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課題 17 小猴子下山 課時 2內容 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話,講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的經歷和結果,課文第1~4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來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樣,做什么”的語言形式構段,比較有特色,在講課時可以引導學生關注這個形式來理解課文。素養 目標 文化自信: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語言運用:歸類積累詞語,并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思維能力:能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審美創造:明白做事情要目標明確,一心一意,有始有終。思政 元素 引導學生樹立做事情要有明確目標、持之以恒的意識,培養學生專注做事、珍惜所得的良好品質。重點 難點 1.了解表示動作的詞的不同含義,并學習運用;根據課文內容,說一說小猴子最后為什么“只好空著手回家去”。 2.從故事中懂得無論做什么事都應該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課前 準備 預習提綱:預習課文,圈出生字詞,嘗試讀準字音;初讀課文,了解故事大概內容。 準備資料:多媒體課件。過程設計第一課時課時 目標 1. 認識“猴、塊”等12個生字,讀準多音字“結”的字音;會寫“高、興”等7個字。 2.利用動作演示等方法理解“掰、扛”等詞,并能練習說話。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環節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教師活動】 1. 播放孫悟空視頻片段,出示猴子圖片,引導學生說出動物名稱,提問:“大家眼中的猴子是怎樣的呢?” 鼓勵學生積極分享自己對猴子的印象,如猴子很機靈、喜歡跳來跳去等。 2. 板書課題 “小猴子下山”,強調 “猴”“下” 等字的筆畫和結構,引導學生齊讀課題。 3. 進行隨題識字教學。講解生字 “猴”:“同學們,‘猴’讀‘hóu’,大家看,猴子是動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右邊是‘侯’,比‘候’少了一豎,大家可別寫錯啦!”【學生活動】 1. 認真觀看視頻和圖片,積極回答問題,分享對猴子的了解。 2. 跟讀課題,聲音洪亮、整齊。 3. 仔細觀察 “猴” 字,認真聽老師講解,記住字形和讀音。【設計意圖】通過播放視頻和展示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已有認知,同時進行隨題識字,為學習課文奠定基礎環節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教師活動】 1. 范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聽邊用鉛筆圈出不認識的字。范讀結束后,鼓勵學生自主拼讀圈出的生字,然后同桌之間互相讀一讀、糾糾錯,教師在教室里巡視,隨機為學生正音。 2. 課件出示包含生字的詞語, “猴子、一塊、玉米、扛著、扔掉、摘桃子、捧著、抱著、結滿、往前走、追趕”。先讓學生自己小聲認讀,再指名學生逐詞認讀,對讀錯的字音及時糾正,強調:“興、扛、往、扔、捧是后鼻音,摘、追是翹舌音,掰、摘的韻母是‘ɑi’;‘結’是多音字,在本課中表示植物長果實,讀‘jiē’。” 3. 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提出要求:“請大家一邊讀課文,一邊用橫線畫出文中表示小猴子動作的詞,畫完后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4. 課件展示生字 “掰、扛、扔、摘、捧、追”,進行分類識記教學。 (1)講解 “掰” 字:“同學們,大家看老師的動作,兩手一分就是‘掰’。‘掰’是會意字,字從雙手,從分。‘分’就是‘一分為二’的意思,‘雙手’與‘分’聯合起來表示用雙手把一物分成兩份。” 邊說邊進行動作演示。 (2)出示小猴子做這些動作的圖片,和生字一一對應(參照課后第 3 題)。組織學生活動:“現在,我們一起來玩個小游戲。先看圖讀生字,邊讀邊做動作;然后同桌合作,一個讀生字,另一個做動作。” (3)師生一起說詞語,做動作。教師說 “掰玉米”,同時做出掰玉米的動作,引導學生跟著做并重復詞語,依次進行 “扛玉米、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 等詞語的練習。 (4)開展游戲:“接下來,我們玩個更有趣的游戲。老師讀生字,同學們做動作,比一比誰反應快!” 隨機讀生字,觀察學生的反應。 (5)布置說話練習:“大家表現都很棒!現在,請你任選幾個喜歡的動作各說一句話,可以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說一說。” 5. 出示生字 “結、滿”,進行指導識記。 (1)指名學生讀這兩個字,教師認真傾聽,及時正音。 (2)引導學生識記字形:“同學們,‘結、滿’都是左右結構的字。我們可以用組詞的方法來記住它們,比如‘結’可以組詞‘結果’‘結實’,‘滿’可以組詞‘滿意’‘滿滿’。” 6. 拿出識字卡,邀請一位學生上臺,任意抽取一張字卡,其余學生搶讀并用該字組詞,對表現積極、回答正確的學生給予表揚。 7. 鼓勵學生自主讀課文,讀完后同桌之間互相檢查朗讀情況,再組織分小組對讀,要求讀正確、讀流利。【學生活動】 1. 認真聽老師范讀,圈出生字,自主拼讀后和同桌互讀互糾。 2. 認真認讀詞語,注意易錯字音,跟讀正音。 3. 自讀課文,畫出小猴子的動作詞,和同桌交流。 4. 認真學習生字,跟著老師做動作,積極參與各項游戲和練習,大膽發言。 5. 認讀 “結、滿”,認真聽老師講解字形和組詞。 6. 參與識字卡游戲,積極搶讀和組詞。 7. 認真朗讀課文,接受同桌和小組同學的檢查,互相幫助提高朗讀水平。【設計意圖】多種方式學習生字詞,增強識字效果,理解詞語含義,通過朗讀訓練,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環節三:指導書寫,鞏固提升【教師活動】 1. 出示會寫的字 “高、興、著、往、瓜、兔、進”,引導學生自主觀察這些字,讀一讀,口頭組詞,然后和同桌交流寫每個字時要注意的地方。 2. 范寫生字,并詳細解析書寫要點: “高”:點要寫在豎中線上,位置居中,注意寫好 “冂”,兩 “口” 要寫得略扁。 “興”:上面部分上展下收,橫要寫得略長;下部撇、點要相互對稱,向兩邊分開。 “著”:“ ” 要寫得略扁些,里面的橫畫間距要勻稱。 “往”:第四筆起筆與左邊第一撇處于同一高度,最后一橫要寫得舒展,高于左邊部分。 “瓜”:平撇和長撇的方向不同;豎提的收筆要高于撇的收筆;捺在豎提稍下處起筆,不要與平撇相連。 “兔”:頭部要寫得稍小,兩撇的筆畫要平行。中框扁方,上寬下窄。撇畫從框的正中間撇出,豎彎鉤彎轉要自然,底部要平,點畫靠左邊。 “進”:“井” 字位置稍靠右,撇要靠近豎中線;走之的第二筆要寫得短小,平捺要舒展,托住上面的部分。 范寫時,邊寫邊強調筆畫順序和關鍵筆畫的寫法,讓學生跟著書空。 3. 學生描紅、臨摹,巡視指導,提醒學生注意書寫姿勢和規范。引導學生把自己寫的字和田字格里的會寫字相對照,比一比哪里寫得好,還有哪些不足。 4. 鼓勵學生用會寫字和熟字組成常用詞,如高興、著火、來往、西瓜、兔子、進去等,讓學生讀讀寫寫,鞏固生字的記憶和運用。【學生活動】 1. 觀察會寫字,進行認讀和口頭組詞,和同桌交流書寫注意事項。 2. 認真觀看老師范寫,跟著書空,記住每個字的書寫要點。 3. 認真描紅、臨摹,仔細對照,發現自己書寫的優點和不足。 4. 積極組詞,認真讀寫詞語,加強對生字的記憶。【設計意圖】指導學生正確書寫生字,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鞏固生字的學習。環節四:整體感知,作業設計【教師活動】 1. 指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認真傾聽,讀完后進行評價,肯定優點,指出不足。 2. 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小猴子下山后都到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怎么做的?” 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相關信息回答。 3. 出示填空:課文講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后,先 () 了一個玉米,看見桃子就 () 玉米去 ( ),看見西瓜就 ( ) 去 ( ),看見兔子就 ( ) 去 ( ),最后 ( ) 跑進樹林不見了,小猴子一無所獲。引導學生回顧課文內容,完成填空,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4. 引導學生進行小結:“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很多知識,大家來說說,你有什么收獲呢?可以是學到的生字詞,可以是讀課文后的想法,也可以是上課的感受哦。” 5. 布置作業:完成本課對應訓練;回家后把《小猴子下山》的故事講給家人聽。【學生活動】 1. 認真朗讀課文,接受同學和老師的評價。 2. 思考問題,從文中找答案,積極參與討論交流。 3. 完成填空,回顧并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4. 積極發言,分享自己的收獲。 5. 課后認真完成作業,給家人講故事。【設計意圖】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培養概括能力,引導學生總結收獲,強化知識的學習,通過作業鞏固課堂所學。教學反思成功之處:通過播放孫悟空視頻和展示猴子圖片,成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整堂課營造了積極的學習氛圍。在識字教學中,運用動作演示、圖片輔助、游戲競賽等多種方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生字詞,增強了識字效果,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指導書寫時,注重引導學生自主觀察和教師示范相結合,學生對生字的筆畫結構掌握較好,書寫質量有所提升。 不足之處:在初讀課文環節,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不夠全面。部分學生在朗讀過程中遇到困難,但由于時間分配問題,未能給予足夠的指導和幫助。在說話練習環節,部分學生表達不夠自信,教師引導方式略顯單一,未能充分激發這部分學生的表達欲望。 改進措施:在今后的教學中,更加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尤其是在初讀課文環節,對于朗讀困難的學生給予更多耐心和指導,可采用個別輔導、小組互助等方式,確保每個學生都能順利朗讀課文。在說話練習環節,豐富引導方式,例如提供更多的范例啟發學生思維,組織小組討論讓學生相互學習,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增強學生的表達自信。過程設計第二課時課時 目標 1.借助插圖,圖文對照,讀懂故事內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見(什么),就(怎么做)”這個句式,說說故事主要情節。 2.能推斷“小猴子最后為什么只好空著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標明確,有始有終。 3.了解并積累“又……又……”形式的詞語。環節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教師活動】 1. 組織同桌之間用會寫字組詞并進行聽寫,巡視并提醒學生認真書寫。聽寫結束后,引導學生互評互糾,檢查生字詞的掌握情況。 2. 手持詞卡(下山、玉米地、桃樹下、西瓜地、樹林邊、空手回家),指名學生按順序將詞卡貼在黑板上,構建小猴子下山的路線框架。 3. 進行談話引導:“同學們,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可愛的小猴子,它下山去經歷了好多有趣的事情。現在我們再來一起看看,小猴子在下山過程中又有哪些奇妙的經歷呢?” 自然地導入新課。【學生活動】 1. 與同桌合作,認真組詞、聽寫,仔細檢查并糾正錯誤。 2. 一名學生上臺貼詞卡,其他同學認真觀察。 3. 認真傾聽老師的談話,回憶上節課內容,對新課產生期待。【設計意圖】復習鞏固上節課所學的生字詞,強化記憶;通過構建小猴子下山路線,喚起學生對課文的回憶,為新課學習做好鋪墊。環節二:研讀課文,重點探究【教師活動】 1. 學習第 1 自然段: (1)引導學生自讀第 1 自然段,提出要求:“請同學們自己小聲讀一讀第 1 自然段,數一數這一自然段有幾句話,每句話都寫了什么內容。” (2)組織學生交流反饋,在學生回答后進行總結:“第 1 自然段共有兩句話,第一句寫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第二句寫小猴子看見玉米,掰了一個后扛著往前走。” (3)根據反饋內容,出示填空:小猴子走到 ()。他看見 (),非常高興,就 ( )。 ①引導學生口頭填空,鞏固對段落內容的理解。 ②指導理解 “掰、扛” 兩個動作: A. 讓學生親自做 “掰” 玉米、“扛” 玉米的動作,感受動作的特點。 B. 提出問題引導思考:“小猴子為什么要用‘掰、扛’這樣的動作呢?” 引導學生回答出因為玉米又大又多。 ③講解并引導積累詞語:“又大又多” 寫出了玉米大而多的特點。(展示插圖一)提問:“看圖,你還能說出哪些‘又…… 又……’形式的詞語呢?” 鼓勵學生積極發言。 (4)指導朗讀: ①教師進行引說,同時做出相應動作,為學生示范朗讀:“小猴子下山來,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可高興啦!它掰了一個玉米,扛著就往前走。現在請同學們戴上小猴子的頭飾跟老師一起做做動作,有感情地朗讀。” 講解朗讀技巧:“第一句用敘述的語氣讀,做到平實自然;第二句,借助‘又大又多’這一詞語,讀出小猴子對所見事物的欣喜之情。大家要進入故事情境,進行角色體驗,體會角色的心情,再將這種情感讀出來。” ②邀請學生上臺表演讀,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和指導。 2. 遷移學法,學習第 2 - 4 自然段: (1)出示自學要求,組織學生四人一組合作學習: ①“讀一讀: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并且富有感情。” ②“想一想:小猴子走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樣,又是怎么做的?” ③“做一做:找出文中表示小猴子動作的詞,并做一做這些動作。” ④“演一演:結合圖文,還可以發揮想象添加動作或表情,表演故事。” (2)學生交流匯報,教師進行指導: ①交流匯報第 2 自然段: A. 指名學生讀第 2 自然段,讀完后組織師生共同評議,從讀音是否正確、語句是否流利、是否富有感情等方面進行評價。 B. 出示填空:小猴子 () 著玉米,() 到一棵桃樹下。他看見滿樹的桃子 ( ),非常高興,就 ( ) 了玉米,去 ( ) 桃子。引導學生完成填空。 C. 指導學生結合 “滿樹” 想象桃子之多,對照插圖二講解 “又大又紅”,讓學生通過動作表演理解 “扔、摘”。 ②交流匯報第 3 自然段: A. 出示填空:小猴子 () 著幾個桃子,() 到一片瓜地里。他看見滿地的西瓜 ( ),非常高興,就 ( ) 了桃子,去 ( ) 西瓜。引導學生完成填空。 B. 引導學生結合 “滿地” 想象西瓜之多,對照插圖三講解 “又大又圓”,提問:“想想還有哪些東西是‘又大又圓’的呢?” 引導學生舉例(太陽、地球等),再讓學生通過動作表演理解 “捧”。 ③交流匯報第 4 自然段: A. 出示填空:小猴子 () 著一個大西瓜往回走,(),他看見一只小兔子 ( ) 的,真可愛,就 ( ) 了西瓜,去 ( ) 小兔子。引導學生完成填空。 B. 引導學生結合插圖四,想象小兔子 “蹦蹦跳跳” 的情景,體會小兔子的可愛,通過動作表演理解 “抱、追”。 3. 學習第 5 自然段: (1)組織學生齊讀第 5 自然段,提出問題:“小猴子為什么只好空著手回家去呢?” ①引導學生回顧課文內容,完成填空:小猴子下山來,掰了 (),扔了 ();摘了 ( ),扔了 ( );摘了 ( ),扔了 ( );去追 ( ),( ) 不見了,只好空著手回家去。 ②(展示插圖五)引導學生想象:“小猴子這時心里會想些什么呢?它最后一無所獲,你們能猜到它的心情嗎?” 鼓勵學生發言。 (2)指名學生讀第 5 自然段,提醒學生抓住 “只好”,讀出小猴子 “空著手回家” 時失落、后悔的心情,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指導和評價。 (3)組織學生交流:“你從小猴子身上學到了什么?” 引導學生得出做事情要目標明確、有始有終的結論。 4. 多形式讀課文,體味課文蘊含的道理: 組織學生采用分角色讀、男女賽讀等多種形式朗讀課文,在朗讀過程中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小猴子的心理變化和故事蘊含的道理。【學生活動】 1. 學習第 1 自然段: (1)認真自讀第 1 自然段,完成老師提出的任務。 (2)積極參與交流反饋,認真傾聽老師總結。 (3)完成填空,加深對段落內容的理解。 (4)做 “掰、扛” 動作,思考問題,積極回答。 (5)觀察插圖,思考并說出 “又…… 又……” 形式的詞語。 (6)戴上頭飾,跟著老師做動作,有感情地朗讀,積極參與表演讀,接受評價。 2. 學習第 2 - 4 自然段: (1)四人一組,按照自學要求認真合作學習,積極參與討論、交流。 (2)交流匯報第 2 自然段: A. 一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認真傾聽并參與評議。 B. 完成填空,理解段落內容。 C. 結合提示,想象畫面,通過動作表演理解詞語。 (3)交流匯報第 3 自然段: A. 完成填空。 B. 想象畫面,舉例說明 “又大又圓” 的事物,通過動作表演理解詞語。 (4)交流匯報第 4 自然段: A. 完成填空。 B. 結合插圖想象,通過動作表演理解詞語。 3. 學習第 5 自然段: (1)齊讀段落,思考問題,參與填空,想象小猴子的心理活動,積極發言。 (2)認真朗讀,按照老師要求讀出小猴子的心情,接受評價。 (3)思考并交流從小猴子身上學到的道理。 4. 參與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體會故事道理。【設計意圖】通過逐段研讀課文,引導學生理解故事內容,掌握重點詞語,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和表演,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環節三:圖文結合,練講故事【教師活動】 1. 要求學生自由朗讀全文,引導學生提取較為明顯的信息,梳理故事情節,提問:“誰能說一說小猴子下山的過程中都去了哪些地方,做了些什么?” 2. 亂序出示 5 幅插圖,引導學生進行排序,然后鼓勵學生結合小猴子的動作,按照 “小猴子來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么樣,做了什么” 的句式練講故事,可以配合動作表演。巡視并指導學生講故事。【學生活動】 1. 自由朗讀全文,思考并梳理故事情節,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 2. 觀察插圖,進行排序,結合動作和句式練講故事,積極參與表演。【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講故事和表演,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環節四:課堂延伸,作業設計【教師活動】 1. 引導學生續編故事:“同學們,小猴子空著手回家后,它可能會吸取教訓,再次下山。大家想一想,它再次下山可能會做些什么呢?先同桌間互相說一說,然后在班上分享、表演。” 巡視并參與學生的討論,給予指導和啟發。 2. 布置課后作業:“將本文所講的故事表演給爸爸、媽媽看,重點表演小猴子的動作,請爸爸、媽媽點評。同時,完成本課對應訓練。”【學生活動】 1. 同桌間交流討論,發揮想象,構思小猴子再次下山的故事,在班上分享并表演。 2. 課后認真完成作業,向家長表演故事,接受家長點評,完成對應訓練。【設計意圖】通過續編故事,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向家長表演故事,增強親子互動,鞏固課堂所學;通過完成對應訓練,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成功之處: 1. 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了本文構段的特色,先詳細示范講解第 1 自然段,為學生提供了學習方法和思路,之后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學生學習積極性高,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 2. 對于表示動作的詞語教學,借助插圖、動作表演和聯系生活實際等方式,將抽象的詞意轉化為具體可感的動作和生活場景,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詞語含義,同時通過動口、動手、動腦,加深了對知識的記憶,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不足之處: 1. 在小組合作學習環節,部分小組討論效率不高,個別學生參與度較低,沒有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 2. 在引導學生理解故事蘊含的道理時,方式略顯單一,部分學生理解不夠深入,只是表面上知道做事要目標明確、有始有終,但在實際生活中的遷移運用能力有待提高。 改進措施: 1. 加強小組合作學習的指導,在分組時充分考慮學生的能力差異,明確小組分工,培養小組合作的默契,提高小組討論的效率,確保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 2. 在引導學生理解故事道理時,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結合生活實例進行深入討論、開展小組辯論等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將故事道理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提高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