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1課《山地回憶》教學設計教學目標【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結構及行文順序,理解文章主要內容。(重點) 2.分析文章的描寫方法及語言特色,把握人物形象。(重點) 3.歸納總結文章的寫作特色,感悟親密無間的軍民魚水情。(難點) 【課時】 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教學 環節 主要師生活動一、導入 大型史詩般影片《長津湖》在萬眾期待中隆重上映。這部電影全景式地再現了戰爭的慘烈、悲壯,其中“冰雕連”的畫面蕩氣回腸、震撼人心,更讓人們體會到了戰爭的冷酷無情。 然而在戰爭文學中,還有一些作家另辟蹊徑,他們有意避開了硝煙彌漫、槍林彈雨的戰斗場景,以獨特的藝術視角和深厚的文學功底,敘寫出戰爭的詩情畫意和人情美。孫犁的《山地回憶》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清新自然,細膩多情,字里行間涌動著作者深沉雋永的感懷之情。 現在,就讓我們走進課文,去感受作者筆下的溫情。二、學習任務群: 任務一:預習檢測·基礎知識積累 任務二:梳理事件·感受小說情節之美 任務三:聚焦線索·體會軍民人情之美 任務四:品讀描寫·欣賞妞兒人性之美 任務五:研讀語段·體會語言風格之美三、任務一 任務一:預習檢測·基礎知識積累 1.字音字形檢測 干癟(biě ) 激蕩(jī) 玉黍(shǔ) 盈余(yíng) 襖襟(jīn ) 剪裁(cái) 破綻(zhàn) 爬山越嶺 水漚(òu) 被摞(luò) 包袱(fu) 2.詞語意思檢測 掛火:指因某事或者某種狀況而感到羞愧、臉紅,所以覺得面部發熱,好像起火一樣。 還有就是生氣、惱火、發火。 下口:下嘴去咬或吃。 齊備:指齊全。 被壘:意思為堆迭起的被子。 盈余:有富余,有剩余,文中指剩余的錢。 陪送:①舊俗結婚時娘家送給新娘(嫁妝)。①嫁妝。 窮山惡水:經常引起災害的河流湖泊等。形容自然條件非常差。 3.作者簡介 孫犁(1913—2002),原名孫樹勛,河北省衡水人,現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創始人。 12歲開始接受新文學,受魯迅和文學研究會影響很大。“孫犁”是他參加抗日戰爭后于1938年開始使用的筆名。 代表作有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中篇小說《 鐵木前傳 》、長篇小說《風云初記》等。 4.荷花淀派介紹 以孫犁為代表的一個當代文學的流派。以表現農村生活為主要內容并形成一定藝術特色的小說流派。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這個地方,也源于孫犁的短篇小說《荷花淀》。 此派作品大多采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把人物的心靈美與自然美融合在一起,一般都充滿浪漫主義氣息和樂觀精神:清新樸素,描寫逼真,心理刻畫細膩,抒情性強,富有詩情畫意。四、任務二 任務二:梳理事件·感受小說情節之美 1.閱讀課文,抓住文中出現的表示時間的詞語,快速梳理文中的事件,并填寫表格。 時間地點事件結構陪大伯參觀工業展覽會,“我”想買布序幕 1941年 主體 妞兒家妞兒早起晚睡做晚飯結尾預設: 時間地點事件結構1947年 天津陪大伯參觀工業展覽會,“我”想買布序幕 1941年阜平河邊“我”洗臉,與妞兒爭辯,初相識 主體 妞兒家妞兒給“我”做襪子妞兒學會了紡線妞兒早起晚睡做晚飯“我”幫妞兒家運棗販賣,買織布機1945年黃河邊“我”的那一雙襪子被沖走1949年百貨公司“我”買布送故人,妞兒學做國旗結尾師小結:從時間點來看,全文主要寫了兩件事:一是現實:“我”買布送給妞兒一家。二是回憶:八年前“我”與妞兒一家的交往。 2.這兩件事情,它們既不發生在同一個時間段,也未在同一地點,作者是如何將其串聯起來的呢? 預設: 《山地回憶》寫了兩件事,雖然兩件事相隔快有十年,一在農村一在城市,但作者用“布”把它們串聯起來了: 妞兒給“我”做襪子,用的是布,后來“我”幫她父親販紅棗賺了錢,給她買了織布機,她學會了織布。 八年后,“我”見到她爸爸穿的還是土布,于是想起當年的許多事,并打算買些“好布”送給她家。而她爸爸又希望多買點紅布和黃布,做一面國旗。 這些事都和“布”有關,“布”就成了貫穿全文的一條主線。 3.本單元的閱讀綜合實踐二說:“文似看山不喜平”,好的敘事作品往往講究一點兒“曲折”。本文作者在事件選擇上選擇了兩件既不同時也不同地的事,因此在敘事順序安排上也不同尋常,充滿了“曲折”的味道,請同學們再次默讀課文,看看作者在敘事順序上有何特點? 【知識鏈接·記敘順序】 順敘:發生→發展→結局 插敘:發生→發展→其他內容→結局 倒敘:結局→發生→發展 補敘:發生→發展→結局→補充敘述 預設: 從敘事的結構來看,課文把“買布”一事從中間劈開,放在文章首尾講述,把內容最豐富的“做襪子”一事放在中間敘述。 “買布”一事本身是順敘。“做襪子”一事的敘述是倒敘;可縱觀整篇文章,“做襪子”這件事對“買布”一整件事的敘述又是插敘。 課文的這種安排,是為了首尾呼應,結構緊湊,自然圓合,也使敘事順序多樣變化,避免平板單調。 4.本文主體部分所敘事件中,詳略是怎么安排的,這樣安排有什么作用? 預設: 主體部分“我”洗臉,與妞兒爭辯,初相識事件和妞兒給“我”做襪子這兩件事是詳寫,其他的是略寫。 主要安排表現了女孩子一家的熱心善良和對人民子弟兵的無私關愛,突出了在抗日戰爭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建立起來的革命戰士同人民群眾之間的魚水深情。 5.小結: 這篇小說的構思非常巧妙。它以布為線索,串起整個故事。由開頭買布相送,引出回憶中的用白粗布做襪子和買織布機的故事,到最后買布做國旗,可以說所有的故事情節都與布相關。 在講述故事時,則運用了倒敘與順敘相結合的手法。故事先從重逢開始寫起,再回憶“我”與妞兒一家之前交往的經過,用的是倒敘;中間講述故事用的是順敘;結尾又回到現在,首尾呼應,結構完整又精巧,別具一格。敘事中倒敘與順敘的綜合運用,避免了平鋪直敘的單調呆板,使故事波瀾起伏,對表現主題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五、任務三 任務三:聚焦線索·體會軍民人情之美 1.回顧情節梳理表格,思考:主體部分主要扣住什么展開敘述的? 預設: 文中主體部分扣住一雙襪子展開敘述的。“一雙襪子”是是貫穿小說主體部分的線索。 2.文中與“一雙襪子”相關的片段有很多,請找出來讀一讀,并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做襪子的原因、條件和過程。 預設: 【原文】 ①那里不種棉花,我剛到那里的時候,老大娘們手里搓著線錘。很多活計用麻代線,連襪底也是用麻納的。 ②就是因為襪子,我和這家人認識了,并且成了老交情。 ③從九月里就反‘掃蕩’,可是我們八路軍,是非到十月底不發襪子的。這時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襪子穿呀 ④“我給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來,“我家就住在那個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沒有布,我家里有點,還夠做一雙襪子。” ⑤第二天去,襪子已經剪裁好,第三天去她己經納底子了,用的是細細的麻線。“這樣堅實。”女孩子說,“保你穿三年,能打敗日本不 ”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襪子。 ⑥“沾他什么光,他穿了我們的襪子,就該給我們做活了!” ⑦從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雙襪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沒有破綻。一九四五年,我們戰勝了日本強盜,我從延安回來,在磧口地方,跳到黃河里去洗了一個澡,一時大意,奔騰的黃水,沖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沖走了那雙襪子。 【做襪子的原因】天冷,八路軍因為物資匱乏,還沒有發襪子,沒有襪子穿。妞兒見到“我”沒有襪子,主動提出給“我”做一雙。 【做襪子的條件】做一雙襪子的材料粗白布是妞兒紡了半年線賺的,是給大娘做棉褲剩下的,本來準備給她爹做一雙襪子的。 【做襪子的過程】第二天去,襪子已經剪裁好;第三天去,已經納底子了;不到五天,妞兒就給“我”做好了非常結實的保穿三年的襪子。 3.“一雙襪子”在整篇小說中有什么作用呢?請從行文結構、人物形象塑造、文章主旨三個方面來思考。 預設: (1)“—雙襪子”是貫串小說主體部分的線索,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小說的主體部分圍繞關于“襪子”的回憶展開:“我”到河邊洗臉,與妞兒產生沖突,但她發現“我”沒有襪子穿,轉而心疼,慷慨相助,五天內做成了堅實的襪子;“我”因襪子與她全家相識,幫她家賣棗,買回織布機,實現了她的心愿;“我”穿著這雙襪子直到抗戰勝利,在黃河里洗澡時“一時大意”,襪子被水沖走......故事有頭有尾,襪子有始有終,來龍去脈十分清晰。同時,“一雙襪子”與小說中的紡線、織布、買布、參觀工業展覽會、做國旗等事件緊密關聯,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2)“一雙襪子”凝聚著軍民之間的魚水深情。妞兒主動為“我”做襪子,而且用的自己紡線賺的、本打算給父親做襪子的粗白布,花了不到五天的時間為“我”做出了一雙結實耐穿的襪子。襪子中凝結了根據地人民對八路軍深厚的愛,是“我”與妞兒一家情感交流的媒介,其是軍民一家親的見證。值得注意的是,妞兒的紡線技術是跟一位在她家住過的女同志學的。這也是一種軍民互助、良性互動,同樣體現出軍愛民、民擁軍的魚水之情。 (3)“一雙襪子”體現了根據地人民的精神風貌。妞兒為“我”做襪子,全家人都支持,而且說“我們這家人,說了就不能改移”,這體現了妞兒及其家人耿直熱情、淳樸善良的性格;妞兒用細細的麻線納出厚厚的襪子,襪子十分結實,“整整穿了三年”也沒有破綻,體現出妞兒的勤勞聰慧、心靈手巧;妞兒“保你穿三年,能打敗日本不”等樸素的話語中,寄托了早日打敗日本侵略者的愿望和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妞兒及其家人的表現,其實是根據地人民精神風貌的生動寫照和真實縮影。六、課堂小結 本篇課文作者用第一人稱回憶的筆法,扣住一個小物件——一雙襪子展開故事,通過河邊“爭吵”、販棗、買機等生活片斷,生動地表現了在抗日戰爭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建立起來的革命戰士同人民群眾之間的魚水深情,贊美了純樸真摯的人情。教學過程(第二課時)教學 環節 主要師生活動一、導入 如《散步》里的賢妻良母,《再塑生命的人》里的恩師益友,《木蘭詩》里的巾幗英雄,《阿長與<山海經>》里的善良保姆......《山地回憶》里的女孩子,也有一種她所獨具的美。孫犁寫這個人物的美,沒有堆砌華麗的辭藻,而是用平易樸素的文字,寫出人物的內在美。本節課,我們將一起來品味語言,讀懂人物形象,理解人性人性的美好。二、任務四 任務四:品讀描寫·欣賞妞兒人性之美 1.重點閱讀文中“我”和妞兒對話的部分,圈點出讓你印象深刻的句子,試著做一些批注。 示例: 我站在上風頭,狂風吹送著我的憤怒,我聽見洗菜的人也惱了,那人說:“菜是下口的東西呀!你在上流洗臉洗屁股,為什么不臟?” 批注:好一個心直口快、潑辣,甚至有點兒野蠻的女孩!幾句話便激發了讀者的好奇心。 預設1: “我們是真衛生,你們是裝衛生! 你們盡笑話我們,說我們山溝里的人不講衛生,住在我們家里,吃了我們的飯,還刷嘴刷牙,我們的菜飯再不干凈,難道還會弄臟了你們的嘴 為什么不連腸子肚子都刷刷干凈!”說著就笑的彎下腰去。 批注:既包含對戰士生活習慣的不理解,也顯示了女孩子的頑皮可愛,愛開玩笑。 預設2: “我給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來,“我家就住在那個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沒有布,我家里有點,還夠做一雙襪子。”她端著菜走了,我在河邊上洗了臉。我看了看我那只穿著一雙“踢倒山”的鞋子,凍的發黑的腳,一時覺得我對于面前這山,這水,這沙灘,永遠不能分離了。。 批注:多么善良體貼的女孩子!雖然說話不好聽,但實際上是個熱心腸、愛幫助別人的女孩子。那溫柔的話語像春日的暖陽,融化了“我”冰凍的心。這正是軍民之間魚水情深、人民子弟兵永遠離不開人民的真實寫照。 預設3: “你又假裝了,”女孩子燒著火抬起頭來,“你有錢嗎?”。 批注:看似責問,實則希望“我”不要客氣,因為她不把“我”當外人。 預設4: “這樣堅實。”女孩子說,“保你穿三年,能打敗日本不?” 批注:天真可愛,對勝利充滿期盼。 2.學生展示:分角色朗讀人物對話,結合文章的情節沖突,分析“我”聽懂了妞兒怎樣的說話意圖,有著怎樣的思想感情。用下列句式賞析。 句式:從 對話中,我聽懂了妞兒 。 預設: (1)從洗臉與洗菜的爭辯對話中,“我”聽懂了妞兒在與“我”主動打招呼、找話題。 (2)從真假衛生的談論對話中,“我”聽懂了姐兒對“我”挨凍受冷沒有襪子穿的關心。 (3)從買襪子到做襪子的引導對話中,“我”聽懂了妞兒憐惜“我”,要給“我”送襪子的善良體貼。 3.作者用平易單純的文字在你來我往的對話中寫出了人物的內在美,刻畫了一個爽快率直、質樸善良、勤勞能干的妞兒。 除了語言描寫之外,文中還有哪些方法來表現妞兒的形象 請找出相應語句,并在旁邊批注賞析。 預設1: 我站立起來轉過身去,才看見洗菜的是個女孩子,也不過十六七歲。風吹紅了她的臉,像帶霜的柿葉,水凍腫了她的手,像上凍的紅蘿卜。她穿的衣服很單薄,就是那種藍色的破襖褲。 外貌描寫 批注:“帶霜的柿葉”“上凍的紅蘿卜”,這些口語化的比喻富有地方特色,清新質樸。妞兒穿著單薄,藍色破衣,早飯是水漚的楊樹葉,揭示了妞兒生活貧困,惹人憐惜,引發了戰士對人民的愛護。 預設2: 她說著,扭著身子逆著河流往上去了。 登在一塊尖石上,把菜籃浸進水里,把兩手插在襖襟底下取暖,望著我笑了。 動作描寫 批注:一系列的動作細節描寫,將女孩俏皮活潑、率真可愛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兩人之間的緊張氣氛也被燦爛的笑容化解了。 預設3: 女孩子就學習紡織的全套手藝了:紡,拐,漿,落,經,鑲,織。 簡筆勾勒 批注:用七個動詞表明妞兒學會了全套手藝,單獨成段,具有強調作用,表現了妞兒勤勞能干、好學要強的性格特點。 預設4: 早先,我們這里也不會紡線,是今年春天,家里住了一個女同志,教會了她。還說再過來了,還教她織布哩! 側面描寫 批注:用大娘的話介紹女同志在家里住,教會妞兒紡線。可見抗戰時期軍民互助的溫馨情誼,用女同志襯托主人公,既表現妞兒的聰明好學,也揭示了軍民魚水情深的主題,更刻畫了美好的女性群體形象。 預設5: 女孩子早起晚睡給我們做飯,飯食很好。 一天,大伯說: “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嗎?” “往年,我一個人背棗,我們妞兒是不會給我吃這么好的!”。 側面描寫 批注:大伯口中的“沾光”,從側面表現出女孩的質樸善良和對子弟兵的無私關愛之情。 預設6: “把菜籃浸進水里,把兩手插在襖襟底下取暖,望著我笑了” “說著就笑得彎下腰去” “她笑著用兩手在冷水里刨抓” “占了北平,我們就有洋布穿,就一切齊備!”女孩子接下去,笑了。。 細節細節——四次“笑” 批注:這四次“笑”。表現了妞兒的天真、爽朗。 4.人物形象小結: 本文寫了一個穿著簡樸、生活貧困、伶牙俐齒而內心火熱、純真鮮亮的山地女孩妞兒,揭示了她說話粗野、心直口快、質樸善良、熱情慷慨的性格特點,同時通過其他人物(如老大娘、母親、父親、“我”)對女孩的評價,以及女同志教她紡線的細節,表現了妞兒勤勞能干、樸實誠懇、好學要強的人物形象,贊揚了妞兒樂觀開朗、深明大義、擁軍愛國的精神品質。 “妞兒”這個名字,可以是對所有女孩的稱呼。在孫犁的作品中,女性往往是真善美的化身,具有心靈美,性格美,人情美,是冀中地區千百萬人民的代表和縮影,揭示了中國人民在艱難困苦中仍然不可磨滅的人性光輝。三、任務五 任務五:研讀語段·體會語言風格之美 1.本文描繪了不少生活化的場景,并且大量使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口語,清新質樸,有著濃厚的泥土氣息。請試著找出相關語句或段落,加以賞析批注。 示例: 阜平的農民沒有見過大的地塊,他們所有的,只是像炕臺那樣大,或是像鍋臺那樣大的一塊土地。 批注:這里用“炕臺”“鍋臺”來形容阜平地塊之小,富有農村生活氣息,生動而貼切地道出了山區特有的地理狀況。 預設1: 風吹紅了她的臉,像帶霜的柿葉,水凍腫了她的手,像上凍的紅蘿卜。 批注:“帶霜的柿葉”“上凍的紅蘿”,是當地常見的蔬果,用它們來形容女孩子受凍后的容貌,寫出了她生活的困苦,既生動形象又富有鄉土氣息。 預設2: 阜平的天氣冷,山地不容易見到太陽。那里不種棉花,我剛到那里的時候,老大娘們手里搓著線錘。很多活計用麻代線,連襪底也是用麻納的。 我每天到河邊去洗臉,河里結了冰,我蹬在冰凍的石頭上,把冰砸破,濕毛巾,等我擦完臉,毛巾也就凍挺了。 十月嚴冬的河灘上,敵人往返燒毀過幾次的村莊的邊沿,在寒風里,她抱著一籃子水漚的楊樹葉,這該是早飯的食糧。 批注:作者對鄉村景象的描寫,“納”“挺”“漚”口語化的表達,親切自然,抒情性強。使后面所敘述的家常閑話、紡紗織布、運棗賣棗等極其普通的生活瑣事飽含真情,因而楚楚動人,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預設3: 初相識時女孩子與“我”的對話:“那是假話嗎?你們一個飯缸子,也盛飯,也盛菜,也洗臉,也洗腳,也喝水,也尿泡,那是講衛生嗎?”。 批注:這里用的全是生活化的口語,寫出了女孩對戰士生活的好奇和調侃,用詞鮮活,生動有趣。三、課堂小結 1.人物形象的刻畫:以對話為主,輔之以外貌、動作、側面描寫等。 2.生活化的場景,地方特色的口語,清新質樸。四、課后作業 本文是抗日戰爭題材的作品,同類作品你還了解哪些?與同學交流。有興趣的話,進一步閱讀孫犁的《白洋淀紀事》,體會其語言風格。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