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7屈原(節(jié)選)教學目標文化自信:感悟和體會屈原深切的愛國愛民思想和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語言運用: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賞析文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象征手法,體會其表達效果。思維能力:了解戲劇及相關(guān)知識,聯(lián)系背景資料,能夠恰當演繹劇本。審美創(chuàng)造:激發(fā)對戲劇的興趣,形成正確的審美情趣,學習戲劇中所體現(xiàn)的愛國精神與品質(zhì),感受象征手法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同學們,有這樣一個人,他身材魁梧,飽經(jīng)風霜的臉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帶,佩陸離長劍,戴切云高冠,著雪白羅服。瑟瑟秋風下,踱步遠方,似行吟澤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郭沫若的戲劇作品《屈原》,走進這位偉大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觀看視頻,初步了解屈原的生平。)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認識作者與戲劇,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簡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我國現(xiàn)當代無產(chǎn)階級文學家、歷史學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古文字學家。作品有詩集《女神》,歷史劇《屈原》等。 屈原:戰(zhàn)國時楚國人。出身貴族,曾做過左徒、三閭大夫。楚懷王時,主張聯(lián)齊抗秦,選用賢能,但受貴族排擠不見用,遭靳尚等人毀謗,被放逐于漢北,于是作《離騷》表明忠貞之心。楚頃襄王時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讒言而流放至江南,終因不忍見國家淪亡,懷石自沉汨羅江而死。其忌日成為后人紀念他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重要作品有《離騷》《九章》《天問》等,對后代文學影響極大。戲劇:戲劇是一門集舞臺、語言、音樂、肢體等多種因素的綜合藝術(shù)。西方:戲劇就是話劇(起源于古希臘)。中國:戲劇是戲曲、話劇、歌劇等的總稱。戲劇文學的特點:①空間和時間高度集中,要適合舞臺表演。②反映現(xiàn)實生活中的矛盾沖突要尖銳。③劇本的語言要表現(xiàn)人物性格。劇本的語言包括:臺詞(對話、獨白、旁白),舞臺說明(人物表、時間、地點、服裝、道具、布景及人物的表情、動作、上下場等)。背景資料:《屈原》寫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戰(zhàn)爭的相持階段,半壁河山淪于敵手,國民黨政府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悍然發(fā)動“皖南事變”。郭沫若面對這樣的政治現(xiàn)實義憤填膺,創(chuàng)作了歷史劇《屈原》,以批判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tǒng)治,展示了現(xiàn)實世界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愛國與賣國的尖銳斗爭,起到了“借古諷今,古為今用”的作用。目標導學二:知識鏈接,了解全劇劇情1.《屈原》全劇分五幕,雖然只寫屈原的一天生活經(jīng)歷,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第一幕:屈原清晨散步橘園,吟誦《橘園》,抒發(fā)愛國憂民,報效祖國的壯志豪情,并把詩贈予學生宋玉,教育他好好做人。這時秦國丞相張儀與楚懷王的寵妃南后鄭袖內(nèi)外勾結(jié),一場分裂和出賣楚國的陰謀正在醞釀之中。第二幕:鄭袖伙同楚懷王侍臣靳尚設(shè)計誣陷屈原“調(diào)戲”鄭袖,致使懷王大怒,將屈原免職。張儀乘機阿諛鄭袖討好楚懷王,促使楚與齊斷交,與秦結(jié)好。奸佞陰謀終于得逞,楚國陷入危亡之中。第三幕:由于新尚等人的謊言欺騙,群眾不明真相,以為屈原真“瘋了”,宋玉也攀附權(quán)貴而去,只有侍女和弟子嬋娟對屈原的品格篤信不移。屈原在群眾的招魂聲中憤然出走。第四幕:屈原行吟河畔,巧遇為其辯誣者。接著他又遇到楚懷王、鄭袖、張儀等人,再遭侮辱。屈原揭穿鄭袖的陰謀,怒斥張儀,遭監(jiān)禁。嬋娟亦因之被囚。這是全劇的思想沖突,以此為基礎(chǔ)形成了迫害和反迫害的斗爭,構(gòu)成了貫穿全劇的動作線。 一條是以屈原為代表的聯(lián)齊抗秦為愛國政治路線,一條是以南后、靳尚為代表的降秦賣國的反動路線。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鄭袖為首的楚國朝廷奸佞們之間尖銳的矛盾沖突,可分為兩場。第一場寫了看守衛(wèi)士從死檻里救出嬋娟。第二場可分為開端、發(fā)展、高潮和結(jié)局(嬋娟之死)。課文節(jié)選的是第五幕第二場的前兩個部分。目標導學三:整體感知,把握本文寫作思路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快速瀏覽全文,把握故事大意,將本文的寫作思路梳理完整。明確:第一部分:寫靳尚和鄭詹尹秉承南后旨意,欲密謀毒死屈原。第二部分:屈原的內(nèi)心獨白,表現(xiàn)了他的忠貞不屈和正氣浩然的英勇悲壯的形象。目標導學四:細節(jié)探究,把握本文寫作特色1.閱讀課文中的舞臺說明,談談其作用。明確:舞臺說明為舞臺上屈原的動作、形象外貌做了一個必要的交代,為讀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鋪墊。我們可以看到舞臺上的屈原是一個堅持真理的愛國者,是一個受到奸佞殘酷迫害的形象。2.閱讀屈原獨白之前的部分,分析南后、靳尚、鄭詹尹有怎樣的特點?明確:這三個人物的共同特點是邪惡、陰暗、賣國。他們邪惡,殘害忠良,分別是企圖毒害屈原的主使人,策劃者和執(zhí)行者。他們陰暗,害怕陽光與人民:南后下的是密令,靳尚是“蒙面、詭譎地登場”,鄭詹尹更是怕“惹出亂子”,戰(zhàn)戰(zhàn)兢兢。他們賣國,癡想商於六百里土地,統(tǒng)統(tǒng)成了張儀的應聲蟲。郭沫若說過,“我是借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征我們當前的時代。”南后、靳尚、鄭詹尹這魑魅魍魎正是國民黨反動派對外妥協(xié),對內(nèi)專制的象征。3.觀賞視頻(屈原獨白部分第6-7自然段),分析屈原的整段獨白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明確:這段長篇抒情獨白用風雷電與黑暗撞擊,表達了屈原與舊世界決絕的心聲,充滿了對光明的向往與謳歌。面對黑暗現(xiàn)實,詩人呼風喚雷,怒斥神祇,淋漓盡致地抒發(fā)了對黑暗世界的強烈憤懣和對光明世界的熱烈追求,表現(xiàn)了他的忠貞不屈和浩然正氣。4.文中作者將很多的事物賦予了其他的含義。請同學們歸納一下,作者究竟賦予了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義?這又是一種什么手法?聯(lián)系作者的寫作背景談談戲劇的創(chuàng)作主旨。明確:風、雷、電:象征人世間追求正義、光明的變革力量。洞庭湖、東海、長江:象征人民群眾。無形的長劍:象征堅定的信念。土偶木梗:象征無德無能、欺民惑眾的官僚統(tǒng)治集團。沒有陰謀、沒有污穢、沒有自私自利的沒有人的小島:象征寄托靈魂的一方凈土。這是象征手法。對風、雷、電的呼喚與歌頌,表現(xiàn)了詩人對黑暗世界的強烈憤懣和摧毀黑暗的熱望,也表達了詩人對光明未來的熱烈追求。5.“有形的長劍”“無形的長劍”分別指什么?明確:有形的長劍,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劍;無形的長劍,指堅定的信念。引出——象征手法是根據(jù)事物之間的某種聯(lián)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體形象(象征體),以表現(xiàn)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遠,含蓄深刻。恰當?shù)剡\用象征手法,可以將某些比較抽象的精神品質(zhì)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從而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賦予文章以深意,從而給讀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6.文中屈原是一個怎樣的形象?明確:屈原是一個愛國愛民,忠貞不屈,有著浩然正氣和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的形象。屈原的形象體現(xiàn)和概括了中華民族的性格。他所堅持的爭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風亮節(jié),他為捍衛(wèi)真理與正義剛正不阿、奮不顧身的意志言行,是民族靈魂的化身。7.品讀文章“雷電頌”的句子,思考其表達效果及內(nèi)涵。示例:風!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賞析:運用了呼告、反復的修辭手法,流露出屈原對風的急切渴盼,風即是改變黑暗的變革力量。對風以及后面的雷、電的呼喚實際也就是對變革現(xiàn)實的偉大力量的呼喚。①電,你這宇宙中的劍,也正是,我心中的劍。你劈吧,劈吧,劈吧!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賞析:運用呼告、比喻、反復的修辭手法,熱切地贊美電這種自然界的偉力,表達屈原想要沖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敢的決心。②火!你在天邊,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這熊熊地燃燒著的生命,我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難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嗎?賞析:這幾句是屈原對光明的狂熱呼喊,表達了詩人對光明未來的熱烈向往與追求。③把你這東皇太一燒毀了吧!把你這云中君燒毀了吧!你們這些土偶木梗,你們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們只是產(chǎn)生黑暗的父親和母親!賞析:這幾句深刻地指出了產(chǎn)生社會黑暗的根源。表現(xiàn)了作者鞭撻一切污穢、橫掃一切邪惡的頑強戰(zhàn)斗精神,表現(xiàn)了他與黑暗勢力決斗到底的浩然正氣。目標導學五:掌握寫作特點1.內(nèi)心獨白想象奇特,聯(lián)想豐富,氣勢宏偉,表現(xiàn)了作者浪漫主義的激情。2.運用象征的手法,將作者難以言表的情感表達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練。3.比喻、擬人、排比、夸張、反復、呼告、反問等多種修辭方法的運用,增強了語句的氣勢和感彩。4.多用短句,表達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語氣,體現(xiàn)了屈原憂國憂民,英勇無畏的偉大精神。目標導學六:課堂小結(jié)明確:這篇課文是《屈原》歷史劇劇本的節(jié)選。節(jié)選部分大段的獨白以奇特的想象,宏偉的氣魄,火一般的語言和雷霆萬鈞般的啟示,塑造了屈原追求光明、橫掃一切黑暗邪惡的光輝形象,表達了詩人對黑暗世界的強烈憤懣和對光明的熱烈追求。三、板書設(shè)計呼喚與歌頌——風、雷、電怒斥與憤懣——土偶木梗屈原:愛國愛民,忠貞不屈,浩然正氣,英勇無畏四、隨堂活動活動內(nèi)容:選取《屈原》中自己喜歡的段落進行朗誦比賽活動要求:1.參賽者,需讀出情感,可適當演繹,時間控制在三分鐘左右;2.評議者,需客觀公正,合理評價;3.全體嚴肅對待,保持良好紀律和秩序。拓展延伸《屈原列傳》節(jié)選屈原至于江濱,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皆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譯文:屈原到了江濱,披頭散發(fā),在水澤邊一面走,一面吟詠著,臉色憔悴,形體面貌像枯死的樹木一樣毫無生氣。漁父看見他,便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么來到這兒?”屈原說:“整個世界都是混濁的,只有我一人清白;眾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漁父說:“聰明賢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縛,而能夠隨著世俗變化。整個世界都混濁,為什么不隨大流而且推波助瀾呢?眾人都沉醉,為什么不吃點酒糟、喝點薄酒?為什么要懷抱美玉一般的品質(zhì),卻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剛洗過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塵土。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寧可投入長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魚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潔的品質(zhì)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于是他寫了《懷沙》賦。然后就抱著石頭,自投汨羅江而死。教學反思可取之處 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品味、欣賞文章語言,感受、領(lǐng)悟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既培養(yǎng)、提高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又教會了學生邊讀邊思、讀后再思、思后再讀的學習方法。不足之處 教學中只側(cè)重于對文章內(nèi)容的把握,沒有突出本文的戲劇特征,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大遺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