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15.1《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15.1《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

資源簡介

《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了解魏征的生平及文章的寫作背景。
了解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理解并準確翻譯文中的典型句子。
3. 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論證思路,分析正反對比、比喻論證的方法,探索文章主旨。
學習重難點
重點:在理清文章結構的基礎上,分析正反對比、比喻論證的方法,探索文章主旨。。
難點: 認識“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十思”在當時的積極意義和在當下的借鑒意義。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景導入
一代名相魏征,在唐太宗剛登帝位時,國家興盛,人民生活富裕,加之邊防鞏固,內外無事,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四處巡游,勞民傷財。對于此魏征極為憂慮,他清醒的看到背后隱藏的危機,在群臣齊唱贊歌時,個人多次上疏進諫,使太宗猛醒。其中,有一篇奏疏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并提出十個經常要思考的問題,太宗看到后,不僅贊賞魏征直言進諫的精神,還把這篇奏章放在案頭,經常對照反省,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本文《諫太宗十思疏》。
二、課前預習任務檢測
1.作者簡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屬河北)人。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歷史學家。隋朝末年,為避亂,曾一度出家為道士。后參加李密的反隋起義軍。李密失敗后,他降唐,輔佐太子李建成。玄武門之變后,歸于唐太宗李世民下,拜諫議大夫、檢校侍中,領導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書成,拜遷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被唐太宗李世民尊為雕琢“美玉”的良工、矯正己過的“人鏡”,故始有“帝王人鏡”一說;世人則把魏征譽為“一代名相“和”千秋金鑒“,史稱”凈臣“。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
2.寫作背景
繁榮背后隱藏危機——魏征進諫的唐朝社會
唐太宗剛登帝位時,借鑒隋煩帝覆亡的教訓,保持節儉、謹慎的作風,實行了不少有利于國計民生的政策。經過十幾年的休養生息,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四處巡游,勞民傷財。魏征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繁榮昌盛背后隱藏著的危機,在群臣齊唱贊歌時,獨能多次上疏進諫,使太宗猛醒。本文就是魏征寫于貞觀十一年的奏議。文中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并十分具體地提出了十個要經常考慮的問題,指出一個國君應該如何正確處理眼前的各種事情。據說唐太宗看到此文后很有感悟,親自寫了語書答復魏征,承認自己的過失,并對魏征這種敢于直諫的精神表示贊賞,還把這個奏章放在案頭,經常對照反省。魏征所講的道理,對后世也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3.相關知識
1.疏
疏,又稱“奏疏”“奏議”,是封建社會歷代臣僚向帝王進言時所使用文書的統稱。
戰國以前臣僚向君主進呈文字統稱“上疏“,秦統一六國后始稱為”奏“。”奏“是進上的意思。漢代臣僚上書有時也稱“上疏”。“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為對問題的分析。同時分析問題的奏章也別稱為“疏”。疏的用途較廣,論讀、陳乞、待罪、推薦、辭官等都可用“疏”。
2.文化常識
(1)臣:官吏對皇帝上書或說話時的自稱。
(2)人君:國君。
(3)神器:指帝位,古時認為“君權神授”,所以稱帝位為神器。
(4)居域中之大:處在天地間重要的地位上。域中,天地間。語出《老子》第二十五章: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5)元首:帝王。
(6)胡越:泛指古代居于我國北方和南方的少數民族。
(7)松、喬之壽:像仙人赤松子、王子喬那樣的長壽。
(8)垂拱:垂衣拱手,指不親自處理政務。
古時多指統治者以順其自然的方式統治天下。
(9)豫游:出游,游樂。帝王秋天出巡為“豫”,春天出巡為“游”。
(10)太宗:中國古代帝王廟號。中國古代封建王朝開國皇帝的廟號通常為“太祖”或“高祖”,第二代帝王的廟號多為“太宗”。廟號是古時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專立名號,稱廟號。
(11)三驅:指古代圣賢之君田獵時設網三面,留一面不設,指田獵有度,不過分捕殺,從而體現圣人的好生之仁與節制有度。
(12)九德:指《尚書·皋陶謨》所講的九種品德,即“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
(13)百司:指王公以下百官的總稱。
4.字詞正音
壅(yōng) 讒( chán) 黜( chù)
塞( sè ) 濫( làn) 茲( zī )
5.文言知識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振之以威怒。
“振”同“震”,威嚇。
(2)寫出下面古今異義詞中的古義。
1.必固其根本
古義:樹木的根部。
今義: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人君當神器之重
古義:帝位。
今義:神異的器物。
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古義:放縱情感。
今義:盡情。
4.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古義:不相干的路人。
今義:走路。
5.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
古義:“以之為”的省略,即“把它當作”。
今義:認為。
慮雍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古義:使心虛。
今義:不自以為是,能夠接受別人意見。
7.何必勞神苦思
古義:為什么一定。
今義: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必。
(3)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
竭誠則胡越為一體 (名詞,誠心)
誠能見可欲 (連詞,如果)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副詞,確實)
信者效具忠 (形容詞,誠信的)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名詞,實情)
愿陛下親之信之 (動詞,信任)
忌不自信 (動詞,相信)
必固其根本 (名詞,和“根”同義,指樹根)
松柏有本性 (形容詞,原先的、本來的)
本長安倡女 (副詞,原先、本來)
蓋亦反其本矣 (名詞,指仁政王道)
思國之安者 (形容詞,安定)
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使動用法,使…安寧)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名詞,安逸)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疑問代詞,怎么)
多歧路,今安在 (疑問代詞,哪里)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 (動詞,安身)
恬然自安 (動詞,對生活、工作感到舒心)
雖董之以嚴刑 (介詞,用)
則思三驅以為度 (介詞,拿、把)
則思知足以自戒 (連詞,表目的,來)
則縱情以傲物 (連詞,表順承)
必固其根本 (代詞,它的)
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副詞,難道)
吾其還也 (副詞,表示祈使,還是)
其皆出于此乎 (副詞,大概)
失其所與,不知 (代詞、自己的)
(4)解釋下面句子中詞類活用加點詞的意思。
1.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貌恭而不心服:表面上/在內心
(2)名詞作動詞
① 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②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做君主,統治
2.動詞的活用
動詞作名詞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貪圖的東西
3.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 人君當神器之重:重權
② 居域中之大:重要的地位
③ 想讒邪:邪惡之人
④ 擇善而從之:好的意見
⑤ 則思正身以黜惡:奸惡的小人
⑥ 居安思危:安定的環境/危難
⑦ 簡能而任之:有才能的人
(2)形容詞作動詞
① 智者盡其謀:用盡
② 能克終者蓋寡:堅持到底
(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① 必固其根本:使…牢固
② 則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寧
③ 則思正身以黜惡:使…端正
④ 則思虛心以納下:使…謙虛
⑤ 弘茲九德:使…光大
⑥ 何必勞神苦思:使…勞累/使…辛苦
(4)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① 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以…為樂,喜歡
② 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以…為憂,擔心
(5)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特點與標志,并翻譯該句。
1.判斷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特點與標志:“…者也”表判斷
譯文:這也(如同)是砍斷樹根來求得樹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長遠啊。
2.被動句
慮刻思虛心以納下。
特點與標志:無標志被動句
譯文:擔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想到虛心采納臣下的意見。
3.介詞結構后置句
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
特點與標志:“以”是介詞結構后置的標志,介詞結構“以嚴刑”“以威怒”后置,正常語序為“雖以嚴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譯文:即使用嚴酷的刑罰督察人民,用威風怒氣威嚇臣民。
4.固定句式
(1)而況于明哲乎!
特點與標志:“況…乎”為固定句式
譯文:何況(您這樣)明智的人呢!
(2)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
特點與標志:“豈…乎”為固定句式
譯文:這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
(6)指出下列句子可從中提煉出哪些成語,并解釋成語的意思。
1.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① 居安思危:處在安定的環境而想到可能會出現的危難。
② 戒奢以儉:戒奢侈,行節儉。
2.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載身覆舟:民眾猶如水,可以承載船,也可以傾覆船。比喻百姓能擁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統治。
3.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善始善終:事情從開頭到結束都做得很好。
4.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擇善而從:指采納正確的意見或選擇好的方法加以實行。
5.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
① 松喬之壽:指像仙人赤松子、王子喬那樣的長壽。
② 垂拱而治:古時比喻統治者不做什么,卻能使天下太平。多用來稱贊帝王無為而治。
6.解題
諫:進諫;
疏:一種文體,專指臣子向國君陳述意見的奏疏;
十思:本次勸諫的內容。
三、課中學習任務一:提出論點
1.朗讀全文
(1)聆聽范讀
(2)自主誦讀,讀準字音、節奏
2.賞讀段落一: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
根不固而求木之長,
德不厚而望國之治,雖在下愚,
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如何提出來的?
明確:課文的中心論點是“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作者不是一開頭就提出自己的觀點,而是從設喻入手逐漸透出本意的。文章起筆,從正面設喻,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然后再從反面設喻,正如”源不深“不能“望流之遠”,“根不固”不能“求木之長”一樣,“德不厚而思國之理”當然也是不可能的事。接著,作者承接上文。提出人君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就像伐根、塞源而望木茂、流長一樣,無疑也不會成功。通過正反設喻,作者的本意也就十分明確了,唐太宗如要鞏固政權,就必須積其德義。
四、課中學習任務二:實際論證(對比、比喻)
3.賞讀段落二: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莫不殷憂而道著,
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
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
昔取之而有余,
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竭誠則胡越為一體,
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
終茍免而不懷仁,
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載舟覆舟,
所宜深慎。
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1)第2段是從什么角度分析論證的?要闡明什么觀點?
明確:作者用歷史事實,說明“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根本原因。先從歷代帝王談起,以反問句“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引起思考。再揭示因為帝王前后不一的態度造成兩種不同的結果,把論題縮小到帝王如何對待老百姓的問題上。最后從如果在失掉擁護的情況下,還一意孤行,那必然落得“水能覆舟”的慘烈結局,論證國君必須“積其德義”。
(2)作者是怎樣剖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這一歷史現象的?這一段與上下文有什么聯系?
明確:作者先提出歷代帝王“始繁終寡”這一歷史現象,然后分析這些帝王在“取江山”與“守江山“兩個時期的不同表現,突出他們往往都有這樣的通病--“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這以后,作者針對現實,扣住“縱情以傲物”加以發揮,“傲物則骨肉為行路“。到了這種地步,那么,即便用嚴酷刑罰來督察,用嚴厲的聲勢來嚇唬,人們也不會心服。一旦民怨迭生,則社稷也將為之傾覆。
作者剖析這一歷史現象的目的正在于進一步揭示不積德義的危害,將第1段所論述的道理具體化。通過這兩段的論證,積德義的重要,不這樣做的危害已經講得十分透徹。這時進而提出“十思”的具體建議,就顯得順理成章。
五、課中學習任務三:總結論點
4.賞讀段落三: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
則思知足以自戒;
將有所作,
則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懼滿溢,
則思江海而下百川;
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
憂懈怠,
則思慎始而敬終;
慮壅蔽,
則思虛心以納下;
想讒邪,
則思正身以黜惡;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總此十思,弘茲九德。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則智者盡其謀,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文武爭馳,
君臣無事,
可以盡豫游之樂,
可以養松喬之壽,
鳴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
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1)“十思”大致說了哪幾方面的內容?它們共同說明了一個什么觀點?作者認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處?
明確:內容:① 在生活上,應該知足知止,游樂有度;② 在修養上,應該謙沖自牧,慎始敬終;③ 在用人上,應該虛心納下,正身點惡;④ 在執法上,應該賞罰分明,不徇私情。
觀點:這“十思”概括起來,就是作者在第1段里所說的“積其德義”“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好處:作者認為,國君倘能做到“十思”,發揚好的品德,就會出現“鳴琴垂拱,不言而化”的政治局面。
(2)文章體現了魏征對國家大事的擔當精神,請結合相關內容進行分析。
明確:《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先從君道之根本談起,可見其深謀遠慮;第2段末尾的“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運用典故、比喻,頗具思辨性,言辭懇切,足見良苦用心;第3段“十思”中, “思知足”“思知止”“思三驅以為度”直指唐太宗日漸驕奢的問題,可謂大膽而直接。這些都可看出魏征直言敢諫的擔當精神。學習任務二分析論證方法和語言特色。
六、課中學習任務四:文本探討
1.本文具有嚴密的邏輯結構,請結合全文分析。
明確:作者用一“思”字貫穿全文,前后勾連,層層深入,水到渠成。第一段,作者旗幟鮮明地揭示中心論點--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那么,人君為什么當“思”呢?
文章的第2段就闡述了這個問題。作者從歷史教訓出發,提醒太宗必須謹慎從政,要善待臣民,勿失民心。本段雖沒有用到一個“思”字,但卻始終是扣住“思”字著筆的,它實際上緊承第1段解釋了人君當“思”的原因,那就是:“凡百元”難以善始善終;“取之易”“守之難“的嚴峻事實;”殷憂“時、”得志“后的不同態度;“可畏惟人”“載舟覆舟”的深刻教訓。同時,為下文的“十思”作了有力的鋪墊。
到第3段,作者則明確提出了如何“思”。在前兩段說明道理的基礎上,作者向太宗提出了“十思”的具體內容,并說明如果能夠做到這“十思”,就能夠使“九德”修養發揚光大,使百官各盡其職、各竭其力,天下則可“垂拱而治“了。文章從提出問題--應當“思”,到分析問題--為何“思”,再到解決問題--怎樣“思”,結構謹嚴,渾然一體,具有不可辨駁的邏輯力量。
2.文章主要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明確:①比喻論證,生動形象。文中運用了大量生動的比喻,借以闡發治國安民的思想,言簡意賅,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如文章開篇談論治國要注重“積其德義”這一根本原則時,從兩個方面比喻論證,即“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和”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樹木長得高的必要條件,而”浚其泉源“是水流得長遠的前提,運用自然中的現象比治國的原則,淺顯易懂而又生動形象。② 正反對比論證,加強說服力。正反對比論證集中在第1、2段,正反對比,使作者要說明的道理被突顯了出來。如“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而從反面來說”根不固而求木之長“,”知其不可“,因此,”根本“與”長“的關系自然而然地被人們接受了。再有,第2段中引用歷史的教訓來勸誡太宗時,也運用了正反對比論證。“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一繁,一寡,最能觸動太宗的心靈,即使不用再舉出具體的例子,太宗也會有很多的想法,從而引以為戒。
3.請結合文本分析《諫太宗十思疏》的語言特色。
明確:①運用比喻、排比,生動有力。文章以淺顯的比喻襯出中心論點,起到生動、直觀的效果;論述多用排比句式,鋪排羅列,勾連而下,氣勢不凡,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②巧用虛詞,語言活潑。本文在句式上已突破了拼體文“”拼四個“的局限,大膽在句首或句尾加上虛詞,如“雖、終、斯、豈、蓋、誠能、何必、而況、乎、也、哉“等,或轉折,或推論,或感嘆,或假設,或設疑,或反話,使語句更加活潑、通俗、淺顯、口語化。③ 拼散結合,行文錯落有致。本文大量運用對偶句、排比句的同時,有機地穿插了一些散句,如“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等,這些散句的插入,使得文章拼散相間,錯落有致。
4.“創業”與“守成”哪一項更難?“善始者”為什么比“克終者”多?請結合課文內容談談你的看法。
明確:創業難,守業更難,因為在勝利面前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而終于丟掉江山者大有人在。魏征說:“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揭示了歷代創業的君主難于守成的普遍規律。魏征分析了創業與守成易難的道理: “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竭誠則胡越為一體“,闡述了”善始者實繁“的原因,講的是創業;“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傲物則骨肉為行路“,則闡述了”克終者蓋寡“的原因,講的是守成。
七、課堂總結
在這篇文章中,魏征緊扣“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這一觀點,對這種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安邦治國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論述。其目的是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國家長治久安,君王必須努力積聚德義,提出了積聚德義的十條具體建議,即“十思”。
八、板書設計
居安思危 木、流(正面)
的重要性 源、根(反面)
居安思危 殷憂道著
的原因 功成德衰
具體做法
(十思)
九、課堂小練
1.下列語句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凡百A元首B承C天景命D莫不E殷憂而道著F功成G而德衰
答案: BDF
解析:“百”是“元首”的定語,定中關系,中間A處不可斷開;“凡百元首”是全句的主語,其后 B 處應斷開。“天景命”作“承”的賓語,動賓之間不可斷開,故 C 處不可斷開;“承天景命“語意完整,其后 D 處應斷開。”不“作狀語,其后 E 處不可斷開;“莫不殷憂而道著”語意完整,其后 F 處應斷開。“功成而德衰”是用“而”連接的順承關系短語,中間 G 處不可斷開。
2.下列對文中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太宗”是古代帝王的謚號,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
B.“承天景命”中的“景”是“大”的意思,與《岳陽樓記》中“春和景明”的“景”的意思不同。
C.“簡能而任之”中的“簡”與《核舟記》中“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中的”簡“意思相同。
D.“豫游”意為出游,游樂。帝王秋天出巡為“豫”,春天出巡為“游”。
答案: A
解析:“是古代帝王的謚號”錯,“太宗”是古代帝王的廟號。
3.下列對原文內容與藝術特色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1段提出全文的論點: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B.第2段重點論述歷代元首“善始者繁”“克終者寡“的現象。
C.第3段提出人君必須做到“十思”,才能做到“垂拱而治”。
D.本文拼散結合,既有拼句的整齊華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
答案: A
解析:“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錯,全文的中心論點是“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
譯文:即使用嚴酷的刑罰督察人民,用威風怒氣威嚇臣民。
(2)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譯文:將要興建某建筑物,就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寧;想到(君位)高而險,就要不忘謙虛,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
解析:(1)“雖”,即使;“董”,督察;“振”,同“震”,威嚇;“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均為介詞結構后置句。(2)“作”,建造,興建;
“安”,使…安定;“危”,高;“謙沖”,謙虛;
“牧”,養。
5.作者理想中的君臣關系是什么樣的?
明確:皇帝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選好的意見而聽從它,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獻出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盡到他的力量,仁愛的人就能廣泛施布他的寬厚,誠信的人就能獻出他的忠誠;文臣武將都能被任用,皇帝垂衣拱手、不親自處理政務,天下就能治理好。
學后反思
自我測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左贡县| 莒南县| 怀仁县| 库尔勒市| 阳高县| 肇庆市| 榆树市| 正安县| 上饶县| 商丘市| 田东县| 巴彦县| 保德县| 沙河市| 全州县| 石河子市| 巴东县| 三河市| 穆棱市| 溧水县| 安阳县| 金寨县| 沭阳县| 肇州县| 定襄县| 沙田区| 康定县| 漯河市| 杭锦后旗| 长阳| 宜良县| 海林市| 江川县| 龙井市| 浦城县| 天柱县| 沙河市| 汾西县| 长宁区| 彭泽县| 大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