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過零丁洋》說課稿一、說教材《過零丁洋》是九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詩詞曲五首》中的一首七言律詩,是南宋愛國詩人文天祥的作品。這篇作品是文天祥抗元兵敗被俘后,過零丁洋時決心以死殉國時寫下這首詩。詩歌回顧了詩人從讀書入仕到救亡報國,直至被俘所經歷的艱辛危難,抒寫“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國的決心。從藝術上說,此詩是大氣勢、大手筆,在具體表現手段上同樣是別具匠心。這首詩之所以流傳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因不在于藝術技巧,而是在于詩中所表現的崇高氣節、悲壯情調和舍生取義的生死觀。二、說學情九年級的學生古代詩歌的學習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能夠通過自己的閱讀、品析、感悟詩歌的意境,體會詩文中所蘊含的情感,對于詩歌的朗誦也有一定的基礎,只是平時缺乏專門的訓練,在朗誦的技巧和表現力上有很大的不足。三、說教學目標依據《語文課程標準》對古代詩歌的教學要求,結合授課學生實際情況,及本課內容為古代詩歌的特點,我設計了以下核心素養目標:文化自信: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氣節和摯誠的愛國情懷。語言運用:掌握本文的關于作者,作品的文學知識。背誦并默寫這首詩。思維能力:閱讀理解詩歌內容,品味鑒賞詩歌語言。審美創造:學習領悟詩人在詩中所體現出的為國拋頭顱灑熱血的大義大勇之情。教學重點:1、理解詩歌的內容。2、熟讀并背誦詩作。四、說教法學法教法——朗讀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特別是古詩詞。詩的節奏、韻律,所蘊含的感情內涵都要靠讀來感受體會,因此,朗讀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學法——自主合作、討論探究法: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相互討論,主動質疑,以學定教。五、說教學過程(一)、 導入新課同學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愛國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更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優秀的傳統。那么,大家知道哪些愛國的名人名言或愛國故事呢?(學生回答,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順勢導入)(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知人論世,了解作品背景1.簡介作者:簡介文天祥生平。2.簡介寫作背景:1278年,文天祥率兵與元軍作戰于廣東潮陽一帶,不幸在五坡嶺被俘。元軍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將勸他寫信招降宋將張世杰,文天祥拒絕。經過零丁洋時,他面對浩渺滄海,感慨國家命運,于是寫下了這首詩以表明自己的心志。目標導學二;朗讀詩歌,了解詩歌大意1.學生聽讀范讀錄音,強調學生注意朗讀節奏、重音及感情基調。2.教師進行適當的朗讀提示。3.學生嘗試有感情地朗讀詩文,感知詩文主要內容。4.指名個別學生朗讀,師生對其朗讀進行適當點評。5.學生齊讀詩作,增強對詩歌內容的感知。6.組織學生結合課本注釋,逐句閱讀理解詩作,引導、幫助學生說說詩文的大意。目標導學三:研讀詩歌,體會詩人愛國情感1.首聯回顧了詩人怎樣的經歷?明確:一是讀經書入仕途(狀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戰斗了四年。2.頷聯“風飄絮”“雨打萍”比喻什么?明確:“風飄絮”比喻國家命運慘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3.頸聯兩個“惶恐”,兩個“零丁”各有什么含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明確: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緒。表達對抗戰局勢的憂恐不安和對自身處境的自憐、哀怨。4.尾聯表明了詩人怎樣的氣節?明確:表明詩人舍生取義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崇高民族氣節教師小結:“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千古傳誦的名句,是詩人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贊歌。確是一首動天地、泣鬼神的偉大愛國主義詩篇。目標導學四:拓展延伸,談談自己的看法1.你最喜歡這首詩中的哪一句?試說說自己的看法。2.推薦學生課外閱讀《正氣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節操。3.熟誦并默寫這首詩。說板書設計板書是為了讓學生更直觀、更有效的解構文意,易于理解和背誦的輔助形式,同時也是教學過程的直觀體現。過零丁洋·文天祥首聯:讀經入仕、起兵抗元頷聯:“風飄絮”、“雨打萍”頸聯:“惶恐”、“零丁”尾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