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驛路梨花》教案一. 教學目標1. 能夠運用略讀的方法,理清文章的構思;2. 能夠領會“梨花 ”的多層深刻含義;3. 感受“梨花精神 ”,在生活中也學做一個樂于助人、心懷善良的人。二.教學過程:((一)導入:)首先我們來看一首出自南宋詩人陸游的詩。朗讀: 聞武均州報已復西京 (南宋)陸游白發將軍亦壯哉,西京昨夜捷書來。 胡兒敢作千年計,天意寧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興赦令疾風雷。 懸知寒食朝陵使,驛路梨花處處開。公元 1161 年,金大舉南下,南宋國土一再被入侵。十二月,聽聞西京收復,愛國詩人 陸游聽聞軍報興奮不已,作下此詩。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的標題《驛路梨花》就化用 了這歡欣鼓舞的詩句“驛路梨花處處開 ”,那么作者又是在驛路之上碰到了什么讓他喜笑顏 開的事情呢?接下來同學們請跟我一起識讀本課的生字詞。(【讀讀寫寫】)寨( ) 攆( )扛( ) 驛( )路迷茫( ) 陡峭 ( )露宿( ) 竹篾 ( )簡陋( ) 悠( )閑修葺( ) 晶瑩( )兩個字都是后鼻音折( )損 “折 ”多音字(【字詞釋義】)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折損:因過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話。驛路:這里指過往行人所走的道路。迷茫:廣闊而看不清楚。恍惚:不真切,不清楚。香氣四溢:指香氣濃郁,向四面飄散。這篇文章雖然篇幅不長,但情節卻很豐富,出場人物也不少,下面我先帶大家梳理一下本文 的主要情節和人物。((二)【整體感知】)1.整篇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通過閱讀文章的內容,我們可以發現這篇文章重要的情節都是圍繞“小茅屋 ”展開的。2.文章出現了哪些人物,他們分別為小茅屋做了哪些事?我們以 ”小茅屋“為核心,按照情節發展的先后順序來梳理:文章開篇,“我 ”和老余走在大山深處,疲憊不堪之時借助梨樹林,發現小茅屋——在我們 投宿無主小屋的當晚,第 13 段,“門被推開 ”了,一個須眉花白的瑤族老人站在門前,我們 發現他并不是小屋的主人,只是為小屋送米——聽老人說到梨花和小屋的故事,我們深受感 動,第 28 段,第二天早上,我和老余,以及老人,我們決定一起修葺小茅屋——第 29 段, 正在勞動時,突然梨樹從中閃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我們認為里面一定有梨花,但卻發現是 梨花的妹妹,梨花妹妹平常會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說到了十多年前解放軍路過這里并建 造了小茅屋的故事,解放軍才是小屋真正的建造者——姐姐梨花在出嫁前也自發承擔著照料 小茅屋的工作,出嫁之后,妹妹接過了照料的任務。在梳理的過程中,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關注到這么一個問題:本文是完全按照小茅屋自然發 展的時間順序寫作的嗎?讀完文章,我們會發現,并非如此。我們再回到文章的情節中,看看文章的敘事順序:現實中發生的情節有:“我“和老余發現小茅屋,遇到瑤族老人,第二天大伙一起修小茅屋, 遇見梨花妹妹,最后抒發感情,想起詩句,這是一條正常的順敘時間線;而瑤族老人上個月打獵入住茅屋,解放軍建茅屋以及梨花姐妹照料茅屋,都是記憶中發生的 事情,用插敘的形式穿插在了文章的敘事中。插敘和順敘結合,不僅讓文章結構完整,層次清晰,也將這十年間發生的波瀾曲折的故事串 聯成了一個整體。((三)【細讀品味】)1. “我 ”和老余發現小茅屋后,圍繞著小茅屋的主人是誰設置了幾次懸念,發生了幾次誤 會? 有什么作用?第一次懸念:“我們 ”正焦急時發現小茅屋,卻沒有人,沒有燈。“我們 ”產生這樣的疑 問:“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第二次懸念:“我們 ”認為瑤族老人是主人。而老人說:“我 不是主人 ”。到底誰是主人呢 第三次懸念:當“我們 ”要感謝哈尼小姑娘時,她說:“不 要謝我們!不要謝我們!房子是解放軍叔叔蓋的。”此時,我們會產生疑惑:解放軍叔叔為 什么要蓋房子呢 在這三場懸念中,兩次誤會自然地發生了:第一次:“我們 ”認為瑤族老人是“主人 ”時,他說不是。第二次:“我們 ”和瑤族老人 認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講解】三個懸念、兩次誤會,環環相扣、層層遞進,通過懸念和誤會的展開,使文章波瀾起伏 且扣人心弦,增強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四)【主旨拓展】)結合全文,我們不難發現作者寫此文是為了贊美木屋主人,可在行文中卻時時突出“梨 花 ”,“梨花 ”到底有什么樣的含義呢?第一次出現“梨花 ”是在文章開頭:同行老余是在邊境地區生活過多年的人。正走著,他突然指著前面叫了起來:“看,梨 花!”【講解】自然界潔白美麗的梨樹林,給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處的“我 ”和老余,帶去了 欣喜和希望。點題,與標題《驛路梨花》緊緊呼應,為故事情節的展開做鋪墊。一彎新月升起了,我們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樹林里走著。山間的夜風吹 得人臉上涼涼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輕輕飄落在我們身上。【講解】實寫淡淡月光下輕輕飄落的梨花瓣,營造了美的意境“原來對門山頭上有個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講解】這里的“梨花 ”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花 ”和人物“梨花 ”建 立起關聯。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夢中恍惚在那香氣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還看見一個身 穿著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叢中唱歌……【講解】虛實映襯,景人融合,香氣四溢的梨樹林與梨花姑娘相映生輝,為全文營造了 景和人融合的意境,也表達了作者對小茅屋“主人 ”助人為樂的精神的贊美。照應文題的同 時,產生了第二個誤會,推動故事情節向縱深發展。我望著這群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潔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詩:“驛路梨花 處處開 ”。【講解】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潔白的梨花融為一體,花美人更美。“處處開 ”展示 了雷鋒精神不斷發揚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華了文章主題。再次點題,題文相映,首尾呼應, 使作品結構嚴謹,渾然一體。思考 2 :以“驛路梨花 ”為標題有什么妙處?首先,我們來思考一下本文標題的內涵,驛路和梨花分別有怎樣的含義。 驛路:指過往行人所走的道路;“我 ”和老余在邊疆行走的道路;雷鋒精神長盛不衰的地域見證。 梨花: 自然界的梨花;梨花姑娘;(助人為樂,充滿朝氣,淳樸熱情) 雷鋒精神(助人為樂);邊疆民族優良民風(樸實熱情、知恩圖報、從善如流)。“驛路梨花 ”將標題與主題,形式與內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靈美,巧妙聯系, 和諧一體;同時,“驛路梨花 ”語出陸游的詩,這也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韻味。((五)【課文總結】)本文結合插敘和順敘,巧妙利用懸念和巧合,通過記敘云南哀牢山路邊一個小茅屋的故 事,生動地再現了雷鋒精神在少數民族地區生根、發芽、不斷傳播的動人情景,以“梨花 ” 為象征,熱情的歌頌了社會主義社會中,人們相互關懷的崇高道德風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