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知識點梳理第一單元《冷和熱》1.用手測量溫度是不準確的。要想知道準確的溫度,必須使用溫度計。2.溫度計主要由液泡、液柱構成。3.用溫度來表示物體冷熱的程度,攝氏度是溫度的一種計量單位。4.溫度計的使用方法:①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溫度計上端。②將溫度計下端的液泡完全浸沒在液體中,溫度計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側壁。③待溫度計的液柱穩(wěn)定后再讀數(shù),讀數(shù)時視線與液柱的上表面保持水平。溫度計是易碎品,使用時須輕拿輕放。正確的讀取溫度計示數(shù)的姿勢。6. 熱水在變涼過程中,水溫是先快后慢地下降。繼續(xù)觀察下去,會發(fā)現(xiàn)水溫下降速度越來越慢,達到某一個溫度(該溫度大多數(shù)情況下與室溫相同),這個時候,溫度就會停止下降,保持不變。相關實驗:1.安裝好測溫裝置2.每隔2分鐘記錄一次水溫,連續(xù)記錄6次3.把記錄的數(shù)據(jù)在方格上描點并連線結論:熱水變涼過程中,溫度是先快后慢地下降7. 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溫度計:探針式電子溫度計:用來測量各種液體的溫度,精度高,讀數(shù)方便。電子體溫計:用來測量體溫,讀數(shù)更方便。溫濕度計:用來測量空氣的溫度和濕度。紅外線溫度計:探測物體的溫度時不需要接觸被測物,更方便、快捷。8. 這兩支溫度計里的液柱上升或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溫度計中的液泡具有熱脹冷縮的特點,當我們把溫度計放在熱水中,溫度計中的液泡受熱膨脹,液柱就會上升,放在冷水中,溫度計中的液泡受冷收縮,液柱就會下降。9. 液體、氣體、固體受熱和遇冷時體積會發(fā)生變化相關實驗:A. 研究液體在受熱和遇冷時體積的變化1.準備一個中間插有空心管的膠塞和配套的燒瓶。2.往燒瓶里加滿染了顏色的水,用膠塞塞緊瓶口,記下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3.把燒瓶放入熱水中,觀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有什么變化。4.再把燒瓶放入冷水中,觀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又有什么變化。現(xiàn)象:放入熱水中:玻璃管內液面上升;放入冷水中,玻璃管內液面下降結論:液體受熱時體積膨脹,遇冷時體積縮小。B. 研究氣體在受熱和遇冷時體積的變化1.用氣球嘴套住燒瓶瓶口。2.將燒瓶放入熱水中,觀察氣球的變化。3.再將燒瓶放入冷水中,觀察氣球的變化。現(xiàn)象:放入熱水中:氣球鼓起來了;放入冷水中,氣球變癟了結論:氣體受熱時體積膨脹,遇冷時體積縮小。C. 研究固體在受熱和遇冷時體積的變化1.觀察常溫下銅球通過鐵圈的情況2.用酒精燈給銅球加熱后,觀察銅球是否能通過鐵圈。3.將銅球放入水中冷卻后,觀察銅球是否能通過鐵圈。 現(xiàn)象:常溫下,銅球能通過鐵圈;加熱銅球:銅球不能通過鐵圈;冷卻銅球,銅球又能通過鐵圈了結論:固體受熱時體積膨脹,遇冷時體積縮小。10. 酒精燈的使用方法:①打開燈帽,將燈帽豎放在燈旁。②用點著的火柴從燈芯下端自下而上斜向點燃酒精燈。③把被加熱物體放在火焰的外焰上加熱。④加熱完成后,用燈帽自燈芯右上方斜向蓋滅火焰,然后取下燈帽再蓋一次。11. 絕大多數(shù)物體在受熱時,體積會膨脹;遇冷時,體積會收縮。這種現(xiàn)象叫作熱脹冷縮。12. 用物體熱脹冷縮的性質解釋下列現(xiàn)象:1.輪胎在夏天容易爆胎。夏天溫度高,輪胎內的氣體受熱膨脹,容易爆胎。2.癟了的乒乓球放到熱水里能夠復原。把癟了的乒乓球放到熱水里,乒乓球內氣體受熱膨脹,可使癟的乒乓球重新鼓起來。3.夏天架電線時,電線不能拉得太緊。如果夏天架電線時拉得太緊,到了冬天電線遇冷收縮,就會繃斷。13. 生活中還有哪些現(xiàn)象與物體熱脹冷縮的性質有關1.溫度計就是利用熱脹冷縮最簡單的例子。因為水銀的膨脹系數(shù)比較大,變化較明顯。人們就把水銀或酒精,導入密封的玻璃管,用來測量溫度。2.鐵路專家研究發(fā)現(xiàn),鋼軌溫度每升降1℃,每1米鋼軌就會伸縮0.0118毫米。所以,鋼軌之間都預留了縫隙,中國鐵路的鐵軌接頭之間的縫隙在18毫米之內。3. 夏天路面會向上拱起,所以人行道的地磚每塊之間還留有空縫4.煮熟的水餃會浮起來。14. 冰、水、水蒸氣是同一種物質的不同狀態(tài)。冰是固態(tài),水是液態(tài),水蒸氣是氣態(tài)。冰、水、水蒸氣的相同之處:無色、無味、透明 ……冰、水、水蒸氣的不同之處:冰有固定形狀,不會流動,是固體;水沒有固定形狀,會流動,是液體;水蒸氣沒有固定形狀,會流動,是氣體。15. 冰是水的固體形態(tài),我們稱之為固態(tài),水是液體形態(tài),我們稱之為液態(tài)。從固態(tài)冰變成液態(tài)水,需要的條件就是加熱。16. 冰受熱后從固態(tài)變成液態(tài),這種現(xiàn)象叫作融化17.冰融化前,溫度持續(xù)上升。當溫度達到0°C時,冰開始融化,并且在融化的過程中,溫度保持不變一直是0°C。18. 在一般情況下,當溫度升高到100°C時,水會沸騰,并產(chǎn)生大量氣泡。水沸騰時的溫度叫作水的沸點。19. 冰融化的溫度變化相關實驗:1.取少量冰,測量它的溫度。2.用酒精燈加熱冰,每隔1分鐘記錄一次溫度,直到燒杯中的水溫達到10°C時為止。冰融化的溫度變化曲線圖冰融化前,溫度是否持續(xù)上升?冰融化前,溫度持續(xù)上升冰融化時的溫度是多少°C?冰融化時的溫度是0°C。冰融化的過程中,溫度的變化規(guī)律是怎樣的?冰融化的過程中,溫度保持不變。20. 水沸騰前后的溫度變化相關實驗:1.加熱前,記錄燒杯中水面的位置。2.用酒精燈繼續(xù)加熱燒杯中的水,每隔1分鐘記錄一次水溫,直到水沸騰后4分鐘,停止加熱。3.待水面平靜后,觀察、記錄燒杯中水面的位置。水沸騰前后的溫度變化曲線圖水沸騰前,溫度是否持續(xù)上升?水沸騰前,溫度持續(xù)上升。水沸騰時的溫度是多少°C?水沸騰時的溫度是100°C。水沸騰以后,停止加熱前,溫度是否繼續(xù)上升?水沸騰以后,停止加熱前,溫度不再繼續(xù)上升。停止加熱后,燒杯中水面的位置會有什么變化?停止加熱后,燒杯中水面的位置下降了。21. 滿壺的水燒開后會產(chǎn)生哪些現(xiàn)象 為什么 現(xiàn)象:水壺里的水變少了,產(chǎn)生大量氣泡;在壺蓋和壺把手上有水珠形成。原因:分別發(fā)生了沸騰和凝結22. 露水大多出現(xiàn)在溫差較大的凌晨時分,這時候的氣溫在一天中比較低。23.水蒸氣遇冷后從氣態(tài)變成液態(tài),這種現(xiàn)象叫作凝結,凝結的條件是遇冷。相關實驗:1.用鋁箔紙包住裝有溫水的燒杯口,在鋁箔紙上開個小洞。2.用酒精燈加熱燒杯中的水,直到水沸騰。3.在鋁箔紙洞口上方斜放一根溫度較低的玻璃棒。現(xiàn)象:在玻璃棒上出現(xiàn)了流下來的水滴結論:水蒸氣遇到了溫度較低的玻璃棒的時候,就從氣態(tài)變成了液態(tài),就在玻璃棒上凝結成了水滴。24. 水結冰時的溫度是0攝氏度。在一般情況下,當溫度降低到0°C時,水會結冰。水結冰時,體積會增大。25.水結冰前后的溫度變化相關實驗:1.在試管中加少量水,插入溫度計,再記下水面的位置。2.把試管連同溫度計放到加了鹽的碎冰中,每隔1分鐘記錄一次溫度,直到溫度降到-2℃時為止。3.觀察試管中冰面的位置與原來水面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水結冰前后的溫度變化曲線圖水結冰時的溫度是多少°C?水結冰時的溫度是0°C。水結冰的過程中,溫度的變化規(guī)律是怎樣的?溫度計的示數(shù)先是下降,然后不變,再下降。水的溫度降到零攝氏度時開始結冰,結冰的過程中,水的溫度一直保持在零攝氏度,一直到水完全結冰后,溫度就會又開始下降。26. 當溫度升高到100°C,水會沸騰,而當溫度降低到0°C時,水會結冰。27. 水是在自然界中能以液態(tài)、氣態(tài)、固態(tài)三種狀態(tài)存在的物質。當環(huán)境溫度發(fā)生變化且達到一定程度時,水會從一種狀態(tài)轉變?yōu)榱硪环N狀態(tài)28.1.盛冰的瓶子外壁有很多水珠。盛冰的瓶子外壁有很多水珠,是因為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溫度較低的瓶子外壁時,凝結成水珠,這是一種凝結現(xiàn)象。屋檐下掛滿冰凌。屋檐下掛滿冰凌,是因為融化的雪水在往下流的過程中遇冷凝固成冰凌。水缸里的水結冰后,水缸裂開。缸里的水結冰后水缸裂開,是因為冬天室外溫度比較低,當達到零攝氏度時,水會結冰,體積膨脹,缸就會被撐破。(瓶里的水結冰后、冬天水管容易爆裂,也是這樣的道理)冬天進入室內,鏡片上出現(xiàn)小水珠。冬天進入室內,鏡片上出現(xiàn)小水珠,這是因為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溫度較低的鏡片時,會凝結成水珠第二單元《地球、月球與太陽》1.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jīng)歷了漫長的過程。蓋天說是中國古代人的一種直觀感受;海面彎曲是古希臘人根據(jù)船只進出港時的現(xiàn)象作出的猜測;渾天說是張衡根據(jù)日月星辰的運動提出的一種抽象模型;而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根據(jù)月食變化提出的觀點則是一個推論。2. 海邊看到帆船回港,人們總是先看見船帆,后看見船身;而船離開岸邊時,都是船身先消失,桅桿后消失3.歷史上第一位進行環(huán)球航行的是航海家麥哲倫。麥哲倫從西班牙出發(fā)后始終朝著一個方向——西邊航行,最終又回到了起點。地球陸地分為亞歐大陸、非洲大陸、北美洲大陸、南美洲大陸、大洋洲大陸、南極洲大陸等板塊,亞歐板塊的面積是最大的,最小的是大洋洲板塊的大陸面積。4.模擬帆船進港和出港的實驗:相關實驗:1.將實驗演示儀的“海面”調整為平直狀態(tài),在桅桿頂部、桅桿中部和船身分別做上記號。負責操作的學生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移動模型小船,負責觀察的學生記錄三個記號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2.將實驗演示儀的“海面”調整為彎曲狀態(tài),重復第一步。現(xiàn)象:模型小船在平面上航行,無論是進港還是離港,都是同時看見帆船的全身,而模型小船在曲面上航行時,離港時是船身先消失,桅桿后消失,返港時,是先看見桅桿,后看見船身。結論:由此可以證明,地球不是平面的,而是球形的。5. 1961年,人類發(fā)射了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航天員從太空看到了地球——一顆藍色的星球。像地球這樣,自身不發(fā)光,圍繞太陽運行,且質量足夠大的天體,被稱為行星。地球表面有液態(tài)的水,溫度適宜,是太陽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有生物,特別是有高級智慧生物的行星。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的同時,自身也在自轉。地球是一個近似球形的星球,月球是地球的衛(wèi)星。6. 地球的圖中白色部分可能是云層或冰川;藍色部分可能是海洋;咖啡色部分可能是荒漠;綠色部分能是森林或草原。其中,藍色部分面積最大,因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絕大部分。7. 400多年前,意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遠鏡觀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眾多的環(huán)形山、高地和“月?!?。許多年來,科學家一直認為環(huán)形山是由火山噴發(fā)而形成的,直到大約50年前,科學家又得出了新的結論:這些環(huán)形山大部分是由來自宇宙的流星撞擊而形成的。8. 模擬環(huán)形山形成的實驗相關實驗:材料:托盤、細沙、石子、泡沫球、手電筒等等。原理:細沙模擬的是月球表面,大小不同的石子模擬的是大小不同的隕星。隕星落在月球上會形成凹坑,這就是環(huán)形山。石子從不同高度落下,表示隕星撞擊月面的速度不同。較大的隕星撞擊形成較大的環(huán)形山,較小的隕星撞擊形成較小的環(huán)形山。1.在一個盤子里鋪上約3厘米厚的細沙。2.從不同的高度和不同位置往沙盤里丟相同大小的石子。3.再從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丟大小不同的石子。現(xiàn)象:從不同的高度、不同的位置往沙盤里丟相同大小的石子,高度越高,沙坑越大,高度越低,沙坑越小。從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丟大小不同的石子,石子越大,沙坑越大,石子越小,沙坑越小。手電筒代表太陽,當陽光從不同角度照射月球上的環(huán)形山時,形成的陰影不同,太陽光斜射月面,環(huán)形山最為明顯,而直射時環(huán)形山不太明顯。結論:月球上的環(huán)形山主要由隕石撞擊形成。9.模擬月球的公轉,觀察“月相”的變化相關實驗:材料:臺燈、排球等。1.拉上窗簾,關上頂燈,打開臺燈并放在教室中央。2.手臂伸直,雙手托住一只排球,球的位置比頭稍高。3.原地轉動身體,讓球一直保持在身體的前方。4.觀察球面受光的情形。原理:在這個實驗中,落地臺燈相當于太陽,排球相當于月球,人的頭部相當于地球。地球轉動一周,相當于月球繞地球公轉一周,地球上的人就可以看到臺燈的光照在排球上的反光,由于照射角度的不同,可以看到月相的變化。結論:月相之所以會產(chǎn)生,是由于日、地、月三者之間的位置關系發(fā)生變化,由于月球本身不透明,其一半的面積總會處于被太陽照亮的狀態(tài)。隨著日、地、月三者位置關系的變化,我們從地球上會看到月球明亮的區(qū)域大小發(fā)生改變。實際上我們目睹的就是一個月時間里,月球不同地區(qū)經(jīng)歷白天和黑夜的變化過程。10. 在宇宙中,環(huán)繞行星運行的天體被稱為衛(wèi)星。月球圍繞地球運行,是地球的衛(wèi)星,也是距地球最近的一個天體。它還是至今人類唯一登陸過的地外天體。月球上沒有空氣,沒有水分,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月球自己并不發(fā)光,但能夠反射太陽光。11. 人類對月球的研究大致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神話階段、觀測階段和登陸階段。從最初先民用神話故事描述對月球的美好想象,到后來人類用望遠鏡觀察月球,猜測環(huán)形山的成因,再到1969年“阿波羅計劃”登月,采集月球巖石和土壤,在月球表面進行科學實驗。12.月球繞地球的公轉周期是27.3天,月球在繞地球公轉的同時也在自轉,自轉周期也是27.3天。由于月球自轉周期和公轉周期相等,所以我們在地球上只能看見月球的正面,而看不見月球的背面。13.月相變化的順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漸盈凸月——滿月——漸虧凸月——下弦月——下峨眉月——新月,月相變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約是一個月。月相變化歌初一新月不可見,只緣身陷日地中。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輪圓月面朝西。滿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東下半夜。一個方便記憶的月相口訣:上上上西西、下下下東東上弦月出現(xiàn)在農歷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凸面(右側)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現(xiàn)在農歷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凸面(左側)朝東,位于東半天空14.月亮升起的位置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呢?每天固定時間觀察,6點或者9點都可以,這樣可以觀察到月亮出現(xiàn)在天空的不同位置??傮w是上半夜上弦月出現(xiàn)在西部天空,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圓,下弦月出現(xiàn)在東部天空或者看不見(一天比一天出現(xiàn)得晚);下半夜則相反,上弦月基本上看不見,下弦月出現(xiàn)在東部天空。15.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有什么不同?1.地球表面有大氣、土壤、巖石,還有液態(tài)水形成的海洋、河流、湖泊等自然水體;月球表面沒有大氣(因而沒有風),沒有液態(tài)水,有巖石,月壤因熱脹冷縮而呈粉末狀。2.地球表面有地殼結構和地質作用,所以有山地、平原、盆地等地形;月球表面沒有地質作用,月表雖也有高低不同的地形,但大部分是由隕星撞擊形成的。二者有完全不同的成因。3.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只有地球表面的1/6,人受到的重力要比在地球上小得多,走起來很容易,但容易摔跤。16. 太陽是一個自身能發(fā)光、發(fā)熱的氣體星球,表面溫度約為5500°C,內部溫度可達1500萬°C。它的體積相當于130萬個地球那么大。天文學家把太陽這樣的星球稱為恒星。太陽是銀河系中一顆普通的恒星,是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恒星。17. 太陽離地球約有1.5億千米,光每秒的傳播距離約為30萬千米,太陽光照射到地球上需要8分多鐘,也就是說,此刻照在我們身上的太陽光,是太陽8分20秒之前發(fā)出來的1.5億千米究竟有多遠?假如乘坐速度為1000千米/每小時的飛機,要連續(xù)飛行17年;假如乘坐速度為4萬千米/每小時的火箭,要連續(xù)飛行5個多月。18. 與太陽運動有關的成語:東升西落 日上三竿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日落西山19. 太陽的東升西落是太陽在一天中運動變化的最直觀的描述。清楚地表述太陽在一天中的位置變化需要用到一個量:太陽高度。太陽高度不是描述長度,而是描述角度,因而不能用尺子去量。20. 陽光照射到地面上,陽光與地平面的夾角就是太陽高度角。用太陽高度角可以表示太陽的高度21. 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太陽高度角是不一樣的。在同一時刻、同一地點的任何物體,他們的太陽高度角是相同的。22. 測量太陽高度角的方法1.一名同學背對太陽站定。2.在人影前端與頭頂之間拉直一根線,測出線與地平面的夾角角度。23. 上午9:00和下午3:00的太陽高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呢?一日內,太陽位于上中天時,其高度達到最大值,稱為“正午太陽高度”。以正午太陽高度為對稱點,上午和下午的太陽高度呈軸對稱。如上午9點和下午3點的太陽高度相同,只是方向不同。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隨緯度和季節(jié)變化而有規(guī)律地變化。即:太陽高度的變化規(guī)律以正午為界,呈現(xiàn)出軸對稱性。上下午的太陽高度相等,只是方向不同24. 一天中什么時候太陽高度角最小?什么時候太陽高度角最大呢?一天當中,正午12:00太陽直射的時候,太陽高度角最大,接近于90度,而太陽升起和太陽落下的那一瞬間,太陽高度角最小,接近于0度。25. 測量并畫出不同時間的太陽高度角。26. 影子的形成需要三個條件:光源、不透明物體和承接影子的屏。相關實驗:1.用手電筒照射一支豎立的鉛筆,觀察它的影子。2.改變照射的方向和高度,觀察鉛筆的影子有什么變化。3.試試在什么情況下,影子會不見。現(xiàn)象:改變照射的方向,鉛筆的影子的方向也會隨之變化。改變照射的高度,手電筒越高,影子越短;手電筒越低,影子越長。當手電筒垂直于鉛筆照射的時候,桌子上就不會出現(xiàn)鉛筆的影子27. 太陽的位置變化對物體影子有什么影響 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著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的方向總是和太陽的位置相反;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短隨著太陽高度的變化而變化,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最長。28. 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軌跡呈半圓形。29. 影子的方向和太陽的位置相反。30. 古代人早就注意到太陽的移動與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有關系,而且這種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于是制造出了計時工具。這一類計時工具晷面在西方被稱為“太陽鐘”,在中國被稱為“日晷”。31. 日晷的工作原理“陽光”下,晷針影子投于晷盤,影子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的移動而移動,古人根據(jù)晷針的影子落在晷盤上的刻度確定當時的時間——×時×刻。日晷是有晷盤和晷針兩部分組成,赤道日晷的晷盤平行于赤道面,晷針指向北極星。牛頓鐘屬于地平日晷,根據(jù)豎立在平坦地面的竿子在不同時刻的影子和線條的相對位置,直接讀取時刻,是最原始的地平日晷。立式日晷的晷盤垂直于地平面,晷針的反向延長線指向北極星。地平日晷的晷針始終指向北極星,也就是晷針與晷盤的夾角是當?shù)氐木暥取?br/>32.一天中,被太陽照射到的物體投下的影子在不斷有規(guī)律地改變著:1.影子的長短有規(guī)律地變化。早晨的影子較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子逐漸變短,一過正午它又重新變長。2.影子的方向有規(guī)律地變化。在北回歸線以北的地方,早晨的影子在西方,正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東方相關實驗:1.把小棒插在橡皮上,固定在記錄紙的觀察點上。選擇空曠處放置,不要移動。2.利用指南針確定方位,并在記錄紙上標出來。3.每隔1小時,在記錄紙上標出小棒的影子,并記下時間。實驗問題:問題1:最長的影子會出現(xiàn)在什么時候?最短的影子會出現(xiàn)在什么時候?一般來講,最長的影子會出現(xiàn)在太陽升起和太陽落下的那一刻,最短的影子出現(xiàn)在太陽與小棒垂直的時候。問題2:早晨和上午的影子為什么都在西邊?而下午和傍晚的影子為什么都在東邊?因為影子與太陽的方向是正好相反的,早晨和上午太陽在東方,因此影子都在西邊,而下午和傍晚太陽在西方,因此影子是在東方。問題3:影子長短的變化是均勻的嗎?影子長短的變化不是均勻的,越接近正午,影子長短變化越慢,越接近太陽升起和太陽落下的時候,影子長短變化越明顯。問題4:小棒影子的長短、方向與太陽的位置變化有什么關系呢?一天中,被太陽照射到的物體投下的影子在不斷有規(guī)律地改變著:(1)影子的長短有規(guī)律地變化。早晨的影子較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子逐漸變短,一過正午它又重新變長。(2)影子的方向有規(guī)律地變化。在北回歸線以北的地方,早晨的影子在西方,正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東方。第三單元《昆蟲》1. 昆蟲是地球上種類最多、數(shù)量最大的動物群體,至今,科學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約150萬種動物,其中數(shù)量和種類最多的是昆蟲,約有100余萬種,占動物總數(shù)的80%以上。昆蟲不但種類多,而且同種的個體數(shù)量也十分驚人,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龐大“家族”。這個“家族”的蹤跡幾乎遍及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廣泛適應各種環(huán)境條件,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2. 常見的昆蟲主要有:蜜蜂、馬蜂、蜻蜓、蒼蠅、蚊子、牛虻、蝴蝶、步行蟲、蟑螂、螻蛄、地老虎、蟬的幼蟲、負子蝽、田鱉、龜蝽、劃蝽、石蛾、蜉蝣、跳蚤、虱子等。3. 昆蟲的共同特點:昆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昆蟲的頭部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大多數(shù)昆蟲都有一對或者兩對翅膀。“○”里打“×”不是昆蟲4. 描述昆蟲的特征蜻蜓——眼睛很大,翅膀是透明的,是飛行能手,不僅可以朝前、朝后、朝側面飛,還會像直升機那樣懸停在空中。蟑螂——身體翠綠,常常扮成綠色植物來隱蔽自己。它的前足很發(fā)達,上面長滿鋒利的尖刺,捕捉獵物很方便。螞蟻——從外觀上看是一種很小,很不起眼的小動物,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有六只腳,全身呈黑色或棕色,頭上長著兩根細長的觸角,爬起來敏捷自如。5. 在龐大的昆蟲大家族中,甲蟲是數(shù)量最多的一種昆蟲。甲蟲作為昆蟲家族中種類最多的成員,和其他昆蟲一樣具有昆蟲的共同特征,不過他們也有自己的獨有的特征——身體外部有硬殼,前翅變成硬的鞘翅覆蓋在能飛的后翅上。6. 昆蟲的一生在形態(tài)、生活習性方面會有很大的不同7.養(yǎng)蠶的時間:春天天氣變暖以后,氣溫一般達到20°C.蠶的家:準備好一個紙盒,里面放上干凈的紙巾,盒蓋上打幾個孔,方便透氣日常照料:每天都要清理糞便,換桑葉挪動和取食:蟻蠶很弱小,不能用手拿,可以用干毛筆輕輕掃。桑葉必須洗凈擦干再給蠶寶寶吃8. 蠶的一生蠶的一生可以分為卵→蟻蠶→幼蟲→結繭(蛹)→蛾(成蟲)→雌雄交配幾個階段昆蟲的個體發(fā)育過程中,經(jīng)過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時期的叫作完全變態(tài),只經(jīng)過卵、若蟲和成蟲三個時期的叫做不完全變態(tài)。蠶是完全變態(tài)昆蟲,以卵繁殖。蠶的生長發(fā)育與溫度、濕度、食物等都有關系。一般孵化期10-11天,幼蟲期25天左右(具體為1齡期4-5天,2齡期3-4天,3齡期4天,4齡期6天,5齡期7-9天),蛹期14-18天,蛾期3-5天,共約50天。9. 蠶卵和蟻蠶蠶卵是淡灰色的橢圓形,快孵出蠶的卵會變大變白,卵殼接近透明。剛出生的小蠶,全身烏黑,布滿細毛,形似螞蟻,因此叫蟻蠶。蟻蠶很弱小,不能用手拿,可以用干毛筆輕輕掃。桑葉必須洗凈擦干再給蠶寶寶吃。每天都要清理糞便、換桑葉。要像科學家一樣記觀察日記。蛻皮在蠶的一生中要蛻4次皮,蠶蛻皮前靜止不動,稱眠。眠是分齡的界限,每眠一次增加1齡,常見的是四眠5齡蠶。蠶每蛻一次皮,就長大一些,顏色更淺。吐絲結繭蠶寶寶蛻了4次皮,身長有6厘米了。排完最后一次糞便后,它不吃桑葉了,身體變得潔白,還有些透明,之后開始吐絲。蠶吐絲結出的繭子,我們稱之為蛹。破繭而出蠶破繭而出變成蠶蛾,這是蠶的成蟲。蠶寶寶用繭絲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的。過了幾天,繭上破了一個洞,有只飛蛾鉆了出來。它全身都是白的,身體胖乎乎的,頭上長著一對觸角。樣子跟蠶寶寶不一樣。形狀像蝴蝶,雌蛾的體形很大,爬動比較慢;雄蛾的體形很小,爬動比較快,翅膀飛快地振動,尋找配偶。一般交尾3-4小時后,雌蛾就可以產(chǎn)下受精卵,留下后代不久便會死去。10. 測量蠶寶寶身體的長度。1.將蠶寶寶放在方格紙上,在頭部、尾部的位置畫記號。2.連接兩個記號,這條線的長度就是蠶寶寶的身體長度。11. 問題:萵筍葉能不能代替桑葉喂蠶?軒軒的 實驗設計 (1)準備一個飼養(yǎng)盒,里面放10條蠶寶寶; (2)前10天給蠶寶寶喂桑葉; (3)后10天給蠶寶寶喂萵筍葉。晨晨的 實驗設計 (1)準備兩個飼養(yǎng)盒,里面各放1條蠶寶寶; (2)給一個盒子里的蠶寶寶喂桑葉,給另一個盒子里的蠶寶寶喂萵筍葉; (3)兩個飼養(yǎng)盒放在相同的地方。陽陽的 實驗設計 (1)準備兩個飼養(yǎng)盒,里面各放10條蠶寶寶; (2)給一個盒子里的蠶寶寶喂桑葉,給另一個盒子里的蠶寶寶喂萵筍葉; (3)兩個飼養(yǎng)盒放在相同的地方。在這三名同學的實驗設計中,陽陽的實驗設計更合理,原因:這份實驗設計考慮到了實驗的公平性,除了對比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保持一致。第一,兩個飼養(yǎng)盒;第二,放在相同的地方。另外,一條蠶寶寶的實驗結果存在偶然性,而10條蠶寶寶的實驗結果則更具有說服力。12.選擇一個你想研究的問題,寫出實驗設計和你的發(fā)現(xiàn)。研究的問題 蠶寶寶喜歡生活在明亮的地方還是黑暗的地方 實驗設計 1.找一個長方形的扁紙盒,在盒蓋的窄邊開一條1厘米寬的縫。 2.將五六條蠶寶寶放入盒內,蓋上盒蓋。 3.半小時后,打開盒蓋,觀察蠶寶寶在什么位置。我的發(fā)現(xiàn) 蠶寶寶喜歡生活在昏暗的地方,不喜歡明亮的地方。研究的問題 用紙包一些花椒放在盛米的容器內,大米是不是就不容易生蟲?實驗設計 在兩個袋子中分別放入同樣多的大米,用紙包一些花椒放在一個袋子中,另外一個袋子什么也不放,扎緊口袋口。過一個星期,觀察兩個袋子中的大米有沒有生蟲子。我的發(fā)現(xiàn) 放有花椒的大米比另一個袋子中的蟲子少得多,說明花椒可以防止大米生蟲子。第四單元《繁殖》1.種子是有生命的。一粒種子就是一個新生命,只要落在適合的環(huán)境里,它就能生根、發(fā)芽,長成一株新的植物。2. .種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它能萌發(fā)成新的植株與種子的結構是密不可分的。3. 一粒完整的種子,它的內部分為子葉、胚芽和胚根三個部分。4. 種子各部分的作用:種皮:保護種子。 子葉:提供或轉運營養(yǎng)物質。胚根:發(fā)育成植物的根。 胚芽:發(fā)育成植物的莖、葉。5.種子在萌發(fā)時,根向 下生長,芽向 上 生長。相關實驗:問題一:把蠶豆種子按不同的方向擺,根都會向下長嗎?假設:根都會向下長。1.選幾顆蠶豆種子放在水中浸泡幾小時。2.向瓶內倒水,使水位達到1厘米。將紗布弄濕后貼在瓶壁。3.將種子擺放在紗布和瓶壁之間,有正放的,有倒放的,有橫放的。把瓶子放在溫暖的地方。4.幾天以后,觀察種子的萌發(fā)情況。現(xiàn)象:瓶子中的蠶豆不管是橫著放,還是豎著放,他們的根都是向下生長,芽都是向上生長。結論:種子在萌發(fā)時,根向 下 生長,芽向 上 生長問題二:葵花子埋在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假設:葵花子埋在10厘米深的土里更容易出苗。1.選擇10多粒差不多大小的葵花子,放在水中浸泡半天。2.2??ㄗ訛橐唤M,尖頭朝下分別插入不同深度的濕潤松軟的土里。3.把坑填平,做好深度標記。4.10天后,觀察哪些深度的種子發(fā)芽了,哪些沒有發(fā)芽。記錄葵花子在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出苗的打“√”)結論:一般來講,葵花子出苗土深是由葵花子的長度、土壤硬度等因素決定的,通常情況下,土深超過4厘米,葵花子就很難出苗。6. 植物的傳播方式鳳仙花是借助果皮的彈力傳播種子的;蒲公英是借助風傳播種子的;椰子是借助水傳播種子的;野櫻桃是借助動物傳播種子的,因為野櫻桃的種子果皮肥厚多汁,小鳥比較喜愛吃,小鳥吃進野櫻桃的果實,會排出種子。鬼針草是借助動物傳播種子的,因為鬼針草種子的外面長著尖刺,可以掛在動物的身上,利用這一點,鬼針草才得以傳播種子。7.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主要有4種分別是彈射傳播、風力傳播、水力傳播、利用動物傳播。彈射傳播。一般在豆類、油菜植物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傳播種子的方法是彈射傳播。風力傳播。有些種子或果實會長毛,風一吹就會飄到較遠的地方,例如蒲公英、昭和草等;有些種子有如翅膀狀的薄膜,能隨風力將種子飄送到其他地方,如青楓,大頭茶,桃花心木。水流傳播。例如生長在水中的荷花、椰子等植物,其果實成熟以后,種子就會自然而然的掉落在水中,隨后讓水流帶其到新的地方落地生根。動物傳播。像山楂、櫻桃、蘋果、葡萄等植物,借助經(jīng)過的飛鳥將其果實吞咽后攜帶種子飛往其他地區(qū),或者是被其他動物采摘果實搬移到別的地方貯藏使其種子被帶走。8. 植物除了依靠種子繁殖后代之外,還可以依靠營養(yǎng)器官來繁殖后代。植物的營養(yǎng)器官主要包括根、莖、葉。用根繁殖紅薯的塊根可以長出新的紅薯苗; 薊的根鉆出地面,長成一株新的植物;用莖繁殖生姜塊莖上的小芽能繼續(xù)萌發(fā); 把水仙的球莖浸入水中,水仙就能生根、發(fā)芽、開花;用葉繁殖落地生根的幼芽,落到土里就能長出新苗; 長壽花的葉子插在土里就能成活。用根繁殖的植物:薔薇、茶花、杜鵑、胡蘿卜、郁金香……用莖繁殖的植物:紫藤、桂花、夜來香、杜鵑、山茶花、吊蘭、草莓、荸薺、山藥……用葉繁殖的植物:燕子掌、石蓮花、長生草、寶石花、神刀、玉扇、萬象……9. 記錄一種植物的繁殖過程。(任選一種用營養(yǎng)器官繁殖的方式)植物名稱: 水仙 ,是 莖 用繁殖的。日期 生長狀況11月23日 我把水仙放在碗里,然后拿到我的窗戶旁邊,我瞪著兩個大眼看著它,覺得它越看越像一個洋蔥,頭上長著3厘米的芽。11月25日 我去給水仙換水,看了看它上部的芽長了些,我用尺一量,5厘米,增長了2厘米,原來是3厘米。11月26日 我去給水仙換水,看到它的上部左邊的根上,原來才一個葉子,什么時候又多長出了一個呢?我就想:水仙肯定能長很大。12月1日 早晨,我給小水仙換水,看到它左邊的里邊又多出了一棵小芽,我高興極了。12月4日 中午,我回來給小水仙澆水,小水仙不知道什么時候右邊的芽中又長出了一棵小芽。12月6日 小水仙今天算是到了茂盛的時期,左芽、右芽、中邊里的芽全部長高了,還不說,中間的芽里邊又長了一棵小的。10. 在自然條件下,大多數(shù)動物通過雌雄結合產(chǎn)生后代。動物的繁殖包括求偶、交配、生產(chǎn)以及哺育等一系列復雜的行為,這些行為都是動物與生俱來的本領。11. 動物的求偶方式青蛙通過鳴叫來求偶的。鳴叫能夠表現(xiàn)出動物個體的強健程度。彈涂魚是通過“跳舞”來求偶的。因為跳舞能表現(xiàn)出動物個體的運動避險本領。孔雀是通過開屏來求偶的。孔雀通過展示身體的尾部,能表現(xiàn)出自身的健康狀態(tài)。角馬是通過搏斗來求偶的。因為搏斗能夠表現(xiàn)出動物個體保護自己的能力。燕鷗喜歡在求偶時送“彩禮”;啄木鳥通過有節(jié)奏地敲打樹干,發(fā)出“愛情電報”;蝴蝶、毒蛾分泌有氣味的物質以吸引遠處的雄性;信天翁求愛時非常有禮貌,不斷彎腰向對方示愛……動物求偶成功之后,就會進行交配,然后以不同的方式產(chǎn)生后代。12. 雞蛋黃上有明顯小白點的雞蛋才能夠孵出小雞。雞蛋黃上有小白點,說明這枚雞蛋已經(jīng)受精,是受精雞蛋,因此,它可以孵出小雞,而沒有小白點表示這枚雞蛋不是受精雞蛋,是孵不出小雞的。在小雞孵化工廠,人們不需要打開雞蛋,而采用光照的方法來辨別出哪些雞蛋是受精雞蛋,哪些雞蛋不是受精雞蛋。具體的方法是用強光照射雞蛋,看其中是否有一個小黑點,如果有小黑點,說明是受精雞蛋,反之,就不是受精雞蛋。從雞蛋受精到小雞出殼的過程圖13. 人類胎兒在子宮里生長發(fā)育的圖14. 像魚和鳥那樣產(chǎn)卵或下蛋的繁殖方式叫卵生。常見的卵生動物有烏龜、螳螂、老鷹、鱷魚、青蛙、小鳥、鮭魚、鴨、鵝、企鵝、蛇等。像人、馬、貓等哺乳動物那樣直接生出小動物的繁殖方式叫胎生。常見的胎生動物有大象、鯨魚、老鼠、熊貓、小貓、狗、兔子、老虎、獅子、刺猬等。15.有些動物產(chǎn)卵以后,卵會在適合的環(huán)境里自然孵化,而有些動物產(chǎn)卵以后,要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保護卵、孵化卵。舉例:在嚴寒的南極,繁殖后代的帝企鵝爸爸把蛋放到腳背上,用厚實的羽毛蓋住,不吃不喝,一直站立著,用自己的體溫孵化蛋。16. 動物的哺育行為包括保護、喂養(yǎng)、教導等方面。17. 很多動物的父母不僅要承擔繁重的哺育任務,還要教會小動物生存的本領。小鳥:春天來了,小鳥們張大嘴巴,等著覓食歸來的媽媽喂養(yǎng)。北極熊:小北極熊跟隨媽媽,要用約兩年的時間學習如何在北極嚴酷的環(huán)境中生存。沙丘鶴:小沙丘鶴跟媽媽學習捕食的本領。鯰魚:鯰魚爸爸用嘴孵化卵子蟑螂:雄蟑螂為了哺育嗷嗷待哺的后代,會吃下鳥糞,僅為了給小蟑螂提取氮這一營養(yǎng)物質。絨猴:雌絨猴生下子女后,只在喂奶時抱上它們一小會兒,照料孩子的工作全落在雄絨猴身上。雄絨猴會為小絨猴清洗身體,等到小絨猴不再吃奶時,它還會親自喂小家伙們進食。第五單元《生物與環(huán)境》1. 有生命的物體又稱為生物。所有的生物都會生長變化,會繁殖,會對環(huán)境變化做出反應,幾乎都需要水、空氣、溫度、陽光……2.植物的共同特點:能夠長大,會繁殖,不能運動,需要水、陽光、空氣等等。動物的共同特點:能夠長大,會繁殖,能運動,需要食物、空氣、溫度、陽光等等。生物的共同特點:幾乎都需要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需要營養(yǎng);會生長變化;會繁殖;會對環(huán)境變化作出反應。3. 石筍不是生物。石筍會“長高”,但不是靠自身吸收營養(yǎng)長高;會長出小石筍,但不是大石筍生出來的,也不是種子長成的;對環(huán)境變化作出的“反應”,是石筍反射不同顏色的光形成的,并不是它自身發(fā)生了變化。青苔是生物。青苔需要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營養(yǎng),會生長、繁殖,會對環(huán)境變化作出反應,具備生物的特征。松蘿是生物。松蘿生于深山的老樹枝干或高山巖石上,呈懸垂條絲狀,適合陰暗潮濕的環(huán)境,需要陽光、空氣、水、營養(yǎng)才能生長,會繁殖,具備生物的特征。地衣是生物。地衣是真菌和藻類共生的植物,形狀有枝狀、葉狀、殼狀,需要陽光、空氣、水、營養(yǎng)才能生長,會繁殖,具備生物的特征水綿是生物。水綿分布于池塘、溝渠、河流等地方,需要陽光、空氣、水、營養(yǎng)才能生長,會繁殖,具備生物的特征。4. 生物有松樹、山羊、青草、魚、烏龜、老鷹等等。非生物有巖石、高山、白云、陽光、空氣、雪、溪流、土壤等等。5. 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關系:與松樹有關系的有巖石、高山、白云、陽光、空氣、雪、溪流、土壤。與山羊有關系的有白云、陽光、空氣、溪流、土壤。與青草有關系的有陽光、空氣、溪流、土壤、白云。與魚有關系的有陽光、空氣、溪流。與烏龜有關系的有巖石、陽光、空氣、溪流、土壤。與老鷹有關系的有高山、白云、陽光、空氣、溪流。6. 大自然為植物提供了生存所需要的水、空氣、溫度、陽光和土壤,還為動物提供安家所需要的各種材料。生物的生存離不開這些非生物。松鼠的洞。松鼠在樹木主干的松軟處挖一個洞,主要用來儲存食物、躲避天敵、遮擋風雨燕子的窩。燕子在農家屋檐下營巢,巢多是將銜來的泥和草莖用唾液黏結而成,內鋪以細軟雜草、羽毛、破布等,還有一些青蒿葉。黃鱔的穴。黃鱔常在稻田、小溪、池塘等處的淤泥里自己打洞或在天然的泥洞、石洞中穴居和冬眠。蜜蜂的巢。蜜蜂會用蜂蠟筑造成六角形的巢房,然后拼合成蜂巢,以便蜂王產(chǎn)卵、儲存蜂蜜、養(yǎng)育幼蟲等其他:狗熊的家在山上的樹洞或石洞里;蛇的家在泥土洞里;野兔喜歡棲息在低矮干燥的灌木叢中;野鴨常在堤岸附近的洞穴、大樹的樹杈間、倒木下的凹陷處筑巢;麻雀一般在屋檐下、管道處、空調外機、外接線盒上筑巢;螞蟻的家在土壤巢穴里。7. 動物們?yōu)槭裁磿鸭医ㄔ谶@些地方?他們會一直住在家里嗎?動物們之所以把家建在這些地方,是因為這些地方有適合動物們生存的環(huán)境條件,比如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等,還有充足的食物,有利于躲避天敵等等。動物們不會一直住在家里,他們總是忙忙碌碌,會出去尋找食物,尋找配偶,尋找安家的材料,季節(jié)變化時有些動物還會遷徙到別的地方。8.鳥兒的家一般安在哪里?它們的家用哪些材料來搭建?是什么樣的?鳥兒的家一般安在屋檐下、庭院樹木的枝頭上、大樹的樹杈間等隱蔽的地方,這些地方比較安全。鳥兒的家一般用枝條、草莖以及毛、羽等材料搭建。鳥兒的家都比較舒適,適合鳥兒自己的需要以及鳥兒生活的特點。鳥兒的家的種類和特征用樹枝搭建的支架巢(如喜鵲的巢)用蘆葦和水草在水面上搭成的浮巢(如??的巢)用羽毛、苔蘚或海藻等混合唾液膠結而成的杯狀巢(如金絲燕的巢)用草莖、纖維在樹杈或樹枝上編織成的吊巢(如織布鳥的巢)假如給鳥兒安家需要考慮鳥巢的材料、尺寸、安放鳥巢的位置、時間、鳥巢的清潔,如何吸引鳥兒入住等因素。9. 填寫觀察、設計記錄單。我觀察了 螞蟻 的家位置 筑巢于地下或樹上,有著良好的排水、通風措施。大小 地下巢穴的規(guī)模非常大,包含一系列彼此du連通的地下小室,與地面經(jīng)通道連通。地下小室包含育兒室,食物貯藏室,交配室等。材料 野外螞蟻基本都是挖洞,還有用樹葉的。搭建方式 螞蟻窩由工蟻們負責建筑和維護,由工蟻從地表開始一粒粒地把泥土、沙搬開,慢慢挖出一下地底世界。平時,工蟻們將窩里小顆粒狀的臟東西叼到出口附近,形成常見的螞蟻窩“土堆”。周圍環(huán)境對 動物的影響 螞蟻建巢是根據(jù)周邊環(huán)境進行建造的,只有周圍的環(huán)境有利它們生存才會進行筑巢類10.我設計的鳥兒的家11. 大自然中的非生物因素總是在不斷地變化,如溫度、降水量等。為應對某些變化,生物有自己適應環(huán)境的方式。12. 動物應對季節(jié)更替的方式: ①以卵或幼蟲過冬,如蠶卵、蚊子的幼蟲等;②儲存食物過冬,如松鼠、老鼠、星鴉等;③改變體色、增加毛量、增厚脂肪過冬,如雷鳥、麻雀、北極狐等;④冬眠過冬,如青蛙、蛇等;⑤遷徙到南方過冬,如大雁等;⑥夏眠過夏,如蠑螈、青蛙等;⑦遷徙度過旱季,如角馬等。植物應對季節(jié)更替的方式:①落葉過冬,如楊樹、柳樹等;②樹干儲存水分度過旱季,如猴面包樹等。13.災害性事件及其對動植物的影響災害性事件 對動植物的影響旱災 使得生物缺水、脫水、生病甚至死亡。雪災 使得氣溫極低,凍傷或凍死動植物,動物刨開雪層找食物時容易受傷或找不到食物而餓死。土壤沙化 使得土壤水分、養(yǎng)分流失,植物的種子被風吹走、幼苗連根拔起、禾苗被吹干,草場退化,動物缺少水分和食物被迫遷徙甚至死亡。森林火災 燒毀林木,益獸益鳥減少,甚至造成人畜傷亡,還會破壞土壤,更加不利于生物生活。海水倒灌 造成土壤鹽堿化,土地荒蕪,植物無法生長,還會加劇水污染,影響人類生活。火山噴發(fā) 影響周圍環(huán)境,導致氣溫下降,火山灰影響生物呼吸,產(chǎn)生的酸雨造成危害,導致生物死亡甚至滅絕。14. 自然環(huán)境在不停地發(fā)生變化,有緩慢的、有規(guī)律的氣候變化,也有急速的天氣變化,還有海嘯、火山噴發(fā)、隕石撞擊這些災害性事件。當生物無法適應這些變化時,等待它們的只有死亡。人們普遍認為,恐龍、猛犸象的滅絕就是由于環(huán)境的突然變化造成的。對恐龍滅絕和猛犸象滅絕的原因分析:①大約6500萬年前,一顆巨大的隕石撞擊地球,產(chǎn)生了大量的粉塵,擴散至整個大氣層,導致地球持續(xù)數(shù)月處于黑暗狀態(tài),以恐龍為首的許多生物滅絕。生物史上的恐龍時代就這樣結束了。②大約2萬年前,氣候變暖,猛犸象被迫向北方遷移。由于棲息地縮小,草場植物減少,猛犸象得不到足夠的食物而數(shù)量銳減,最后滅絕。15. 人類的因素對生物的生存產(chǎn)生的影響人類的因素 對生物的生存產(chǎn)生的影響砍伐森林 會破壞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破壞生物的棲息地。城市擴張 使得土地資源短缺,土壤結構被破壞,生物的棲息地縮小,致使城鎮(zhèn)周圍的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排放廢氣 使大氣受到污染,產(chǎn)生溫室效應、酸雨,臭氧層被破壞,威脅動植物生存,損害人體健康。石油泄漏 造成海洋污染,導致魚群死亡、一些珍貴的海生資源喪失。海洋生物死亡后產(chǎn)生的毒素通過食物鏈毒害人體。16. 有些魚類需要在不同的水域進行周期性的遷徙,以保證它們的正常繁殖或越冬,這種行為被稱為洄游。隨著人們對河流資源的不斷開發(fā)利用,越來越多的隔流建筑物修建在自然河流中,如攔河筑壩修建的水電站,這往往會阻斷、破壞魚類自由遷徙的洄游通道,大大影響魚類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導致魚類的減少甚至滅絕。目前,人們多采用建設魚道的方法來緩解這種狀況。魚道是供魚類洄游通過水閘或大壩的人工水槽。原生態(tài)式魚道將魚類通行的自然魚道與人工魚道相結合,更符合魚類習,,能提高過魚效率。例如魚道全長10千米,其中自然魚道6千米,人工魚道4千米,兩類魚道有效結合給魚類提供了更適宜的水流條件,更接近自然條件,能達到更好的效果。橫隔板豎縫式魚道,能以調整過魚孔的形式、位置、尺寸來適應不同習性魚類的需要。其結構簡單,維修方便,近代魚道大都采用這種形式。17. 藏羚羊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現(xiàn)在要在藏羚羊遷徙必經(jīng)之路規(guī)劃修建一條鐵路,你認為如何評估鐵路的修建方案?要從哪些方面去評估呢?①盡可能繞避;②根據(jù)藏羚羊的遷徙規(guī)律等,在相應的地段設置通道,以保障藏羚羊正常生活、遷徙和繁衍;③通道形式有橋梁下方、隧道上方等;④聽取野生動物專家、環(huán)保部門、當?shù)啬撩竦慕ㄗh。設計方案:藏羚羊遷徙時,從鐵路上面經(jīng)過。小組交流修改后的方案:藏羚羊遷徙時,從鐵路下面經(jīng)過,保證藏羚羊遷徙時不被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