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學 科 語文 年 級 七年級 教學形式 班級授課課題名稱 紀念白求恩學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夾敘夾議的紀念性文章,敘議結合,以議為主,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有點 難度,同時課文中所反映的白求恩的事跡及抗戰的背景都離學生生活較遠。因此,如何拉 近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樂于學習,樂于感受,是教學中的難點。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一些白求恩生活中的故事,結合課文介紹他的經歷,以使學 生感受白求恩身上所具有的人格力量,信仰力量。這篇文章提供了準確,精密,簡明,生 動的語言范例,詞語運用豐富準確,生動形象句式整齊有力,且富于變化。在探究教學中 引導學生及時從詞語句子到寫法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匠心,感悟白求恩的高貴品質。教材分析 《紀念白求恩》是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13課,也是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篇文章是毛澤東為悼念白求恩的逝世而寫的一篇紀念性文章。作者對白求恩同志的逝世表示沉痛悼念,高度贊揚了白求恩的國際主義精神,號召全黨學習白求恩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共產主義精神。全文以說理為主,兼敘述和抒情,思路清晰,邏輯謹嚴,是紀念文章的典范之作。該文收在《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中。這一單元以“人生之舟”為主題,所選課文都是關于人生的,體裁豐富,形式多樣。有的是對美好人生的禮贊,有的是對人生的憧憬和感悟,還有的是對人生經驗的總結和回顧。選擇這些課文,試圖引導學生初步思考人生問題,學會規劃人生,珍愛生命。 本課教學的核心目標是;第一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理解人物精神,作者的情感體驗及對人生的思考。引導學生通過把握白求恩的形象,汲取人生智慧,獲得人生啟示。第二,繼續學習默讀,學會圈點勾畫。第三,把握作者的思路,了解思路展開的一般方式。本文思路清晰,敘述議論有條理,遵循“敘-論一頌”的思路。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探究毛澤東創作這篇紀念性文章的寫作目的。 了解“隱含”讀者和“隱含”作者的含義,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3.品析本文富有變化的語言。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白求恩精神 難點:學習對比手法,理解其作用。教學策略: 出示問題后,及時為學生出示提示,為其思考提供支架; 學生展示可以借助希沃等多媒體。教學過程與方法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 出示白求恩的介紹。 “隱含”讀者解碼 1. 整體感知 默讀課文,圈畫文中寫白求恩精神品質的語句。 默讀要求: (1)四“不”“三”到“:不出聲、不動唇、不指讀、不回看,勾畫關鍵語句;心到、眼到、手到 (2)不少于500字/分鐘 2.出示學生質疑問題:毛澤東為什么寫這篇文章?(學生回答) 3.補充材料:毛澤東首次提出“為人民服務”的概念。 三、跳讀課文,作者寫這篇文章主要給哪些人樹立榜樣和典范? 補充資料:什么是“狹隘的民族主義”和“狹隘的愛國主義”? 出示歷史背景資料 歸納:毛澤東寫這篇文章的寫作目的(寫給誰看?重點寫給誰看) (1)紀念白求恩,高度贊揚白求恩國際主義、共產主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對技術精益求精、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2) 主要寫給那些“不能算一個純粹的共產黨員”的人看,批評教育黨內不良傾向。 (3)樹立榜樣和典范,號召全黨、全國人民學習白求恩精神,做為人民服務的人。 “隱含”作者解碼 滿含感佩之情的毛澤東:引導學生體會“五十多歲了”和“五十多歲”的區別。(“五十多歲”是一種冷靜的陳述性語言,“五十多歲了”卻是一種滿含情感的抒情性語言,強調了白求恩來中國時年齡已經很大,然后他還是義無反顧地來了。) 滿含歉疚之意的毛澤東:抓關鍵詞“只” “僅”“還不知”體會情感。 滿含勸誡之心的毛澤東:齊讀三個同義句感受。 五、富有變化的語言解碼 1.書面語和口語的結合:找出類似“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成語體會,再找出偏口語化的語言體會不同。(成語的鮮明色彩與口語的親切自然相結合,使文章的風格靈活多變,易于讀者交流 。) 2.得體的稱呼:面對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稱呼。(得體、準確、嚴謹便于交際推廣) 3.長句和短句相結合: 這就是我們的國際主義,這就是我們用以反對狹隘民族主義和狹隘愛國主義的國際主義。(“急”“緩”相疊,節奏鮮明,闡釋清楚,讓人印象深刻。) 4.短句的連用。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使用短句連用,產生一種語勢上的強化以及語意上的連貫與肯定。) 過渡語:白求恩,是一座不朽的豐碑。他的名字將永遠鐫刻在中國人民的心中。白求恩精神早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精神血液和道德肌 體,溫暖著、感動著中國人民的心,成為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中國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發展進程中,涌現出一大批白求恩式的典范。 歌頌白求恩式的人物板書設計 狹隘的民族主義 對比 白求恩精神 狹隘的愛國主義分層作業設計 A類:完成課后讀讀寫寫;完成同步練習題。 B類:為白求恩式人物寫一首贊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