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紙的發明【教學目標】1.認識“創、存”等生字,會寫“錄”等生字。2.用串聯關鍵詞的方法,概括出段落意思。3.抓住動詞,感受作者是怎么把造紙的過程寫清楚的,并學著介紹一次手工活動。4.感受造紙過程中包含的智慧與艱辛,激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教學重難點】1.用串聯關鍵詞的方法,概括出段落意思。2.抓住動詞,感受作者是怎么把造紙的過程寫清楚的,并學著介紹一次手工活動。3.感受造紙過程中包含的智慧與艱辛,激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教學過程】一、紙的暢想,導入新課1.聊天激趣。紙,在我們生活中是特別常見的東西。平時,我們一般會用紙來干什么呀?2.引出課題。紙的用途可真廣!紙是怎樣被發明出來的呢?讓我們一起學習《紙的發明》。齊讀課題。二、紙的歷程,感知全文1.初讀課文。請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讀通全文。2.分組學詞。(1)開火車認讀第一組詞語,相機介紹蔡倫。偉大、鑄刻、閱讀、保存、普及、蠶繭、篾席、薄片、比較、蔡倫、改進、剪碎、搗爛、傳承、歐洲、社會、帛、漿引導發現這一組詞語中的名字——蔡倫,借助資料了解蔡倫。東漢人,出身于鐵匠世家。小時候,他對周邊的生產、生活環境很感興趣。后來,他改進了造紙術,對世界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請再讀一讀他的名字,記住這個了不起的中國人。(2)合作認讀多音字,把握課文主要內容。蔡倫吸收人們長期積累的經驗,不怕勞累,改進了造紙術,他把樹皮、麻頭等原料剪碎或切斷,再經過制漿、曬干等程序,制成了價格便宜、攜帶方便的紙。這種造紙術還傳到了朝鮮半島和日本等國家,他所做的這一切,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3)聯系舊知,認讀下面這組詞語,感受構詞特點。創造、攜帶、制作、積累、記錄結合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五“我的發現”,感受詞語的特點和魅力:拆開來看,字和字互為近義詞,合起來又組成了一個詞語。教師范寫生字“錄”,學生練寫。在寫“錄”時,注意下邊的部分和“水”字有區別。3.呈現時間軸,引導方法,概括段意。(1)以第2自然段為例,引導學生用串聯關鍵詞的方法概括段落大意。①默讀第2自然段,思考:在造紙術發明之前,人們曾經把文字記錄在什么東西上?請圈出相應的詞語。②相機點撥:大家看圖畫,這就是硬邦邦、沉甸甸的龜甲,一刀刀刻上文字,多么不容易呀!讓我們記住這最遠古的文字記錄方式。③請試著把圈出的詞語串聯起來,概括本段的意思。(2)由扶到放,學習概括第3、4自然段的大意。4.請運用串聯關鍵詞的方法,完成課后第一題。三、紙的制造,詞里乾坤1.直奔段落,關注動作。蔡倫是怎樣改進造紙術的?請快速默讀第4自然段,畫出相關動作的句子。他把樹皮、麻頭、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斷,浸在水里搗爛成漿;再把漿撈出來曬干,就成了一種既輕便又好用的紙。2.圈畫動詞,有感情地朗讀。(1)請找出這句話中表示動作的詞語。預設:剪、切、浸、搗、撈、曬。(2)請根據自己的想象,加上動作讀一讀這句話。3.關注偏旁,有感情地朗讀。請認真觀察這句話中的幾個動詞,尤其是偏旁,了解紙的制作過程。(1)聚焦“剪”“切”:它們都有著共同的偏旁—刀字旁,說明了什么?預設:做這些動作需要用刀。思考:一刀能剪碎,一刀能切斷嗎?需要怎樣剪,怎樣切?請讀出這種艱辛。(2)聚焦“浸”:觀察它的偏旁,你覺得什么叫作“浸”?思考:那泡一天行嗎?泡兩天呢?應該怎么讀?(3)聚焦“搗”:“搗”是什么動作?出示《中國文房四寶》紀錄片中的“搗”的圖片,讓我們起立一起用力搗,10秒鐘夠嗎?為什么?引讀:課堂上我們沒辦法用這么長的時間去復現祖先們“搗爛成漿”的動作過程,但我們可以把感受放進朗讀中。(4)聚焦“撈”:請做個撈的動作。都已經成紙漿了,一把能撈出來嗎?請問要怎么撈啊?帶著感情讀一讀。(5)聚焦“曬”:結合偏旁,誰來說說自己的感受?作者使用每一個動詞都很講究,這就是漢字告訴我們的秘密。現在,你一定已經感受到了,造紙的過程是一個怎樣的過程?預設:艱辛、智慧、勤勞。讓我們讀出這種感受。4.概括方法,語用訓練。(1)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們有很多類似的經歷,比如剪紙、包餃子、包粽子等。讓我們也學著借助動作流程詞,寫一寫吧!(2)交流匯報。四、紙的發明,影響世界1.回歸課文,再讀蔡倫造紙的過程。2.對比交流,感恩祖先的智慧傳承。請同學們捧起手中的語文書,看看既輕便又好用的課文紙,再想想幾千年前祖先使用的那種沉重的龜甲和獸骨,你有什么想說的嗎?3.引發期待,進一步激發文化自信。我們今天的幸福,都源于祖先的智慧和汗水。后來,蔡倫造紙的方法被傳承下來,傳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傳到了阿拉伯世界和歐洲,影響了全世界!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中國信心和中國榮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