位移為(5×3+×1×32) m=19.5 m,前3 s內乙車位移為(5×3-×1×32) m=10.5 m,所以t=3 s時,甲、乙兩車間的距離為25 m-(19.5-10.5) m=16 m,故B錯誤。]
3.B [對小球進行受力分析,如圖所示,力的三角形和幾何三角形相似,則有=,當小球緩慢向上移動時,R不變,l增大,mg不變,則N減小,在力的三角形中,mg保持不變,N減小,且N與重力反向延長線的夾角逐漸增大,可知F增大,故選B。
]
4.C [冰壺減速運動的加速度大小為a1=||=||m/s2=0.125 m/s2,故A錯誤;t=3 s末冰壺的速度v3=6 m/s,則9 s末,冰壺的速度大小為v9=v3-a1t1=(6-0.125×6) m/s=5.25 m/s,故B錯誤;7 s末,冰壺的速度大小為v7=v3-a1t2=(6-0.125×4) m/s=5.5 m/s,7 s末,冰壺、機器人二者間距等于3~7 s內二者位移之差,為s=×4 m-×4 m=7 m,故C正確;當t=11 s時,冰壺、機器人二者間距為s'=×8 m- m=26 m>8 m,則知機器人不能一直準確獲取冰壺的運動信息,故D錯誤。]
5.AD [按題圖甲放置時A靜止,則由平衡條件可得Mgsin α=mg,互換位置后,對A、B整體,由牛頓第二定律得Mg-mgsin α=(M+m)a,聯立解得a=(1-sin α)g,對B,由牛頓第二定律得T-mgsin α=ma,解得T=mg,A、D正確。]
6.ABC [由μ=tan θ知物塊在斜面上受到的滑動摩擦力大小f=μmgcos θ=mgsin θ,物塊沿斜面方向受到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mgsin θ、滑動摩擦力f及拉力F,三力合力為0,且f和F方向不確定,因此拉力F大小取值范圍為mgsin θ-f≤F≤mgsin θ+f,即0≤F≤2mgsin θ,故選A、B、C。]
7.BC [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對整體分析知a==-μg,則兩次物體運動的加速度大小相等,但是方向相反,故A錯誤;兩次分別隔離B和A得N1-μmBg=mBa,則N1=mBa+μmBg=,同理可得到N2-μmAg=mAa,則N2=mAa+μmAg=,則得到N1+N2=F,N1∶N2=mB∶mA,故B、C正確;由于mA和mB不相等,所以即使水平面光滑,N1與N2也不相等,故D錯誤。]
8.BC [由題圖乙可知,在0~2.5 s內,糧袋的速度大于傳送帶的速度,則糧袋受沿傳送帶向上的滑動摩擦力,在2.5~4.5 s內,糧袋隨傳送帶勻速下滑,根據平衡條件可知,糧袋受沿傳送帶向上的靜摩擦力,故A錯誤;根據v-t圖像中圖線與橫軸圍成的面積表示位移,由題圖乙可知L=(v0+1.5 m/s)×2.5 s+(4.5 s-2.5 s)v0=3.5 m,解得v0=0.5 m/s,故C正確;由題圖乙和C分析可知,糧袋在0~2.5 s內的加速度為a== m/s2=-0.4 m/s2,則加速度方向沿傳送帶向上,則在0~2.5 s內糧袋處于超重狀態,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有mgsin θ-μmgcos θ=ma,聯立代入數據解得μ=0.8,故D錯誤,B正確。]
9.1.2 3.4
解析 質點運動的加速度大小為a==m/s2=1.2 m/s2,t=0時刻質點的速度大小為v0=v1-at=4.0 m/s-1.2×1 m/s=2.8 m/s,t=1 s時質點離出發點的距離s=t=×1 m=3.4 m。
10.5 2.5
解析 對整體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可得a==5 m/s2,設彈簧對A的彈力大小為FA,對A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可得FA=mAa=5 N,根據胡克定律可得x==2.5 cm。
11.(1)3.60 (2)第4 s末 失重
(3)0.40
解析 (1)根據題圖甲可知,3 N和4 N之間有10個小格,每小格表示0.1 N,需要估讀到下一位,因此彈簧測力計示數為3.60 N。
(2)物塊被拉動時,是最大靜摩擦力最小時,也就是地板的彈力最小時,由題意可知一定是向下的加速度最大時,結合題圖乙可知為第4 s末,此時加速度方向向下,電梯處于失重狀態;
(3)第4 s末時,分析物塊受力可知N-mg=ma,代入數據解得N=9 N,結合彈簧測力計示數,由f=μN,解得μ=0.40。
12.(1)不需要 左 (2)不需要
(3)1.93 (4)2a (5)乙
解析 (1)平衡摩擦力時不需要掛上沙桶;由紙帶可以看出小車點跡分布越來越密集,說明小車在做減速運動,平衡摩擦力不足,需增大傾角,故需向左移動墊木;
(2)小車所受拉力可由彈簧測力計直接讀取,故不需要滿足沙桶及沙的質量遠小于小車質量;
(3)紙帶上相鄰兩計數點間的時間間隔為T=0.1 s,根據逐差法有
a=
≈1.93 m/s2;
(4)兩段輕繩拉小車,所以沙桶的加速度是小車加速度的2倍,即沙桶的加速度是2a;
(5)本實驗中作用在小車上的力可以準確測量,加速度與力成正比,可知乙正確。
13.(1)見解析圖 (2)Gtan θ 
(3)Gsin θ Gcos θ
解析 球1所受重力按效果分解如圖甲所示,
F1=Gtan θ,F2=
得小球1對擋板和斜面的壓力分別為
F1=Gtan θ,F2=
球2所受重力按效果分解如圖乙所示,
F3=Gsin θ,F4=Gcos θ
得小球2對擋板和斜面的壓力分別為
F3=Gsin θ,F4=Gcos θ。
14.(1)0.6 s (2)1.44 m (3)不能
解析 (1)小松鼠做自由落體運動,根據h=gt2,解得t=0.6 s
(2)由題圖乙可知狼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加速度
a1== m/s2=8 m/s2
則狼的初始位置與P點之間的距離
x1=a1t2=×8×0.62 m
=1.44 m
(3)如果狼開始時與P點之間的距離x0=8 m,由(2)問知小松鼠落地瞬間,狼未到達P點。設狼經過時間t1速度達到最大值v1,t1== s=2.5 s
此時松鼠速度為v2=a2(t1-t)=19 m/s<20 m/s
設再經過t2時間共速,
則t2= s=0.1 s
此過程狼的位移x1=a1+v1t2=27 m
此過程松鼠的位移x2=a2(t1+t2-t)2=20 m
解得x115.(1)3 m/s (2)1.125 m (3)1.5 s
解析 (1)物塊與木板間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為
f1=μ1mg=16 N
水平面與木板間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為
f2=μ2(m+M)g=12 N
F作用時,對物塊有F-f1=ma1
代入數據解得a1=10 m/s2
對木板有f1-f2=Ma2
代入數據解得a2=4 m/s2
撤掉F后,對物塊有f1=ma3
代入數據解得a3=8 m/s2
在0.5 s內物塊經加速后有
v1=a1t1=5 m/s
木板有v2=a2t1=2 m/s
這段時間內物塊的位移為
x1=a1=1.25 m
木板的位移為x2=a2=0.5 m
撤掉F后,由于物塊恰好不滑落,即物塊到達木板右端時二者達到共速,有v=v1-a3t2=v2+a2t2
解得t2=0.25 s
此時木板達到最大速度為v=3 m/s
(2)撤掉F到共速過程,物塊的位移為
x3=v1t2-a3=1 m
木板的位移為x4=v2t2+a2
=0.625 m
故木板的長度為L=(x1+x3)-(x2+x4)=1.125 m
(3)達到共速后,對整體有
Ff2=(M+m)a4
解得a4=4 m/s2
從v減速至0用時為t3==0.75 s
故物塊運動的總時間為t=t1+t2+t3=1.5 s。(共47張PPT)
模塊綜合試卷
一、單項選擇題
1.(2023·眉山市彭山區第一中學高一期末)如圖所示,興趣小組的同學為了研究豎直運動的電梯中物體的受力情況,在電梯地板上放置了一個壓力傳感器,將質量為4 kg的物體放在傳感器上。在電梯運動的某段過程中,傳感器的示數為44 N。g取10 m/s2,對此過程的分析正確的是
A.物體受到的重力變大
B.物體的加速度大小為1 m/s2
C.電梯一定正在減速上升
D.電梯一定正在加速上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物體在電
梯運動的過程中,重力并沒有發生改變,A錯誤;
對物體分析有N-mg=ma,解得a=1 m/s2,B正確;
根據上述分析知,加速度方向豎直向上,當速度向上
時,電梯向上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當速度向下時,電梯向下做勻減速直線運動,C、D錯誤。
13
14
15
2.(2023·湖北武漢市調研)甲、乙兩車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駛,在某段時間內它們的v-t圖像如圖所示。t=0時,乙車在甲車前方25 m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t=5 s時,甲、乙兩車恰好相遇
B.t=3 s時,甲、乙兩車相距9 m
C.0~5 s內,甲、乙兩車的距離越來越大
D.0~5 s內,甲、乙兩車加速度相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根據v-t圖像與橫軸圍成的面積表示位移可得,前5 s
內甲的位移為×(5+10)×5 m=37.5 m,前5 s內乙的
位移為×5×5 m=12.5 m,所以前5 s內甲比乙多行
駛37.5 m-12.5 m=25 m,又因為t=0時,乙車在甲車前方25 m處,所以5 s末兩車相遇,0~5 s內甲、乙兩車的距離越來越小,故A正確,C錯誤;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由v-t圖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可得,0~5 s內甲、乙兩
車加速度分別為a甲==1 m/s2,a乙==-1 m/s2,
所以0~5 s內甲、乙兩車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故D錯誤;
根據勻變速直線運動位移與時間關系式可得,前3 s內甲車位移為(5×
3+×1×32) m=19.5 m,前3 s內乙車位移為(5×3-×1×32) m=10.5 m,所以t=3 s時,甲、乙兩車間的距離為25 m-(19.5-10.5) m=16 m,故B錯誤。
13
14
15
3.(2024·濟南市歷城二中高一期末)某雕塑可以簡化為如圖所示的模型:一個半球形花冠和豎直的毛筆底座,若花冠中落入一連接有輕繩、質量為m的小球,輕繩搭在花冠邊緣,若用力拉動輕繩使小球沿花冠緩慢向上移動,在此過程中若忽略一切阻力,則
A.輕繩的拉力先增大后減小
B.輕繩的拉力一直增大
C.花冠對小球的支持力先增大后減小
D.花冠對小球的支持力一直增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對小球進行受力分析,如圖所示,力的三角形和幾何三角形相似,則有=,當小球緩慢向上移動時,R不變,l增大,mg不變,則N減小,在力的三角形中,mg保持不變,N減小,且N與重力反向延長線的夾角逐漸增大,可知F增大,故選B。
14
15
4.某大學設計了一款能夠與人協作,共同完成冰壺比賽的機器人。當機器人與冰壺之間的距離保持在8 m之內時,機器人可以實時追蹤并準確獲取冰壺的運動信息。在某次投擲練習中機器人夾取冰壺,由靜止開始做勻加速運動,之后釋放冰壺,二者均做勻減速直線運動,冰壺準確命中目標,二者在整個運動過程中的圖像如圖所示。此次投擲中,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冰壺減速運動的加速度大小為m/s2
B.9 s末,冰壺的速度大小為5.75 m/s
C.7 s末,冰壺、機器人二者間距為7 m
D.機器人能夠一直準確獲取冰壺的運動信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冰壺減速運動的加速度大小為a1=||=||m/s2
=0.125 m/s2,故A錯誤;
t=3 s末冰壺的速度v3=6 m/s,則9 s末,冰壺的
速度大小為v9=v3-a1t1=(6-0.125×6) m/s=5.25 m/s,故B錯誤;
7 s末,冰壺的速度大小為v7=v3-a1t2=(6-0.125×4) m/s=5.5 m/s,7 s末,冰壺、機器人二者間距等于3~7 s內二者位移之差,為s=×4 m-×4 m=7 m,故C正確;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當t=11 s時,冰壺、機器人二者間距為s'=×
8 m- m=26 m>8 m,則知機器人不能一直準
確獲取冰壺的運動信息,故D錯誤。
13
14
15
二、多項選擇題
5.(2022·新泰市第一中學高一階段練習)質量分別為M和m的兩物塊A、B大小相同,將它們用輕繩跨過光滑定滑輪連接。如圖甲所示,輕繩平行于傾角為α的斜面,A恰好能靜止在斜面上,不考慮兩物塊與斜面之間的摩擦,若互換兩物塊的位置,按圖乙放置,然后釋放A。已知斜面固定,重力加速度大小為g,則
A.此時輕繩的拉力大小為mg
B.此時輕繩的拉力大小為Mg
C.此時A運動的加速度大小為(1-cos α)g
D.此時A運動的加速度大小為(1-sin α)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按題圖甲放置時A靜止,則由平衡條件
可得Mgsin α=mg,互換位置后,對A、
B整體,由牛頓第二定律得Mg-mgsin α
=(M+m)a,聯立解得a=(1-sin α)g,對B,由牛頓第二定律得T-mgsin α=ma,解得T=mg,A、D正確。
14
15
6.(2023·德州市高一期中)如圖所示,質量為m的物塊在平行于斜面的拉力F作用下沿傾角為θ的斜面做勻速直線運動。物塊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且μ=tan θ,重力加速度為g,則拉力F的大小可能為
A.mgsin θ B.mgsin θ
C.2mgsin θ D.3mgsin 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由μ=tan θ知物塊在斜面上受到的滑動摩擦力大小f=
μmgcos θ=mgsin θ,物塊沿斜面方向受到重力沿斜面
向下的分力mgsin θ、滑動摩擦力f及拉力F,三力合
力為0,且f和F方向不確定,因此拉力F大小取值范圍為mgsin θ-f≤F≤mgsin θ+f,即0≤F≤2mgsin θ,故選A、B、C。
13
14
15
7.質量不相等的兩物塊A和B的質量為mA和mB,置于粗糙水平面上,兩物體與水平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相同,如圖所示,當用水平恒力F作用于左端A上,兩物塊一起加速運動時,A、B間的作用力大小為N1,當水平恒力F作用于右端B上,兩物塊一起加速運動時,A、B間作用力大小為N2,則
A.兩次物體運動的加速度大小不相等
B.N1+N2=F
C.N1∶N2=mB∶mA
D.若水平面光滑,則N1=N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對整體分析知a==
-μg,則兩次物體運動的加速度大小相等,
但是方向相反,故A錯誤;
兩次分別隔離B和A得N1-μmBg=mBa,則N1=mBa+μmBg=,同理可得到N2-μmAg=mAa,則N2=mAa+μmAg=,則得到N1+N2=F,N1∶N2=mB∶mA,故B、C正確;
由于mA和mB不相等,所以即使水平面光滑,N1與N2也不相等,故D錯誤。
13
14
15
8.國家糧食儲備倉庫工人利用傳送帶從車上卸糧食。如圖甲所示,以某一恒定速率v0逆時針運行的傳送帶與水平面的夾角θ=37°,轉軸間距L=
3.5 m。工人沿傳送帶方向以速度v1=1.5 m/s從傳送帶頂端推下糧袋(視為質點),4.5 s時糧袋運動到傳送帶底端,糧袋在傳送帶上運動的v-t圖像如圖乙所示。已知sin 37°=0.6,cos 37°=0.8,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則
A.在t=2.5 s時刻,糧袋所受摩擦力方向改變
B.糧袋與傳送帶間的動摩擦因數為0.8
C.傳送帶運行的速度大小為0.5 m/s
D.在0~2.5 s內糧袋處于失重狀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由題圖乙可知,在0~2.5 s內,糧袋的速
度大于傳送帶的速度,則糧袋受沿傳送
帶向上的滑動摩擦力,在2.5~4.5 s內,
糧袋隨傳送帶勻速下滑,根據平衡條件
可知,糧袋受沿傳送帶向上的靜摩擦力,故A錯誤;
根據v-t圖像中圖線與橫軸圍成的面積表示位移,由題圖乙可知L=
(v0+1.5 m/s)×2.5 s+(4.5 s-2.5 s)v0=3.5 m,解得v0=0.5 m/s,故C正確;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由題圖乙和C分析可知,糧袋在0~2.5 s內
的加速度為a== m/s2=-0.4 m/s2,
則加速度方向沿傳送帶向上,則在0~2.5 s
內糧袋處于超重狀態,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有mgsin θ-μmgcos θ=ma,聯立代入數據解得μ=0.8,故D錯誤,B正確。
13
14
15
三、非選擇題
9.如圖所示為某質點做直線運動的v-t圖像,質點運動的加速度大小為
     m/s2,在t=1 s時質點離出發點的距離為     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2
3.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質點運動的加速度大小為a==m/s2=1.2 m/s2,
t=0時刻質點的速度大小為v0=v1-at=4.0 m/s-1.2×
1 m/s=2.8 m/s,t=1 s時質點離出發點的距離s=t
=×1 m=3.4 m。
13
14
15
10.如圖所示,質量分別為1 kg和2 kg的A、B兩物塊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用勁度系數為k=200 N/m輕質彈簧連接在一起。兩物塊在水平力拉力F=15 N作用下,一起以相同的加速度向右做勻加速運動,其加速度大小a=    m/s2,彈簧的伸長量x=    c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5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對整體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可得a==5 m/s2,設彈簧對A的彈力大小為FA,對A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可得FA=mAa=5 N,根據胡克定律可得x==2.5 cm。
13
14
15
11.某同學為測定物塊與電梯水平地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將質量為1 kg的物塊放在電梯水平地板上,彈簧測力計一端固定在電梯側壁上,另一端連接物塊并保持測力計水平。現用手向左緩慢移動物塊至圖甲所示位置,放手后物塊仍保持靜止,設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取g=9.8 m/s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圖甲中彈簧測力計讀數為     N;
3.6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根據題圖甲可知,3 N和4 N之間有10個小格,每小格表示0.1 N,需要估讀到下一位,因此彈簧測力計示數為3.60 N。
13
14
15
(2)電梯啟動后,用手機的加速度傳感器測得電梯的a-t圖像如圖乙所示(以豎直向上為正方向)。結果發現在電梯運行過程中的某一時刻物塊被拉動,則這一時刻是    (選填“第2 s末”或“第4 s末”),該時刻電梯處于    (選填“超重”或“失重”)狀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第4 s末
失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物塊被拉動時,是最大靜摩擦力最小時,也就是地板的彈力最小時,由題意可知一定是向下的加速度最大時,結合題圖乙可知為第4 s末,此時加速度方向向下,電梯處于失重狀態;
13
14
15
(3)物塊和電梯水平地板間動摩擦因數的最大值是    (保留兩位有效數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0.40
第4 s末時,分析物塊受力可知N-mg=ma,代入數據解得N=9 N,結合彈簧測力計示數,由f=μN,解得μ=0.40。
12.如圖為“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實驗裝置示意圖,圖中打點計時器的電源為50 Hz的交流電源,在小車質量一定的情況下探究加速度與力的關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為使輕繩對小車的拉力為小車所受的合外力,在組裝器材完畢后需平衡摩擦力:平衡摩擦力時    (選填“需要”或“不需要”)掛上沙桶;正確操作后,在長木板右端下放一塊墊木,以調整長木板右端的高度,放上小車后,輕推小車使之運動,打點計時器在紙帶上打出如圖所示的紙帶(紙帶上打點方向為由A到B),則需要將墊木向   移動(選填“左”或“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不需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衡摩擦力時不需要掛上沙桶;由紙帶可以看出小車點跡分布越來越密集,說明小車在做減速運動,平衡摩擦力不足,需增大傾角,故需向左移動墊木;
13
14
15
(2)本實驗操作過程中,    (選填“需要”或“不需要”)滿足沙桶及沙的質量遠小于小車質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不需要
小車所受拉力可由彈簧測力計直接讀取,故不需要滿足沙桶及沙的質量遠小于小車質量;
(3)如圖是某同學實驗過程中得到的一條點跡清晰的紙帶,已知相鄰兩點間還有4個點未畫出,則根據紙帶可得此次小車的加速度a=   m/s2
(結果保留3位有效數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93
紙帶上相鄰兩計數點間的時間間隔為T=0.1 s,根據逐差法有
a=
= m/s2≈1.93 m/s2;
(4)若某次實驗過程中,求得小車的加速度大小為a,則沙桶的加速度大小為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a
兩段輕繩拉小車,所以沙桶的加速度是小車加速度的2倍,即沙桶的加速度是2a;
(5)如圖是甲、乙、丙三位同學作出的加速度與彈簧測力計示數的關系圖像,其中符合實驗事實的是    (選填“甲”“乙”或“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本實驗中作用在小車上的力可以準確測量,加速度與力成正比,可知乙正確。
13.如圖所示,光滑斜面的傾角為θ,有兩個相同的小球1、2,重力均為G,分別用光滑擋板A、B擋住,擋板A沿豎直方向,擋板B垂直斜面。
(1)分別將小球所受的重力按效果進行分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見解析圖
(2)分別求小球1對擋板和斜面的壓力大小;
答案 Gtan θ 
(3)分別求小球2對擋板和斜面的壓力大小。
答案 Gsin θ Gcos 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球1所受重力按效果分解如圖甲所示,
F1=Gtan θ,F2=
得小球1對擋板和斜面的壓力分別為
F1=Gtan θ,F2=
球2所受重力按效果分解如圖乙所示,
F3=Gsin θ,F4=Gcos θ
得小球2對擋板和斜面的壓力分別為
F3=Gsin θ,F4=Gcos θ。
13
14
15
14.(2023·南通市高一統考) 一只小松鼠由于受到驚嚇,在水平地面上P點的正上方樹枝A處掉下,此過程可看成自由落體運動。與此同時,在P點左側的狼從B處由靜止開始向右跑來,該情況可簡化為如圖甲所示的模型,狼運動的v-t圖像如圖乙所示,已知A處高h=1.8 m且小松鼠和狼均可看作質點,g取10 m/s2。
(1)求小松鼠下落至地面所需的
時間t;
答案 0.6 s
小松鼠做自由落體運動,根據h=gt2,解得t=0.6 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要使狼在小松鼠落地的同時達到P點,求狼的初始位置與P點之間的距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44 m
由題圖乙可知狼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加速度
a1== m/s2=8 m/s2
則狼的初始位置與P點之間的距離
x1=a1t2=×8×0.62 m=1.44 m
(3)如果狼運動規律沒有變,開始時與P點之間的距離為8 m,小松鼠落地瞬間在水平方向上從靜止開始以a2=10 m/s2的加速度與狼同向逃跑,假設狼的最高速度為20 m/s,小松鼠的最高速度為25 m/s,通過計算說明狼能否追上小松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不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如果狼開始時與P點之間的距離x0=8 m,由(2)問知小松鼠落地瞬間,狼未到達P點。設狼經過時間t1速度達到最大值v1,t1== s=2.5 s
此時松鼠速度為v2=a2(t1-t)=19 m/s<20 m/s
設再經過t2時間共速,則t2= s=0.1 s
此過程狼的位移x1=a1+v1t2=27 m
此過程松鼠的位移x2=a2(t1+t2-t)2=20 m
解得x115.如圖所示,質量M=1 kg的木板靜止在水平面上,質量為m=2 kg的小物塊(可視為質點)停在木板左端,小物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μ1=0.8,木板與水平面間的動摩擦因數μ2=0.4。某時刻起,給小物塊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恒力F=36 N,經0.5 s后撤去此力,小物塊恰好未從木板上滑落。設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求:
(1)木板運動的最大速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3 m/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物塊與木板間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為
f1=μ1mg=16 N
水平面與木板間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為
f2=μ2(m+M)g=12 N
F作用時,對物塊有F-f1=ma1
代入數據解得a1=10 m/s2
對木板有f1-f2=Ma2
代入數據解得a2=4 m/s2
撤掉F后,對物塊有f1=ma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代入數據解得a3=8 m/s2
在0.5 s內物塊經加速后有v1=a1t1=5 m/s
木板有v2=a2t1=2 m/s
這段時間內物塊的位移為x1=a1=1.25 m
木板的位移為x2=a2=0.5 m
撤掉F后,由于物塊恰好不滑落,即物塊到達木板右端時二者達到共速,有v=v1-a3t2=v2+a2t2
解得t2=0.25 s
此時木板達到最大速度為v=3 m/s
(2)木板的長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125 m
撤掉F到共速過程,物塊的位移為
x3=v1t2-a3=1 m
木板的位移為x4=v2t2+a2=0.625 m
故木板的長度為L=(x1+x3)-(x2+x4)=1.125 m
(3)小物塊的運動時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5 s
達到共速后,對整體有Ff2=(M+m)a4
解得a4=4 m/s2
從v減速至0用時為t3==0.75 s
故物塊運動的總時間為t=t1+t2+t3=1.5 s。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尔市| 麟游县| 葵青区| 樟树市| 朔州市| 台东县| 东明县| 新沂市| 樟树市| 资源县| 平顶山市| 琼结县| 大关县| 惠来县| 梁平县| 汪清县| 阿巴嘎旗| 尼勒克县| 奉节县| 常熟市| 汝南县| 昭苏县| 莱州市| 乐山市| 台东县| 栾川县| 都江堰市| 青浦区| 菏泽市| 蒙自县| 洛扎县| 平安县| 凉山| 陇西县| 丹凤县| 渑池县| 萝北县| 威远县| 体育| 晋江市| 田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