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15 自相矛盾【核心素養目標】文化自信:能聯系上下文,猜測“弗”“譽”“立”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講述“自相矛盾”的故事。語言運用:深入理解 “其人弗能應也”的理由,領悟故事的寓意。思維能力:根據楚人的言行表現推測其思維過程。審美創造:能用自己的話講述“自相矛盾”的故事。【課前解析】關注原著:《韓非子》是戰國時期思想家、法家韓非的著作總集。全書共二十卷,由五十五篇獨立的論文集輯而成。該書在先秦諸子中具有獨特的風格,思想犀利,文字峭刻,邏輯嚴密,書中記載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諱疾忌醫”、“濫竽充數”、“老馬識途”等等。這些生動的寓言故事,蘊含著深雋的哲理,憑著它們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給人們以智慧的啟迪,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關注作者: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稱韓非子,戰國末期韓國新鄭(今河南新鄭)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法家學派代表人物,被譽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兩人之一,為后世留下了大量名言名著。關注理解文意的方法:學習文言文,理解文意是難點,除了借助已經掌握知常用字字義和注釋以外,聯系上下文和已有的學習經驗也是必要的方法。關注人物的思維過程,深度理解寓意: 在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思維過程,從而深度理解寓意,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目標】1.正確認識“弗”“吾”等生字,讀準多音字“夫”,會寫“矛”“盾”等四個字。2.掌握好停頓和節奏,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3.能聯系上下文,猜測“弗”“譽”“立”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講述“自相矛盾”的故事。4.根據楚人的言行表現推測其思維過程,深入理解“其人弗能應也”的理由,領悟故事的寓意。【教學重點】能聯系上下文,猜測“弗”“譽”“立”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講述“自相矛盾”的故事。【教學難點】根據楚人的言行表現推測其思維過程,深入理解 “其人弗能應也”的理由,領悟故事的寓意。【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正確認識“弗”“吾”等生字,讀準多音字“夫”,會寫“矛”“盾”等四個字。2.掌握好停頓和節奏,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1.談話激趣:同學們,在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中,成語是其中的瑰寶。它概括性強、內涵豐富。如果在作文或說話中,恰當地運用一些成語,就可以獲得形象生動、言簡意豐、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而這些成語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名家名言等。2.引導交流:看看下面的圖片,一起來猜一猜是什么寓言故事,并說一說寓意。(《守株待兔》《拔苗助長》《亡羊補牢》。(設計意圖:交流寓言,導入課題,激發學習興趣。)3.導入課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板書課題:自相矛盾)學生齊讀課題。4.理解題目:請同學們互相交流對課文題目的理解。(“矛”是古代人作戰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是古代人作戰中保護自己的盾牌。你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嗎?說說你是怎么知道的。5.簡介作者韓非(約前280-前233)戰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師從荀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稱“韓子”或“韓非子”。6.談話過渡: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韓非子的寓言《自相矛盾》,希望同學們在學習中能借助注釋理解每句話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述整個故事,分清事情的起因、經過、高潮和結局,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明白寓言告訴我們的道理。(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了解什么是寓言的基礎上,告訴學生學習寓言的方法,并把這一方法滲透在整節課的教學之中。)二、初讀課文,解決字詞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2)主義句中的停頓。2.學習課文生字“吾、弗、夫”。3.講解多音字“夫”。4.書寫指導:矛、盾、譽、吾。5.重難點字書寫指導:矛、盾、譽三、指導朗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學生練習朗讀。小組學生互讀互聽,互相評議。教師范讀。指名多個學生朗讀,師生評議。(設計意圖: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節奏,為更好地朗讀和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借助學法 梳理文意師:同學們,回顧一下之前學習文言文都采用那些的方法。(預設:結合注釋、反復朗讀、聯系上下文、結合插圖……)生:(自由回答)師:請同學們自主學習課文,疏通文意。時間:3分鐘。生: 自主學習課文。師:請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理解文意。時間3分鐘。生:合作學習生:學習成果展示。五、課堂總結,布置背誦1.這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中的生字,并讀熟了課文,大體了解了課文內容。2.請同學們課下自由朗讀,試著背誦課文。第二課時【教學目標】1.理清故事的起因、發展、高潮和結局,了解故事中人物的思維過程。2.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教學過程】一、復習檢查,導入新課1.指名多個學生朗讀課文,師生評議。2.談話導入新課: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自相矛盾》。(設計意圖:檢查背誦環節的設計,既是為了與上節課銜接,又是為了開啟下節課的教學。)二、再讀課文,了解內容1.自由讀課文,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每句話的意思,再試著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1)一邊讀一邊看插圖;(2)對照注釋,揣摩句意;(3)小組合作,質疑問難,共同討論。2.小組交流,互相評議和補充修改,試著在小組內統一說法。3.小組派代表做匯報發言,全班交流,師生評議,教師相機指導并小結。(古文及逐句翻譯)設計意圖:逐句理解,降低了學習文言文的難度,掌握了翻譯文言文的方法。4.指名請同學連起來說一說。5.指導朗讀6.小組推薦代表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師生評議,教師相機指導并小結。故事范例:古時候,一個集市上人來人往,熱鬧非凡,有一個商人從商店里搬出矛和盾,在大街上高聲叫賣。矛上的紅纓閃閃發光,矛桿上的龍紋栩栩如生;而盾上的金紋更是光彩奪目,很快就吸引了很多人。那人見這么多人來圍觀,心里很是高興,他想:哈哈,這下子我才發財了!于是他說:“朋友們,我這矛和盾可是最完美的武器!趕快買呀!”有個年輕人問:“為什么說這是最完美的武器?”那個商人聽了,連忙拿起盾來,炫耀道:“這塊盾堅硬無比,世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損它一絲一毫!”人群中不少人驚嘆不已。他又舉起他的矛,炫耀道:“這是世界上最銳利的矛,它能穿破任何事物,不管多厲害的盾,我也能一下將它刺穿。”人群中人們都開始叫:“我買!我買!”那個商人心中暗喜:發財了,發財了。正當他忙的手忙腳亂的準備收錢的時候,有一個老年人站了出來,大聲說:“等等!”大家都回過頭來望著那個老年人,那個商人也吃驚地望著老人。那個老人捋著胡須慢吞吞地說:“你不是說你的矛最銳利,你的盾最堅固嗎?那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會怎么樣呢”人們先是一愣,接著哄堂大笑,一哄而散,只留下那人滿臉羞愧的商人和他的矛和盾。從那之后,商人不再賣弄小聰明,而是老老實實,本本分分地做生意,他的生意很快就紅火了起來,全家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三、深讀感悟,拓展交流(一)深入感悟。1.在大家的追問中,那個楚國人只能——“弗能應也”,“其人弗能應也”的原因是什么?用課文里的原句回答。(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2.課文一共有五句話,可以分成幾部分?為什么?預設:可以分成兩部分,前面四句話是講述這個故事,最后一句話是揭示一個道理。3.那么生活中有類似的自相矛盾的事情嗎?4.分小組討論:課文中人物的思維過程是怎樣的?(二)深入理解,探究寓意。1.互相交流,深入理解。(1)再讀課文,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故事的起因、發展、高潮和結局。(2)小組交流,小組長整理并記錄小組同學的意見。(3)全班交流,師生評議,教師相機引導并小結:故事的起因是楚國有個賣矛又賣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很堅固,無論用什么矛都無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很銳利,無論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板書:起因——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故事的高潮是有的人問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會怎么樣?”(板書:高潮——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故事的結局是那個人被問得啞口無言。(板書:結果——其人弗能應也。)2.現場表演,理解寓意。(1)談話激趣:如果你是那位賣矛與盾的人,要想把自己的東西賣出去,你會怎樣推銷自己的矛與盾?(2)小組同學合作交流:說一說,演一演。教師巡視。(3)指名小組現場表演,師生評議。(4)通過學習課文、參加和觀看表演,你明白了什么?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沒有無堅不摧的矛,這個楚國人片面地夸大了矛與盾的作用,結果出現無法自圓其說的局面。比喻說話做事前后抵觸,不能自圓其說。說話、做事不能相互抵觸,要前后一致。(板書:道理——說話辦事必須實事求是,前后一致。)設計意圖:表演這一環節能幫助學生深化對寓意的理解。3.你想到了用什么詞語來形容此時的楚人呢?4.詞語積累(有“自”字的成語)5.再次朗讀課文,注意讀好人物對話時的語氣,并熟讀成誦。6.師生合作:主題概括四、課堂總結,作業鞏固1.這個成語出自于《韓非子》,以后用來形容做事或說話前后不統一,也指不連貫的性格或心情。后用此比喻人的語言行動前后抵觸、不相應合。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矛盾無處不在,我們要用正確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去對待,無論做事、說話,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2.你還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和同學互相交流?3.課堂演練:一、用自己的話說說下面句子的意思二、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話。【板書設計】自相矛盾1.起因——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2.高潮——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結局——其人弗能應也。(道理——說話辦事必須實事求是,前后一致。)【教學反思】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三個方面:一、初讀課文,要求讀正確、流利,注意節奏。學習新課時,先聽教師示范朗讀,抑揚頓挫的朗讀聲一下子把學生帶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激發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然后學生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試著把需要停頓的地方讀好,隨后讓學生把課文讀熟練,同時對課文的內容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二、結合注釋,小組合作學習,理解重點句。學生讀熟課文后,對照課文注釋讀懂句意,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一些簡單方法。如:一邊讀一邊看插圖;對照注釋,揣摩句意;小組合作,質疑問難,共同討論。經過這一步的學習,文章內容已在學生頭腦中有了較深的了解。學生在讀通的基礎上再去讀懂。讀“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兩句時,指導學生自然地將對古文的理解和閱讀緊密地結合起來,讀出楚人炫耀的語氣,從而體會到楚人說話做事言過其實,自相矛盾。三、結合課文中的重點語句,精讀體會。教學“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時,創設了具體的情境,讓學生充分想象,不同人物會做出什么樣的表情說出什么樣的話呢?注重語氣。抓住朗讀。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