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鄭州外國語學校朗悅校區 李靜文一、課標要求課標要求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第四學段(7--9)年級的課程目標中提出“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議論、說明、抒情等表達方式”“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新課標課程內容“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第四學段提出閱讀反映中國革命各個時期優秀文學作品,感悟英雄人物的理想信念和奮斗精神,運用多種方式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新課標學業質量描述第四學段提出“在閱讀過程中能把握主要內容,并通過朗讀、概括、講述的方式,表達對作品的理解”“能概括文學作品中的典型形象特征和典型事件”。2如何落實課標:本單元繼續學習精讀,應注重涵泳品味,盡量讓學生“浸泡”在作品的氛圍之中,調動起體驗與想象。要了解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把握課文的抒情方式,體會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懷。還要學習做批注,記下自己的點滴體會。本單元的寫作專題是“學習抒情”,幫助學生在寫作中學會適度抒情。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回憶閱讀課上學到的知識和方法,了解抒情方式及其表達效果,并自覺運用于寫作,力求在寫作中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情感體驗。綜合性學習“天下國家”,則引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理解“天下國家”的含義,懂得個人與國家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訓練學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能用一定的技巧把故事講得生動感人。同時,訓練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也是本次學習活動的重要學習目標。3.如何突出學科核心素養:在閱讀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鑒賞能力。通過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主旨、分析人物形象等方式,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結合本單元的課文內容,引導學生鑒賞不同文體的語言魅力和藝術價值。通過對比分析、討論交流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在閱讀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結構、梳理情節線索、推斷人物心理等方式,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結合本單元的課文內容,設計一些邏輯推理題目和活動。通過解題和實踐活動等方式,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在寫作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通過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挖掘新穎的寫作素材、運用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審美創造力和想象力。結合本單元的寫作任務“學習抒情”,引導學生嘗試運用不同的寫作手法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二、教材解讀知識體系: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語文教學內容涵蓋了五篇課文、一次寫作學習和一次綜合性學習。這五篇課文分別是《黃河頌》(光未然)、《老山界》(陸定一)、《誰是最可愛的人》(魏巍)、《土地的哲言》(端木蕻良)和《木蘭詩》。寫作學習部分聚焦于“學習抒情”,旨在通過練習提高學生的抒情表達能力。綜合性學習部分則以“我的語文生活”為主題,引導學生關注并探索身邊的語文現象,增強語文實踐能力。《黃河頌》:這是一首現代詩歌,以磅礴的氣勢歌頌了黃河的雄偉壯麗,表達了詩人對黃河的熱愛和贊美之情。通過這首詩的學習,學生可以感受到詩歌的節奏美、韻律美以及語言的力量,同時加深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老山界》:這是一篇記敘文,記敘了紅軍長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艱難歷程。文章通過生動的描寫和細膩的刻畫,展現了紅軍戰士的英勇無畏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學生可以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了解革命歷史,培養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誰是最可愛的人》:這是一篇通訊報道,通過三個典型事例展現了志愿軍戰士的英勇事跡和崇高精神。文章情感真摯,語言質樸,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土地的哲言》:這是一篇散文,作者通過對土地的深情描繪和哲理性思考,表達了對土地的熱愛和對生命的敬畏。文章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能夠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木蘭詩》:這是一首樂府民歌,講述了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詩歌情節生動,語言簡練,富有節奏感。通過學習這首詩,學生可以了解古代女性的勇敢和智慧,同時感受古代文學的魅力。寫作學習部分“學習抒情”要求學生通過練習掌握抒情表達的方法,學會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綜合性學習部分“我的語文生活”則鼓勵學生走出課堂,關注身邊的語文現象,如廣告、標語、對聯等,通過實踐活動提高語文運用能力。重難點突破思路:如何深入挖掘文本內涵,把握人物精神實質:由于學生生活經驗有限,對于文本中涉及的歷史背景、人物思想等深層次內容可能難以完全理解。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人物生平等多方面因素進行深入剖析和思考。如何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習慣,通過多樣化的閱讀活動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和深度;同時還需要注重教授學生有效的閱讀策略和方法,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內容。如何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習慣:寫作是學生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但很多學生對于寫作存在畏難情緒。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通過創設寫作情境、提供寫作素材等方式降低寫作難度;同時還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寫作習慣,鼓勵他們多寫多練、勤于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品。三、學情分析1.基礎知識語言文字基礎:七年級學生經過小學六年的語文學習,已經掌握了基本的漢字讀寫能力,能夠獨立閱讀和理解一般性的文章,具備了一定的詞匯量和語法知識。他們能夠根據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并能用自己的話進行簡要復述。閱讀理解能力: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能夠區分事實與觀點,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并作出簡單的判斷和評價。他們開始關注文章的結構和表達方式,對敘述性、說明性、議論性等不同文體的文章有了一定的認識。寫作能力:在小學階段,學生已經學習了如何寫記敘文、說明文等基本文體,能夠圍繞一個中心意思組織材料,寫出結構完整、內容連貫的文章。他們在抒情文體的寫作上可能還缺乏一定的經驗和技巧。學生通過之前的學習,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對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也有所接觸。他們在理解和傳承這些文化方面可能還需要進一步的引導和深化。2.關鍵能力分析信息提取與加工處理能力: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作者的情感態度。他們能夠通過閱讀,提取關鍵信息,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對于較為復雜和深刻的文章,學生可能還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讀。科學探究與思維建模能力: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技巧,能夠對文章進行簡單的分析和評價。他們能夠識別文章中的關鍵句和段落,理解其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意義。對于文章的整體結構和思想內涵,學生可能還需要進一步的學習和實踐。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在小學階段,學生已經學習了如何寫記敘文、說明文等基本文體,能夠圍繞一個中心意思組織材料,寫出結構完整、內容連貫的文章。他們在抒情文體的寫作上可能還缺乏一定的經驗和技巧。3.應對措施針對學生閱讀能力的不足,教師可以采用提問、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文本,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深層含義。教授學生一些有效的閱讀策略,如預測、提問、總結等,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提高閱讀效率。教師還可以提供一些與文章相關的拓展閱讀材料,幫助學生更全面地了解人物形象和時代背景。針對學生分析能力的不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結構和布局,理解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和意義。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活動,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這些活動將幫助學生拓寬視野、拓展思維、提高分析能力。針對學生寫作能力的不足,教師可以將閱讀和寫作相結合,教學生一些有效的寫作技巧和方法,如描寫、敘述、議論等。幫助學生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提高寫作水平。此外,對學生的作文進行及時的反饋和指導,幫助他們發現問題并改進自己的寫作。四、單元目標1.我能細心揣摩課文精彩段落和關鍵詞句,學會做批注。2.我能梳理文章所記述的典型事件以及事件中人物的表現,歸納概括《老山界》《誰是最可愛的人》《木蘭詩》中人物的精神品質,說出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情感。3.我能通過朗讀、比讀等方式,感受《黃河頌》《土地的誓言》所表現的家國情懷,說出自己的體驗。4.我能運用恰當的抒情方式,完成寫作人物。五、課時安排課題 課時安排1 黃河頌 12 老山界 23 誰是最可愛的人 24 土地的誓言 15 木蘭詩 2寫作 學習抒情 1專題學習活動 我的語文生活 1六、優補弱建議和思路培優建議深化情感理解:通過對課文《黃河頌》、《最后一課》等的深入學習,引導學生體會文中表達的家國情懷,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提升閱讀理解能力:通過朗讀、討論和分析等方式,讓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培養合作探究能力: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鼓勵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思維碰撞,提升他們的協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補弱建議加強基礎知識:定期進行字詞檢查和語法練習,確保學生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多形式教學活動: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如圖表制作、角色扮演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積極性。個性化輔導:針對學習困難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輔導,幫助他們理解和掌握重點內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