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章 第三節 空氣的“力量” 學習目標 教學內容 學習目標 1.能通過實驗,了解大氣壓強 2.能通過實例,說明大氣壓強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3.具有親近自然、探索自然的好奇心 新課導入 課程結構 覆杯實驗 觀看視頻,觀察杯子裝滿水,蓋上薄片,杯口向下,會出現什么現象呢?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這托住紙片的神奇力量到底是何方神圣呢? 新課講授——大氣壓強 課程結構 我們生活的地球是一個蔚藍色的星球。厚厚的氣體包圍著堅實的大地,保護、養育著地球上的生命。這層厚厚的氣體,人們通常稱之為大氣層。 大氣層 大氣壓強 空氣和液體一樣,內部各個方向也都存在壓強。這種壓強稱為大氣壓強,簡稱大氣壓或氣壓。 新課講授——大氣壓強 課程結構 證明大氣壓的存在——馬德堡半球實驗 1654 年 5 月 8 日,德國馬德堡市市長、抽氣泵的發明者奧托·格里克做了一個令人驚奇的實驗。他將兩個直徑約為 36 cm 的銅質空心半球緊扣在一起,用抽氣泵抽出球內空氣,然后用 16 匹馬分別向相反方向拉兩個半球,結果 16 匹馬費了很大的勁才拉開。兩個半球被拉開時,爆發劇烈響聲。假如不抽去半球內空氣,用手就能拉開它們。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 新課講授——大氣壓強 課程結構 感受空氣的“力量” 方法:取兩個掛物品的小吸盤,按圖對接,擠出吸盤內部的空氣,然后雙手向兩側拉吸盤,你有什么感覺?若讓外部空氣進入吸盤內部,你又有什么感受?你能解釋這種現象嗎? 做一做 新課講授——大氣壓強 課程結構 我們發現,若要拉開對接排出空氣后的吸盤,則需較大的力;若讓外部空氣進入吸盤內部,則能輕松分開吸盤,這是為什么呢? 這是因為吸盤內部空氣排出后,吸盤外部的空氣會把兩個吸盤緊壓在一起,所以需要較大外力才能將其拉開。如果空氣能進入吸盤內部,吸盤內、外所受的大氣壓強逐漸變為相同大小,那么就能分開吸盤。 新課講授——大氣壓強 課程結構 現在你能解釋覆杯實驗的現象嗎?你再試試,輕輕轉動杯子,使薄片朝不同方向,看看薄片是否仍能停留在杯口,并解釋原因。 新課講授——大氣壓強 課程結構 氣體和液體一樣,具有流動性,請同學們類比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嘗試總結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 大氣壓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 空氣受重力 空氣具有流動性 新課講授——大氣壓的測量 課程結構 大氣中存在大氣壓強,那么,大氣壓強有多大?如何測量呢? 托里拆利 埃萬杰利斯塔·托里拆利(Evangelista Torricelli,又譯托里切利,1608年10月15日-1647年10月25日),意大利物理學兼數學家,以發明氣壓計而聞名。 托里拆利及其同伴在 1643 年通過實驗首次測出大氣壓強的大小與 760 mm 高的汞柱產生的壓強相等,約為1.013×105 Pa 托里拆利是如何測出大氣壓的呢? 新課講授——大氣壓的測量 課程結構 如圖所示,取一根長約 1 m、一端封閉的細玻璃管,將玻璃管灌滿汞;用戴有手套的手指堵住管口,將玻璃管倒插在汞液槽中;放開堵住管口的手指,讓管內的汞流出。 托里拆利實驗 玻璃管中裝滿汞 將玻璃管倒立 在汞液槽中 汞 新課講授——大氣壓的測量 課程結構 實驗現象 玻璃管內汞柱下降一段就不再下降了。經測量,管內外汞液面的高度差約760?mm。 760?mm 為什么玻璃管內汞柱下降一段就不再下降了?是哪種神奇的力量托住了液柱呢? 大氣壓強 新課講授——大氣壓的測量 課程結構 實驗分析 760?mm 灌滿汞的玻璃管內部沒有空氣。隨著汞柱的下降,管內汞液的上方形成真空。 管外汞面上受到的大氣壓強支持著玻璃管內760?mm高的汞柱 真空 大氣壓強 也就是說,此時的大氣壓強跟760?mm高的汞柱產生的壓強正好大小相等 即:p大氣= p 汞 = ρgh = 13.6 × 103㎏/m3 × 9.8 N/㎏× 0.76m ≈1.013×105 Pa 新課講授——大氣壓的測量 課程結構 請同學們嘗試算一算,如果用水和足夠長的玻璃管做這個實驗,留在玻璃管中的水柱大約有多高?。 p大氣= p 水 = ρ水gh 1.013×105 Pa= 1 × 103㎏/m3 × 9.8 N/㎏× h h≈10m 所以,理論上,在覆杯實驗中,只要水的高度不高于10m,實驗均可完成 新課講授——大氣壓的測量 課程結構 觀看托里拆利實驗視頻,思考玻璃管的粗細、將玻璃管向上提、將玻璃管傾斜等操作是否會影響液面高度呢? 新課講授——大氣壓的測量 課程結構 液面高度和管的粗細、傾斜角度、長度以及上提還是下壓無關。 水銀的高度只由外界大氣壓的大小決定 托里拆里實驗中,管內上方一定是真空。 注意 新課講授——大氣壓的測量 課程結構 常見測量工具——各種氣壓計 卷曲的空心彈簧管 管式彈簧壓強計中空心彈簧管的一端與所測的氣體連通,而另一端封閉,并連接杠桿、齒輪和指針等。當空心彈簧管內的壓強增大時,管就趨向于伸直,也就是彎度變小。這種形狀的變化,由杠桿和齒輪帶動指針,指示所測氣體的壓強 新課講授——大氣壓的測量 課程結構 常見測量工具——各種氣壓計 汞氣壓計 空盒氣壓計 新課講授——大氣壓的測量 課程結構 迷你實驗室 估測大氣壓強 如圖所示,將注射器的活塞推至外筒的頂端,排盡空氣,然后密封注射器的小孔,避免空氣進入。將活塞與彈簧測力計掛鉤相連,隨后慢慢拉動注射器外筒直至活塞開始滑動。記錄此時彈簧測力計示數,測算活塞的橫截面積,則可估算出大氣壓強的大小。 新課講授——大氣壓的測量 課程結構 觀看視頻——估測大氣壓強 新課講授——大氣壓強與人類生活 課程結構 在海平面附近,大氣壓強約等于 1.013×105 Pa。離海平面越高的地方,空氣越稀薄,那里的大氣壓強越小,沸點越低。 高度越高,大氣壓越小,沸點越低 新課講授——大氣壓強與人類生活 課程結構 大氣壓的應用——掛鉤 視頻 新課講授——大氣壓強與人類生活 課程結構 大氣壓的應用——活塞式抽水機 新課講授——大氣壓強與人類生活 課程結構 每個人身上都承受著大氣的壓力,但未被壓癟,這是因為人體內部的壓強能與大氣壓強平衡。航天員穿航天服的作用之一,就是利用航天服產生適當的壓強,保障生命安全 小試牛刀 課程結構 1.托里拆利實驗中,玻璃管內液柱的高度取決于( ) A.外界大氣壓強 B.外界大氣壓強和管的粗細 C.外界大氣壓強和液體密度 D.外界大氣壓強和玻璃管的傾斜程度 C 小試牛刀 課程結構 2.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做托里拆利實驗。如在玻璃管的頂部開一個小洞,那么管內的水銀柱將( ) A.向上噴出 B.稍微下降一些 C.降低到和管外水銀面相平 D.保持原來的高度不變 C 小試牛刀 課程結構 3.如圖所示托里拆利實驗,若將玻璃管由豎直變成傾斜時, 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 A.管內液柱的高度變大,長度變大 B.管內液柱的高度不變,長度變大 C.槽內水銀面的位置降低 D.若以管內水銀柱的長度計算大氣壓, 則得出的氣壓值偏大 A 小試牛刀 課程結構 4、下列現象與大氣壓存在無關的是( ) A、堵住茶壺上的小孔,茶壺里的水不容易流出來 B、用注射器將藥水 推入肌肉中 C、用一張紙可托住一杯水 D、兩塊玻璃合在一起,中間有水,很難將它們分開 B 小試牛刀 課程結構 5、下列事例中不屬于利用大氣壓的是( ) A、用離心泵把深井中的水抽上來 B、帕斯卡用口杯水就撐裂了木桶 C、夏天我們用吸管喝飲料 D、在茶壺蓋上做了一個小孔 B 小試牛刀 課程結構 6、如題圖所示,用兩個吸盤模擬馬德堡半球實驗;將兩個吸盤對接,用力擠壓出空氣后難以將其分開,說明吸盤內部氣體壓強 (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大氣壓強;若在吸盤上截一個小孔,吸盤內部氣體壓強會變 ;若在海拔更高的地方做同樣的實驗,將其分開所需的力更小,說明海拔越高,大氣壓強越 。 小于 大 小 小試牛刀 課程結構 7、如圖甲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實驗裝置,此時氣壓 (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一標準大氣壓,將圖中裝置從大廈1樓移到20樓,會發現甲裝置中的水銀柱 ,乙裝置細管中的水柱 (后兩空選填“上升”“不變”或“下降”)。 小于 下降 上升 小試牛刀 課程結構 8、將燒瓶內的水加熱至沸騰后移去火焰,水會停止沸騰。迅速塞上瓶塞,把燒瓶倒置并向瓶底澆 (選填“冷水”或“熱水”),如圖,觀察到燒瓶內的水再次沸騰,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 。某制藥廠在制藥時,為了從藥液中提取抗菌素粉劑,采用加熱的方法使水沸騰,從而除去水分,但要求藥液的溫度必須保持不超過80℃,根據上述實驗原理,可行的方法是 (選填“提高”或“降低”)藥液表面的氣壓。 冷水 向瓶底澆冷水后,瓶內水蒸氣遇冷液化,使得瓶內氣壓強減小,使液體沸點降低,因此液體重新沸騰起來 降低 本節小結 課程結構 大氣壓強 ①定義:大氣對浸在它里面的物體的壓強,簡稱大氣壓或氣壓。 ②大氣壓強產生原因:氣體受重力且具有流動性。 ③馬德堡半球實驗:首先證明大氣壓強存在。 ①托里拆利實驗:在1643年首次測出大氣壓強的大小。 ②1個標準大氣壓:等于1.013×105?Pa。 ③影響大氣壓強的因素:海拔高度。 ④ 大氣壓的測量:氣壓計。 ①沸點與氣壓關系:氣壓減小(增大)時沸點降低(升高)。 ②應用:注射器吸藥液、吸管吸飲料、吸盤式掛物鉤、鋼筆吸墨水、活塞式抽水機等。 大氣壓應用 空氣的力量 大氣壓強的測定 謝謝您的欣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