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1張PPT)林泉之心授課人:青衫第二單元 山水抒懷第二課目錄叁體會實踐 課后拓展貳壹欣賞經典 解讀經典解析技法 深入學習壹欣賞經典解讀經典富春山居圖作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富春山居圖》是元代著名畫家黃公望在晚年為其師弟無用禪師所作,不管是在構圖方面,還是在筆墨技法方面,亦或是在立意方面都呈現出了鮮明的藝術特色?!陡淮荷骄訄D》這個經典傳奇的山水畫作品構思巧妙、畫面布局別具新意,呈現出了獨特的藝術魅力,享有"畫中之蘭亭”的美譽。通過對《富春山居圖》簡介及對后世繪畫的影響進行分析,找出《富春山居圖》中的構圖、筆墨技法、意境、詩書畫的有機結合等四個方面的藝術創作特色,以期更好的領略和感受《富春山居圖》的藝術魅力。知識窗:富春山居圖分為兩段 一為無用師卷,另為剩山圖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山居秋暝 唐 王維瀟湘圖《宣和畫譜》描述了董源山水的兩種風格,一為“著色山水”“謂景物富麗,宛然有李思訓風格”,一為“出自胸臆,山水江湖,風雨溪谷,峰巒晦明,林霏煙云,與夫千巖萬壑,重汀絕岸,使鑒者得之,真若寓目于其處也,而足以助騷客詞人之吟思,則有不可形容者”。瀟湘圖局部特寫點景人物點景人物是中國山水畫重要的構成要素,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根據點景人物的不同活動與行為,山水畫可劃分為訪友、雅集、游賞、讀書、勞作和行旅等主題與山水顧盼呼應。知識窗宋代郭熙《林泉高致》為例,說明"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意境。提出山水畫家應當努力創造一種美的境界,使觀者“如真在此山中”,產生可游、可居的感覺,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同時,境界的創造,又與表現山川“意態”的美不能分離,所謂“春山淡冶而如笑”、“冬山慘淡而如睡”等說法,表明郭熙看到了山水的“意態”美,同人的感情與自然景物的交流密切相關。他和同時代的蘇軾,都看到了詩畫在意境上的相通點。不應拘泥于一時一地的景色,而應“飽游飫看”,廣泛攝取山水美的“精粹”,而后加以熔鑄創造,這和西方繪畫中強調實景寫生很不相同。郭熙在探求山水畫的藝術美的過程中創立了“三遠法”,在理論上闡明了中國山水畫所特有的三種不同的空間處理和由此產生的意境美、章法美。文徵明《拙政園圖》沈周《臥游圖冊》石濤《尋仙山水圖冊》文徵明繪畫在用筆及風貌上雖然師從沈周,卻并未被沈周雄強剛健、粗獷張揚的畫風所籠罩,反而創造出秀麗、細潤、雅致一路的山水。在蒼勁渾厚之余而不失溫潤,筆墨沒有干枯狂躁之弊,并運用許多書法的用筆來勾皴點染,表現力豐富節奏感很強。沈周的山水畫藝術在繼承元四家之一的王蒙畫風、兼營南宋院體風格,形成構圖嚴謹、筆法工整、布局縝密的風格后主要取法吳鎮,兼營倪瓚、黃公望等人畫法,形成其構圖簡練、用筆凝重、筆墨渾厚蒼茫、草草而成的特點。從繪畫風格上來說,大致可分為奠定基礎的早期,形成與發展的中期,筆墨渾厚、線條老辣、意境深遠的晚期三個階段。有人稱石濤是中國繪畫史上屈指可數的偉大人物之一,從他的繪畫技藝和理論等方面看確是當之無愧的。他的藝術主張和繪畫實踐對后世產生了重要影響,也為中國畫向近、現代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所作凡山水、花鳥、人物、走獸無不精擅且富有新意。石濤不僅是著名的山水畫家還是著名的繪畫理論家。貳解析技法深入學習山水技法—山石皴法山水技法—水法山水技法—樹法山水技法—點景學會山石、樹木、水紋、點景的技法,運用"留白"與"疏密對比"服務于畫面,在中國傳統繪畫理論中,“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一句至理名言,它深刻揭示了藝術創作與自然、心靈之間的緊密聯系。這句話出自唐代畫家張璪的《繪境》,意指畫家應以自然為師,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同時結合內心的感悟與體驗,將外在的自然景象轉化為內在的藝術表達。叁體會實踐課后拓展實踐任務完成一幅以“春山踏青”為主題的小品,要求包含點景人物與詩意留白。提示融入個人情感(如寧靜、曠達、隱逸等等)。范作欣賞拓展1:拍攝一張自然景物照片,配以一句體現"天人合一"思想的詩文。結合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等詩句,解析詩畫意境共通性。拓展2:選取一句古詩(如“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以水墨形式表現詩句場景,強化虛實對比與情感傳遞。課后拓展可參考馬遠《寒江獨釣圖》中“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邊角構圖和留白意境或是李可染的《層林盡染》中“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筆墨色彩的運用。課后拓展層林盡染 李可染寒江獨釣圖 馬遠謝謝欣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