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年級 六 學科 科學 課型 新授課 設計時間 總課時 授課 時間 學習內容 怎樣放得更大學習目標 1.用兩個放大鏡組合制作一個簡易顯微鏡。2.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學習重點 懂得人類的不懈追求促進了顯微技術的不斷進步。 學習難點 自制簡易顯微鏡。 學習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卡紙(或現成的紙筒)、剪刀、膠帶。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蕊,青苔,昆蟲的足、翅、觸角等,教師演示器材: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自制的顯微鏡,相關課件。集體備課 二度備課導學過程 設問導讀1、如何放得更大?同學們我們已經能熟練地使用放大鏡來觀察一些細小的物體了,但人類的探索欲望總在不斷地發展,放大鏡不能滿足人們對微小世界繼續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們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用顯微鏡,用電子顯微鏡……2、介紹各種顯微鏡最早的光學顯微鏡:荷蘭詹森父子制作的顯微鏡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顯微鏡。由一個凸透鏡和一個凹透鏡組成,它是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以電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場代替透鏡。一下子把放大倍數提高到一萬倍。合作探究1、怎樣放得更大?放大鏡何以變成了顯微鏡呢,在放大鏡變成顯微鏡的過程中人類進行了怎樣的思考與努力呢? 導學過程 我想當時人們首先想到的問題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學們,你們有什么辦法在現有的放大鏡的基礎上做到放得更大?2、我們自制顯微鏡我們已經知道增加放大鏡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數, 但即使我們將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數也只能達到25倍左右。這個凸透鏡已經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該怎么辦?嘗試用兩個放大鏡觀察物體。調整兩個放大鏡之間的距離觀察物體,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開一個凸透鏡,比較一下兩次看到的物體有什么不同。反復幾次,看看有什么發現?匯報點評: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蕊,青苔,蠶絲,紙纖維,昆蟲的足、翅、觸角等。鞏固練習:1、兩個___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2、___的發明拓寬了觀察領域,它是人類認識微小世界的重要觀察工具。拓展延伸:閱讀課文中列文虎克發現微生物的故事 板書設計 怎樣放得更大肉眼看希望看到更多……——放大鏡 ——(兩個凸透鏡組合) ——光學顯微鏡 ——電子顯微鏡 ——掃描隧道顯微鏡 ——……導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